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的女人为平等而战,有的女人还在压迫别的女人

2016-01-23 宇文少横 虹膜

上周刊登了一篇批评中国电影对待女性存在歧视现象的文章(点击此处阅读),引来了各方面的意见,有支持,也有反对,这都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事。


这个问题不是一言堂,没有谁最对。


这个问题也不怕辩论,辩得越多越好。


下面这篇文章同样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总结2015年的电影,只是视角上更多关注西方电影。


有趣的是,本文作者同样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文 | 宇文少横


2015年,对女性来说,是一个电影大年。


《疯狂的麦克斯4》
一方面是好莱坞商业大制作,如《疯狂的麦克斯4》《碟中谍5》《星球大战7》等,另一方面是小众艺术电影,如《卡罗尔》《布鲁克林》《房间》等,都刻画了让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形象。也许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这些影片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反映出女权主义的抗争和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房间》
这里我就来把2015年重要的女性相关电影盘点一番,有言在先,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虽然看完这些影片后,我感觉自己在往那个方向发展),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女性主义理论,个人见识有限,请读者批评指正。
抗争:男女是否平等?

女权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要实现男女平等。在初期,它的抗争诉求是为女性获得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权利。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暴力的压迫下为女性赢得了投票权、受教育权和职业权。2015年,有三部影片为我们直接展现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女性权益抗争。


《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

《妇女参政论者》(Suffragette)再现了上世纪初英国女性为争取选举权的血泪奋斗史。影片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试图从个人家庭角度以小见大地描述这场伟大的权益斗争,相比去年《骄傲》(Pride)在情绪上的煽动性,本片更倾向于冷静的平铺直叙,没有高潮迭起的冲突,也没有令人难忘的场面,整体灰暗的环境基调,大量手持摄影的运用,始终营造着压抑、不安、小心翼翼的氛围,因此总体观感也显得较为平淡。
《妇女参政论者》

影片有凯瑞·穆里根、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海伦娜·卡特三大实力女演员的精彩表演镇场,穆里根有句话说:「我只是觉得,也许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谁会不为之动容?
《野马》(Mustang)和《诉讼》(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lem)中女性所受压迫都有很强的宗教和政治根源,这二者结合,更会制造出压迫自由和权利的怪兽。
《野马》(Mustang)
《野马》中,五个土耳其小女孩因与男同学嬉闹而被「监禁」家中,学习主妇技能以备出嫁,好像她们生来就只有这个用途。尽管影片试图以温情和轻松的视听语言来冲淡其中的沉重,但镜头前愈是阳光烂漫,她们愈是美丽动人,她们遭遇的残酷便愈是令人愤怒。
遗憾的是,导演选择避重就轻,并没有寻根究底,而是把它包装进了一个自我拯救的好莱坞式类型框架里,削弱了批判的力量。不过,她们的女性意识在觉醒,这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
《诉讼》(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lem)
相比《野马》的灿烂阳光,《诉讼》就更为灰暗和绝望。由于在以色列并不存在民事婚姻诉讼,所有的结婚与离婚必须在犹太教法庭的裁决下才「合法」。然而丈夫一方的权利往往凌驾于第三方的裁决人之上,甚至可以无视法庭传唤,一桩简单的婚姻官司也因此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放在其他国家这简直无法想象。
《诉讼》可以看作是单一法庭空间下的一份以色列社会素描,它所展现的法庭的混乱无度、男权的不可理喻、女性的愚昧无知,令人感到极度不适和煎熬,我相信当所有人看到萝妮·艾卡贝兹饰演的薇薇安怒骂法官时都会感到无比解气。它不只呼唤法律精神的民主和公正,更痛陈宗教体制的荒诞可笑,对人心的迫害对女性的践踏,抗争已经不只关乎个人尊严,更关乎一个群体的权益。
《诉讼》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男女平等」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古董诉求,今天再来谈论它也许有些不合时宜。但无论是《妇女参政论者》片尾字幕显示的沙特阿拉伯女性直到2015年才拥有投票权,还是《野马》《诉讼》所揭露的当代女性所受压迫,这些刺眼的事实提醒着银幕前的我们,「男女平等」道阻且长。
觉醒:离开男人会怎样?

社会政治权利的从无到有,只是解决男女不平等的前提。不过这也为女性建立主体性自我意识创造了必要条件,她们开始思考,离开男人会怎样?这个艰难的过程让女性意识到,表面上的男女平等掩盖了实际的歧视,她们开始为自己争取更广泛的权利,诸如呼吁男女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以及生育权、堕胎权、性权利等身体权利。在我看来,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核心大致也能概括成一句话——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属。
2015年,直接体现这种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同样有典型的三部。
《超新约全书》(The Brand New Testament)
《超新约全书》(The Brand New Testament)就是有关「父权与压迫」的一则寓言。它以颠覆姿态书写当代圣经,救赎世界的不是耶稣而是耶稣之妹,掌控人间的不是上帝而是上帝之妻,脑洞突破天际,荒诞戏谑却又处处温情,极尽所能在揶揄讽刺父权制和男权思想,就连金刚阿姨乃至色情狂及断臂女的配角故事设置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新奇有趣的电影,我们老说电影造梦,这便是了。你或许会觉得它怪异也没有实际意义,但这是一部能够让人领略到电影本身魅力的影片。
《少女日记》(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而《少女日记》(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则重申了女性的身体权利。影片以少女鲜活而私密的视角,大胆、直接、暴露地表述青春期成长中的性困惑,蓓尔·保利毫不露怯的表演与手绘插画一样,为影片增色不少。
然而它并不仅仅只关乎少女、性和困惑,更关乎所有的女性,透过母女间的对比将少女的迷茫和困惑推到更深层次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层面,正如少女结尾所说,「她认为她需要男人才开心,我不觉得」。这种觉醒被最直接地反映在性的自由上,所表达的正是女性要对身体权利做主。
关于身体权利的做主,它还有另一种形态,那就是同性恋。
《卡罗尔》(Carol)
《橘色》(Tangerine)
2015年最受瞩目的两部女同性恋电影莫过于《卡罗尔》(Carol)和《橘色》(Tangerine)。一个是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一眼回眸道尽温柔,一个是性格冷酷有趣的变性妓女,个性要强从不让人欺负。两位都是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女性形象。
《一切都好》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华语片也出现了女同性恋者的踪影,《一切都好》中的张歆艺和叶一云虽然遮遮掩掩,毕竟还是暗示到了,具有突破性意义。
《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这部讲唐朝杀手的电影才是最大的异类。聂隐娘,刺人首级无使知觉,是有能力;等表兄认出她来方才动手,是有自信;根据自己所见两次选择不杀,是有主见;不为家庭、师门、感情所困,是为独立;掩面闷哭、奔袭救父是为有情,力保胡姬、护送少年是为有义……这完完全全表明,聂隐娘是一位极具现代女性精神的古人。
另外还有两部影片,它们虽然没有上述影片那么直接和深入,但在「拒绝成为男性附属」这个层面,还是有着不错的正向意义。毕竟经济独立一直被视作女性独立的一大标志,而自我实现则更像是女性独立的精神象征。有些讽刺的是,这类奋斗女性在成功后一般都被贴上「女强人」的标签,而这跟「女博士」一类带有讥笑意味的称呼一样,多少都是被冒犯的男权心理在作祟。
《奋斗的乔伊》(Joy)
《奋斗的乔伊》(Joy)表面看上去还是主流美国梦的励志鸡汤,实际上混合了独立自强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女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取得话语权。但在两者之间导演似乎有些取舍不定,又无法做到很好的融合,最终导致影片看上去既少了奋斗成功的激动,又弱了女性自强的力度,甚至会让人产生是在宣扬电视购物的错觉……最终沦为一碗真诚的温汤水。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则是一个包裹在爱情外衣下的移民故事,有着淡淡的孤独感和乡愁。影片关于女性主义的部分在于,西尔莎·罗南两次出走家乡小镇,都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在影片后段落入俗套时,将第二次出走的原因落在了个人的自我实现而非情感选择上,实乃不幸中的万幸。不得不说的是,罗南出色的个人气质与影片相当契合,并且细腻的表演也捕捉到了移民内心的归属感和变化。
《龙虾》
如果将视野放宽到2015年的所有电影中,我们能发现更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出现在主流商业片中,有别于传统的女性,更加独立、强势、自信、有主见,她们足以影响乃至挽救一部影片的气质,这些影片包括但不限于:《疯狂的麦克斯4》的查理兹·塞隆,《碟中谍5》的丽贝卡·弗格森,《星球大战7》的黛茜·雷德利,《女间谍》的梅丽莎·麦卡西,《饥饿游戏3》的詹妮弗·劳伦斯,《机械姬》&《丹麦女孩》的艾丽西亚·维坎德,《龙虾》的蕾雅·赛杜,《暗杀》的全智贤,《赤盗》的文咏珊……

帕特丽夏·阿奎特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去年帕特丽夏·阿奎特刚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呼吁了一次女权主义,今年我们就看见了如此多的电影女性形象,这似乎也反映了近年来「女权主义」是和「黑人元素」并列的好莱坞两大政治正确。
但我想强调,这些女性形象身上的女性主义意味,多多少少都是被我们解读放大的,还有的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反例

「负面教材」电影也是有的,例如《实习生》(The Intern)。
《实习生》(The Intern)
在这部电影中,老和少、老板和实习生、老公和老婆,将这三组常规社会角色关系进行男女的对调反串,让影片有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框架,并且和女权主义挂上了钩。可片中安妮·海瑟薇表面上是个独立自强的新女性,但她遭遇的种种危机和困惑,却都只能通过男性来解决,甚至于为了挽回男性甘愿放弃自己的事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几乎可算是一种羞辱。最终它果然煲成了一碗温情的美式女性情感鸡汤。
《45周年》
在另一部备受称誉的影片《45周年》当中,婚姻关系中的男女不平等在结尾的纪念派对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似乎男性只要道歉认错哭几声,女性就应该为了维护所谓的家庭和生活原谅他们,所有的苦痛只能是女性自己承受。如果你不打算承受,亲朋和社会舆论压力就会蜂拥而至,搞得好像错的是你似的。
这些来劝你忍气吞声的人,通常又多是女性。她们就像是《妇女参政论者》中那些投去异样眼光的女性、《诉讼》中那些保持缄默的女性、《野马》中那些安然自得的女性,她们本无恶意,也许只是出于愚昧,不知道、不想知道甚至知道了也拒绝相信,在自己的经验之外女性可以有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知不觉间,她们自己变成了男权宰制和压迫女性的帮凶。
《剩者为王》
在中国,女性平权道阻且长,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女人迟早都是要嫁人」的论调深入人心,这正是电影《剩者为王》中舒淇所面临的困境,很多人根深蒂固地默认女性的主要价值在于取悦男性,这使得没有完成结婚和生育的「使命」永远是指摘「剩女」的道德利器。
《小时代4》

此外还有像《小时代》对女性的物化,像《恶棍天使》对女性的贬损,这些电影都在提醒观众席上的我们,女性争取平等的这场战役,还没有打完。




下面是广告时间。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虹膜的忠实读者了。如果你平时关注虹膜公众号的内容觉得还不够过瘾,那么《虹膜》杂志就是为你准备的。


这是刚刚上架的2015年下半年合订本。




购买地址请长按下方的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购买亚马逊Kindle版(2015下半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豆瓣阅读版(2015下半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亚马逊Kindle版(2015上半年)
长按二维码购买豆瓣阅读版(2015上半年)




点击或输入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华语烂片 | 文革片单 | 足球 | 高仓健 | 真探 | 希区柯克 | 原力觉醒 | 师父 | 同性恋电影 | 卡罗尔 | 惊悚片 | 性意识 | 八部半 | 最好华语片 | 边境杀手 | 侯孝贤 | 绝命毒师 | 电影院 | 柳升完 | 福尔摩斯

编辑:任小佳irisfilm@qq.com扫描二维码下载虹膜付费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