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人有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有点阿Q精神,挺好,乐天的心态,眼中就没有难的事,实在过不去了就绕着走!
——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 郑培敏
相由心生,人有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有点阿Q精神,挺好,乐天的心态,眼中就没有难的事,实在过不去了就绕着走!
——上海荣正咨询董事长 郑培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43vs883i&width=500&height=375&auto=0▲郑培敏三板故事视频版 | 三板经验值:4年
2017年12月17日清晨,在上海中心一个雅静的小院内,一位儒雅的男士从车上走下来,一身半休闲的商务装,一副无比透明的眼镜,手上一杯星巴克,他的气质与这座繁华都市中的小院十分相似,平和、儒雅、睿智、闹中取静。和北京接地气的四合院比,可能是地上的那几片落叶亦或是眼前的这些现代木质结构?这个院子仿佛更多了几分浪漫和柔情……
出生在武夷山,一个天生爱读书的乖孩子,像所有孩子一样从小就成了父母延续自己梦想的对象。50年代无缘清华建筑系,无奈去读天大港口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读清华建筑,但初三一份很火的报纸《世界经济导报》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对经济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他还是改了自己的志愿,报考了清华的经管学院,后又被保送直读了清华经管的MBA项目。至于母亲,我想今天看到这位马上要办“荣正20周年庆”的儿子,应该也能释怀一些,原谅他了吧。
他说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从小骨子里的理性,理性到甚至有点boring,他毫不避讳的大方承认自己就是个商人,也没上当的拒绝了我“处心积虑”想给他贴上的、自己已经有点写腻了的“情怀”标签,他说自己以赚钱为己任,但只赚有品位的、让人尊重的钱。我喜欢他的这份“不怕被误解、不需要解释、单纯的表达主我”的纯粹,让我遇到了一位“灵魂里做减法的、人格清爽”的有底气的人物。
他特立独行,饱读诗书,有所取舍,平和强大,他有着天生儒雅的“纯正经济家”的血统与气质,他真实、正统、去“繁复缛节”,不需要我绞尽脑汁的去修饰,直击真实的本他,就已有写不完的东西。
他,就是郑培敏。上海荣正咨询的董事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咨询第一品牌的创始人,开心麻花、长城影视的独立投资人,被誉为“大文化产业投资回报最高的自由投资人”,所投项目可谓拳拳到肉!
荣正咨询董事长 郑培敏
1
清华毕业,上海下海
郑培敏1972年出生在武夷山,天资聪慧,是不被家长操心的乖孩子,1989年被推荐到清华经管学院,后又直读了MBA项目,获得清华的双学位。之后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北京代表处实习,1997年在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任职,从事证券研究、投资银行业务,1998年离开北京去上海创业,创办荣正咨询。
关于为什么清华学子创业没选在北京,而去了上海,郑培敏坦诚了讲了两个原因,气候和人文环境。
郑培敏是南方人,从自然气候来讲,南方更湿润,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雾霾,但沙尘暴很严重,气候很干燥。“但这我认为自然环境只是占我这个离开北京的20%的原因,我觉得80%还是我觉得南方的社会氛围会更加轻松,市场化气息会更浓一点。比如说上海靠近江浙,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广东靠近香港然后江浙、温州一点点弄起来的。北京客观来讲还是官味儿比较浓,我分在一个中央单位,虽然它是一个所谓的企业,但其实还是有非常等级森严的科长、处长、正局级干部,我个人不是特别习惯。再加上一些亲戚在上海,所以从自然条件,人文氛围,从情感等各方面,我就选择到上海来工作,最后在上海下海创业。”
2
荣正20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咨询绝对寡头
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糊弄的就是时间,滴答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真实的走过。1998到2018,真是巧合,初遇主人公就赶上了他们辉煌的20周年庆,倒计时159天。20年,就是我们从呱呱落地到跨入大学校门,那么久!
2017年的12月28日,是他来上海闯荡20周年的日子,郑培敏发了一条朋友圈。
“与老友聊天,突然意识到今天,12月28日,是我到上海闯荡整整20周年的日子,挺有感慨的,1997年12月28日,我把北京国企宿舍中的行李一打包,就飞来了上海,这一干就是20年。虽然现在股权投资也做的风生水起,但起家业务不能丢,且仍将继续发扬光大!总体上是喜欢上海的,相较而言市场氛围浓于京城,让我这种草根有呼吸和发展的缝隙,苟且活着,知足常乐也!”
1997年的时候,郑培敏在证券公司工作,工作类似保荐人,做企业上市收购兼并、配股再融资这些东西。1998他辞职创办荣正咨询,最初非常的草根,一个个体户,也没有牌照。虽然招股说明书、尽职调查的这些他们都能做,但是国内金融高度管制,没有牌照做不了,所以他们只能做一些资本市场里边非常偏门的、利润没那么丰厚的、非主流的活。
创业的过程是艰难的,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方法。概念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是一个产品进入市场的三个环节,他一一攻破。
郑培敏读研的时候,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国外的股权激励是常态”,之后1996年9月2日,中国证券报的头版头条有个领导的重要讲话“员工持股是国企改革的方向”,那次讲话给他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所以1998年创业的时候,当时他注意到A股资本市场1998年取消了内部职工股,但股权激励是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一个必备,所以他隐约觉得“股权激励”在中国员工持股、股权激励乃至国企的MBO是大有可为的,所以把“股权激励”作为创业方向是当时一个最明确的方向。
虽然很多人都反对,认为中国不需要这个制度,郑培敏给他们讲了一个MBA营销学里的一个故事,“两个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推销鞋子,在荒岛上所有居民都不穿鞋,那么A推销人认为没有市场就走了,而B推销员坚持认为这个市场巨大,所有人都没穿鞋,那我每个人来卖他一双鞋......”现在19年下来证明他是B推销员,他的坚持是对的。
对于市场开发,郑培敏的团队应该能算的上是会销的鼻祖了。1999年,郑培敏的太太在中欧读MBA的时候,有一个课题组,专门研究公司的营销方式,当时他们小组调研了上海滩大概五十家咨询公司,大到麦肯锡,小到像郑培敏这样的创业公司,他们调研的结论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营销方式就是开会。”
确定了这种方式后,郑培敏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从2000年开始,他们每年5月份出一本《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报告》,瞬间在圈内树立了他们的权威性,这个报告延续至今,已经发行了17本。
连续17年发行的行业权威报告
第二件事是从1999年12月18日开始,他们连续四年跟上海证券报合作举行了“中国经营者持股高峰论坛”,推广这个理念,每次到场人数达百人以上,那年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是950家,到场的100家占了上市公司的1/9,荣正的权威和知名度在国企改革的领域和上市公司里面也开始慢慢渗透。
“今天的A股上市公司3400家,有1100家已经穿上了股权激励鞋子,尽管只有30%,但是已经从0到30%了,这个市场已经够大。我们认为至少未来五年A股资本市场还是有巨大空间的,因为还有2000多家没做,而且每年还会新出来三、四百家公司,所以最近几年我们为什么生意比较好,就是IPO的公司多了,甚至新三板公众公司也多了,那这些都是我们的潜在客户。”郑培敏乐观的说。
目前,按照证监会口径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真正请了有证券从业资格咨询的大概市场上有700家,荣正做了400家,荣正的有效市场占到了60%,相当于所有中介机构业务的1.5倍。“在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咨询领域,我们现在肯定是寡头!”郑总自豪地说。
3
中国MBO第一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企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关键词是“国退民进”,意在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实体经济,涌发活力。其中有一类民营资本的投入方式是,原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层用金融手段把企业买下来,也即管理层收购,英文名叫Management Buy-Outs(MBO)。
彼时,民营资本非常活跃,MBO在国内风生水起。管理层实施MBO需要听取专业咨询顾问的意见,荣正咨询作为为数不多的(广义)股权激励咨询公司,在当时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也不为过。2002年左右,郑培敏被媒体称为“国内MBO市场No.1”。
“从我接触一线市场的感受来说,当时的改革叫‘热火朝天’,全国各地国资委都来找我们做咨询,是我们的主要客户群,根本忙不过来。但是现在我们公司国企领域的业务的确在萎缩,目前是占到总体业务的10%以下。”郑培敏说。
从某种程度来说,荣正咨询是靠着国企业务起家,到现在国企业务仅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对此郑培敏认为,一方面,的确是民营资本危机感更强,更愿实施激励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是现在部分国企不愿改、很难改。
4
匠心只做精品店
“我们坚持只做boutique(精品店),不做shopping mall(大商场)。”
“有人我问,为什么市面上跟我同时期起来的咨询公司规模比我的大?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坚持做boutique(精品店),不做shopping mall(大商场),所以我的零售面积肯定没有他们那么大。他们相当于家乐福、百货公司,我相当于LV专卖店,我的店面很小,但我做的很精致,逼格很高,我是保证质量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不搞任何挂靠。我们公司的合伙人都是紧密型的授薪合伙人,就像国外的普华永道一样,授薪合伙人代表了一种公司的专业支撑度,另外所有合伙人都可以代表公司行为,有权使用公司的公章,这样的授权让所有的核心成员都能与荣正紧密联系在一起,同甘共苦,携手前行,其中最早的员工已经陪伴荣正一起走过了12个秋冬。
5
只赚有品位的受人尊重的钱
“郑总您觉得自己是纯商人吗?”我认真且好奇的问到。
“当然是商人,我们一切以能否赚钱为己任”一声爽朗的笑。
毫无掩饰、毫不顾虑,在这个万事都需要修饰的年代他就这么大大方方的表达着自己真切的想法,当然也是再合理不过的经商之道。但这个时代,什么事情不赋予上点意义,都显得太不入流,但多少意义都是被“刻意”加上去的,是那些没有底气的人必备的“PS”。
偏见,只因片面。
看似冷酷的“我是商人,一切以赚钱为己任”背后是一套这样的价值观。
“荣正20年了,赚钱当然是一个结果,但我觉得我们要赚有品位的、受人尊重的钱,现在很多用坑蒙拐骗忽悠的方式挣到的钱,是不正的。我们的咨询落地率非常高,如果我们给企业做了咨询,收了几十万,不能落地,其实我们自己是非常不安的。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对客户负责任的一个咨询公司,所以我们希望我们自己是一个受人尊敬、对社会负责任的一个公司,而不是说只挣钱。用传销,用坑蒙拐骗的方式挣到的钱,我们睡不着觉的,这就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做荣正的理念,所以我们能做20年,而且现在看来势头还不错。”
在我过去20年的创业过程中,每三、五年所谓竞争的人很多,但最后发现他们各领风骚三五年就完了,只挣了短期的钱。
“我的心态还是希望做的比较长久一点,做成一个品牌,我希望荣正将来也上市,估值一百亿,我郑培敏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股权,但荣正那个品牌戳在这就OK了。我觉得中国现在缺真正的负责任的咨询品牌。现在市场有很多知名的咨询和培训公司,但是真正负责任的不多。很多公司挣的钱可能比我们还多,但我们也不尊重他,我们不在乎,我们觉得最后这个社会还是会很公平的。短期可能会对我们不公平一点,但是拉长时间段我觉得还是你的努力,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能走多长的路。”
6
下一个20年,做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万宝龙
目前就股权激励来讲,荣正已经是绝对的NO.1的品牌,而且是受人尊重的有社会公信力的品牌。
“荣正不仅仅是一个股权激励品牌,这也绝对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再用20年的时间做成一个受尊敬的中国投资银行品牌,当然不是高盛,不是美林,而是一个投资银行精品店的品牌,我们对标的是万宝龙!十几年前说万宝龙,人们只知道那支笔,但是今天如果到上海恒隆广场的万宝龙专卖店,有皮带,有钱包有手表。我们希望荣正未来也能在财务顾问、投资等领域做专做精,这个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但做A股市场里的投资银行精品店,现在已经比较难了,A股里边我们可能就是股权激励为主,但新三板现在投行的生态圈是一个空白,券商不重视,其他的机构专业水平不够,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自己20年的资本市场的这种专业沉淀,进入到新三板。我们在新三板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们希望再用20年,荣正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里边的一个受人尊敬的一个综合的投资银行精品店的一个品牌。”
7
一句点悟——初遇新三板
郑培敏创办荣正咨询已有19个年头了,马上在今年的7月份也即将迎来荣正辉煌的20周年庆,主要专注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和股权投资,其实他真正接触新三板也就只有三年多的时间,最早应该追溯到2014年的10月份。
2014年10月份左右,新三板上出现了第一个三板挂牌企业的股权激励公告,(这个公司现在已经IPO发审过会了),一直深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郑培敏当时非常惊讶,因为全国股转系统当时并没有三板挂牌企业的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于是他就去拜见了股转系统一位领导。
因为之前人们所有的思维都基于A股思维,必须先有政策,然后才能做。A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是2006年1月1号有了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后才开始推开的,所以大家觉得新三板也应该如此。带着质疑的心态,他问道“新三板还没有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为什么能允许有公司出股权激励公告?”这位领导是一位海归,非常的市场化,“我觉得用贬义的词说,他当时有点很不懂国情,但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不懂国情,他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市场”,郑培敏回忆到。领导反问道“为什么一定要有政策,企业才能做这个事,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法无禁止就可为,只要这个企业做了这件事,法律没有规定禁止他,然后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让投资者知道就可以。”这句话对郑培敏产生了非常大的一个震动,也促使他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全面的关注新三板。
郑培敏与洞见资本创始人杜明堂及作者合影
8
草根野生的新三板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也是领导的那句话让他突然意识到“我们过去做的都不是真正的市场,都是一个说好听点,叫有计划行政管理的市场,但实际上是扭曲的,我们过去很多行为为行政马首是瞻。”
所以从那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新三板。
最后他发现新三板虽然非常草根,政治地位也非常LOW,但是非常像80年代初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像野草似的生长起来的过程中,至少在发展初期的头十几年,没有国家发改委给它一个国家级市场的标签,但并不影响它市场顽强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什么事情都要等着国家给政策、给指令,这不是市场,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是一种有形的手,而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意见冲突?本质上是市场跟计划的冲突。现在很多新三板的专家呼吁国家要救市,要给政策,就是大家习惯了行政的力量。所以别“误把杭州当汴州”,误以为沪深交易所是资本市场,郑培民认为沪深交易所不是资本市场,它是一个行政管制行政扭曲的一个资源配置的地方,而真正中国可以称之为市场的是新三板,但是大家恰恰不习惯,大家习惯了被呵护,被国家救市,所以当新三板上跌破千点没人管的时候,大家会哀鸿遍野。换句话说,中国很多的所谓资本市场的从业者,并不习惯让它真正生活在一个市场里边!
“我记得很有意思,大概七八年前,那时候还没有新三板,一个券商的高管跟我讲,A股实际上就是华尔街+拉斯维加斯,而且是拉斯维加斯的特征比重会更大。这个就跟2000年左右吴敬琏老师讲的‘赌场论’是类似的,但那时候我的感触并不深,换句话来说,到底A股里边华尔街的特征占多少,拉斯维加斯的特征占多少,我没有一个对比。当我看到新三板的时候,我才知道真正的市场是这么的野生,这么的好像不高大上,就有点像个体户摆地摊,但是恰恰这就是市场。所以实际上很多人在谈市场,但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市场。当街边摆摊的时候,很多人瞧不起他,但这其实就是最应该值得尊重的一种企业家精神、一种市场精神。”
明年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我觉得中国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切身的感觉。比如说大家有点鄙视瞧不起新三板,但恰恰新三板是真正的市场,真正值得我们尊敬,而且国家的未来是要寄托在新三板市场上,就像张可亮老师说的那样。关于新三板改变中国的说法,虽然稍有夸大,其实说的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改变中国。但是我们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给我们的很多思维方式,都是要靠政府,靠国家,靠皇权,改变这个思想是非常难的,但是一定会改变,中国将来一定会通过市场经济的一点点努力,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最后燎原,全国会出现很多市场。”
关于新三板,现在大家都在等政策,“我觉得有政策更好,没有政策它也过得挺好。好公司仍然可以融到资,还是可以做的专业。只不过原来A股大家习惯了100%的公司或者90%的公司都可以去炒作,但新三板上只有5%和10%的公司值得去投资,所以大家有点不习惯,其实这就是市场经济。”
9
真正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专业”取胜
真正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专业的,能看懂报表和商业模式的专业人士在里边能够赚钱,才对。如果说阿猫阿狗都能挣钱,这不是市场,这就是赌场。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没有风险意识的人如果能赚钱,这是违反常理的,是这个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实际上我们A股就是这样一个市场,什么股票都可以炒。
中国什么时候A股会成为注册制?要像香港一样,既有仙股一分钱两分钱的股票,也有一百块钱的股票,这个时候才叫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今天新三板其实已经有这样特征,有的股份卖出来就是没人要,当然并不是所有股份都是可以交易的,关键看价格。但是很多新三板的中小企业自己有了个代码,就想卖50倍市盈率,还是太缺少自知之明。但是新三板没有行政管控,它的定向增发没有A股IPO的23倍市盈率行政管制的窗口,亏损的神州优车它也可以融到资,对吧?我们很多人不习惯去看市场上有好的有差的,但实际上你现在走在大街上,所谓市场就是有好有坏,国家只保证不许卖假药,不许骗人,如果你骗人信息披露虚假,对不起我要抓,但是我在信息披露充分真实的情况下,你爱买不买,爱出什么价,出什么价,国家不给管制,这就是真正的市场。我觉得市场上的人投资者95%以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识。很多新三板的专家也是A股思维下的新三板专家,我对他们是有所保留的。
10
A股是老城区,新三板是经济开发区
“A股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IPO发审这些问题。”他在2015年7月份接受采访的时候就预测注册制不可能出来,因为A股现在有一到两亿的散户投资者,人们无法想象A股上一天突然发50支股票,发行市盈率都不管控,那马上散户就会追高,然后他们就会赔钱,他们赔钱之后不会打掉了往肚里咽,他们会走上街,会说是国家开了个市场让人赔钱,他们从来不怪自己,这个时候会涉及到一个政治上的一个稳定的问题。所以IPO的行政管制,23倍市盈率,控制发行节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我相信无论是刘士余,还是之前的这么多高级领导人,他们非常清楚什么是真正市场,但是中国现在不能一蹴而就,在A股上推行真正的市场化。”
郑培敏打了一个比喻,形象的对比了一下新三板和A股的区别。
“新三板就有点像80年代初的深圳,先做改革开放试验区,所以我一直比喻新三板是一个特区,是一个经济特区,而A股就像是有着钉子户的老城区,拆迁是很难的。”
“中国现在要做投资者教育,让散户不能炒股票,要有风险意识,这个做法说起来很容易,可以写在证监会网站的头条,但实际做的过程中散户投资者就是不买账。赚了钱他们认为自己比巴菲特还牛,年化25%都不算什么本事,10万块钱一年挣了5万,年化达50%,觉得自己很牛。但赔了钱,中石油48块钱买进去跌到7块钱,他就怪为什么国家让中石油上市,实际上国家哪条逻辑有拿枪顶着他48块钱买了,都是他自己的行为,但他从来不说是我自己买错了,这就是散户的心态。
所以正因为有这些没有风险意识的散户,不得已倒逼国家只能像抱着婴儿一样来抱着A股。相反新三板从一开始就是高门槛,现在也有500万开户的投资者,从2015年高点下来,有人也赔了很多钱,但他们上街了吗?他们是真正的投资者,输了钱自己担着。 ”
正因为A股有这种散户,所以导致A股的市场化改革是非常难的,就好比我们一个大城市,老城区为什么建设新房子很难,因为拆迁很难,那好我在浦东新区、深圳开发区从零开始就容易的多,所以新三板就是这么一个聪明的地方。
“关于新三板后面的政策,有一点我觉得它根上不能变,就是它要坚持市场化,这也是我们一直给股转的很多领导们沟通的,政策出慢点都没关系,但是出来的政策一定要市场化的政策,别哪天也出一个定向增发23倍市盈率,管控啊,每个星期只允许挂牌五家十家企业那就完了。真正的注册制是指发行节奏不控制,发行价格不控制均由市场调节,当市场碰到股灾的时候,自然它的发行窗口就关了,当市场有牛市高点的时候,一天发50支股票都发50倍市盈率,马上供给足够多,价格自然就会调节下来,这就是市场内在的机制。所以这是我一个比较市场化的一个观点。”郑总语重心长地说。
11
身体力行,在新三板上做四件事
不仅说,而且做,这就是郑培敏。他坚定的看好新三板的未来,并非一句口号,除了股权激励业务的渗入,投资上对三板企业的关注,对于新三板他还打算做四件事,而且每一件都在推进和落实中。
“我将在新三板领域做四件事:在大家都不看好纸媒的情况下,办一个刊物,新三板人自己的杂志—《鑫周刊》;明年希望办一个中国新三板苏州博览会;办三板节;正式启动基金。”
目前,三板人自己的杂志《鑫周刊》马上要发行了第13期,隶属“华夏理财”杂志,这本逆风而行的纸媒背后是郑培敏对新三板未来坚定的支持,看似纸媒,但却是不同的DNA“互联网思维、社群思维、共享思维”,最终打造成关心新三板人士的第一阅读平台和优质新三板挂牌(拟挂牌)企业的首选宣传阵地。一旦这两方面的习惯培养成功,“平台”与“入口”的属性将使《鑫周刊》成为三板生态圈的关键节点。
“我们对新三板的崛起充满信心,其必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我们也有信心,《鑫周刊》在这个大潮中,既推波助澜,也乐在其中!”
图为《鑫周刊》杂志
三板博览会和三板节目前也正在筹划中,未来可能你我都会出现在这场盛会中。
“待到山花灿烂时,她在丛中笑,大家不要忽略新三板市场。我们和太湖金谷启动了第一个专注新三板的基金,我们中午吃饭的时候和高总也在商量,我们的投资风格可能和体量规模很大的不一样,真的给市场注入一股清泉,我们不会高于5000万,但是我们这些钱所点中的企业一定代表了我们的价值观,而且代表的是资本市场未来的方向。”
说的都在做,荣正20年的背后就是这样一种动态的“realize”——实现,实现客户的需求和价值,并将一直“实现”下去。
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和一个“专”字是郑培敏的座右铭,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身体力行;
荣正的名片上都印着一句话“只因专业才有价值”,他说“我们是草根机构,不是红二代不是官二代,我们之所以能在市场上长期的生存,就是要凭着专业给客户创造价值”,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2
他的投资从无心插柳到拳拳到肉
2015年,在投资长城影视6年获得40倍回报退出后,郑培敏投资了开心麻花,《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分别以14亿和22亿的票房证明了自己,话剧改编电影的商业模式不断被复制,郑培敏也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被誉为“大文化消费领域投资价值回报最高的自由投资人。”不仅如此,最近特别火的《前任3》票房破19亿,依然与他有关,荣正资本投资了其宣发和参股方“自在传媒”,且三次增持,所以从长城影视到开心麻花,大文化投资红人郑培敏带领荣正资本真是拳拳到肉。
图为电影《前任3》海报
郑培敏的投资分前时代和正规时代,2007年以前是前时代,1992年在学校的时候他就是中北京最早的学生股民。做了十年他就不做了,“我觉得学了科班知识是炒不懂A股的,A股是不用专业知识炒股的,拼胆子大、拼违法违规、内幕交易,这个就容易挣钱啊,在那个年代。”到了2002年他把所有的股票都清仓了。2002年他坚定的看好中国A股会迎来股权分置改革,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股权分置改革的提法,叫全流通,所以2002年他就把所有的资金就转成了法人股。
“所以我为什么现在对新三板很看好,新三板今天的冷就非常像2001年2002年的法人股,大家都不看好法人股,都跌破每股净资产了,股票十块钱净资产三块钱,法人股只要两块钱,同样的东西只是一个有流动性一个没流动性,法人股的没有流动性就非常像今天的新三板,但结果2005年一股改,2006年2007年一解禁,我用4到5年的时间赚了十倍,我觉得肯定比那四五年里炒A股的所谓有流动性的人赚的多。”
2007年他们开始做正规的股权PE投资,但路走的并非一帆风顺,Pre-IPO、跟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投的太阳能、风能、LED,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开始反思,投资应该怎么做?
“我开始回想我的咨询公司,做的已经不错了,因为专业。我们能做的事很多,但精力有限,所以只能做一件事。咨询公司本可以做并购,做很多理财、私募基金,但我都没去做,我只做一个小小的股权激励,就好比温州人做纽扣做到了全世界极致,那我就股权激励做到了全中国极致,所以我日子很好过。所以对于投资,我发现有钱人很多,如果什么都投是投不过别人的,好的项目也找不到,2012年以后我们就觉得必须专一、专业的做一个领域的投资。”
寻找投资领域的过程中,巧合的是2009年在乱投资的过程中他们投中了一家叫长城影视的公司,业绩非常好,每年的利润翻翻,而且是真的利润翻翻,他们就开始分析,找原因,为什么这家企业能好?他们发现中国人吃饱喝足之后精神消费上来了。大家愿意看电视、去电影院、看网络视频,因此2012年以后他们就聚焦文化产业。之后又投了十家左右的公司,最成功的就开心麻花,2012年发现它,2013年投进去,2015年它挂新三板,再加上《夏洛特烦恼》的成功,一下子估值就几十个亿了。
图为电影《夏洛特烦恼》海报
“所以2007到2011年是我们投资的混沌期,人云亦云,跟风瞎投;2012年到2015年是聚焦期,聚焦文化产业,有所舍;2015年到现在两年的时间,称之为我们做投资的成熟期。 ”
13
小院儿中的独立资本思考
从无心插柳“长城影视”到笃定下注“开心麻花”,从“锦辉传播”到“百思传媒”,从体育领域的“洛克公园”到艺术教育“番茄田”,“荣正”投资标的可以说是拳拳到肉,在这场投资“大电影”中,他的霸屏显得质感十足。得益于早年痛苦后的聚焦,在大文化领域,郑培敏抢占了“C位”。
可以说,“荣正”投资业务的亮相不是错彩镂金的漂亮脸蛋,他走过一些弯路,摔了一些跟头,但好在就如同电影中的拳手,找准招式后他再次站了起来。如果将投资逻辑归结为文戏,投资成绩归结为武戏。显然,“荣正”的文戏走的是精雕细琢大IP的路数,而武戏也让投资人们受益颇丰。
与红杉、IDG这些大基金追逐风口和布局赛道不同,荣正资本有独特“孤僻”的生存方式,不喜欢凑热闹,热衷于发现价值洼地。“我愿意学习巴菲特,不到人多的地方去,就在小镇做投资,绝不去华尔街。虽然荣正总部在全国金融中心上海,但心态确是独立思考,与众不同,人多的地方不去。”
从投资风格上看,荣正资本投资颇为谨慎,相比那些一年投资三十个项目的基金,过去将近3年的时间,荣正资本才投资了二十几个文娱项目。但在郑培敏看来,很多VC是投资10个项目,有一个项目净赚50倍,其他都死了。“我希望投10个项目,能成功8个,百发百中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我也没有投独角兽的情结,独角兽永远是我的出口,而不是入口。低买高卖才是投资的本质。”郑培敏说。
“我自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人,理性的成分大于感性的成分,第一我这个人不泡吧,一个很boring的人,生活上没有太多情趣。但正因为这样,所以我很理性,包括我投开心麻花的时候,我没有看过他一部话剧,我不是因为作为他的消费者,喜欢他的作品去投资它,很多人去投文化产业会说喜欢冯小刚、张艺谋,所以我投他,这是错误的。投资是一个血淋淋的生意,就是要挣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是本事!”
所以我们只有在“小镇”做投资,思维才不受“华尔街”热热闹闹的影响,AR、VR,时髦词很多,市场是水,是流的,今天是风口投进去了,高价投进去了,两三年之后它不是风口你怎么退。开心麻花、长城影视之所以能暴力(客观来讲是有暴利的),都是我们投进去的时候是没人看的。 我投长城影视的时候,创业板还没开,华谊兄弟还没上市,所以我非常低的成本发现了一个好企业,那么最后风口来的时候我才能卖高价,所以一定是在非常冷的时候布局,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投资理念。如果是在热闹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刷个存在感,实际上最后是不挣钱的,有几个在A股里买进卖出的散户,最后是挣钱的,没有几个,说得很热闹!
所以一定要通过血的教训,我觉得像2015年的股灾,某种意义上多来几次才能真正教育中国的散户,投资是有风险的。
2007年那波牛市1998点到6000点的时候,我的司机都挣了六七十万,这正常吗?这不正常。如果外行人都挣钱,这天理不容,这市场一定是扭曲的市场。一定是专业的人,勤奋的人最后挣钱,这才是符合市场规律。巴菲特躲在奥马哈小镇上,他独立思考,尽管他也错过了网络股,但是只要他投的,都是挣钱的。可以错过不挣挣钱的机会,但是我投的不要投错。所以我们公司20年都在浦西这个方圆一平方公里之内没有去陆家嘴,一方面陆家嘴太贵,那另一方面陆家嘴太热闹,太热闹人没法冷静思维,我们不去外滩抢IP,在外滩这个地方人能打坐冷静思考吗?不可能的。
我们一直在我们自己的院子,已经有12年了,应该说是一个非典型的金融机构办公区,在这个小院里,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我们11年以前为什么投资错误?就是因为很多是人云亦云,九鼎投资什么,我们也投什么,达晨投什么我们也投什么,其实是错的。我们坚持独立思考,2012年以后恰恰是非常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我们是独立思考。
14
相由心生
中国古语里说“相由心生”。
郑总是一位很nice的老板,也是一位很平和的人,“我从来不骂员工,当遇到飞机或者飞机晚点的时候,我就闭幕眼神,我也从来不会骂空姐,因为也没用,着急只会让自己内分泌失调。”他今年45岁了,但走出去很多人认为他是80后,甚至个别说他是90后(这个无从查证,反正郑总说完自己笑了。)相由心生,一切内心都会外化,他内心十分平和,遇到任何事第一想到的就是怎么解决,不抱怨,也不怨天由人,而是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不是我创业过程中没有遇到挫折,而是我很乐观的对待这个挫折,不抱怨、不怨天尤人,当出现这种障碍的时候,我必须迅速的转型或者迅速的找饭吃。”真正遇到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就自己往肚子里咽,也不会把情绪发泄到员工、家人身上,他说,自己是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一个乐观人的眼里,他好像看不到什么特别难的事。
“人有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有点阿Q精神的,我觉得挺好,那样你眼中就没有难的事。真正过不去了,你就绕着走,就像2005年证监会不让我挣钱了,我就找国资委挣钱去,绕着走,也能出来。所以遇到事情态度上要乐观,而且要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找到一个新的活法。”
可能是看多了企业家们焦头烂额的面孔,面对眼前这位舒展、不躁动的容颜,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力量,也对“活法”有了更深的思考。
2018年7月10日是荣正咨询20周年的日子,倒计时159天,从1998到2018,二十年光阴,他一定有说不完的故事,期待荣正的下一个20年,他一如少年!
■原创作者:洞见资本产品部 翟宁
关注新三板发展人士入交流群,对栏目《三板零距离》感兴趣的欢迎合作!备注:三板群/合作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文章
关注洞见知行,回复以上关键字,可查看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