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年我怎么当翻译:要什么toilet,我们只需要蹲坑

畸笔叟 畸笔叟 2021-07-06



上次写了《我恨宫爆鸡丁》,发现留言很有趣。有的说我不该与这么好的食物作对,其中有一位也许实在太爱这道菜了,居然因此而把我“取关”了。幸甚幸甚,如此阅读理解,他本不该成为我的读者。

 

还有人说,早晓得叫海外游子到唐人街餐馆讨一张菜单寄过来嘛。

唉,大家都忘了,那是1980年,虽已宣布改革开放,毕竟是初期,海外关系还没有重新吃香起来,还是很敏感的。

 

究竟怎么个敏感法呢?我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家的老邻居,有个大哥哥是1962年大逃港时辗转到了美国的,父母还留在上海。1980年代初,得知当年一起出逃的朋友都已经从香港回深圳开厂了,便托人把信转寄给了父母,想回家看看。回信说,现在回来探亲应该没问题了吧。

 

于是他一个人坐飞机到了上海,装成富商住进了锦江饭店。那时家里的电话早被拆了,有他也未必敢打。一直等到下半夜,他才如惊弓之鸟一般,悄悄步行从锦江饭店走到上方花园,那时没有通宵出租车,有他也未必敢坐。

半夜三更去敲门,他父母都不敢开。报出名字也不敢信,还隔着门问了很久,确信无疑了,才开门相见,抱头痛哭。

后来这位大哥哥说,我就怕连累爷娘呀,毕竟我当年算偷渡,算叛国。就算这一趟我又逃脱,爷娘也肯定要进派出所的呀。早晓得没啥么,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在外面讨的娘子和生的儿子一道带转来啊。结果爷娘连孙子也没看到。

瞧,这样的海外游子,我又怎么敢托他带一张唐人街的菜单呢。

 

这四十年来,我一直在说打开国门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到现在,谁也无法再关上了。

而现在40岁以下的人们也许还误以为国门一直是开着的,有点熟视无睹了。那我就来说说当年我做翻译时,看到的国门内外的差距有多大。

 

我当年参加谈判的项目,是要在朱行那里建一座黑白显像管的玻壳厂,永新彩管已经是它的第N期工程了。

我一开始只负责参与池炉车间的谈判,后来我又参加了厂区总谈判。

 

中方问,这样规模的厂你们配备多少职工?美国赤佬说,流水线上只需要12个。并且把这12个岗位的名称和职责都列了出来,管理岗位都是兼职的。中方代表的下巴也宕下来了,说,肯定不够,这个厂,我们最起码要招300人。我翻过去,美国赤佬的下巴也收不回去了。

 

中方问,生产出来的玻壳放在哪里?怎么图纸上未见成品仓库?美国赤佬说,显像管这么紧俏,还需要仓库么?我们设计的车间,后部是移动门。门一移开,货车就可以直接停在流水线尾端装货,装满就开走,一部接一部啊。中方说,这生产和运输之间也衔接得太紧了吧,不保险,还是造个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吧。我翻过去,美国赤佬吐了吐舌头。

 

中方问,图纸上怎么不见厂部办公楼?美国赤佬说,管理人员在车间都有自己的工作空间,有电话在桌上,完全不妨碍办公啊,何必再专门造一个办公楼。需要说明的是,那些车间里的小办公室都设在空中的钢铁行架上,不占地。

中方代表对我说,去,告诉他,除了生产、行政管理,我们还有工青妇等部门,怎么进车间?至于D委、组织、宣传什么的就别跟他说了,说了他也不懂。我翻过去,美国赤佬确实连工青妇也没听懂。

 

终于谈到了厕所。

美国赤佬说,我们的标准是每十人一个toilet(封闭的厕间),原计划用工12人,就造一男一女两个厕间足够了。如需要,厂区内也可再造一个厕间,供外来人员使用。但是,现在你们要招300人,那就需要更多。

中方说,厂里是做生活的地方,要什么toilet,我们只要蹲坑的坑位就行了。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用toilet crouch这个词来翻译蹲坑式厕所,很没把握,怕美国赤佬听不懂,差点想离开座位干脆蹲一个给他看。

这一次,美国赤佬听了,不敢太惊讶,接着问,那平均多少个人一个crouch呢?中方代表也不知道,赶紧让仪表局基建处的人找资料,结果是,国内标准,每50个人一个crouch

 

美国赤佬继续小心翼翼的问:大小便都在内么?需不需要再装一些男生用的urinal(小便器)?还好,我们谈判的地方是中苏友好大厦,当年厕所里还是有小便器的,总算不用我尴尬地做拔枪的动作来与自家人沟通。

中方说,用不着什么urinal,我们只需要挖一条槽就行了。总算上帝保佑,让我及时想到了trough这个词,也就不管它确切不确切,翻过去拉倒。美国赤佬总算听懂了,也只好耸耸肩胛摊摊手了。

 

美国赤佬还介绍了他们对厕所光照度的标准。他先说了多少多少Lux,因为换算太复杂,什么乘以0.00146什么的,便又改说多少瓦,大致一个20平方的厕所需要50瓦。

中方一听就拼命摇头,说,这也太浪费了。态度之激烈,令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原话:“15支光么足够了,撤泡水看勒吤清爽啥事体啊。这一下,轮到美国赤佬拼命摇头了。

 

至此,中方代表终于注意到了美国赤佬一直紧皱的眉头和痛苦的表情,便关照我说,以后,我的话不必句句都翻给他听。大约摸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生活问题反正最后是我们说了算。我只有点头。

 

其实,我比美国赤佬更痛苦啊,我只不过不敢皱眉头而已。

回去想想,册那,我还不如去翻“宫爆鸡丁”呢。

 

(完)


我最近还写过:


我恨宫爆鸡丁

太仓有个小花叫罗丹

五原路:上只角的市井气

钱家塘(荡)的最后一汪水在哪里干涸?

过房娘:江南人家的又一门亲眷

你乘电梯是怎么揿按钮的?

那些年,我们是怎样回上海的

1978年,南京路的“小新雅”来了这样一帮人

50年了,总有人陪不了我们走这么远

50年前的今天,我们就这样被你“欢送”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淘浆糊:上海言话里最后的切口

“敲煤饼”,一个最短命的上海市井俚语

“上只角”,“上”在哪里?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


告示:我2018年出的两本拙著《上海名堂经》和《上海有声色》已上架(均为有声读物,用手机扫描每篇题目下的二维码即可收听我读那篇文章的沪语音频)。

需要购买签名本的请扫描下面任何一个二维码加入“畸笔叟签名售书群”,然后按群内客服的要求去做即可。谢谢各位捧场。



如果用手机打赏,请长按此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