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共享单车,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刘强东、马云都为它狂……
当年初,马云带着他的“新零售”火爆市场的时候,小媒君还曾纳闷,这一次爱“较劲”的刘强东怎么这么安静呢?事实证明,人家根本没闲着,这不,“憋”了几个月,终于要上大招了,京东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全国开设超过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消息到底有多震撼,小媒君不妨先给大家科普下,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2014年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因此,100万家便利店就意味着430户就拥有一个便利店。此外,现在很多城市的大小区动辄就是几千户,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小区里,京东需要开近十家的便利店!
可见,任京东多有钱,百万便利店计划也不是那么容易彻底执行的。对此,小媒君觉得,京东要开便利店属实,但100万这个数字,估计也就刘强东“拍脑袋”想出来的,配合宣传嘛!
便利店成下一个风口
自从2016年年底,马云搞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后,开便利店之事,便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佬所倚重。毫不夸张的说,便利店正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资本涌入的又一个热土。
刘强东就不多说了,早在2014年,京东就曾经宣布与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15座城市的数万家便利店进行战略合作,如今更是夸下“自建百万家便利店”的海口。
“老对手”马云自然不在话下,布局的脚步越来越紧凑。2017年2月20日,阿里宣布牵手百联股份,而社区型超市、便利店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之一。
此外,同样是在2月,前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开始创办名为“便利蜂”的便利店,据媒体报道,庄辰超未来有意投入 30 亿,新开超过1万家店铺。
我们再把时间稍微拉前一点,2016年12月,亚马逊推出的Amazon Go概念便利店火爆全球。据称,在那里无需排队结账,甚至连结款台都没有,消费者走进店里,打开Amazon Go的App,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去货架选购了,最后的支付则由App自动结算来完成。
这生意这么好做?
为啥便利店这么吸引人?因为,相比传统百货和大卖场,即便在电商的猛攻之下,这两年便利店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日子好过得多。
根据尼尔森《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还高3个百分点。同时,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元。
而对于电商巨头而言,目前国内网络零售行业已显示出增速趋缓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挖掘线下资源,弥补自己无法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硬伤,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就单家便利店门店来说,这门生意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现实运营中,因租金、装修、设备、人工成本等经费负担过重,以及产品同质化、顾客黏性不足等问题,其实很多便利店的利润率都是比较低的,有的甚至是勉强维持。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随着房价的蹿涨,房租已成为“不可承担之重”,如何在沉重的房租压力下稳定门店扩张速度并保证盈利是所有便利店都面临的大难题。
这种行业背景下,以优质服务著称,在日本很火的7-11,在国内都尚未盈利。
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刚刚上市的顺丰。早在2014年,顺丰就在全国开设了518家线下门店“嘿客”,结果,2016年度财报显示,嘿客等商业板块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
资本面前,便利店和共享单车惊人的相似处
从某些角度来看,便利店和共享单车还是有非常多的相似处。
首先,便利店和共享单车都借着 “最后一公里”概念来赚钱。
其次,现阶段大多数便利店的盈利能力较差,销售规模的增长需要靠增加门店数量来实现。
但对于正处于风口的便利店行业来说,当前的盈利状况并不是最重要的,跑马圈地才是正事啊。因此,资本的不断涌入,便利店很可能会像共享单车般出现爆发式增长。
从数据上看,中国便利店的确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据称,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但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但共享单车在刚起步的时候,不也号称有很大的前景么?!小媒君记得此前看过一个相关报道称,「中国人口为14亿,城镇人口为8.4亿,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再假设5公里以内的出行人数占30%,那每天将达到1.26亿次的单车使用量。」
只是,你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很多城市的共享单车市场迅速接近饱和,政府也不得不开始采取禁止投放的方式来制约当地城市共享单车的数量。
疯狂的最后无非是泡沫越吹越大,而泡沫一旦破灭,一大批便利店将倒闭,有资本支持的则由投资人买单,而最受伤的自然是那些没有资本支持的传统便利店。
浏览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下方
- 本文为金评媒原创文章 -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