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城市收缩”,发达国家这么做!
不是每个城市,都是北上广深。
在中国当下,共有180个城市人口正在流失,这是一个接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城市占比!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城市,貌似增长,依旧是主流。
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率才58%,而从58%到70%也是中国房地产持续发展的战略窗口期,而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也精选人口净流入高的城市进行布局。前天老潘在成都出差就了解到成都每年人才净流入达到平均25万左右,而老潘所在的深圳,每年人口净流入50万左右。
但被我们忽视的是,有180多个城市,也同步开始出现“收缩态势”,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城市“人口流失”与城市“空间扩张”并存的现象。当然,这也是城市分化的一种必然,中国城市的不均衡性,不充分性一直长期存在。尤其在中国,最好的医院、大学、学区、公共资源都配置在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大部分内陆省会是单核虹吸城市,这导致了中国值得长期投资、深耕的城市并不太多。而前天伴随产业转移、人口外流,经济薄弱、资源枯竭、政策不再的城市,未来很难有起色。
今天,对“收缩城市”的关注和原因解读,也需要被业界、开发商所关注。辩证来看,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座座工业城市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在“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因素导致这些城市急剧收缩,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今天中国180个城市衰落,即掀开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另一面,也对房企城市布局有所指导。
事实上,落到房地产上,也是城市分化显著,楼市对城市的GDP、经济、就业、税收的拉动的“支柱产业”,也在加剧不同城市的分化。
比如中国楼市在因城市不同表现出极强的分化性。从2018年初到现在,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销售量大幅度萎缩,类似旭辉很多房企开始放弃一线城市做规模,而把普通二线、强三四线,一般三线作为城市布局和规模发展的主战场。2018年以来,我们也看到。
二线城市:2018年初至今房价普遍微涨,二线限购城市与二线非限购城市的销售面积走势,呈两极分化;
三线城市:价格趋于稳定,一线周边的三线卫星城量价齐缩,强三线走价,普通三线走量,三线房地产销售正在逐步退热。
城市分化在前,楼市分化在后,走强的城市人口净流入,也自然带来开发商的大投入。
城市自身在不断分化,
核心城市掀起抢人大战,
不同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进化趋势。
大数据调查显示: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已经连成了“带状”。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近几年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国家发改委城镇中心智库副理事长乔润令,近日指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相当多的城镇在收缩:“10年间有1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密度在下降,不仅有大量的‘空心村’,现在又出现了大量的空心街道办和城市了。
大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整体上在向东南部压缩。
城市收缩现象的被发现,对我们认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分化,特别是对房地产的起伏、土地再利用有重大意义。
国际上城市收缩现象的研究始于德国。
1988年德国学者Häußermann和Siebel首先提出“城市收缩”一词,用来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人口大量流失现象。
最著名的收缩城市群在美国的铁锈地带(Rust Belt)。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成为重工业中心,钢铁、玻璃、化工、伐木、采矿、铁路等行业发达。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工业城市也一度空前繁荣。但自从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纷纷衰败。很多工厂被废弃,厂房机器渐渐布满了铁锈,因此被称为铁锈地带,简称城市“锈带”。
如今“铁锈地带”已经泛指工业衰退地区。
▲昔日英国曼彻斯特工业衰落带来的城市衰落逻辑。
德国政府资助项目Shrinking Cities证实:全球范围内人口超过100万的450个城市地区,总体上失去了原来人口的十分之一。
论原因。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老工业基地集中反映了聚集经济的缺点,比如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成本和新增业务空间的缺乏。同时,技术创新也使得企业越来越自由,交通和资源对区位的影响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出了老工业基地。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变,造成了欧洲地区的“去工业化”,美国的“锈带”也属于这一情况。
其二是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如欧洲国家和日本因为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少都市年轻人在就业的吸引下移入工作机会更多、生活水平更高的大城市,使得不少中小城镇面临“收缩局面”。
其三是城市空间结构改变。
美国“白人群飞现象(white flight,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黑白混校。由于黑人学生的学术表现差、犯罪率高,或者有种种许多白人家长所认为的劣等品质,白人如同候鸟群飞一样,纷纷离开大都市中的学校,搬到黑人住不起的郊区)”和“汽车文化 (car culture) ”。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心城区的衰退和城市的无序蔓延,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大打折扣,人们也随之迁移,造成美国大城市“郊区化”现象。
其四是矿山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外,还有政治因素等,比如德国的城市收缩现象集中在原民主德国的辖区内。
对比当下中国,我国东北地区因经济衰退与人口流失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将其称为中国版的“锈带地区”。目前,资源萎缩、环境污染、保守主义等问题正困扰着东北的发展。此外,东北亚地区复杂与不稳定的地缘政治概念也在跨国合作、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限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
在中国当下,增长,仍然是主旋律。
而城市分化所出现的“收缩现象”被人们所忽视。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出口加工工业的衰退和国内劳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都使中国城市增长的条件发生变化。
清华博导龙瀛从三个尺度(小区、乡镇和城市)对中国城镇的局部收缩现象进行研究。关于“收缩城市”,龙瀛有他独到的见解。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这些年走过不少城市:齐齐哈尔、伊春、石嘴山、鄂尔多斯……“每到一处,我们所做的研究并没有着眼于当地的繁荣昌盛,反而是这些城市的‘空心化’问题,更让我们担忧。”
2013年,正在英国访学的他无意间发现:分别在2000年和2010年开展的全国第五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精确到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一级,他和另外两位城市专家吴康和王江浩通过大数据技术,把中国5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数据做对比,结果让人吃惊:
2000-2010年间,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在下降;
有1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口在流失,有些甚至“空心街道办事处”;
中国行政意义上的600多个城市中,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吴康也通过大数据调查,发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他绘制了一幅地图,一个黑点代表一座“收缩城市”。在这张地图上,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黑点也成片出现。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按照城市生命周期,“这些城市很可能继续‘收缩’下去,不是因为灾难导致的骤然大幅收缩,我们的收缩城市一般都少于10%的人口流失。”吴康说。
吴康把这些收缩城市分成五类:
一是结构性危机收缩类型。比如,原来伊春这样的城市有很多人靠林业来发展就业,现在没有了;
二是像义乌这样,原来有很多的工厂企业,现在因为上一轮国际经济危机和产业升级影响,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三是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收缩,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四是众多欠发达的县级市;
龙瀛说:现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在控制人口,但是我认为,中国只有三、四个城市有这样的资格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
未来,在投资驱动力,外贸驱动力变弱,消费驱动力增强的经济引擎下,未来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和质量,将最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后发优势。河南省和四川省都是人口大省,如今他们的中心城市,也将体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
冷静的看,城市收缩也是正常现象,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应对“城市收缩”核心有 2大举措。
举措1:城市精明收缩策略(shrinking smart)
“精明收缩”指在收缩城市“复兴”前,精简城市现有规模以匹配目前或预计的城市人口。
美国学者Frank Popper强调精明收缩是为“收缩”而规划——更少的人口、更少的建筑、更少的土地利用。
事实上,精明收缩策略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欧美治理城市人口流失、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具体实践,如扬斯敦、克利夫兰和水牛城等。
精明收缩策略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将“废弃地块”以绿色空间储备起来等待城市后续开发,以美化城市景观进而激发绅士化。
二是精简规模,鼓励居民集中居住,停运冗余的城市基础设施,以适宜的密度建设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三是项目投资,政府将人口密集区划定为优先干扰区,筹建体育、文化中心等锚定项目以催化新兴产业投资。
举措2:弹性城市策略(a resilient city)
Alberti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在城市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变化重组前,能够化解和利用变化的能力与程度。Polese认为弹性城市具有四个特征:拥有受过良好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人口+市场与腹地广阔+经济多样性+环境宜居。
西班牙的阿维莱斯实施了弹性城市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发展多样性经济,引进大量中小型企业,以增强城市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是创新驱动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系统(an intelligent city),完善大型公共空间以吸引创意阶层。
三是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宜居城市,处理衰退工业“遗留”问题,注重城市社会与物质空间协调。
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强“收缩城市”规律性的研判,及时识别出快速发展城镇与规模收缩城镇,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适当加以引导。
龙瀛认为,以“精明收缩”为代表的适应型城市规划意味着城市发展需要承认增长放缓的现实,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形式,可借鉴精明增长理论原则,倡导规模合理的城市组团、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混合发展的功能布局、公交优先的发展模式和网络分布的绿色空间体系。
理性的看,部分城市收缩,也是正常现象!
反倒是,今天一些城市决策者还是设计者,都在一味地追求增长,觉得‘收缩’是个消极的词。而美国俄亥俄州的扬斯敦,从2002年开始开始制定《扬斯敦2010规划》,规划首先承认扬斯敦是一个“较小的城市”,市长向媒体表示,“我们是美国第一批接受收缩的大城市之一。”
反过来,城市量的收缩,也不代表质也收缩,相反,收缩城市的规划应该更关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空间品质。
未来中国,要对“收缩城市”做出真正的改变,传统一味对城市求大、求快的观念,是我们需要越过的第一个认知障碍!
内容来源:高见学社
文琳行业研究,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编辑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有态度、有品位,阅读带来快乐,做时间的朋友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