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彭波:悼一群寻梦人的“老板”

2017-09-15 彭波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彭波,1957年3月生,湖南南县人,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78年春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毕业后到北京语言学院等院校干部专修班进修;1985年起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任职,2006年担任中央外宣办副局长、局长;2012年至2015年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本文写于2003年9月)


 

  三年前,得知老人家得了晚期肝癌,感觉他的日子不多了,我们这些作学生的应该做点什么。大家合计,为他老人家办一个“丁望新闻思想研讨会”。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他时,没料想被他一口回绝了。


  不久前去看望他,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奇怪了,大夫说肝脏上的肿块看不到了,我至少还能活两年!”我知道那肯定是医生看他不久人世了,索性骗他了,心里寻思,无论如何要说服老人家,让他同意我们办了这个研讨会,也了却我们晚辈的一桩心愿。没料想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却得到噩耗。研讨会,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老板”(《中华工商时报》人都这么称他)走了,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受他的理想和热情感染,我作为《中华工商时报》最早一批创办人投身了这一火红的事业。


  我和他有过无数次谈话,其中一次印象最深。有一段时间我工作不顺,闹一些情绪。他老人家找我:“我觉得一个人要干成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韧劲。我认为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一辈子我从没有放弃过,就是在当右派时也一样。当时推着一车土往山上走,我体弱,力气不够,老农过来要我别勉强,我硬是咬着牙,把车推到了山上!”


  韧性的战斗!这是老人家最令人软佩的特点。63岁高龄开始办一张新报,25万元的开办费,困难何其多!然而,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领着中国报业一批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凭着岩石一般的信念和火一样的热情,硬是创造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报业的一个奇迹!


  短短几年,报纸的发行量从7000,到7万,到15万,到24万,高速增长;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日增,其版式面风格开创了中国报业一个新的流派。《华尔街日报》的发行人、道琼斯公司董事长彼得·肯1993年访华,专门用半天时间找我和胡舒立会谈,他称《中华工商时报》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商报”。


  在中国办报很难,要有政治上和商业上的把握。老人家头脑清醒,信念如一,在复杂纷繁的政治风云和商业化大潮面前,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正直的风骨。


  早年间,他总是对我们说:“如果我们不能说真话,绝对不要说假话。”1990年代初期的《中华工商时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这张报纸,利用一切机会不遗余力地为改革开放呐喊,为市场经济鼓与呼。


  1991年元旦,报纸用头版一个整版刊登邓小平的照片,以示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以鼓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老人家明确地说:“我们的办报方针是‘放开大路,占领两厢’,把计划经济让别的报纸去做吧,我们来搞市场经济!”


2001年,丁望在接受采访。 戴牟雨摄


  《中华工商时报》是一张有“魂”的报纸,有“魂”的报纸才会有影响力。今天许多报纸办得很热闹,却很快在市场上无声无息了,主要是办报人没有思想,报纸没有灵魂。这些日子去看望他,病中的老人家说了好几次:“现在有一些风骨的报刊太少了!”他反复叮嘱:“不要媚俗,一定要有点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在《中华工商时报》创业早期近乎狂热的理想主义气氛中,一代年轻的中国报人的聪明才智被激发出来,我们办了中国报业最早的证券版、最早的周末版、最早的汽车版和最早的房地产版,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宣扬市场经济理念的大型新闻报道,如“郑州商战”、“宝钢三角债”、“三里河,一个市场的故事”和“天津,跨世纪的挑战”等等。


  我们实现了对台关系的六个第一:办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台湾经济版;签署了两岸第一份新闻合作协议,两岸《工商时报》实现了新闻交换;成功组织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新闻代表团访台;成功组织了两岸记者大型联合采访活动(从连云港到新疆阿拉山口);在台北第一次成功举行两岸经济学家参加的经济研讨会;在大陆每天的对台广播第一次有一家报纸的专题时段。


  当时有一个叫张智的年轻人酷爱汽车,一心想办一个汽车版,老人家同意了,张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汽车专版的负责人。当张智的汽车版问世时,我写了一份评报:“中华工商时报是一个给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的地方,张智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办一个汽车版,今天张智的梦想实现了,祝贺他,谁还有自己的梦想,请告知。”


  是的,早年的《中华工商时报》是一帮寻梦人聚集的地方。这一群人最大的梦想是:“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应该说,在当时,这一梦想实现了。《中华工商时报》,1990年代初中国最好的报纸!这一些寻梦人的“老板”,便是丁望。


  作为共事多年的战友和他许多思想的执行者,我深知他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中华工商时报》从体制上、机制上不能确保它长盛不衰,它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不甚理想。他曾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起也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功亏一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亲爱的师长,您走好!我们一定继续圆您的梦! 



 

新闻圈的追思

杨大明:悼丁望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右派"记者朱启平:日本投降的见证者

张宝林: "徐老大"怕给朋友惹麻烦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袁晞:我认识的老范和未完成的书稿

张宝林:大保,永远的学长和老兄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斯雄丨 永远温暖的笑:

怀念我的老师画家朱维民先生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