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社会管理体系报告 ▍(12)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

2017-07-06 李君如 南书房



今年是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RDRI)建院十五周年,从6月份起,本小号陆续刊发CRDRI成立以来可公开的科研成果、智库产品。


——《经济社会治理体系报告》是于今教授主持、CRDRI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立题,2004年结题,2005年例入《五个统筹丛书》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出版。李君如主编。本报告的逻辑结构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就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城市社区农村管理、贫困扶贫、贫富差距、失业就业、文化教育科技、防灾救灾、医疗卫生、法律制度、城市化、农村现代化等主要问题分章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后记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但是,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不同的发展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和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仍然是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

    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难题。科学发展观统领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逢设、和谐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首先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同时讲求速度、质量和效益,不能再是拼资源、拼消耗、拼劳动力;发展也再不是经济的单兵突进,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即与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

社会事业相互发展。因为社会不发展,会扯经济发展的后腿,经济发展也很难持续。第三个层次,是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不仅是眼前和现实的发展,还必须是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它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化为党和国家领导工作的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就可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汲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党的执政理论以新的内涵,体现了执政使命与执政实践、执政价值观与执政方法论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坚持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全局发展是由局部发展组成的。因此,既要在分析综合局部发展的基础上谋划全局的全面发展,又要把局部发展纳入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精心策划,科学论证,使之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是科学的国家哲学。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次观念的大转变。第一次是1958年突破了苏联模式,第二次是1978年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模式。前两次观念的大转变,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第三次观念的大转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于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关系。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使人能够参与发展,而且也要使人的合法权益都切实得到保障,真正享受发展成果。二是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的观念,不能只要经济增长,也要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三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使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四是正确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转变把区域协调发展等同于缩小地区差距的观念。五是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转变单纯提高工业产值比重的观念。工业化是一个全国的概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不能仅以一个地区来衡量。六是正确认识城镇(市)化的内涵,转变城镇(市)化就是城镇建设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各地、各部门都在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但目前来看,对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些模糊认识。

    一是科学发展观与加快发展的问题。关于加快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已讲过,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要加快发展,但关键是为什么要发展,怎么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要解决高消耗发展的问题。

    二是科学发展观与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凸现时期”,应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只强调战略机遇而轻视矛盾,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凸现矛盾,才能成为真正的“黄金发展时期”。

    三是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从以人的需要、利益、权益出发,以增加财富为主转向以保障人的需要为主,不是讨好人民的口号。在设计政策、编制规划时,要彻底转变观念,把满足和保障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过去我们在提“经济中心”、“制造中心”时,很少有“家园”的概念,很少考虑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感受。以人为本既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参与

到发展过程中去,主要出发点就是增加社会就业;又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发展成果。

    四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因地制宜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普遍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因地而异,否则就不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则要因地制宜,而且只有因地制宜,确定符合本地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五是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出现了全盘否定GDP的言论。对于GDP的作用要辩证地看,既不能单纯地强调GDP的重要,也不应该全盘否定。GDP不仅是衡量和调控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GDP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能科学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能真正体现人民享受社会财富的实现水平;不能合理反映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社会公正水平;不能科学反映出生态环境的代价,比如超采地下水可以增加GDP,但无法反映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把GDP作为惟一的衡量指标,更不能作为政绩的考核指标。

    六是科学发展观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的是,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做到把握全局,搞好统筹兼顾。“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我们要以学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本书就是为了落实中央号召,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而编写的系列读本之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们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丛书。2003年12月,科学发展观丛书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本书是其中之一。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体系完整与突出针对性相结合,科学准确与通俗易懂相结合。

    本书由李君如负责定稿,于今负责策划、拟订大纲和组织编写,任玉岭、丁冬红、马仲良、于今、杨再平、李曙光、甘霖、孔继宁对书稿进行了审定修改。

    承担本书编写任务的是:第一章,杨再平;第二章,赵晖;第三章,袁振龙;第四章,向东;第五章,单玉;第六章,赵晖;第七章,袁振龙;第八章,巴劲松;第九章,于今。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组织。先后参加本书写作及修改统稿工作的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丁东红、于今、于军、于涵、于青山、马仲良、王嘉岩、王爱军、王联、王金玲、方汉华、孔继宁、巴劲松、甘霖、刘俊文、刘春成、孙飞、向东、巩沙、余梓东、吴群刚、张可云、李曙光、肖劲松、杨再平、武凤玉、单玉、赵秋喜、赵晖、赵北海、赵海啸、徐旭、袁振龙、曾庆勇、敬云川、董藩、翟宇星。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里仅仅是研究的开始,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提升、扩展以及它的实践,都需要累土不辍地探索。

    

                                                   编  者

                                                 2005年11月



做好弼马温    学会七十二变

谢谢阅读

推荐阅读

智库产业新体系报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十五年智库成果产品展(1)

统筹内外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2)

干部选拔任用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3)

统筹城乡发展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4)

环境保护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5)

对外开放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6)

中国两型社会发展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7)

中国智库发展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8)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9)

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建院十五年成果展(10)

于今 怀揣“中国智库”的抱负在路上

《国家智库》和《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史上的“双子星”

《国家智库》《中国智库》约稿函

智库之道,在于顶天立地

实干 谏言 不辱使命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China Region Development & Reform Institute简称发改院,英文缩写CRDRI),创办于2002年9月11日;是在中国国务院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成立的综合性国际智库。集研究、咨询、会议和培训于一体。其决策咨询性、公益性研究特征突出,研究领域广泛。总部位于北京。设城市与区域、智库产业、全球健康、一带一路、(华沙)中东欧等研究中心。CRDRI成立至今,承担并主持了中国多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点研究项目,特别是在探索性研究课题方面,提出、发表了上百份专题报告,获得中国从高层到基层各级政府的重视与肯定。CRDRI在2002年创办公学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网) ;2004年创办百仁基金,主持评审“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2009年首创中国智库研究系列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创新性提出智库产业新体系。CRDRI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战略合作伙伴,中央外事指定对外合作对话的参与机构,与欧美国家智库建立了交流关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CRDRI始终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以及“科智并举、政府背景、社会智库”的体制特性。有近百位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党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研究员。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中,CRDRI在多项名录中排名靠前,上榜全球顶级智库,列“全球智库最佳跨学科研究项目”第16位,是此项唯一中国智库;列“全球最佳健康政策智库”第30位,是此项唯一中国智库;列“全球最佳智库合作机构”第45位;列“全球最佳智库论坛”第33位;列“全球最值得关注的新兴智库”第38位;列“全球最佳智库网络”第45位。

信箱:北京西长安街35号信箱(100031)   邮箱:kxfzg2008@vip.163.com

请通过以下方式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