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艾耶尔

2016-10-26 哲学动态

悼念艾耶尔
英国著名哲学家艾耶尔(A.J.Ayer, 1910—1989)于今年6月27日在伦敦逝世了。他的逝 世引起了国际哲学界的哀悼,尤其是在英美两国。英国哲学界称他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仅次于罗素。的确,艾耶尔一生对于分析经验论这一英国哲学传统的发展作了许多贡献 ,这是无可置疑的。
艾耶尔生于1910年,父亲是法裔瑞士人,母亲是犹太人。他在英国的贵族中学伊登学校 毕业后,考进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在那里毕业后即由他的导师,著名哲学家赖 尔(G.Ryle)介绍,去维也纳大学从石里克进修。他深得石里克的赏识,应邀参加“石里 克小组”,成为维也纳学派成员之一。不过艾耶尔在维也纳没有呆太久,大概是1932— 1933年这个学期,就应召回牛津母校担任研究助教和研究讲师,直到1946年。从1946— 1959年艾耶尔任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教授,从1959年到1978年任牛津大学新学院哲学 教授。1978年退休,从牛津迁居伦敦,过他的写作生涯,并继续从事其社会和政治活动 。
艾耶尔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演说家,一生中获得很多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荣誉称号。例 如,他是一位FBA(英国科学院院士),一位爵士,是美国科学文学院的荣誉院士。此外 还获得各国一些荣誉教授、荣誉研究员和荣誉院长等称号。不过,艾耶尔在其《我的生 活的一部分》(1977)中则说:“如果有人认为我在罗素的‘哈姆雷特’那里扮演霍拉旭 的角色,我就感到非常光荣了。”
艾耶尔自维也纳返回牛津后,即酝酿写他的《语言、真理和逻辑》一书。这本书终于在 1936年出版之后,博得英国哲学界的普遍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尖锐的批评。总的说 来,这本书不仅曾在哲学界轰动一时,而且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一直到今天仍然 在国际上拥有众多的读者。对于哲学著作来说,这是很少见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斯特劳 森(P.F.Strawson)说:
《语言、真理和逻辑》这本书是艾耶尔二十五岁时写的,但是它至今仍然是本世纪一部 著名的、被广泛阅读的好书。他从坚决反偶像论的观点出发,应用流畅的语言,把充满 新鲜血液的逻辑实证论介绍到英国哲学界。这使他的保守的前辈为之失色,使有远见的 学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艾耶尔这本书还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为他们所喜爱。(《卫报 周刊》,1989年7月9日)
斯特劳森称艾耶尔为一位反偶像论者,这种说法是很恰当的。的确,艾耶尔对于任何一 个学派的观点或论题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虽然不能说都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但 很能表现他个人的哲学风格。例如,维也纳学派和他早期哲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他无论对石里克还是对卡尔纳普的哲学观点,都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 。艾耶尔曾经批评过石里克的证实原则的狭隘性,批评过卡尔纳普逻辑句法的哲学意义 ,以及用“科学逻辑”、“物理主义”代替哲学的种种建议。因此,《语言、真理和逻 辑》虽然是介绍逻辑实证论哲学的一本较好的入门书,但是我们从中所领会的仅仅是艾 耶尔式的逻辑实证论,而不是完全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或逻辑经验论。
艾耶尔对维特根斯坦也有他个人的看法。他虽然承认维特根斯坦是仅次于罗素的大哲学 家,但绝不像一般的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那样把他“神化”。对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和 论题,他不是局限于作这样或那样的诠释,而是掌握其精神实质,探究其正确与否。艾 耶尔的小册子《维特根斯坦》(1985)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写成的。它对维特根斯坦的主要 著作作了一种系统的、批判性的考察,使读者由此得到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基本思想的一 个明确而公正的观念。“批判性的考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它的特征。例如 ,他把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作类比的论断:它们都是为这样 或那样的神秘实体辩护的。艾耶尔还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唯我主义、概率理论、用语言 博弈概念解释宗教的做法,尤其是关于私人语言和关指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的 论点。然而,另一方面,艾耶尔又在该书结尾时说:“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对维特根斯 坦的卓越和创见有所怀疑,否则我就不会称他为20世纪哲学家中仅次于罗素的大哲学家 了。”
艾耶尔一生在哲学方面的努力,主要是发扬洛克、巴克莱和休谟的经验论传统,尤其是 休谟的观点。他心目中的经验论的两个哲学大师是休谟和罗素。这种种从他对于罗素(1 972)和休谟(1980)的研究中就可以见到。但是他对当前在英国哲学界有影响的维特根斯 坦后期哲学和以奥斯丁(J.L.Austin)为首的牛津学派的语言哲学则持批评的态度。艾耶 尔强调指出,认为我们仅仅对于思维和语言,或者说语言形式和行为形态作彻底而精细 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毋需借助于科学的论据,就能排除哲学方面的一切困难,这是值 得怀疑的。
艾耶尔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一方面有赖于他的反宗教观点和促进自由事业的主张 和活动。例如,直到濒危之前他还为英国《旁观者》期刊(1989年7月8日)撰稿,赞扬法 国大革命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及其在以后世界政治社会中的伟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另一方 面有赖于他广为流传的十多种著作,其中主要的有:《语言、真理和逻辑》(1936)、《 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知识问题》(1956)、《论文集》(1965)、《实用主义的起 源》(1968)、《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和《二十世纪的哲学》(1982)。
美国《在世哲学家丛书》(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正为艾耶尔编辑一卷 ,题为《A.J.艾耶尔哲学》,而且已经大致完成。艾耶尔应约为此书撰写的对他的哲学 的评论的答复也已脱稿。可惜艾耶尔未能亲见此书的问世就与我们长辞了,这使我深感 遗憾!
原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

 ↓ 点击以下标题  ↓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二)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张祥龙访谈(上)|我是怎样走上现象学之路的?

张祥龙访谈(下)|现象学与儒学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讨论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

张祥龙:“家”的歧异

最纠结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此与彼之间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书摘

用两个大脑走路有多难


婚姻的美好出路

《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小摘要|江绪林

绝望与信仰:深渊的确立与疾病的治愈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大哲学家系列之:柏拉图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

哲学就是征途|《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 狄兰 托马斯

虚无: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风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哲学是一种祈祷

彩色影像|安东尼奥尼 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尼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你还在反感“马克思主义”吗?

唐璜式爱情的加缪小传记读后感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电影中值得背诵的八段经典演讲(视频)

关于极简主义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后

《政府论(上篇)》读书笔记

洛克哲学思想浅析

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李猛: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学说(课程笔记+讲座札记)

《革命政治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的危机》读书笔记

潘知常 :鲁迅的绝望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文集·杂文集·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复仇〔其二〕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死火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论鲁迅的孤独和悲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