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湖州三跳的前世今生(上)

俞樾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

全文4803字,阅读约14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俞樾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2020年1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33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湖州三跳位列其中。从市级非遗,到省级非遗,再到国家级非遗,湖州三跳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韵味,能够走出湖州、走出浙江,得到国家的认可?今天的《湖州味道》系列,我们一起来用“三块板”品味“湖州三跳”。除了文字,我们还录制了音频,请点开下方音频,边听边品。



一本倭袍

一本倭袍顺风流,

二人游玩到扬州,

三人结拜在勾兰院,

四个丫环巧计谋。


一曲湖州三跳《一本倭袍》开篇,以上的唱腔来自于湖州三跳省级非遗传承人许丽鸣老师。熟悉三跳的老湖州知道,三跳演唱者演绎时手中拿着三块板,通过这三块板碰撞敲击跳跃发出的响声来进行伴奏,所以叫做“三跳板(三敲板)”。因为板的形状酷似旧时拉纤的船夫背上背着的纤板,所以三跳也叫作“纤板书”。



三跳从何而来?还真可能跟拉船拉纤有关系。湖州三跳老师父们相传,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乘船下江南,遇到水浅之处需要有纤夫拉纤才能通行,而纤夫们在岸边边拉边唱,隋炀帝听到后兴致大起,从船舱中出来,就跟着和。这一唱一和之间就诞生了最早期的古三跳,尤其是三跳中的“帮唱”的形式。当然,这个“古三跳”的由来,是艺人间口口相传的。
唱和(帮腔)是湖州三跳的一种形式,那么三跳的演唱内容从何而来呢?剧作家刘甦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湖剧》,里面搜集过一个故事;我在采访了一些老艺人之后,也大致摸出了一条线:明末清初的时候,许多文人不愿意给满清做官,所以就隐于湖州的市井乡村。这些文人尤其是一些落魄的秀才很有才华,也很喜欢闲来听地方曲艺,往往会帮着改一改演唱的故事和词儿,使之变得更加朗朗上口。当年,有一位嘉兴来的秀才叫方长元,落魄地来到了湖州,他是真喜欢“古三跳”,于是干脆跟艺人们一同在骆驼桥到仪凤桥这一带卖艺,也不用什么桌椅板凳,拿着三块板站着唱,叫“立唱三跳”。那个时候古三跳的很多内容得到了文人们的润色而变得更加流行。当然,这也是传说。
从隋唐到明末清初,三跳的形式和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被确立和改良,那么三跳的腔调是从何而来呢?剧作家刘甦考证后得出结论:“三跳是由机歌产生的湖剧前身的曲艺形式。”这里就有两个点值得推敲:第一,三跳是湖剧的前身;第二,三跳和湖剧都是由机歌而来。所谓的“机歌”,就是湖州人养蚕缫丝,尤其是织绸人家在织机前劳作时候所唱的歌曲,往往七个字为一句,合辙押韵,每段唱词一韵到底。
2016年5月22日,湖州三跳《英台担水》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入围、个人表演奖提名。表演:戴育莲、裘钢、胡曙红、陆在良
湖州的机歌是丝绸之府的江南味道。湖州地区蚕桑和丝织业发达,但是织绸绢的过程是枯燥的,环境噪音也大,所以织工们就创造出了这种男女对唱的机歌,或者叫织歌。
剧作家刘甦说,这种机歌其实来源于田歌,而田歌则来源于湖州、苏州等地的“吴歌”,还有个文雅的名字叫吴歈,就是《楚辞》中所说的“吴歈蔡讴”,后来还演化出了“昆曲”。我们来听一下太湖西山的金旭岐老先生演唱的吴歈《十里桃花阵阵香》,可以感受一下最初的味道:一韵到底。
十里桃花阵阵香十里桃花阵阵香,千朵桃花一树上。凡事要看爷娘面,兄弟姊妹要想让。
从上面这首歌的歌词里可以看出,江南一带的民间曲艺大多都是劝人向善的,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劝世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友、爱是最常见的创作出发点。

三跳,是用“湖州官话”演唱,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苏州、嘉兴、无锡等地的方言,所以长三角任何一地的听客都大致能听得懂。而三跳曲目在演绎上分成两类:堂书和正书。堂书是短小精炼的开篇,今天文章开篇所唱的《一本倭袍》就是《倭袍堂书》的开篇;另一类是正书,就是将《隋唐演义》《施工案》等话本小说改编成湖州话版的三跳。后来这种两种曲目,也成了湖州另一种地方曲艺“琴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来听一段,原汁原味的三跳——由许丽鸣老师演唱的《送花上楼》节选。
《送花上楼》是《送花楼会》中的一个段落,讲的是洛阳解元文必正在问心庵邂逅才女霍定金,无意中拾到了她的一支“珍珠凤”,意欲当面归还,却被定金婢女秋华所阻。于是他改名换姓,卖身到霍府为仆。一日,必正奉太夫人之命去给定金送莲花,在途中被秋华拦住盘问,秋华见必正一片真诚,才华超群,便引他与定金相会,终使他俩面订终身。
2019年,湖州三跳书《竹别林》在济南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
熟悉越剧的票友应该知道《送花楼会》也是越剧中的传统剧。咱们若是仔细听,你会发现,湖州三跳的开篇有一段“呤吓调”,这是我们湖州的一大特色。
懂得三跳门道的老湖州人知道,这个“呤吓调”就是“拖犁头”的一种形式——用衬词来帮腔。这种形式来源于“宣卷”这种早期的曲艺形式,而宣卷是江南地区众多地方戏种的母体。我们再来听听宣卷的“味道”,音频采风自苏州吴中区群艺馆的演出。

湖州的三跳在清末时期,已经风靡了苏湖嘉一带,其中有明确记载,最早的三跳艺人叫金荣生,他的学生杨阿培是一位集大成者,被当时的湖州人尊称为“杨老天牌”。师徒两代人的出色表演在湖州形成了巨大的票友群,甚至对浙江其他地区的曲艺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比如说越剧。刚才我们讲到的这种“呤吓调”就被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融了进去,演变成了越剧老调“呤呤调”。我们来听听越剧中的“呤呤调”与“湖州三跳”的“呤吓调”的不同。请欣赏上海越剧院的史济华带来的《懒惰胚》选段。
1889年,越剧前身“落地唱书”的艺人金芝堂辗转来到余杭县的葫芦桥茶馆唱书。结果生意并不是很好,因为不少人都喜欢听来自湖州地区的“三跳”——当时最流行的曲艺,以至于金芝堂在唱书之余还要修鞋子补贴家用。当时他就把修鞋摊放在茶馆门口,一边修鞋,一边偷师,半年听下来,把湖州三跳的一些突出特点融入到了“四工唱书调”之中,把湖州三跳的尾声帮腔“呤吓呤呤吓”改成了“呤呤调”。所以现在越剧中还保留着一些唱腔,被称作“湖调”。至此,呤吓调也分成了“呤吓北调”和“呤吓南调”,北调在三跳,南调在越剧。

如果我们现代人穿越到清末,要去听上一曲地道的湖州三跳,我建议大家穿越到“太和坊直街”,也就是现在的湖州人民路(当时分成了上太和坊和下太和坊),去太和坊的三官堂找刚才我们说到的“杨老天牌”杨阿培。此人不但唱得好,而且过目不忘,今天看的书,明天就能搬上书场演唱,以至于当时有民间谚语“拆字金少堂,唱书杨阿培”。金少堂是因为拆字算命算得准,日进斗金;而杨阿培因为说书说得好,颇受欢迎。他还有一个称号“立一千”——一场演出收入一千元。

除此之外,还有王仁堂、王广源等人也都是在湖州府城隍庙这一带演唱的曲艺大家。也因为这些大家的出现,湖州城围绕着上下太和坊的两边,从志成路到府庙新建起了很多大书场,三跳艺人们也从茶馆走穴进入了书场开专场的时代。

1928年,湖州第一家专门的清书场——东方书场在志成路守仁路2号建成,也就是现在爱山广场中国电信湖州分局这个位置,当时可容纳200多听众。一时间,包括湖州三跳、琴书等在内多种曲艺形式都被搬进了清书场中。此后书场的生意蒸蒸日上,听书的人越来越多。
1938年,府西街开了一家“西园书场”,可以容纳400人。
到了1948年,10月12日那一天的《湖州商报》记载:“近来各业反常,店家提早打烊,闲人比较多,书场大出生意。现以东苑书场与兴业场人头最多,吴兴茶室次之,西园与东方也不弱,各家日夜听众合计约2000人次,盛况空前。”
不论是茶馆书场还是清书场,这段时间在湖州都是极度繁荣的,这也让周围地区的艺人眼馋,我曾粗略翻阅过民国时期湖州的报纸,经常看到“苏湖对台戏,盛况空前”一类的标题。特别是抗战后的那几年,经常由湖州府庙一带,东西两边的厢房中的各个书场联合起来张罗“对台戏”:西边的书场请来苏州评弹艺人坐镇,东边的书场请来湖州本土的三跳、琴书、滩簧、湖剧艺人献艺,连演三天三夜,看两边谁的“书筹”更多,胜负各有千秋,一时之间轰动湖城,不亚于现在明星来湖州开演唱会的闹猛。
1983年,三跳艺人沈梅英在旧馆书场演出。
说到书筹,有必要说说书场和艺人们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早年间茶馆书场演出,主要是卖茶水钱,但是有一些捧场的听众会给一些“散券”,场方也会象征性来收取,听众都是随意给。后期的清书场则多有不同,听众就是为了听书而来,进场前,先到账台买“书筹”和茶水费,演出结束后,艺人们按照书筹与场方结算,三七、四六不等,一般场方拿大头。
当时书场内还有一个场景蔚为壮观,那就是漫天飞舞的白毛巾。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听到兴头上听客们叫好的叫好,鼓掌的鼓掌,满场的热气腾腾,场方伙计就准备好了热毛巾给听众擦汗,正所谓“敬客手巾时时绞,汗水浑身歇歇揩”。

而在众多书场中,有一家书场最特别,那就是“云天书场”。这家书场位于城隍庙东首的厢房处,这是当时湖州城里公认三跳唱得最好的曲艺大师许云天常年坐镇演出的地方,也是湖州唯一一处以个人命名的书场。
今天我们文章音频中所有的三跳演唱都来自于许云天的小女儿许丽鸣老师,许老师也在采访中向我回忆了小时候在父亲书场中看到的情形。
许丽鸣老师回忆:“这个书场有250个位置,我父亲说的时候基本上是天天客满的,这是解放前,我很小,我1946年出生的,我妈妈就把我带到书场里面。(我记得当时)每个人有一壶茶,这个椅子上面它都有一个眼一个眼,这个茶杯可以放这里不倒。演唱的话,是下午唱晚上也唱的,总共一个半小时左右,晚上7:00开始到8:30就好了,下午的1:30说书到3:00。我记得我爸爸呢,有一个好的习惯:下午说好书,就去府庙靠外面有一个浴室去洗澡,湖州人叫‘温堂’。‘湖州浴室’泡温堂,总是这样的。”
采访中许老师告诉我,父亲给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记忆力特别好。
许丽鸣说:“他有五十几部传统书,都记在脑子里,记忆力相当好,曲艺团要在外面演一个月,没有书唱了,就来我家来跟我父亲说:‘叔爹,排个一本书给我吧!’”
2009年5月,湖州三跳省级传承人许丽鸣在钱业会馆演出  费建华 摄
许云天,师承王广源,与同门师兄弟董云魁当时是湖州最著名的三跳表演大师。1947年2月25日的《湖州商报》中曾经记载:“府庙内唱搭板书(三跳在民间也叫滴笃板或滴搭板)的许云天,别有云天,生涯鼎盛。听老听客称,许云天收入每日在五百万元以上。”
中年后的许云天,因为常年用嗓,声色不如从前,就干脆只说不唱,反而与同行们一起开辟出了湖州的另一门曲艺形式——湖州评话。同时许云天的琴书也是一绝,成为一代湖州曲艺的集大成者。

至解放前,从金荣生在湖州收徒开始算起,湖州的三跳开枝散叶,形成了众多帮系。王广源及徒弟许云天、董云魁的湖州帮;沈阿莲、李连宝、吴四宝组成的南浔帮;田发根老艺人的金方、银方、铜方、铁方、少方等五虎将组成的石门帮;还有德清帮、余杭帮,甚至绍兴、杭州等地都有分脉,“湖州三跳”的从业队伍空前强大,以至于当时一半以上的书场都是三跳的场次。
2011年6月10日,传承人朱子松在德清表演三跳。
这些艺人也在自己开枝育徒,收徒前须由人引荐,经人介绍,拜师仪式上,徒弟要三拜九叩,也要交付约合一石米的“拜师钿”。摆好八仙桌,点上足斤蜡烛,上悬“祖师爷鬼谷子”的画像(鬼谷子是众多行业的祖师爷,也称百业之祖,万科宗师),再拜师父、师叔、师兄。三年满师后,师父出于认可的角度,会给与三件器物:一副三跳板、一只小扁鼓、一块小碰板,板和鼓的隐秘处有“师承和赠字”,从此便有了从业资格。如果发现没有师承的偷师自学艺人,可由同行没收道具,逐出书场。所以师承哪一脉特别重要。
今天的《湖州味道》,我们初初走近了“湖州三跳”,可以说只是讲了湖州三跳的前世,如今的湖州三跳发展如何?为什么能够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我们将在下篇“湖州三跳的今生”中给大家再好好絮叨。另外,这一期我们“只闻其声”,用有声读物的方式听到了三跳演唱,下期我们将“再见其人”,将把如今的三跳拍摄下来,以微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最后,把一首许丽鸣老师教唱湖州新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演唱的湖州三跳《十二月花名赋》带给大家。





来源:湖州发布

部分图源:文旅湖州

制图:张驰虹

编辑:金臻瑶


湖 图


摄于东苕溪绿道

摄影:唐文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不再接受邮箱投稿)。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