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玲的沪语思维

2017-09-04 畸笔叟 畸笔叟



张爱玲是河北人,生于上海,两岁至七岁住天津,32岁离开上海,在上海生活了27年。

她用汉语写作,也用英语写作,俱佳。

而她用汉语写作时处处可见她的沪语思维。


《小团圆》,还有《雷峰塔》,都是她在美国写的,早已没有了沪语语境,依然还有恁多沪语思维的痕迹。

请看摘录:


心里空捞捞的。——《小团圆》第47页


有一天她耳朵里刮著一句。——《小团圆》第48页


在他那里拿月费月敬的人无其数(注:后讹化为“无其其”,极言其多)。——《小团圆》第105页。


“条斧开出来了。”(注:开条斧,即提条件)——《小团圆》第184。


“衔着是块骨头,丢了是块肉。”(注:又作“吐忒侪是肉”)——《小团圆》第192页


这条远兜远转的路。——《小团圆》第245页


他们也多少是过了明路的了。(注:后来讹化为“明当明”)——《小团圆》第278页


哭得呼嗤呼嗤的。——《小团圆》第291页


“獃进不獃出。”(注:又作“戆进勿戆出”)——《小团圆》第294页


冷清清灰扑扑的旧式北方馆子。——《小团圆》第300页


(她)有点吊眼梢。——《小团圆》第304页


“我在想,小林以后不知道给哪个年纪大些的女人捡便宜捡了去。——《小团圆》第321页


门闩咕滋咖滋抽了出来。——《雷峰塔》第291页


有些细节虽用北方话叙述,但个中的幽默完全是“海派式促狭”,别处绝对无有,如假包换。

请看摘录:


面容使人一看就马上需要望到别处去(注:即沪语之头快点别别转)。——《小团圆》第25页


(她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发型(注:中分,发梢略卷,喻老气)。——《小团圆》第36页


头发秃成月洞门。——《小团圆》第37页


厚羊毛袜洗得次数太多,硬得像一截洋铁烟囱管。——《小团圆》第79页


蓝布大褂又太大,“老鼠披荷叶”似的。——《小团圆》第134页


倒是1949以后的上海作家,普通话思维其实更甚,60年也没出一个方言作家。最近才出了个金宇澄。

没有了沪语思维,沪语才真的会“岌岌乎殆哉”。


我最近还写过:


喊伯伯前头覅带黄,喊娘娘前头覅带唐

上海言话里的“老爷”和“二爷”

沪语新山歌:《隔壁阿王老滑头》

沪语新山歌:《想起阿拉小辰光》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一)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二)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三)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四,大结局)

上海的淑女哪能乘风凉

夏日午后(沪语版附后)

肉要切得厚,才算有派头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坐立言行篇


苹果手机若打赏,请长按此二维码。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