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30亿假理财案持续发酵,楼市也要跟着“遭殃”?
这两天,民生银行再摊大事!
4月18日,民生银行北京营业部航天桥支行被爆多名私人银行客户购买的以“非凡系列”为主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系支行行长张颖等人伪造,涉案金额或高达30亿元。据报道,该支行行长张颖和副行长肖野及其他四名员工已先后被警方带走调查。
一个支行行长竟能瞒天过海“骗”来30亿,背后估计有不少有能量的人在出谋划策。虽说在没有调查清楚前,胡乱猜测不太合适,但凭民生银行现在的影响力,这么个大利空,无疑是给银行业投了枚“炸弹”。
要知道,自郭树清任新银监会主席以来的这一个月里,银行业已经刮起了整顿之风,这么一闹,势必让本就强势的监管风暴再度升级!
银行监管风暴来袭
“防风险、去杠杆”,2017年,注定是银行业的监管大年。
首先,银监会12天里连发7个政策文件,对“四不当”、“三套利”、“三违法”进行专项治理。
其次,4月10日,银监会在官网挂出25张3月29日作出的处罚决定,17家银行业机构被罚金额合计4290万元。
此外,银监会还表示,又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已经立案,正处于行政处罚调查审理程序中。
这一系列治理动作透露出的目标很明确,银监会就是对准了银行的非传统业务下手,尤其是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而这背后,又意在规范灰色地带影子银行。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银行的利差空间被大幅度挤压,于是,为了规避监管对贷款总量的控制,也为了保持每年的高利润增速,银行开始“创新”各种影子银行产品。
2010年至今,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0年至2013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通过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提供的“通道”服务,最终投资于非标准化的信贷产品(也即最终向企业发放贷款)。
第二个阶段(2013年至今),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或同业理财募集资金,并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委外业务,最终投资于标准化产品或非标产品。
可见,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通过对接非银金融机构的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主要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房地产项目。
据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的估算,2016年底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在60-70万亿左右,差不多就是中国一整年GDP的样子,规模惊人!
那么,影子银行可怕在哪里?
首当其冲的是金融系统风险。
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短期低利率理财产品(或同业存单)以募集资金,在将资金投入到期限较长且融资利率更高的非标资产,获取利息差额。
说白了,这里面就会涉及到两个错配:风险错配和期限错配,通过错配,银行利润放大的同时,杠杆率也在抬升,系统风险大增。
其次,造成货币超发,滋生各种资产泡沫。海通证券的姜超博士就分析称,
央行每年制定了12%左右的广义货币M2增速,是按照7%左右GDP增速和3%左右CPI增速来制定,但实际的货币增速高达16%,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需要,发展出了巨大的影子银行,导致了货币严重超发,而超发的货币则滋生了各种资产泡沫,尤其是地产泡沫。
楼市要跟着“遭殃”?!
可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事实上,自从3月以来,为了打压房价,各城市频放大招,限购限贷又限售,还需根据库存消化周期来弹性供应土地。
但在小媒君看来,银监会的这场监管风暴,才是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对于房地产这种重资金的行业,资金面真正决定着价格的基本走势。
而在房地产市场的众多资金来源中,银行才是最大的金主,一方面是银行发放的信贷,其中包括开发贷款、购房按揭贷款等,另一方面是银行理财资金为代表的“表外资金”。
对于前者,国家下发的文件已明确要求控制房贷。
央行日前发文,要求做好房贷资源投放的区域分布,支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同时要求加大审核首付资金来源和收入证明真实性,禁止开展任何形式的“转按揭”业务,杜绝价格恶性竞争。
对于后者,随着银监会对银行非传统业务监管的不断深入,银行能做的事就是抓紧时间去杠杆,自然,开发商的相关融资将明显压缩。
显然,一套组合拳下来,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将被有效控制住,这样一来,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讨论房价高或低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没钱,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也卖不出去!
浏览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下方
- 本文为金评媒原创文章 -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