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托·萨格雷拉:利用人工智能揭开非理性的面纱
【知美术馆·艺术家深度档案】系列旨在梳理知美术馆展出中的参展艺术家完整详实的创作发展历程,详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图文相佐,为观者提供深入理解展品、艺术家及其作品全貌风格的多样入口。
他将人工智能融入艺术实践
研究探索人类的认知和感知
通过揭露机器认知计算系统背后的错误
重构普遍想象
揭开非理性的面纱
他是《一把椅子,》参展艺术家菲托·萨格雷拉
菲托·萨格雷拉 (Fito Segrera),1983年出生于哥伦比亚,是一名专注于新技术与数字媒体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视听及多媒体制作的技术专家。他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获得设计与艺术硕士学位。
菲托·萨格雷拉 (Fito Segrera)
图片致谢艺术家
菲托的作品介于艺术、哲学和技术之间——他的哲学和诗歌体系研究了人们认知和感知的传统模式、心灵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他的装置与雕塑扮演着理解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和我们对现实本质想法的工具;他目前的艺术实践试图利用人工智能的理性,通过揭露机器认知计算系统背后的错误,揭开非理性的面纱。
01
致敬与醒思
此次艺术家菲托在知美术馆《一把椅子,》展中呈现的作品《1 & N 把椅子》(1 & N Chairs),以人工智能衍生的怪诞,致敬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经典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
1965年,科苏斯将一把真实的椅子、一张椅子的照片以及词典中“椅子”的词条说明文字三者并置,诞生了观念艺术代表作《一把和三把椅子》;菲托2017年的作品《1 & N 把椅子》则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把木椅、两台显示器和一台相机,几乎完整地保留了科苏斯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和元素构成,但呈现的却是一种新的混合现实。
《一把和三把椅子》,约瑟夫·科苏斯,1965
木制折叠椅,椅子图片,“椅子”字典定义
椅子 (82 × 37.8 × 53 cm),图像面板(91.5 × 61.1 cm),文字面板 (61 × 76.2 cm)
图片来源:MoMA
一切事物的“原真性”是科苏斯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图片象征着人脑中的形象思维,文字说明解释着人的语言逻辑思维,但二者都非实物本体,相对于在场的椅子而言,都是片面且不真实的。
菲托在科苏斯的原作上呈现了一个新的技术智能层,数学计算的方式代替了人类思维的认知过程——当相机捕捉到椅子某些区域,将捕捉到的图像上传到微软的图像识别服务系统,并使用算法翻译成口语化的文字描述显示在右侧屏幕上。
基于编程算法,随机生成器不断创建新的组合选项,为“椅子”这一对象提供多种可能的解释,这也恰恰体现在作品标题的变动上——自然数“3”被数学符号“N”取代,“N”代表自然数集中的任何数字,是程序化系统对新图像词的无休止搜索。但同时,这些来自机器的图文解释竟在更多元的同时逐渐脱离了椅子本体,变得不准确,甚至毫不相干。
菲托借重新构建了一种人工想象和认知模型,并以这一模型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反讽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而这却恰是常为人类用户所忽略的缺陷。
02
技术下的情绪对抗
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曾预见:“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决定了在手势和面部表情中不断发生的变化;当这些被严格禁止时,每一次变化都会变得困难,最终变得不可能。”
《变形》,埃米利奥·瓦瓦雷拉&菲托·萨格雷拉,2013
混合安装介质,尺寸可变
图片来源:Vox Media
菲托在互动艺术作品《变形》(TRANSICONMORPHOSIS)中,就提供了一个模糊而具有实验性的通信系统。艺术家面部连接着一系列电极,并与微控制器相连,再通过颇为传统的聊天功能与展厅另一边的观众沟通。该系统专注于面部表情的识别,并将通过聊天收到的表情符号转换为电脉冲,迫使艺术家模仿每个表情符号的面部表情。
《变形》,埃米利奥·瓦瓦雷拉&菲托·萨格雷拉,2013
图片致谢艺术家
《变形》诞生于关于新技术发展对人类影响的反思——现代通信系统的产生,阻碍了面部情绪的表达,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冰冷。幸得表情符号emoji的广泛使用将人类基本的表达方式引入新的技术中介环境,以至于它被认为是过去十年来最成功的社会变化之一,并在系统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变形》,埃米利奥·瓦瓦雷拉&菲托·萨格雷拉,2013
图片致谢艺术家
如果将来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更少,人类将失去一部分由表情符号传递的同理心能力,那或许像《变形》这样的设备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知美术馆2020“未知|尹秀珍”展现场
延展阅读:
2020年,菲托参与了“未知|尹秀珍”展的新闻屏幕展示、通用界面设计。在这个展览中,人类温情的情绪和冰冷的科技结合——当人站在新闻屏幕前阅读文字信息时,面部表情会被读取为数据,生成情绪报告,并幻化为一颗独属于观众的星体,飘荡在广袤的星河中……
菲托的众多作品表明,人工智能已经逐渐发展到至少可以尝试区分人类情绪的地步,鉴于这样的进步,他认为终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我们人类品质和创造力,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03
自然捕捉与时空回溯
记忆和感知就像奶酪一样充满了孔洞。为了填补这些时而缺失的孔洞,菲托提出在人们的真实经历之上,增加一个技术系统,实现自然和人工的组合。
想象一幅场景,当你身处室内,也能听到从千里之外的远方传来的自然回音,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在交互装置作品《实时海浪转译》(Real-time Wave Transcoder)中,菲托就以远程数据库的形式撷取自然声音,将这样的愿景变为了现实。
《实时海浪转译》,菲托·萨格雷拉,2015
远程海浪数据库,金属鼓,金属珠,定制电子零件及软件,致谢艺术家
通过互联网应用程序端实时抓取不同地域海浪的声音数据,只需要提供一组经纬度坐标,就能获取该位置的海浪与高度周期,以模拟的形式重建数据。将其从数据库中提取传送到接收端,并转译成数据指令,再通过马达带动圆盘转动,由滚动的金属小球以特定频率模拟出各种海浪的声音,最后将这些声音置换到展览空间当中。这样,体验者就能在展厅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倾听着来自千里之外大海的声音。
《实时海浪转译》,菲托·萨格雷拉,2015,致谢艺术家
在城市景观中,缺失记忆则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重现,并与现实融合交叠成全新的图景。
《不可知:丢失的记忆》,菲托·萨格雷拉,2016
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定制软件、数字 3D 雕塑、生成书籍、印刷品
图片致谢艺术家
《不可知:丢失的记忆》(Agnosis:the lost memories)展示了重新组合后的上海城市景观。这组照片以上海日常生活的街景为背景,丢失的记忆由算法图像转化生成。真实和虚无交汇其间,呈现一种自我产生的扩充实境。
《不可知:丢失的记忆》,菲托·萨格雷拉,2016
图片致谢艺术家
艺术家使用一个内置摄像头的脑机不断扫描艺术家的大脑活动,并检测记忆下降的时刻,艺术家使用一系列传感器和捕获的大脑数据,系统能记录记忆的丢失,并将其作为脑电波信息和图像。与此同时,通过使用在线图像识别服务、人工智能和谷歌搜索建议引擎等技术,系统自主地分析和解释这些记忆自主生成的图像,将所有内容编译在日志记录模块中并进行打印。
除了现实世界的记忆回溯,菲托还以古老艺术为摹本,大胆尝试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思想对其进行全新诠释——这在作品《后虚空派》(Post-vanitas)中得到了强烈体现。
16、17世纪的艺术家经常关注尘世生活的无意义以及物欲和追求的短暂性,“虚空派”则是这些早期存在焦虑的象征性表现。死气沉沉的静物画中,空间幽暗封闭,代表腐烂、消亡的视觉组合提醒着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突然。
《后虚空派》,菲托·萨格雷拉 ,2016
数字3D对象 (头骨、电视、牛、刀、灯泡和茶壶),谷歌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自定义软件
图片致谢艺术家
菲托的《后虚空派》复兴了这种古老艺术形式所隐含的视觉语言和思想,让人们重新思考它们在技术化和关联世界中的意义。作品将在虚空和静物艺术中生成的数字3D对象呈现在一个未知空间中——使用定制软件和网络技术,实时抓取谷歌地图引擎的图像,并将它们拼接起来放置于视觉全景图中,然后将其应用于计算机生成的3D空间,使得虚幻动态程序生成的数字对象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跳跃穿行。
《后虚空派》,菲托·萨格雷拉 ,2016,致谢艺术家
他将看似遥远的人工智能和艺术领域结合在一起,开始总结我们正在取得的技术进步。虽然这标志着一个难以想象的成长时期,但也存在无数挑战,因为我们开始质疑人性和现实的本质,但正如艺术家所说:这不应该让我们感到懊恼,因为谁知道这是否只是迈向未来光明的一步,远离我们黯淡和沉闷的现在?当有如此多的成长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会害怕我们从自己身上投射出来呢?
This shouldn’t bring us chagrin, for who knows if this is just a step towards brightness in the future, away from our bleak and dreary present? Why cower in fear that we project from ourselves when there is so much growth to be had?
—— Fito Segrera
SIGGRAPH 2014: Acting in Translation,美国洛杉矶,2014
编辑| Kasey 刘雨濛(“知”愿者)
审核| 王从卉
知美术馆《一把椅子,》
参展艺术家深度档案
点击艺术家人名,即可获取档案文章
知美术馆2021-2022年度大型艺术项目
“椅(倚)子季”
暨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
联合呈现:知美术馆、城集设计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梨花溪文化旅游区管委会
策展人:陈超、于海宁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地点: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