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博物馆盘点|社教篇

2016-12-28 city 弘博网

博物馆社教活动是博物馆教育功能最直接的反映,在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被重视与强化的今天,社教活动质量与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2016年博物馆社教活动在馆校合作、体验教育、教育类展览、流动博物馆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下面,就让小编带您以关键词的形式来盘点这一年来的社教活动。


关键词:馆校合作


博物馆、科技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展品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馆校合作,正在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风口。


9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与北京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中学全学科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以下简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



据了解,国博目前以馆藏文物资源为出发点,采用“双师教学”的模式,即授课老师分别来自学校和博物馆,学生除了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博物馆教育,也有机会亲自去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了解相关知识。国博结合传统文化和教育经验,计划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打造一个完整的十二年博物馆课程。(详见→“馆校合作”: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12月8日,“2016年上海市教委——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项目总结会议”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馆校双方将围绕“开发一门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学习型学生”三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据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设计规划了“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校本课程”“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和“一卡通”六个子项目,前三个项目旨在帮助教师,让老师们成为博物馆资源的主动使用者,把两馆的资源有机嵌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中去。


而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馆校合作”项目并没有直接面向青少年传授知识,无论是“青少年科学诠释者”还是“实习研究员”,均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主题、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形成结论、最后自己把成果展现给大家,馆方给予的是方法和过程的必要支撑。

事实上,不仅是北京与上海,馆校合作项目已经成为了全国教育的正在进行时,全国多个省市均开展了此类项目。


山西博物院推出的“魅力古建”系列教育项目,将受众按照年龄划分细分为:4-7岁幼儿、7-12岁小学生、13-18岁中学生、18-22岁大中专生、成人五个群体。其中馆校合作的课程有四类:幼儿课程叫“你好,博物馆”和小学生课程“时光飞船”,中学生课程叫“萌物馆”,大中专课程则叫“博学堂”。



教育人员广泛的查阅资料,提取重要的信息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体系开发课程。开发的课程有《屋瓦当先——瓦当先生奇遇记》、《顶顶有名——中国古建筑的屋顶》、《缤纷古建——中国古建筑的色彩》、《浮屠宝塔——佛宫寺释迦塔》。2016年3月—5月,开启了大范围的进校园活动。课程共走进三十余所学校,为一千八百余名学生带去了全新的博物馆课程体验。(详见→当社教活动的“年终总结”变成一个展览会是什么样?


显而易见,通过“馆校合作”的方式能够产生对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即向他们渗透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提升其文化素养。博物馆通过同学校合作开发博物馆系列课程,在保证内容的独创性前提下,补充、完善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了合作双方的优势、达到共赢。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馆校合作多数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存在主导者单一,子项目主要以一日游形式的参观学习、手工体验居多等问题。


关键词:试水低龄化


在这一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博物馆走进高校做讲座、与中学课程相结合推出教材的相关实践。除儿童博物馆外,博物馆很少有为低龄段儿童(6岁以下)的社教实践。而今年博物馆教育开始关注低龄段儿童,与幼儿园合作开展社教活动。


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与绵阳一迪幼儿园合作开展博物馆文化体验课,川博和一迪幼儿园的老师共同研发面向幼儿的博物馆文化体验课程,围绕画像砖,通过制作拓片、语言表述,以及后续课程中的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和色彩创作等内容,从语言和读写、科学、美术、音乐等单元构建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从动手动脑的游戏中感受艺术与历史的趣味,通过从“做”中学全面开发博物馆藏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详见→博物馆与幼儿园合作 试水低龄段儿童社教



此外,嘉兴博物馆开设幼儿园陶艺团体预约服务,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让更多低龄段的孩子走进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与历下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开展馆校合作,要开办“爱在博物馆”系列课程,把博物馆的资源优势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儿童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博物馆的大多社教活动基本都针对青少年,对于低龄段儿童的固定教育活动相对较少。在这方面,除专门儿童博物馆外,很多公立博物馆教育在幼儿组织、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难度,博物馆的展览与教育活动也不适合低龄儿童。以上博物馆在这方面与幼儿园及相关机构联合开展活动,有利于教育资源互相利用,值得借鉴。也许今后博物馆“熊孩子”现象就会少一些。


关键词:关注老人


11月13日,在安徽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关于老年人的社教活动成为了讨论内容。


博物馆中相比于青少年教育活动,针对老年人的活动显得很冷清。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更多的视线投向老年群体。


老年人主要生活在社区,他们不仅需要福利待遇和生活上的照顾,而且需要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其求知、理解、审美等需要。许多老人尤其是城市老人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作为走出家门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他们终生学习的课堂。



浙江省博物馆组织老年观众开展活动


近年来,由老年人引起的社会问题,既有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有老年人自身闲来无事,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因素。因此,关注老年观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老年人的博物馆社教活动,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社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近些年火热的娱教服务项目,主要为青少年提供高仿真设施道具和模拟场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在不同职业体验主题店中扮演各行业成人职业角色,在玩乐中培养职业理想。今年,博物馆也开始利用起自己的场地和优势策划类似社教活动,让参与者了解博物馆相关职业,热爱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举办了2016暑期“博物馆职业体验营”活动。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在五天的时间里一人分饰N角,走进考古遗址,深入文物库房,以全新的眼光来“解读”展厅陈列,学习为文物“代言”,并通过团队合作,过了一把“策展人”的瘾。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考古发掘、文物收藏与保护、陈列展览设计、公众教育与讲解等博物馆岗位的相关技能。(详见→当博物院的工作也可以去体验……




“走进实验室”是今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博之夏”系列主题活动中的新增内容,该活动旨在通过走进实验室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体验中学习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


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文物保护情况出发,活动确定了一个博物馆和三个实验室:中大生物博物馆、陶瓷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实验室和体质人类学实验室。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人体,多方面展示文物保护知识。(详见→从博物馆到实验室  社教活动融入文保理念



在活动中,“文物保护”主题贯穿始终,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职能与社会教育工作结合。从博物馆到实验室,搭建了文物保护的社会教育工作的桥梁,通过化学实验与知识竞赛结合的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文物保护知识。


虽然这些体验教育不能让小朋友们系统掌握考古、修复、策展等专业知识,但是通过这些活动,博物馆对小朋友们来说不再只是一幢建筑。文博工作的奇妙体验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梦想与创意的种子,加深了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与热爱。


关键词:纪念类儿童体验馆


11月24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儿童体验馆的正式开放,据悉该馆是国内第一家以抗战历史为主题的、全面反映抗战史的“儿童体验馆”。




儿童体验馆面积约210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入场仪式、时光隧道、打响抗战第一枪、抗战时钟、血腥统治、冲出封锁线、AR动态绘画、英雄配音吧、3D墙画、互动问答、影音视听、观影区、我是英雄、英雄谱、留言区”等15个别具特色的体验版块。


专为儿童设计的展馆会避免展示过于残酷的话题,而互动游戏的方式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改善他们在原本沉重、枯燥的纪念馆所获得的体验。不得不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设立儿童体验馆,是国内战争纪念馆在儿童观众问题上的一个创新,也希望今后能够看到纪念类博物馆在此方面做出更多尝试。


关键词:教育类展览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今年六一儿童节,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推出了以儿童为观众目群体,将动物造型的文物作为主要展品的专题性教育展览——“文物动物园”


动物园是孩子们熟悉的地方,把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博物馆相结合,便找到了文物动物园这个交集。此次展览中,广东省博物馆共展出200多件与动物相关的文物,整个展览分为“陆地”、“水中”、“空中”、“家园”和“变形”五大部分,展览中还设置了诸如“动物去哪了?”等提问,启发儿童思考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而丰富的配套活动也得到社会众多机构的鼎力支持。广东少年宫美术学校为粤博提供了大量优秀儿童创作的美术作品;粤博也与广州动物园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了“动物”相关的教育课程和新媒体学习项目,以及与广州地铁合作APM儿童专列、全新装扮的地铁站厅,“动物运动会”及互动教育展、邦宝积木搭建活动、儿童展专业照明等等都是社会力量的体现。(详见→ 办一个儿童展览有多不容易?


除了以儿童为观众群体的展览外,北京地区继2015年首都博物馆“读城”展之后,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的“戎刀燕币——尖首刀币起源的故事”展览也与今年10月15日开幕。展览主要为青少年观众而设计,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尖首刀币起源的故事。


此次展览是古代钱币展览馆首次以青少年观众为对象的展览。除展品摆放位置与说明文字高度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特点外,展厅中还设置了相当多的互动游戏区域。青少年观众可以通过收集印章、制作刀币等方式拓展关于刀币的知识。



不同于以往的考古文物展,此次展览并不是用权威的口吻向观众传输专业知识,而是采取开放式结尾,将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原原本本地介绍给青少年观众,让他们参与其中,关注、思考并讨论尖首刀币起源问题。(详见→一个开放式结尾的展览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然而,目前国内博物馆在少年儿童教育方面的展览活动相对较少,而且此类展览在策划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由于少年儿童专题展需要很多互动体验的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一般展览更大。博物馆儿童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亟需相关部门与社会的关注,业界与社会的资助才是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


关键词:流动博物馆


为了提高流动博物馆的服务质量,一些博物馆还建成了流动展示车,把运输车箱设计成一个小型博物馆,使观众不必拘泥于场地所限、天气原因,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参观博物馆。


12月10日,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携手葫芦岛市博物馆赴海军驻葫芦岛某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走进军营活动。此次活动最大亮点在于这是辽博首次以流动博物馆宣展车形式开展文化送展活动,至此辽博也成为继四川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后拥有大型流动博物馆宣展车的文博单位。


与博物馆馆馆舍内展览不同,流动博物馆改变了博物馆长期以来注重以物说话的模式,围绕展览主题,以实物陈列为基础,结合多媒体、展板、讲座、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诠释展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流动博物馆也打破了博物馆地域限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让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宣布正式成立,专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四川博物院。《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草案)指出,专业委员会在2016年至2020年目标为构建和完善新形式下博物馆走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全新模式,进一步实现博物馆与群众的互动交流,提升博物馆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力量。(详见→有了车,博物馆都不一样了呢


而如何获得财政以及人员支持?如何瞄准和了解偏远地区观众的文化需求?如何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观众定制展览?流动展览如何组织社教活动?都是尚需思考的问题。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观众对于博物馆的要求不断增高,简单的图片展、文物展对观众已经疲劳,如何用新媒体、高科技等新颖的方式去吸引观众成为未来流动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目前很多特展、临展在运输、展示等方面标准的缺乏也制约着流动博物馆的发展。


关键词:社教图书


当下博物馆核心功能是教育,如何为儿童开启一扇门,在文物与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孩子通过亲子共读、亲子游戏等互动方式,快乐地悠游于文物天地,是值得博物馆人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做有益的创新尝试。


8月17日,由上海博物馆策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带回家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丛书”之《青铜国》在“上海书展”首发。这是一本专门为6至9岁低龄学段儿童创作的文物游戏书。


在博物馆的青铜馆里,小朋友大多喜欢聚集在“父乙觥”、“子仲姜盘”、“牺尊”周围,这些文物造型奇特,器身上各式各样的浮雕动物触动着他们的好奇心。而造型古朴的鼎、簋、尊、卣这类文物往往无法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这些器物在古代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种种问题都困扰着孩子和家长,专业但缺乏趣味性的文物说明并不能提起他们了解文物价值和作用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合作,联合优秀的青年插画家徐晓璇和上博青铜器研究领域的专家,利用馆藏资源,首创性地以“让小朋友也能愉快读懂”为目标,用儿歌、图画、游戏等儿童喜欢的方式,编写了《青铜国》。(详见→这是一本充满童趣的青铜器图书



而在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史家教育集团和新蕾出版社三方联合开发的《“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以下简称“《博悟之旅》丛书”)出版发行仪式在9月1日当天举行,丛书作为新学年的礼物发放到每个史家小学学生手中。


《博悟之旅》丛书共有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分上、中、下三本,分别对应小学教育阶段的低、中、高不同年级,属于博物馆文化资源进学校课堂的教材。以“创新”系列为例,每本教材约含8到12个章节,均由“国宝档案”、“历史足迹”、“文物聚焦”、“阅古识今”四个板块组成,辅以“我的思考”、“猜一猜”等互动设计,让学生在了解文物故事的基础上,思考当下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或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据悉,《博悟之旅》丛书是200余位国博公教专员和学校老师、新蕾出版社编辑历时一年多编写的成果,十多位专家学者为此把关。国博主要负责从全国各地博物馆中甄选合适的主题藏品,并保证知识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最终有500余件珍贵文物入选。教材编写过程曲折,进行了近百次的探讨交流,查阅近千万字资料,一千多张珍贵的图片照片进行展示,最终完成包含150个教学主题、近四十万字的《博悟之旅》丛书。(详见→国博联合史家小学推出《“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


此外,为了让读者轻松愉快解读敦煌艺术,敦煌研究院编著的首部敦煌艺术元素涂鸦书第一册《这盛世,如飞天所愿》于今年出版。该书作为首次推出的“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敦煌艺术爱好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能给“敦煌石窟”上色。



该书以敦煌飞天为主题,内附6张半透明硫酸纸和典型的壁画高清图像,可以用临拓古法描摹壁画。书中内附25组“左右对照跨时空”涂色部分,即左手页是斑驳的千年壁画原图,右手页对应的是运用最新计算机技术从高清原图处理而成的保真线描稿。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藏经洞大唐《金刚经》珍贵残卷书法跨页(文字可涂色),可以用彩笔给国宝经卷的每一个原字线描涂色。(详见→如何足不出户领略“敦煌石窟”的“多彩”


目前,以教师、实体教室、按年龄分级和核心课程为特征的“正式教育”时代已走向尾声,未来的教育时代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社交和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批判思维、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创新、团队合作等技能。在这样的未来图景下,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与社教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


明日预告:2016博物馆盘点 |文创篇


编辑:City


相关链接:

2016博物馆盘点 | 政策篇

2016博物馆盘点 | 展览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