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集思广益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4-24

导读

2018年11月25日,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杭州举行。 与会嘉宾围绕公园城市对城市规划理念转型的意义与影响、公园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时代价值体现、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文字数:3385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2018年11月25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规院”)承办的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层102B会议室举行。 



本次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主持,参加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各平行会场的主持人、主席和学术召集人,以及来自规划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200多人共同参与了本次对话。


首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对本次学术对话进行了致辞,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公园城市对城市规划理念转型的意义与影响、公园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时代价值体现、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十多位与会嘉宾分别就多个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现场观众提问踊跃。专家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如下。

 

吴志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公园城市深刻反映了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最核心的需求、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要求。



吴志强院士指出公园城市是继“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之后的全新概念,它深刻反映了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最核心的需求、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要求,体现了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坚持的东西,希望通过本次学术对话,讨论公园城市的具体内涵,梳理出公园城市理论的技术方法。


兰正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公园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兰正秋副局长做了《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主题发言,首先介绍了“公园城市”的核心、关键和目标,并详细展示了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针对公园城市的内涵要求所开展的三方面工作,一是搭建公园城市的专家智库,成立了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全力打造我国公园城市的科研机构,聘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院士,组成顾问委员会,同时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公园城市协同合作,交流共享的平台。二是开展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三是强化公园城市的顶层设计。四是推动公园城市的实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

 

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公园城市是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实现简约生活的价值,形成真正健康的美好的生活所需要的新的空间的根本和关键。

 


李晓江院长首先介绍了公园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以及我国公园的历史。成都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提升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成都作为悠久和优秀人居文化传统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文修养沉淀,是需要利用公园城市去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公园城市是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实现简约生活的价值,形成真正健康的美好的生活所需要的新的空间的根本和关键。

 

李炜民(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公园城市是未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最佳模式!



李炜民总工程师首先结合我国的公园发展史,谈到公园城市体现了社会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社会转型必然的结果。公园城市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核心是要把城市还给人民。公园城市体现了国家的强盛,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变化。公园城市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公园要突出公共属性,主题是和谐,本质是民生,说到底还是要为老百姓服务,不仅仅是满足普通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反应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吴承照(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公园城市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城市,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同步发展,同步前进!



吴承照教授谈到,公园城市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国力背景和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背景,要求我们自然观的转变,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创新需求和生态的需求。公园城市以自然系统为基础的生态,对城市产生真正动力的作用,这个动力可能取决于它的形态,规模和结构。公园系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一定要渗透到城市的空间,形成一个动力的网络系统,来构建释放自然的生态动力,应分别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系统、城市公园系统、生态廊道系统、公园文化的公园区系统,让生态动力和创新生产同步。

 

成玉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公园城市是中国城市的新范式,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纠偏,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 

 


成玉宁教授谈到首先全面科学的解读并丰富公园城市的内涵,不应片断化的解读。二是公园城市应是以生态文明来引领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目的是构建新的城市形态,重新构建我们城市的各个系统。第三方面是公园城市追求的是生态健康基础上的优化,实际上是生态与形态的辩证统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到应自然之力,或者是应自然之势。

 

王红扬(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真正的理解整体性解决,关键在于怎么样理解整体主义,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王红扬教授认为作为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可以给整个城市发展带来重大突破。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大幅度的新增绿地,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全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外部的配合,创造出一个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手段,核心就是让我们的政府开始管少,管准,管通,管整合了,让政府的压力更轻了,让社会经济生态更有资源,更多自信,更少的恶性竞争,更耐心而有活力,更共同担责的切实发展,让整个城市的大生态,真正的健康而有韧性。 

 

钟舸(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公园城市是对我们传统的美好的城市形态的一次飞跃,对传统的城市理论的飞跃。 

 


钟舸教授认为公园城市从整个城市空间的营造、塑造的角度,应该是我们城市建设区和非建区的二元结构中的一元。公园城市研究应该在我们的传统城市中的绿化空间开放系统基础上,把已经有的相关概念在学理的层面上进行梳理和整理,对已经有的基础进行深化。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规划性的指标,更多的是意味着围绕着公园和绿地展开的城市生活的创造

 

刘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不必逃离乡村,也不必逃离城市,大家可以幸福的生活在公园城市。 



刘彦平研究员认为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包括开源、创新和中国风格。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模式。公园城市建设路径首先是打造公园城市体系杰作。第二个是彰显城市的底蕴,形成城市文脉复兴载体和平台。第三个是从长线到节点,都要和公园城市在审美上、尺度上有一个呼应。第四个是开发城市IP,再造城市品牌场景。第五个是创新时代治理机制,营造城市共建格局。第六个是拓展主题公共外交,讲好城市品牌故事。第七个是提升城市品牌韵味。第八个是构筑成都权威话语。

 

王旭(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腾讯云四川总经理):公园城市的建设一定是连接万物,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的新业态!



王旭总经理谈到公园城市是提供从人到物,从物到场,从场到人的全数字的链接,为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消费主体的目标主体的画像,更准确的商业反馈。他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必须要有三个基石,连接,赋能和破界。首先公园城市的连接更强调的是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第二个在连接的基础上,要用科技的手段为业态赋能,为关系提效。最后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然打破人与人的距离,打破城市与城市的物理距离,实现城市的新功能。


王忠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与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让我们从区域到微观,共同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点每一滴,共同的关注公园城市。



王院长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明确城市是为人的基本生存服务的,要为人提供休闲,生活的场所。其次它体现了新时代城乡建设理念和城乡建构模式。公园城市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让老百姓出来就像在自己家的花园一样,生活在美丽的宜居的环境下。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未来要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将公园与城市的关系从“园在城中”转变为“城在园中”,落实无公园不城市,先公园后城市的理念,形成分级分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一体化的生态网络。


杨潇(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成都正在按照人城产的逻辑,在公园中建城市,营造人们向往的场景,最终把生态价值体现出来。

 


杨总首先介绍了城市发展思路在公园城市语境下的三个转变和六个方面的价值体现。三个转变中首先要转变的是城市发展的逻辑,从原来的产-城-人的逻辑,转换到人-城-产。第二个转变是,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第三个转变是从原来的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公园城市的六个方面的价值体现包括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美好生活社会价值。随后杨总又介绍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需要回答的三大问题,搭建的五大路径以及构筑的12项策略。

 

最后,学术对话主持人李晓江院长作了总结发言,本次学术对话圆满结束。

 

本次主题对话各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具有深刻的独创性,观众提问踊跃,围绕主要议题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供稿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阅读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十五: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

2018规划年会 | 高端对话:走向世界名城——杭州战略17年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九: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和塑造的困与惑

2018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四: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十三:对话城镇化——城市品质与生活质量

2018规划年会 | 主题对话:共享与品质

大会报告 | 张文忠:从居民视角分析宜居城市

大会报告 | 杨保军:规划新理念——雄安新区规划体会

大会报告 | 王树声:中国城市规划智慧的现代传承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