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所学校的毕业季活动为何持续四个月,还如此惊艳?

黄三荷 校长高参 2021-09-22

中关村三小又一次让人惊艳。从3月份启动,历经4个月,这所京城名校为即将离校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难忘的毕业季。


今天,校长高参(myedu-)为你解码三小毕业季的故事。

 

1


毕业季:做孩子想做的事,说孩子该说的话


中关村三小的毕业季不走寻常路,设计了一系列复杂而走心的活动,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如同北京7月的烈日一般考验着三小的师生。

 

整个毕业季活动分为毕业项目、毕业涂鸦、致童年个性毕业照、群组学长学弟学妹告别仪式、“收藏看得见的成长”——成长机会博物馆、“歌声走过六年”毕业典礼和毕业住家等模块,所有活动彼此联动,形成完整的毕业季体系。

 

毕业项目作为主要环节之一,费时长(约三个月)、组成部分多,分为A、B和C类,具体分类如下:



A类项目,每个毕业生必选,用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呈现,然后,每个学生再从B、C类中选取一个课程领域,组成属于自己的“1+1”毕业项目。

 

毕业项目由学校学生部牵头,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和大学一样实行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导师主要由本校教师担任,个别需要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担任导师。成果呈现可以是论文、设计、展览、汇演、实践性项目等。比如,学校会组织A类项目进行毕业答辩,B类项目做表演展示、绘画摄影展览等。同时,学校也会组织成立答辩委员会及展示和汇演等评价委员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B类课程展示


毕业项目负责老师张燕青认为,一个孩子小学六年来的学习和生活,靠一张试卷去评判是否优秀或者良好,过于片面和不公平。她告诉校长高参,三小通过小学阶段“里程碑”式毕业项目的论文、设计、展览、汇演、实践性项目,给每一个孩子创造平等的机会,去真实地回答:在这六年中,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她认为,论文最终呈现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过程中做到独立学习、合作探索和成果分享,去开展真实的学习,呈现孩子真实的成长状态。

 


6月6日,中关村三小开始进行为期两天的A类项目毕业答辩,24个会场分布在校园各个地方同时进行。答辩是A类项目成果的体现形式,为此,前后三个月要经历以下流程:



而其中学生们成立项目组、收集资料、查阅论文、制作调查问卷、对比分析、研究讨论、完成论文写作等,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他们研究的内容源自生活,《抖音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如何克服上课举手发言的胆怯》、《论高年级学生上奥数班的现状》……像这样的论文,还有190多篇。(更多精彩点击这里回顾《向中关村三小的学生学做研究》)

 


6月22日,在毕业项目B类展示现场,演出还未正式开始,20班的徐恺翔拉着同学一起做最后的排练,他们乐队一会要在三层图书馆表演《梦灯笼》、《好好》。



整个毕业项目B类展示按表演类型分为8个场地,每个场地约10-14个节目,由1名老师负责,由学生做主持人。内容丰富多样:舞蹈、乐器演奏、相声、朗诵、英语剧等等。每个分会场都有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海报,设计独特,希望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场馆观看。中关村三小没有选择全体毕业生在一个大场地统一展示的方式,一是时间不够,二是这样以来势必要删减大部分孩子展示的机会,而三小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被关注的需要,应该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同时在多个小场地进行展示,不讲大场面,注重的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毕业生们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在成学会堂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电音,邹沅润和徐博涵对一首歌曲重新做的编曲混音,他俩合作找软件,找歌曲,编曲,混音一首歌花了一周的时间。

 

展示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在触动着大家。在四层图书馆,一开始是魔术表演,也许有点紧张,表演的那位同学连续几次没有成功,大家替他捏把汗,但他很沉着,每次失败后对大家说声对不起,而观看的同学也鼓掌加油。

 


观看毕业项目的各项展示,校长高参发现,中关村三小的孩子们能文能武,学养扎实,特长突出。

 

毕业项目玲琅满目、注重不同孩子的需求和选择,在学校的不同空间同时上演。而毕业典礼则是大聚合,作为整个毕业季活动中最隆重的环节登场,又有什么独特之处?毕业典礼去年的主题是“点亮魔法学校”,今年则是“歌声走过六年”,仅看这些主题,就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主题的确定不是几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中关村三小尊重师生需求的结果。

 

毕业典礼的策划初期,学生部老师找部分六年级的师生做访谈,他们提出,希望在2018年的毕业典礼上看到感恩,要有走心的仪式感,还应有打动人的歌声。收集到这些需求,学生部老师们开了无数次的策划会,用时两个月,最终带给大家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

 

学校邀请了近2000名毕业生家长盛装出席,一起见证孩子“里程碑式”的成长节点。



在家长们的欢呼声中,毕业生们从不同的方向,进入篮球馆场地中央;



伴随着小提琴动听的声音,六年级的老师们从楼梯上拾级而下,孩子们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自己的男神和女神。



现场还玩了一把回忆杀,用视频串联了孩子们从小豆包到毕业生的镜头,全场合唱《少年先锋队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六年来唱过的歌曲,让在场的家长都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

 


老师们还有好多话对孩子说,怎么办?于是,用大家熟悉的“被窝阅读”方式,老师们把叮嘱和祝福一声声传递给在场的孩子,之后,孩子们也走上舞台中央,向最爱的老师“表白”,送上神秘礼物,并齐喊“老师,谢谢您!”

 

在学生的欢呼声,刘可钦校长上台致辞


在毕业典礼上,刘可钦校长又一次用每个大家三小人都耳熟能详的话深情寄语:“希望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校长向所有毕业生发出邀约:今年教师节,欢迎大家回家!为加强感恩教育以及与毕业生的联系,中关村三小将每年的教师节确定为毕业生的“回家日”。

 


“大家三小”“大家三小”住了才算家。毕业典礼后,令无数学生期待的 “一日住家”活动开始了。学校保安清场,无关人类都被请出学校,每班有教师以及8位志愿家长陪同看护,毕业生在学校的各个地方搭帐篷,度过在学校的最后一晚。

 


孩子们三三两两合作,动作麻利地搭好帐篷后,开始互相“串门”,合影留恋,给同学发礼物……尽管已经到了晚上十点,一双双眼睛还是亮晶晶的,丝毫看不出困意。



学生们对校长高参表示,“从五年级的时候就等着这一天,这么兴奋,睡觉是不可能的,今晚不可能睡觉”。“看世界杯,和同学聊天,夜游学校,在学校最后一晚,睡觉多浪费啊”!凌晨两点,楼上楼上还有他们晃动的身影,有弹钢琴的,还能听到夜半歌声。同学们碰见张燕青老师,第一句话是:“您怎么还不睡?”接着说,张老师别睡了,我们陪着您聊聊天,明天一早一起看日出。

 


三小的灯光为孩子们全部点亮。毕业典礼上专门有一个环节:点亮母校灯光。随着全场倒计时至0,大屏幕实时呈现校园各处相继亮起的灯光。多少年后,当毕业们回忆起这一晚,相信他们依然会被母校温暖的灯光所打动。

 


除了这几个重头戏,还有几个小活动也分外有趣。


比如“收藏看得见的成长”——成长机会博物馆,学校向准毕业生们征集他们眼中与母校有关的一件物品,让孩子们把带着成长故事的相关物品赠送给学校,放进成长博物馆永久保存;



毕业涂鸦:美术老师带着学生们在学校的玻璃墙上抒发对毕业的感想,内心的感受以及对学校学习生活的体验。


群组告别仪式:毕业生们需要向班组群里五年级和四年级的学弟学妹告别。“班组群”是中关村三小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态。和一般学校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不同,它是由3个连续年级的学生跨龄组合而成。每个班组群有100多名学生,由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共同进行教育管理。在这里,他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教育关系环境。

 

2


毕业季大挑战


毕业季活动持续一学期,推陈出新已属不易,要把构想落地执行好更是极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老师被倒逼成学习者。


今年是中关村三小第三次做毕业项目,依然有老师们对自己能否指导学生论文持怀疑态度,毕竟隔行如隔山,学生提出的研究方向可能自己都不了解,怎么指导?所以,毕业季最大的挑战是重新定义谁是老师,挑战老师的学习力和教师角色。

 

但整个流程做下来,老师们收获也很大,比如,有的老师发现原来自己眼里的学困生,在研究论文的过程当中,体现出许多学习以外的优点,也促进了自己教学的反思。三小的老师们经历此过程,更深刻的意识到,老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输出者。

 

第二个挑战:部门协调。


毕业季活动由三小学生部牵头,涉及多个部门,若沟通协调不力,就难免拖进度。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开了两次行政分工会议,所有干部参与其中,大大小小的碰头会更是不计其数。

 

毕业典礼的负责老师说,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打磨。团队制作的视频不行,重来!展示节目不行,重来!几千孩子和家长,人这么多,从开场到结束,从灯光到音乐,整套流程要顺畅走下来,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支撑。

 

张燕青老师同样不轻松,从前期调研到项目开展,一个个步骤的落实和时间节点的把控,都要盯着。除了负责毕业项目,作为三小南校区二年级主任,还要随时往返于南北两个校区,不断地去协调和处理项目进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第三个挑战:资源支持。


毕业项目中,学生们申报的大量论文选题源于真实的生活,需要学校提供更大范围的资源支持。为了让支持快速到位,并及时对接到学习需求者身上,除了学校部门联动合作以外,还需要积极建立灵活的机制寻找外部资源。

 

各行各业的“教育共同体”


比如,有一组学生想研究榫卯结构,可学校没有这样的资源,怎么办?最后打听到人大附中有这门特色课,就联系该校老师让这组孩子去旁听。还有邀请小黄车运营部的经理给开展相关研究的同学做指导;周边的社区也提供很大的支持,学生们的导师有十九中的历史老师、心理老师,有警察,还有疾病防控中心的医生……成立答辩委员会时,也积极寻求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做评委。

 


第四个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在三小看来,无论研究结果如何,哪怕是失败,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呈现真实的研究过程。这其中,他们追求问题的真实性,追求来自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发的探索与研究,追求源于真实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但其中由于论文题目是学生自主申报研究,三小一直担心几个问题:有些孩子的论文题目过高过大,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研究专题成果成人痕迹过多,儿童真实学习的味道不够;导师的角色作用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进行了“如何选题”的专题讲座,不仅对孩子讲,也专门面向老师进行了说明,做孩子能做的事,说孩子能说的话,呈现孩子真实的成长状态。老师在做具体指导时,也会建议孩子把选题变得小一些,离生活近一些,同时,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去确定选题。有导师发现孩子的论文都是资料的堆砌,于是学校给孩子们买了知网账号,希望有真实的研究过程,而不是去抄袭。今年老师们反复强调:做自己身边的小事不求大。

 

家长志工团负责答辩现场直播


第五个挑战:家校如何更好合作。


中关村三小致力于打破校园围墙,让家长作为学校治理的主体参与学校建设,也希望通过毕业季项目进而打通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帮助学生们去真实的学习、研究。但是,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毕业项目中,有时候家长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那怎么保证孩子研究的真实性?在《2018春季毕业项目实施指导方案》里,学校建议家长试着和孩子这样做:

     

聊聊他们的毕业项目之旅


一起讨论并确定源于兴趣、真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确定选题


在制定研究和展示的计划时,给孩子更好的建议


和您的孩子一起经历研究的过程,当他们丧失信心时给予鼓励,遇到困难时,引导想办法


为您孩子的研究提供资源支持,他们需要您的指导,希望您能到位而不越位,不替代,不包办


和您的孩子一起起草研究论文、修改论文,并为一场成功的答辩做好准备


用您喜欢的方式记录您的孩子这段独特的毕业项目里程,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学习。同时,鼓励孩子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也是为了避免家长过多的参与。

 

低年级的孩子观看学姐学长们的答辩


最后一个挑战是,优秀的毕业研究项目如何被传承下去以继续拓展研究。


中关村三小会把每年孩子们的论文存入中国知网的学生论文库中,供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参考,把一些好的研究项目继续下去。但目前看来,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和利用,实际上并不乐观。


主要的问题在于参与人员可能每年都不同,“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换了一届,老师也可能换了,下一届学生如何从上次的活动中获得经验,不用另起炉灶,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学校也期待进一步去完善,让毕业季活动真正变成孩子小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另一个问题是,对于以往资料的利用仅限于有人偶尔查阅,并没有对其中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3


毕业季背后:为学生创造各种可能性


毕业考试+典礼,这种传统而略显苍白的安排早已不能满足三小师生对毕业的想象和要求。对毕业季活动的多元需求不断驱动着三小的师生们创新。


学校愿意花那么大的工夫,费时费力做毕业季活动,是基于以下几大原则:


1、多把尺子丈量优秀。三小期待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发芽”、成长、结果看得见。他们认为,毕业考的卷子和分数,并不能呈现学生六年的成长和收获,希望用多把尺子来丈量出优秀。所以学校愿意做毕业季,提供分享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优秀。除了毕业答辩、表演展示外,多肉展、贝壳展等也亮相于校园。学校尽量提供非正式的、大小不一的平台让学生们各自去展示。


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有亮点的,也是多层次的、丰富而立体的,以分数论优秀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是时候全方位展现真正的小学生了。

 

最好的祝福随身带走


2、让教育多点仪式感。《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群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告别仪式、毕业典礼、毕业住家……整个毕业季活动都是仪式感满满。三小希望“在人生重要的节点上,赋予学生一段具有里程碑式的经历,希望能成为孩子小学最重要的几个回忆之一”。

 

3、真实的学习。真实的学习贯穿在中关村三小六年的学习中,但在小学最后半年的时间,他们会带领学生深度经历“真实的学习”,去回答和探究一个具体问题的核心。


怎么才算真实的学习?这里有一个例子。


有一组孩子想研究清朝嫔妃发饰,直奔故宫而去,没想到却经历了“三进宫”。


第一次去没开门,不知道假期不接待游客。第二次去买不到票,不知道网上可预约票。第三次终于进去了,但是故宫太大,并没有找到展示嫔妃头饰的展馆。于是孩子们在“三进宫”后总结: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提前做功课。


家长们在这里做的特别好,知道孩子非要假期进去,也不拦着,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后来这些孩子们又意识到,光看不行得有人讲。于是求助家长,拜访了清史专家,让自己的研究更深入。


除了知识的获取,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还学会伙伴关系的处理,观点不一?讨论会不参加?这些矛盾在不断的磨合中,双方学会各退一步,学会宽容和谅解,这是在课堂上难以触及的领域,而毕业项目提供了这个机会。


还有好多研究项目,比如对超市购物车的改进,研究抖音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等等,都需要学生在现实情境当中去捕捉和提出真实的问题,去采集所需要的信息,去思考,然后行动,背后是核心素养所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评价毕业季活动?中关村三小池昌斌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标准:


学校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丈量尺子


学校是否提供了足够多的可能性?


学生是否都有可能找到绽放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是否能够经历真实的学习?

 

他认为,对毕业季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是赋予每一个人希望、可能性以及机会,去不断地认识自己和唤醒自己。好学校是成长机会的博物馆,可以为孩子创造很多机会去成长,而这种成长又能被人看见。毕业季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值得学校用心、用力去做好。

 

图片由中关村三小提供

推荐阅读:

毕业典礼校长致辞为何爱用这样的模(tao)板(lu)?

学校中层如何从“夹心”变成“核心”

阅读正在重塑基础教育『每周参考』

高考喜报看多了,我的评价就一个词:俗不可耐

5旬教师何永德:人落后是从拒绝学习开始的

向中关村三小的学生学做研究

薄弱学校4年大变身,原来老师们都被点燃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