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小到大是史老师和孩子们一齐给家长的礼物,这份礼物,是在这贫瘠的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滋养

括号君 体验大地 2019-10-11

点击上面蓝字“体验大地”关注本公众号


一提起括号君,史老师和中学课的同学们的心里都会是满满地爱意啊。这个爱用括号超级可爱的大孩纸,跟史老师上了一年半的课程之后,今年秋天开学,就将迈入南师大的大门了。


他决定考南师大,是在上《中学综合读写课》第一讲卡夫卡的《动身》时确定的,《中学综合读写课》第三期结束后,他考取了南师大。他是那个动身在路上的行者。


这个高中毕业生的暑假里在干什么呢?哈哈哈,你绝对想不到,他在听《跟史老师从小读到大》第一期课程回放呢!


咦,这是怎么回事?高中毕业生听从小到大的课,和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同开始?原来,这源于史老师的一句话,什么话呢?我先不剧透,括号君文章里有。


高中毕业生在听从小到大?

括号君

要是说起为什么,一个高中毕业生竟在暑假当了《跟史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的旁听生,恐怕要很大篇幅,有离题嫌疑。所以读者只需知道我跟着一个初一新生在暑假补着从小到大的第一期,至于细节,得择日再谈。(看!又是新坑!)


在从小到大,抑或是中学读写课上掉过眼泪的学生里,谁不想“早点”遇上史老师呢?假如我早点去听猿辅导时候的课,我的语文会不会有大的提升?假如我能上从小到大,是不是也能慢慢地变成单科王呢?这些问题我也想过,但有次,我想通了:一方面,从高二上到现在,所谓语文的提升给我带来的利益,是其他方面所比不上的,比如视野,比如思维,比如素养的提升给予我的成长;而另一方面,遇见都是缘分,早晚或许都不必太纠结,这些胡思乱想,不恰恰是追求别人的样式,而忽略了自己的经历了吗。所以有次看到史老师说“有时候我都想让那些高中生去听听从小到大的课,从头补课排排毒”,我回应道“哈哈哈哈我大学的时候一定会买从小到大上一上!”


然后,确实上了。


作为旁听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在想,作为一个心向教育行业的人,我有必要将自己的视角更多朝向教育教学方面。但真的上下来,今天上到了第七课,我深深感觉到,从小到大就是眼泪收割机啊!(《头脑特工队》看得我泪流满面)而同时,我又深刻理解了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确实,我们是可以不断地从经典中吸收养分,滋养心灵的。当刚接触史老师这种大容量,深思维,多角度的课程时,课堂中有些话初闻觉得很对,但它们可能只会像风轻轻飘走,不留痕迹;但这些话会直中那些经历了很多,生长了许多的人的心灵,照亮了那些过往。所以高中生确实有必要上从小到大,家长就更必要了。我想说的是,从家长的角度,从小到大是史老师和孩子们一齐给家长的礼物,这份礼物,是在这贫瘠的大地上为数不多的滋养。


与其说,从小到大“表面”初中难度是因为在价格上一直公益慈善的史老师本就有很高的语文和教育水平(例如:约翰·斯坦贝克《早餐》是高三的阅读模拟题,而史老师上课所讲的深度,是深于考题所要求的,而需要强调的是,史老师面对的是一年级到初一的孩子),不如让我思考,在汲汲于考试分数和人生未来的中国应试教学体制大环境下,教育者是否能给予学生阅读经典的时间,是否能给孩子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又或者,由于参差不齐的人涌入教育行业以及县中模式的大放异彩,为保证考试的统一与公平,决策者不得不“忍痛割爱”?


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到大里的孩子,一定会在他们将来的行业中闪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芒,因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无限的潜能。而从小到大也让我看到了我身上的那些陈年污垢,大概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括号时间到!)(尽管已经挖了三期大作业的坑,南师暑假作业的坑,而且填坑遥遥无期,但是史老师发了一句“今晚交?”,这话冲出手机的催稿压力啊!那咋办,也只能今晚写了。)


你挖了这么多坑,其实你就是舍不得我们呗,明白了。


作为一个即将迈入南师大门的未来的老师,括号君已经开始上路了。听从小到大的课,表面看起来,他是作为一名学生来听课的,排毒,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他是作为一名未来的从教者在听课,在思考,在学习,在寻找自己未来的从教之路。


括号君此举,可谓深谋远虑。此君,必青出于蓝胜于蓝。史老师相信:未来将会有许多孩子,因有括号君这样的老师而受益终生。


括号君前二期的中学作业(👉点这里)已经成辑,让我们来欣赏括号君第三期的作业吧。看这个立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大男孩,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有怎样的思考?






《中学综合读写课》第三期

作  业  选


第一讲:伟大


阅读以下三则,任选其中二则结合起来,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超过1000字,不少于800字。


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托尔斯泰



从容与虚伪

——暨读《为生命松绑》有感(一)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团,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迷弟迷妹。一个又一个尖酸刻薄,回答稍有不慎就会毁坏国家形象的问题,在他们嘴边,以一种看似幽默的态度,挫光了记者锐气。整个外交记者会上就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敌军万箭齐发,他们却安然坐在那里,很是从容。


是的,他们很从容,是成为众多网友偶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他们必须表现得从容。


周国平说:“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都只是劳作,不负有创造。”而我认为,从容有两种,一种是看起来很从容,而另一种,是表现得从容。如果周国平所指的是我所说的后者,那巧了,他说反了。


小孩子的许多梦想,是看着大人的从容而冒出的。比如看到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毫不费力,巧妙同学之间的争吵,想当一个老师;看到厨师轻轻松松地做出美味佳肴,想做一个厨师;看着音乐家信手演奏乐器,悠扬的歌声传入耳里,想去弹琴,拉小提琴。但真正开始做时会发现并不轻松,变得熟练需要无数次的练习,练习,练习……在这之中,会经历挫折,自卑,无助,甚至想放弃。突然有一天,不知不觉竟成了别人梦想发源地,别人感叹着“这么厉害吗?”惊讶之时,发现自己可以从容。


一念之差,看起来从容变得表现得从容。


一个初中生,让他做一份小学一年级十以内加减法,是不是很从容?一个高三生,让他背劝学,是不是很从容?从容更像是一种老练,而创造本身就有不确定性(uncertain),何谈从容?


很像现在的高考与应试教学,追求熟练,题海战术,为的是在考场上“多得一分,干掉千人”。高考制造出了许多从容的人,许多追求从容的人。许多人在追求从容中,在疯狂追求成功中,变得平庸。他们待在所谓的“拼搏大道”上,或者为了从容选择停留,选择一种虚伪的前进。


纪伯伦说:“有勇气在自己生活中尝试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正是那些使社会臻于伟大的人!”勇敢去面对uncertainties,也许在可控范围内,也许是颠覆。史金霞追求每一堂课,即使同样的文章,也要上出不同的内容;普朗克在提出能量量子化时,接受过内心的拷问,如果这个假说正确,那么经典物理不再是通用。这样的伟大,可以在所谓从容中量变到质变吗?


当罗丹接受拜访,向采访者展示新作品时却忘我地说到:”还差一点儿……”拿起雕塑刀,专心雕刻时,他在面对他的uncertainties,而在采访者看来,他是从容的。是的,一直让别人看起来从容,是神人无功。


注释:

这是来源自史老师的粉丝一篇文章,不知道具体哪一篇,所以无法准确说明,(虽然我上过两次《西西弗神话》应该是有体会其实在猿辅导时并没有好好听,现在也忙并没有时间听……)


愉快的括号环节: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早上咸鱼了现在再唠嗑作业就写不完了)(我发现我每写一次作业时,都是有uncertainty的,因为很多时候我在观点论证时,都会去“触及”我之前认定正确的观点,到底是我的论证思路不对,还是之前认定的不对?第二期最突出的是第二讲,这一期……可能会更多,拭目以待)(所以我并不觉得从容是件多值得追求的事,最近是在看《为生命松绑》,正好看到p58,我觉得,阅读中的从容,或者所谓悦读,只是待在舒适区亦或是思想的跑马场的表现罢了)(已经掌握一个方法,先看霞姐点评,再看文章和白杏钰部分,然后回看霞姐点评,最后思考。)(不过我现在看书又有一种习惯,打叉,觉得不好就打叉2333)(吃饭了吃饭了不唠嗑了,今晚要熬夜写作业了……估计)(对了史老师的作业里面说几句英文应该没事吧,嗯就当没事了放纵一下,字数也应该没超,嗯,嗯嗯!)



心笛

那句话是纪伯伦说的吗?没戴眼镜?哈哈哈。


嗯哼,我也看到了。



括号君

哎,口胡小王子,泰戈尔泰戈尔(构思时想的是纪伯伦的估计用不上用不上就……)


哎,不能悄悄改了😁


括号君,文章里能说清楚的事情,就尽量不用注释,这种注释容易让人打嗝,切勿养成习惯。例如这段可以这样改:“记得有位同学说过,史金霞老师追求每一堂课,即使同样的文章,也要上出不同的内容。”


你的标题与内文不符,建议修改下。


括号君

想了下,题目修改成,一处伟大,两种从容?😂(感觉和文章更无关了……)直白点就是并非从容能伟大……迷之考场作文风。




第二讲:平凡 


摘录苇岸散文《大地上的事情》第48节,反复体会,请放下手机,离开室内,走出家门,进入到三月的大地。去观察,去感受,去呼吸,去聆听……写一篇散文或一首诗,记下属于你自己的三月。题目自拟,字数不限,自觉使用必须的艺术手法,请不要堆砌文字,请不要矫揉造作地抒情描绘赞美,请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你独特的体验、感悟和发现。


味道


春天像是个孩子,三月的南京,确实是个孩子。


不说春天的南京,是因为,南京的二三四月,实在不能用春天来定义。早上寒风使你带上的衣服,下午,就粘在身上,又在,晚上,使人打寒战。南京此时又是梧桐“脱发”的时候,飘飘荡荡迷人眼,落景如霾。


如此如何感受三月的大地呢?五感之中,味道是最便利的手段。因为确实,放下手机,离开室内,走出门外,就可以去感受——当然还要一点条件,一场雨之后——青草弥漫的味道。


向来喜欢三种“奇怪”的味道,喜欢普通火柴燃烧时的味道,喜欢新买的书一翻开的油墨味道,喜欢青草弥漫的味道。


第一个是磷燃烧的味道,第二个是所谓的“书香”,那么第三个呢,化学一般,描述不出来,若仿照第二个,霁草味又显得生疏。因而,倚在阳台上俯视着校园中为数不多见方的草地,享受这一味道时,想到草木生长,忽得一名,“欲望”的味道。


由生长想到欲望之名有“一见到短袖,立刻想到白胳膊”之嫌,但与自己斗争一番,又想到一些理由。虽说水和阳光是要光合作用的植物的必需品,长时间的下雨与长时间的烈日下草木都长不好,但烈日下草木对于水的需求的味道,总是伴着滚滚热浪,透着死边求生的味道。而这时,下一场雨,停,快,富有生机。听着草木这种汲取水分的声音,让我更倾向欲望的味道在雨后。


而三月拥有的连绵细雨,不像夏时爆裂放纵的雨,只能停后短暂感受而不一会儿又是烈日当空,这种欲望的味道是充满惊喜的。也许刚感受完,就又飘起了雨,望着渐渐变大又忽的渐渐变小的雨,心中充满着等待下一次弥漫的期待。


还有,享受于此味道时,总萌生了踏青的欲望。古人踏青之时为春,因春是万物生长之时,但若阳光“明媚”,踏青时流了一身汗,还要解衣觅凉,踏青意趣何在?所以这欲望的味道弥漫时,就是踏青之时。如此,春夏均可踏青,春可以感万物生长,夏可以消炎热滋蔓。


于南京,此时即是感受三月之时。感受之时,想起有些乡土文学作家的矫揉造作,不禁莞尔。


(本篇改编自同名随笔。)


括号环节到:


(嗯,散文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我这篇其实勉强达到散文的边吧……)(或许还是随笔)(虽然一开始被苇岸圈粉,读时一直打钩——此处可摘录——但读到六十六时,还是打了叉,理解人渐渐失去身边同伴的失落。但还是腻了乡土散文中“在乡村才能感觉到快乐,到城市只有寂寞空虚”的迷之升华与制高点快感)(或许有人要以污染或者人无尽的欲望与破坏反驳,确实,我只能无言。不过我更愿意相信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而不仅仅是那些乡土文学作家眼中的乡村。)(乡村是能轻易地让人体验大地,但我总愿意相信办法比困难多,毕竟蒸汽机只是开始,谁也不能倒退)(还是处于是否要把最后一句删掉的犹豫,)(不过以后应该能在删的时候也把逗号删掉,嗯!)(改编自随笔,原来是在夏天写的,虽在文中说三月雨绵绵的惊喜,但夏日暴雨后的浓烈,两者还是难以分出胜负啊。)


括号君三期的括号水准一如从前,怕是有这头衔就要一直括号下去了,哈哈哈。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味道。独特、隐秘,又说不清。冬彦童鞋对踏青有了新解,春夏皆可踏青,可夏日郊游,称作踏青妥吗?哈哈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你之对于苇岸【乡土散文中“在乡村才能感觉到快乐,到城市只有寂寞空虚”的迷之升华与制高点快感】之理解,充分说明你还没有理解苇岸、没有理解《大地上的事情》,以及,你并没有去完成史老师作业中关于读书的部分。



括号君

嗯……我的表述确实有问题。我在后面一个括号里加了有些乡土文学作家,在前面乡土散文中没有。对于苇岸,我欣赏他的大方向,发现,体验,感受大地,读他的散文让我或许是重新,抑或是第一次,发现大地上的某些事物。但苇岸提及的城乡对比中产生的对城市没有实践依据的厌恶,让一直打钩的我打了叉,而这原因是,我腻了那些大多出现在考试中有“……”的快感的乡土散文。所以这并不是我没理解的表现。另外,为了不在三期还漏写作业,所以我都是在周日完成写作业的,因而作业顺序并没有按布置的完成(不过到现在还是没有看完大地上的事情……)(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幸好今天口语考试早放学……)




第四讲:权威


阅读以下三则,任选其中二则结合起来,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超过1000字,不少于800字。


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爱因斯坦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


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恩格斯


我,你


我,我们,新生,无知,懵懂,好奇,激进

你,你们,耐心,困扰,厌倦,烦躁,无奈

或者,强制,强制,强制,自以为是,无辜或得意

导致,受挫,痛苦,迷茫,习惯或麻木或极端

楼底的鲜血被擦去,无助的泪水被淡忘,然后


面对歇斯底里,叹气:养儿才知父母恩

面对唉声叹气,轻蔑:我才不会像你,你们那样

可,历史在循环播放

今天的你们是明天的我们,被记在书上,穿梭在街巷,飘扬在风中


如果命运嘲笑我你是我的终点,那我要化身俄狄浦斯与西西弗

我不会像以前的那些我们,志得意满地走着老路

走着走着,走向那个“你”的终点

我有着歌声,有着光明


不过我仍始终爱你,你曾是我的权威,

而幸运的是,我能走出“你”的怪圈。



(第二次写诗,意象把握的感觉没有就是没有啊,哎)(诗到底是直白还是朦胧比较好呢,虽然是没有定论,但初学者的我还是会有直白会苍白,朦胧会生僻吧)(啊上周作业……1984还没动,虽然能写布罗茨基的但还是懒了……)(我好几次单找史老师,史老师都没回我啊,要是看了但是觉得不需要会记得这次文章评价里指出一下 😉)



括号君

哦对了,我说明下,我的母亲还是较开明的(如史老师所言,能上这个课程的孩子的父母,都是较开明的了)但我的母亲还是没能完全走出那个怪圈,原因是教育。我同意史老师所说,孩子如何,都应爱护。但,反过来,父母如何,如何呢?我不敢想了……


你什么时候找我了?我没看见呢。


樱空释

如果父母根本不在乎你在上什么,只在乎有没有给你交学费,完成他们在经济上对你的责任,这句话是否还能成立?所以,严谨表述应该是大部分家长比较开明。(这或者是我对于开明这个词的误解)


清九九

赞同小樱。


后面越写越流畅了。


建议括号君多读些好诗集,写诗就会更有感觉了。首先,要认真通读小寒姐姐的诗集《礼物》哟!


足下之行

括号君果然括号很多o(* ̄︶ ̄*)o




第五讲:《浪潮》


重温影片《浪潮》,任选两个(或两组)以上角色,进行对比或类比分析,并且,联系现实生活和“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字数不限。(如果你想写诗,除非你能写出像小寒姐姐诗集《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中P385《十字街头》那样的诗作。)


醒的人和睡的人


身处浪潮中的人,没有一个能全身而退。


浪潮里,最值得比较的就是卡罗与蒂姆,毕竟电影中也有有意对比的镜头。但简单,宏观来说,卡罗与蒂姆,其实是醒着的人和睡着的人的比较。


莫娜,似乎一直是清醒的。

卡罗何时醒的?

马克何时醒的?

莱纳何时醒的?


之后呢?那些身着白衬衫,发出坚定目光的他们,何时醒的?


最后,蒂姆,醒了吗?


独立思考者,会在思考端倪时醒来;从众者,会在一记耳光,又或是两次枪声时醒来;而深陷其中者,或许成就他人,但自己最终是悲剧。


所以不妨说,莱纳与蒂姆是醒着和睡着的两个悲剧,一个在巧合中失去初心,一个在注定中走向末路。


但无论清醒与否,他们都是浪潮——独裁主义的受害者,没有一人能全身而退,他们承受的不仅仅是一种数学不好的歧视,一次与朋友的决裂,一记耳光,被架上舞台,又或者,死亡,他们的精神,浸泡在民主中,第一次尝到了独裁的禁果,在短期效果中看到所谓的希望,而睡着意味享受,醒来则是受苦。所以这意味着醒来这个动作是坏的吗?又或者醒来也需要从众吗?


想起上周,隔壁班朋友一夜走到我们宿舍诉苦,他因一句刺耳的话而醒来,意识到自己从高三以来所承受的洗脑。而他却有丝后悔——他在高考前醒了过来。


对于他的后悔,难道我需要用长痛不如短痛,醒的越迟,痛苦越深去安慰,去辩证吗?卡罗无论如何抗议,叫停,都只能迎接无法控制的局面崩塌,她要承受的,是爱情与友情的难以破镜重圆。那是否,卡罗也是茫茫白衬衫中的一员,她就能在众人醒来之时与朋友抱头痛哭,与恋人互相舔舐伤口,然后,淡忘,淡忘,淡忘,忘记这次悲剧?


不。醒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警钟。只有看了《浪潮》,才能体会六天独裁;只有读过奥威尔,才能体察动物庄园之变迁。而这些,都指向了醒着的人的一个神圣的义务:叫醒沉睡者。早一天醒来,就多一天思考,就足以将社会向前退推一步,就多能叫醒一些沉睡者。与其说醒来意味着痛苦,不如说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迎接真正的光明必须要习惯直视光明,那么必要的是有人慢慢引导,使他们慢慢醒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纳是失败的教育者;同样,抱着看似美好的初衷,目标不超三尺的许许多多的中国老师,是失败的教学者。这些学生猝然醒来,无法接受的现实让他们走向极端,也许只是痛哭与怅惘,也许就是。


因而,家庭教育,师长引导,独立思考,又再一次的放在了关键之处,可惜的是,重视的仍只是少数。


涉及他人隐私,仅为例子点到为止。


(这次作业真的是挤时间写的)(昨天晚上家里吵得睡不着然后决定写作业,然后写着写着就困的不行了……)(所以在学校补课午休的时候肝完,可喜可贺!)(嗯,小于一那节课的作业又是遥遥无期了……)(洞穴比喻……只是粗粗看了文章,没有听课,所以肯定有没读懂的地方,嗯!)(马上快上课了,只能够这一点了)


你的同学应该庆幸,终于在高考前醒了过来,否则还要沉睡迷惘多久?


括号君,公号上有《洞穴比喻》的课程片断,可以找来听听。


没看注释前,我还以为括号君老大哥也开始听从小到大的课了呢。哈哈哈。


不要让标注成为习惯哦,能几句话说明白的,就勿需使用标注。




第八讲:《少年时代》


5月13日是今年的母亲节,今天晚上请重温《我们母女,是师生,是知己,是对手,也曾是仇敌,我们注定要彼此成全》一文;明天早上,“体验大地”将发布一组小寒姐姐和史老师的新文章,请认真阅读并分享给妈妈;然后,你们母女或者母子,也将你们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母亲节记事


看着体验大地母亲节文章,总是羡慕。蒋筱寒可以生动细致地写着母亲给她削铅笔,这件事写入了两篇文章,也有不一样的韵味。不仅是羡慕她的文笔,也是叹自己十多年来作文枯燥无味的背后,是缺少对真实生活的观察。


我有一个在我看来最好的妈妈,那怎么记述赞美她呢?是用一些大而无当,虚无缥缈的比喻排比:母爱是……,母爱是……,母爱又是……妈妈是……,妈妈是……,妈妈还是……来歌颂她吗?又或者汲取别人经验,写着那些套路到陈词滥调的虚构故事:母亲送生病的我去医院,下雨天母亲接没带伞的我回家来告诉别人我感谢她吗?还是绞尽脑汁地往那些往事中倒入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心里描写,摇成声情并茂的八股文赞美她吗?


有关感恩,母亲对于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做的好一点,母亲就会很感动,母亲节就莫名其妙地很圆满。当然,这些故事也很多,比如才知道今天是母亲节的XXX匆忙穿梭大街小巷给母亲买了一朵快要蔫掉的康乃馨……


这些似乎是我与那个,作文纸上的母亲的故事,又好像是所有中国学生与那个,作文纸上的母亲的故事。可笑的是,这些故事消散的原因,不是我们真正正视,珍爱了母爱,而仅仅因为千篇一律,让阅卷老师作呕,又或是大家都懂了套路,选拔不出人才。


我和妈妈的故事呢?那些我与妈妈的隔阂要记下来吗?我的眼泪与妈妈的眼泪要记下来吗?我对妈妈的笑与怒,妈妈对我的笑与怒要记下来吗?……


要的,要的,要的……可真要记下来时,才发现,我与妈妈的故事,好像圆心就是我,而母亲就好像是只有在母亲节才闪闪发光的那个,其他时间都是陪衬。妈妈,实在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我,不仅仅感动于妈妈是我的妈妈而不是别的母亲是我的母亲,又或者愧疚于并没有领会她对我的好,而是对妈妈习惯于以我为主的没有自己的生活的生活的无力。我可以靠着她,她也可以靠着我,我注定要离开她,她注定也要离开我,可好像,作为中国典型母亲,她就该抛弃自己的生活。


可我愿意相信,无力不代表没有希望,迟了也不是不努力的借口。我还是很爱你,我也知道,你依然很爱我。


(越来越忙,为了早睡没时间打括号了)(好几次不写作业的括号小朋友又回来啦)(好了,又滚去学校写作业了……)


括号君此文真挚深刻,赞。



读着括号君的文章,想起他在直播上的种种排麦情景,史老师是万分舍不得这个孩纸的离开啊,料想他的同学们也会是这种心情。


还好,他成功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从《中学综合读写课》混到了《跟史老师从小到大》的课上来,希望在《跟史老师从小到大》第四期的课程里,史老师再次能听到这个声音,哈哈哈。


《跟史老师从小读到大》的孩子们会不会因为有这么一个大哥哥的到来而疯狂啊。


太有可能了。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蒋筱寒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微信扫码订购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小寒和妈妈双签版


购课指南

如何陪孩子一起读书?读完此文你就知道了!


听她的课,思维活跃人格发育,

享受思考,唤醒心魂,是生而为人的精神需求

——兼答《跟史老师从小读到大》课程家长问


跟史老师学语文

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史老师已开出课程】


史金霞老师中学综合读写课

第一期:跟史金霞老师学语文,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期:来,共赴一场惊人的旅行!

第三期:领取生命的馈赠

第四期:选择滚烫的人生 

史金霞老师寒假中学生议论文读写

你也可以叩响命运的门

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

第一期:人之初:韶光莫负读好书

第二期:那些美好的人与事,一齐向我们走来!

第三期:未来的主人翁

第四期:走到世界的尽头 

家长课

给家长的十二堂课: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诗词课

中国好老师史金霞,教你读懂古诗词

点击课程题目

即可查阅该课程规划

打开课程规划页面最后

之淡蓝色“阅读原文”字样

即可购买该课程

详情咨询,请加入跟史老师学语文QQ群

114784543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史老师

所开设网课尽收眼底

请按图索骥各取所需


欢迎加入跟史老师学语文QQ群:114784543

咨询课程,日常交流

彼此支撑,共同取暖

史金霞

微信公众号:体验大地(sjxtydd)

新浪微博:@苏州史金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