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细菌,手卫生和表面清洁,哪个威力大?
翻译:曹峥峥 检索/审核:黄宇琨 编辑:杨婷 编辑审核:庾芝霞
此次研究表明,数学模型作为预测与各种降低感染风险的感染控制干预措施相关的工具是大有裨益的。此外,研究还明确了未来模型改进的领域,以及在污染和暴露机制方面的差距,重申了手卫生和表面清洁干预措施在降低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在以往研究暴露相关感染风险时,都假设了在整个模拟暴露期间,手部的病毒浓度是单一恒定的。
这源于一个理论,即手上的微生物浓度达到了稳态浓度——与手部病毒脱落的时间相比,暴露时间往往很长。然而,这些稳态模型并不能解决因接触高度污染的表面而导致大量病毒从物体表面转移到手部而出现的逐秒暴露峰值。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模型,纳入卫生保健环境中的个人行为事件和每秒的病毒暴露。
模拟干预事件包括模拟开始时间后1小时的单一清洁事件,模拟开始时间后1小时和3小时的两次清洁事件,以及手卫生依从性的变化(从36%-51%)——这是美国非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干预期间观察到的依从性变化。
这项研究表明,对于暴露,每个人的手卫生依从性增加15%,对感染风险的影响会比单次清洁事件大。然而,手卫生合规率增加15%对感染风险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假设的基线手卫生合规率。敏感度分析表明,随着基线手卫生合规率的增加,增加手卫生合规率对感染风险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表3和表4)。在其他研究中也注意到随着基线依从性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收益递减。
该模型还表明,两次清洁事件可能比单独增加15%的手卫生依从性有更大的用处。除了提倡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外,还提倡在感染控制实践中保持频繁的清洁事件(表2)。然而,清洁产品在实际医疗环境中达到的效果通常会低于在实验中的假设功效。
目前很少有研究探讨清洁后表面再污染的时间。在Bogusz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在一家450张床位的医院的正常操作条件下,在清洁后1、2、4、8、12、24和48小时的时间间隔内测量表面再污染:结果发现,无论是需氧菌落数还是对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48小时后都没有达到清洁前的浓度水平。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将医护人员行为或患者行为与观察到的再污染联系起来,讨论的再污染机制也是围绕着微生物的生长。目前的研究假设的再污染时间要快得多,因为在一项病毒示踪剂研究中,2小时后就能观察到物体表面污染。在另一项在重症监护室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物体表面在4小时内就被再次污染。目前还缺乏再污染时间的数据,但前面提到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许多情景和环境特定参数的影响,再污染时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更多的数据来了解再污染是如何发生的,可能包括医护人员表面接触、病人表面接触、病人表面的微生物脱落以及气溶胶微生物的沉降。
虽然模拟模型在探索干预措施将如何影响感染上作用非凡,作者也说:行为的变化,如增加15%的手卫生,可能不容易在实际操作中测量或验证。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量化手卫生依从性和个体差异,以及手卫生依从性测量的误差,以便在未来的模拟模型中解决这些问题。
原文:
更多翻译内容请看下方:
(院感人的一天)
添加老师微信即可免费获取最新感控资料,海量资料应有尽有、更可加入各省专属感控社群、老师为您在线答疑解惑。
想查看更多防护用品相关指南、行业标准等规范文件、公开课、学习课程等。可以下载感控工作间APP哦
长按或者扫码二维码下载
咨询电话:400-969-7756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交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