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博物馆盘点 | 展览篇

2016-12-27 A.R.M.Y 弘博网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生命线,既是博物馆策展理念的体现,更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平台。纵观2016年博物馆的展览,都从不同层面体现着博物馆的变化与发展。


本次盘点主要是基于弘博网自身的观察和感受,旨在回顾2016年博物馆展览出现的新现象、产生的新问题、萌发的新思考。当然盘点当中难免挂一漏万,错过一些精美的地方性展览,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展览排名无先后,点击展览名称即可进入弘博网相关报道链接。


备受社会关注 引起展览热点效应


2016年有这样一类展览,它们从开展前就备受瞩目,展览一经推出便万人空巷,展览过后依然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日-2016年6月26日

展出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分为“惊现侯国”、“王侯威仪”、“墓主身份”、“保护共享”四大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南昌汉代海昏侯的考古发掘成果。

推荐理由:

展出大量重量级文物

及时向公众公开考古成果

考古成果本身带动的保护方式、经济效益等将开启考古界发展新模式

媒体舆论导向成功刺激社会公众关注度



“海昏侯展”发布会后半小时,央视微博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

展览时间:2016年8月9日-2017年1月9日

展出地点:南京博物院

展览内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以两种文明对比的方式呈现,文物从数量、规格、空间布局到文化内涵,基本都是对称放置。通过不朽、生活、权力、生灵四个部分一一对比,让观众感受到文化间的异同。

推荐理由:

展览独特的对比视角

展览周边的完备

展前充分与观众进行互动

首次自收自支的运营尝试为行业带来思考


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初,有关海昏侯的报道就已经超过了200万。而海昏侯展览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火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考古成果的重要性以及考古成果及时公开,这也致使公众关注重心放在了展览本身的内容上,但似乎存在着一种追捧、从众的心态。


而“法老·王”展之所以达到了如此轰动的效果,除了展览内容独特外,更是与展览收费首尝试密不可分。从“法老·王”展的观众总量和观展热情,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对优质展览是有强烈需求的,而且愿意为之付费。据悉,“法老·王”展览成本在330万左右,开展截止到现在,门票收入540万。但这种模式所能适应的展览范围较小,还需要行业内的不断探索。


这里要指出,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展览并不等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的展览,展览吸引了多少观众前来,达到了多高的社会效益并不能作为博物馆展览的最终目的,而应该是观众从展中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体验效果。博物馆不能在社会极高的关注度下迷失自我,而丧失博物馆本身的策展初衷。接下来,或许在展览运营机制、服务理念的创新中,能够为博物馆展览收获更多的社会口碑。(近期我们也会推出2016博物馆公共事件的盘点,敬请期待)


深入展览内容 开拓策展理念新思路


怎样的展览才是吸引人的展览,怎样的展览才能展现器物的本真,怎样的展览才是会说故事的展览?展览的美在于它是一次非线性体验,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览和观众在进行着独特的对话。以下展览都包含了策展人对展览内容的深度思考与解读,这种深度思考与解读不仅在为展览创新带来多种可能性,也在为博物馆本身营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接下来展览能否再度突破展览本身内容形式的局限性,或许可通过与公众进行互动来获取更多灵感。


拓宽展览内容的尝试


中原陶瓷双年展系列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0日-2017年3月12日

展出地点:河南博物院

展览内容:展览推出名为“黏土之约”的主体展,汇聚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2位(组)优秀陶艺家的500多件(组)作品,并同期举行“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展”“马约里卡千年陶瓷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器物的未来——当代生活陶艺展”三大平行展,共同诠释陶瓷的古、今、中、外,且符合博物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定位。

推荐理由:

藏品展示空间运用独具新意

以陶瓷的时空概念作为策展主线思路新颖

传统历史类博物馆首次“试水”当代艺术

中外文化互动交流的又一次探索


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6日-2017年3月底

展出地点:南京博物院

展览内容:此次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与策划,共展出了161件展品,分为纸之源流、纸之技艺、纸之保护、纸与生活四个部分。不仅表现了中国悠久的纸文化历史和传统造纸技术,同时以科普性、趣味性、体验性、艺术性为总理念,展示了纸质文物及保护修复相关工作。

推荐理由:

一次专门的文物保护成果展览

文物保护成果的亲民尝试

唤起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

展览时间:2016年9月3日-2016年9月20日

展出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内容:该特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碎片”。该展首次展出了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多件残碎的造像,更有一些残留下来的佛和菩萨的身体构件,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原了佛像出土时的原貌,加深观众对“什么是一尊佛像”的认识。

推荐理由:

艺术类展览策展思路的创新

配合世界艺术史大会体现展览的学术高规格



贴金彩绘佛立像(局部) 北齐


文物动物园

展览时间:2016年6月1日-2016年10月8日

展出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展览内容:这是一个专门面向孩子们的展览。整个展览分为“陆地”、“水中”、“空中”、“家园”和“变形”五大部分,展览中还设置了诸如“动物去哪了?”等提问,启发儿童思考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推荐理由:

专门针对孩子设计的展览

社会教育的新尝试


菩提的世界:日本醍醐寺艺术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6年5月10日-2016年7月10日

展出地点:上海博物馆

展览内容:本次展览的全部展品来自醍醐寺的珍藏。在展示日本佛教艺术之美的同时,展览也意在向观众讲述这座寺庙的历史、它在日本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日本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展览也于7月27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

推荐理由:

结合本土文化配套展示

多媒体互动体验

跨国交流

系统的宣传模式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赏新尚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8日-2016年12月12日

展出地点:北方民族大学美术馆

展览内容:以何为载体来阐释传统和现代这一看似对立的概念?展览选用了民族服饰来重新镜像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些展品均来自于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设置时间、空间、工艺、交错四个部分,每个单元又从不同视角来解读“传统@现代”的理念,理解民族性与当代性充满张力的内在统一。

推荐理由:

看似对立的概念的深度解读

布展方式新颖大胆

馆校合作的又一次实践


大元三都

展览时间:2016年9月9日-2016年12月9日

展出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览内容:今年恰逢元大都建城740年,展览将“大元三都”放在元代都城、中国都城建设史的大背景下展示,同时吸收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并将之转化成展览。展览第一部分是三个都城的建设,第二部分讲皇室贵族的生活,第三部分则是平民百姓的生活。

推荐理由:

以小观大的策展理念

部分辅助展品成为展览亮点

配合展览定期推出活动带动博物馆社教领域


对展览内容的深度解读始终是博物馆策展理念的主旨,以上展览或一小观大挖掘新视角,或从看似对立的命题中提取内在统一性,或从时空、地域中探寻关联,或以不同层次观众视角为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在策展思路上的不断尝试。


我们也发现博物馆开始引进西方策展方式,策展人理念已经开始走进博物馆当中,这种全新的策展模式或许将会为博物馆带来更多机遇。


新视角诠释特定主题展的尝试

之考古成果展


九连墩的故事——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2016年8月20日-2016年10月30日

展出地点:金沙遗址博物馆

展览内容:本次展览的核心部分正是以九连墩战国古墓出土的器物为线索,从两位墓主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而层层推进,分为“我们是谁?”、“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信仰”四大部分。进而为观众细致地呈现了楚人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用鼎制度、兵器甲胄、琴瑟钟鼓、服装配饰等。

推荐理由:

参观代入感强

展厅色调对比烘托主题

互动体验新升级


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6年8月31日-2016年11月27日

展出地点:山西博物院

展览内容:展览集中展示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或省级立项支持开展的主动性发掘和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的最新成果,时代跨度自史前至明清时期,按历史顺序分为“文化•文明”、 “小国•大国”、 “生前•身后”、 “城市•生活”四个单元。

推荐理由:

分门别类系统梳理策展内容

感受过去与现代的对接


考古类展览向来就是博物馆常规展览当中的重头戏,如何让这场重头戏吸引观众观看又叫好?赋予展品本身以情感的温度、引领观众与展品进行思维对话、加大观众与展览本身的互动……博物馆已经在从不同方式进行尝试,开创更多针对考古成果的展览形式。


但我们也要留意,考古成果展仍需要与观众保持互动,让观众真正通过展览去了解策展人想要传达的理念,而不是策展人的“自说自话”。如何让观众参观后有所思考,博物馆策展人仍需要思虑一番。


之丝路文化展


西域遗珍——丝绸之路古国钱币展

展览时间:2016年6月11日-2016年9月3日

展出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

展览内容:全面展示丝绸之路千年以来,与之相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政权与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货币所蕴含历史背景、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引导人们认知丝路货币的丰富内涵及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文地理风貌,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鉴赏中外货币精华的机会。

推荐理由:

新视角阐释丝路文化

结合本馆定位利用他馆资源打造独特馆际合作


中国丝绸博物馆新开馆后的常设展览


展览内容:在闭馆改造一年后,中国丝绸博物馆重新开馆。基本陈列“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讲述了中国丝绸如何发展以及怎样传播到世界,以及丝绸是如何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本次闭馆期间一个重头工程是新建了时装馆,时装馆中的“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1920s—2010s)”、“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分别展示中国和西方的时装艺术,在博物馆整体框架建构上新增丝绸时尚版块,既贴近当下生活,还能与当今时尚设计相联结,颇具看点。

推荐理由:

不同层次和角度解读丝路

充分运用科学技术

关注参观体验

体现对非文化遗产概念的深入理解


配合国家大战略举办展览,也是博物馆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自一带一路理念提出后,有关丝路的展览就层出不穷,这类展览也依然占据了2016年展览的一席之地。


很多博物馆都有丝路主题的展览,大历史的展陈上基本能够满足要求,对于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性都着重强调,策展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但这种基于战略的展览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还有待商榷。接下来丝路展览需要做的,是让观众更好的将过去的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关注中国丝绸之路与世界的联系,或许这才是文化战略发展的必经之路。


换一种方式呈现 展陈方式大不相同


展陈空间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博物馆观众的体验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呈现方式既体现在了展陈形式中,也反哺在展陈内容的规划设计。好的展陈方式可以点石成金,我们强调展览呈现方式应不断创新就是希望透过这些亮点来吸引更多观众群,提升社会影响力。以下展览或是强调文物保护理念、或是注重不同时空下文化交流,亦或是深入解读对立概念,展现了博物馆策展方式的灵活与策展思路的创新。


创新的展陈形式


走进养心殿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7日-2017年2月26日

展出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不仅复原了养心殿的主要建筑空间与陈设,并辅以相关处理政务、重大事件、书法绘画、寿诞婚庆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使观众在博物馆的空间里深度体验养心殿的格局与氛围,感受帝王的家国情怀,了解清代帝王在养心殿的理政活动、生活起居和国家的兴衰历程。

推荐理由:

建筑复原、历史重现与文物展示的多重体验

文物保护在馆际合作中的新尝试


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

展览时间:2016年9月9日-2017年2月28日

展出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此次展览依托馆藏的百余件明代艺术品,透过广东文人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展览分为“儒化天南”、“书斋燕居”、“雅集清赏”、“燕闲雅艺”四部分。

推荐理由:

展览空间表达参考其他领域进行场景复原

通过社教活动加强与观众互动


戎刀燕币——尖首刀币起源的故事

展览时间:2016年8月31日-2017年1月15日

展出地点:德胜门箭楼

展览内容: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主办的此次展览主要面向青少年观众,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尖首刀币起源的故事。

推荐理由:

首次定位青少年群体的展览

开放式展览更多强调与观众互动

展览结合学术性与科普性

京津冀协同办展的一次努力尝试


灭绝,并非世界末日?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25日-2017年2月12日

展出地点:上海自然博物馆

展览内容:该展览引进自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展于2013年在伦敦开放。这是它在亚洲的首次展出。整个展览分为“灭绝的意义”、“拯救濒危物种还是顺应自然?”、“最后的幸存者”、“第6次生物大灭绝”、“没有人类的世界?” 5个部分。

推荐理由:

大量辅助展品运用科技颇具亮点

社教活动、学术讨论启发观众思考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近年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今年,众多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技术VR为复原式陈列带来了亮点。这种节省推广成本,展示展陈内涵的方式值得博物馆行业的推广。未来,我们也期待有更多技术层面的展陈形式的创新,更好的来表达博物馆展览的意境和理念。


对比展示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展览时间:2016年7月18日-2016年10月18日

展出地点: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分为“殷商青铜文明”、“商文化之南传”、“古蜀青铜文明”三大部分,旨在展示三千多年前商代区域文明的特色和它们的内在文化关系,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对话为线索,呈现文明间接纳、融合、反哺的过程。

推荐理由:

多地域了解青铜文明的独特视角

多地域文化对比中看内在关系

灵活借助数字技术

知识文献资源服务到位


中山王与南越王——河北汉代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6年9月6日-2016年11月16日

展出地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展览内容:以满城汉墓、定州三盘山汉墓、定州八角廊汉墓、定州北庄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囊括其他中山国时期的精美器物,通过“青铜”、“玉”、“陶”三个部分,演奏出大汉王朝的盛世绝唱。

推荐理由:

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对比

馆际合作


漂海闻见——15世纪朝鲜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

展览时间:2016年11月16日-2017年2月12日

展出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展览内容: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已成为今人研究明代社会的重要史料之一。而此展以《漂海录》为基础,结合文物展示,对《漂海录》做延伸性解读,让观众了解15世纪明代江南社会文化,以物证史,以史读物。展览分为“崔溥与朝鲜”、“意外的中国之行”、“ 江南风物”、“大明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四部分。

推荐理由:

中韩国宝级文物共同亮相

外者观察阐述展览内容的独特视角


对比思维策展形式成为了今年博物馆展览中的主流,前面提到的“法老·王”展也是采用了对比的策展思路。博物馆通过同一时空下不同文物的对比、不同时空下同一文物的对比的策展思路帮助观众从不同视角参观展览,文物在对比中更加生动有趣,策展理念在对比中更加鲜活起来。


策展形式的创新是使展览生动起来的很有效的措施,博物馆在思考创新的同时其实也应该科研、陈列与功能教育同步进行,真正展现博物馆功能。


主题呈现新尝试 带来妙趣横生的体验


策展中如何将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展品带给观众新奇有趣的体验,博物馆也在不断做出尝试。以下展览虽在主题设置中颇有新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展览的受众范围。或许博物馆可以结合其他展览配套展出,将同一展览主题展品进行不同形式的展出,这样可以面向更多群体,加强群体之间的共同认知。


学术性展览的亲民呈现


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16年3月8日-2016年6月26日

展出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主要是突出妇好的女性身份,主题为“王后母亲女将”。展览包括“她是谁”、“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等6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向观众展示妇好传奇一生的三个角色:即“一国之后”的社会角色、“王子公主之母”的家庭角色和“巾帼英雄”的历史角色。

推荐理由:

以女性的不同角色作为策展主线颇有新意

透过展览体现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

展览形式设计与主题相得益彰,营造强烈主题氛围


除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展外,包括西安博物院的“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等都在展览中体现对古代女性群体的关注,以此来思考现代社会的女性地位。


西安博物院“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展上展出的不同发型的女俑头像


诗意的彩瓷——长沙窑瓷器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6年7月23日-2016年10月23日     

展出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内容:本次展览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又一个高品质的陶瓷类展览,通过釉装饰、彩装饰、造型和烧造技术等部分全面地介绍了长沙窑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新成果。

推荐理由:

长沙窑首次全面赴京展示

深入专题性展览并自成系统


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3日-2017年3月12日

展出地点:苏州博物馆

展览内容:苏博持续四年的“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结束后,今年“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的首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内容涵盖了宋、元、明、清历代的书法、绘画、古籍、碑帖及文房用品、顾氏一门手迹等。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在了解顾氏过云楼收藏概貌的同时,对以顾氏为代表的古代收藏家的生活与精神进行深度解读。

推荐理由:

集中体现清代苏州文化

“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的又一尝试

配套特此开发的文创产品为展览带来更多关注


考古出土文物一直是博物馆展品中的大宗,这其中的学术性展览如果不考虑亲民性,观众并不会买账。此外,使学术性展览自成系统,设置专题性展览,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博物馆采用的新方式。不论是何种主题展示,都从不同层面与观众进行深入交流。学术性展览如何不再那么“高冷”,还需要博物馆在策展主题的深入中做进一步思考。


突破展品局限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奇妙的巧克力世界——尼古拉巧克力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年8月6日-2016年11月6日

展出地点:大唐西市博物馆

展览内容:展览主题是“丝路”,以独特视角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陕西本地文化。展品皆为巧克力复制品。展览中不只有中国元素的展品,还有超过两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和重达45公斤的白色巧克力钢琴等。该展览沿着古“丝绸之路”途经银川、西安到达长春,现已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出。

推荐理由:

展品不仅好看还很好吃

小甜点也能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信息

开启巡展模式


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7日-2017年1月8日

展出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内容:本次展览由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欣赏到美轮美奂的珍珠珠宝艺术品的同时还能了解珍珠的悠久历史、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

推荐理由:

独特视角反映历史文化

展现中外珠宝的不同魅力


燕园记忆——2016年毕业主题展览

展览时间:2016年6月11日-2016年9月11日

展出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展览内容:《燕园记忆》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自己策划并实施的展览。整个展览由“少年游”和“浪淘沙”两部分组成,分别以个人和集体为切入点来收集毕业生的记忆。

推荐理由:

北大首个毕业生专题展

学生自己策划并实施的展览

高校博物馆一次“亲民”的尝试




故宫洛阳牡丹展”和“故宫博物院牡丹题材文物展

展览时间:2016年4月12日-2016年4月20日及2016年4月12日-2016年6月12日

展出地点:故宫博物院

展览内容:花展方面,故宫引进了一万盆洛阳牡丹,散布在慈宁宫花园、乾清门广场、慈宁宫、寿康宫、永康左门—右门、隆宗门等区域,重现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开的盛况。文物联展以花卉为主题,展出了带有牡丹纹样的漆器、瓷器、琯扇等。

推荐理由:

花展与主题展搭配的新尝试

展览可通过主题题材文物展保持一定的时效性


博物馆展览其实存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也许换一种思路,将展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考古文物当中,会让展览更加鲜活起来,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除以上展览外,我们也关注到今年新馆开设所带来的精品展览。新开设的高校博物馆尝试在举办与自身定位相符的展览,例如清华艺术博物馆新馆开展的“对话达·芬奇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此外,成都博物馆新馆开馆,通过“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再度深入解读了张大千的艺术作品,也在展陈设计上颇具亮点。(我们也将对今年新开的博物馆进行盘点,敬请期待)



但我们也发现,相较去年来说,精品书画展比重有所下降;丝路文化展览虽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数量较少。同时,配合国家战略的展览在逐步增多;关注社会性别地位的展览也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展也在走进公众的视野……博物馆展览在引发社会关注,并通过展览不断思考社会现实。


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博物馆也在思考当今社会中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选题,通过多种形式呈现选题内容,通过展览让观众思考其中蕴含的真理。不管是展览背后被赋予了何种意义,博物馆都需要在策展中不断提升对社会、博物馆本身以及观众的认识。


限于篇幅,还有很多展览并没有列入其中,但所有的展览都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博物馆今年的发展变化。博物馆需要从这些展览中吸取工作经验与教训,这也是我们本次盘点的意义所在。我们也期望来年,博物馆能带来更多精彩主题、更深入策展思路、更人性化的策展形式的展览。


明日预告:2016博物馆盘点|社教篇

编辑:A.R.M.Y



相关链接:

2016博物馆盘点 | 政策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