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中国又迎关店潮:为啥有的零售商超惨淡度日,有的却逆势增长?
这两天,作为全球最大零售商的沃尔玛,竟又忙着在中国关店了。
4月11日,沃尔玛位于合肥的胜利路店和马鞍山路店先后发布停业公告。
其中,马鞍山路店发布公告称,沃尔玛合肥马鞍山路店将于2017年4月12日起停止营业,随后,胜利路也发布同样的通告称,将在4月12日起停止营业。
截至目前,沃尔玛已在合肥关闭7家门店,仅剩1家门店。
其实,关店对沃尔玛来说真不是啥新鲜事,把时间拉长点,你会发现,早从2012年开始,沃尔玛在中国引起最多关注的就是关店和裁员。
据统计,2012年沃尔玛在华关闭门店5家,2013年关闭15家,2014年关闭25家,2015年关闭1家,2016年关闭13家,而今年的“关店潮”或许将会进一步扩大。
不过,其它大型零售商超的日子其实也不算好过,有数据显示,在2013—2014两年内,永辉关闭了15家门店,家乐福关闭的门店数量约25家,而2016年,华润万家上百家店铺关门。
因此就有很多人感叹,中国经济疲软下,大部分实体店恐怕真的“熬不过”这个寒冬了,商超首当其冲。
诚然,大环境不佳,给实体零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如果一味将业绩下滑归咎于外部环境,就如同一块遮羞布一样掩盖了更为严峻的真相:企业的经营模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是最致命的。
这家零售企业却在逆势增长
也许你不一定听说过高鑫零售,但你一定知道大润发和欧尚。
大润发由台湾润泰集团在1997年创立,次年进入大陆市场,2001年与法国欧尚开始合作,并于2010年达成合作协议,将双方在大陆的所有门店共同注入高鑫零售公司,2011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在包括沃尔玛等传统连锁超市,因为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同业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冲击而普遍在中国市场陷入危机的时候,大润发却以当仁不让的势头一举完成弯道超车。
据凯度数据机构检测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大润发和欧尚的上市主体高鑫零售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7.8%,排在第一名,也将沃尔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此外,高鑫零售也是目前传统零售中保持大部分时间营收净利双增长的极少数之一。根据最新的财报,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额1004.41亿元,同比增加4.2%,归母公司利润25.71亿元,同比增加5.2%。
反观沃尔玛的业绩,据最新财报显示,沃尔玛全球2017财年(2016年2月-2017年1月)营收达到4859亿美元,剔除汇率的影响,则为4969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3.1%。
但对比的上一财年,为该公司自1980年以来的首个年度的销售下跌,被外界称为“35年来最差业绩”。
同时,大润发也是极少数维持高频开店而不是疯狂关店的传统零售之一,截至2016年年底,大润发在中国全年新开门店31家,门店总数达到365家,仅有潍坊潍一广场店由于物业原因关闭。
大润发“牛”在哪里?
这就有意思了,同样是零售超市,同样面对众多挑战,为什么后者就能稳定业绩呢?
要知道,沃尔玛成立于1962年,说起零售经验,在该行业耕耘多年,已在《财富》世界500强首位待了3年的沃尔玛绝对“完爆”大润发。
2016年《财富》世界500强
但或许正是这种“成熟”赋予的自信,使得沃尔玛丢失了那份谨慎,难以审时度势,及时变通。
就拿扩张门店来说,在沃尔玛刚进入中国的90年代,政府给了很优惠的租金政策,因此,沃尔玛选择了快速开店来拉动规模效应。但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又因过于注重扩展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门店选址的精确度,这就为近年来的“关店潮”埋下了伏笔。
而大润发虽然也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的,但其在选地上却始终本着宁缺毋滥的理念,据说,为了选址之前考察物业,大润发的总裁时常放下身段,亲自到实地调研,详尽了解了当地的市场状况才最后拍板。
这也让大润发创造了一个神话,即在内地市场长达20年时间的经营中,不管经营环境好与坏,其都未因自身经营不善而关掉任何一家店!
与此同时,在具体运营上,沃尔玛大部分是统一订货, 统一分配,这一点在其本土美国是个优势,但在中国并不是。
因为中国经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沃尔玛技术先进且效率极高的供应链技术没法体现出来,如此,还用同样的操作,沃尔玛保证了商品质量却保证不了价格。
不过,大多数国人还没有到讲究生活品质的时候,对价格仍十分敏感,这就决定了沃尔玛的商品对中国人难有吸引力。
而大润发却深知此道,在坚定不移的选择低价定位的同时,还将大陆市场分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与东北五大区,每个区设有业务总经理,每个区域都有针对本区域的市场策略,尽可能实行彻底的本土化。
沃尔玛和大润发在中国的处境,或许应验了那句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不会经营的企业”。说到底,沃尔玛需要寻求的,终究还是自我的突破。
浏览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下方
八年暴涨两万倍,连日本、俄罗斯都举手支持,未来主流货币非它莫属?
- 本文为金评媒原创文章 -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