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德珍,女,满族。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网络学院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萧乡诗社、关东诗阵创始人之一。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网络最具影响力诗人奖。
包德珍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好写作,爱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著有各种评论五百余篇。获中华诗词论坛和《长白山诗词》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诗词曲赋联作品赏析大赛”一等奖及国内诗词联大赛一、二等奖若干。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
南国双英之包德珍诗评夜读王书豪兄《流泉》有寄
秦 关
墨香扑面已嫌迟,掩卷晨光初露时。
未饮缘何人半醉,无眠但觉梦新奇。
一腔热血付家国,满纸忧怀类楚辞。
意似流泉出幽谷,海天更待弄潮儿。
包德珍简评
首联破题,以情语起句,“墨香扑面、掩卷晨光;已嫌迟、初露时。”利用了交互、综合使用移情、通感抒情的表现手法,难以抑制的内心活动流露得十分清晰明确,尤其“迟”字突显出感情真挚而起落有序,语势一气呵成。自翻开《流泉》诗集便爱不释手,直接唤出情境,寥寥几笔就提炼出此景此情此环境的精神内核。直接跳过那些冗长乏味的描写,并其引读者通向共鸣之彼岸,此乃开门见山直抒心臆。
灵慧之心是写作的内驱力,灵感是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灵感的产生与获得来自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承首联后:“未饮缘何人半醉,无眠但觉梦新奇。”正是源于《流泉》一书的触发,围绕此感触安排意象群,未饮而半醉,无眠而有梦,设情景托心境,写出了敏捷地感受到涌动的感情,劲气难敛,意境深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情味隽永的铺陈句。
此诗是写读《流泉》之感,要鉴赏一部诗集,读懂作品当然是前提,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显然远远不够,还得读通它更要读懂作者这个人:“一腔热血付家国,满纸忧怀类楚辞。”这第三联是全诗宗旨,高度概括了诗集作者之人生观,人生价值。知人论心,《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颈联正是说明秦关读懂了作者之心,写出了感受,体味诗中的意蕴,让读者顿时拨开心弦,去悟出情理。
“意似流泉出幽谷,海天更待弄潮儿”,首联破题,结联又扣题,暗里呼应。并突出“有寄”二字当清泉出幽谷汇入大海时,期待着作者再挽狂澜。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刻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文字中已达到了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这首律诗的境界之高是用“心”来写的,显现了本诗作者的大手笔,体现了诗贵意,意贵远。全诗乃劲起雄收,诗思错综,意脉起伏,境界开阔,笔势雄浑之气以贯之,力作!
南国双英之张金英诗评
茶诗三首之三
熊东遨
省悟因缘笑我迟,佛堂深处问禅师。
犹疑世外难相得,已到心头不自知。
香起初芽风定后,露生中夜月明时。
浮华去尽菁华在,独与眉山雅士期。
英子赏析
熊东遨先生的《茶诗三首》以自我对茶的品悟,呈现“开悟——渐悟——彻悟”的流程,渐次写出对人生的理解,思想情感不断升华。此为组诗中的第三首,亦是其思想境界最高的一首。茶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禅理,“琴有松风听古韵,茶无心念起真香。”“茶起禅空香自在,琴鸣道妙韵天成。”这些诗句将茶道与禅理融为一体,此律亦然。
作者以自嘲开篇,说明自己对人生的因果醒悟得太迟,对生活中的种种因缘关系开悟得太晚。诗人着一“笑”字,表明自身的“愚钝”,由此总领全诗,引出对句之“问”。诗人往“佛堂深处问禅师”,足见其虔诚,亦见其认真的人生态度。问之何果?在此埋下了伏笔。
颔联紧承,作者心中的疑惑渐渐解开。身在红尘,自是难入世外之境也,何处能寻呢?其实,红尘哪有桃源境,真正的清凉境是能在纷扰的滚滚红尘中拥有一颗不受干扰的心,能定心者,即是到了“难相得”的“世外之境”,但世外的空明境界往往是“已到心头不自知”,这是一种“难得糊涂”的高境界,亦是茶给诗人带来的真切感受。人生真谛何在?往往已经寻找到了却未知晓,很多事情亦是如此,“拥有而不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此句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颈联借物言理,寓情于景,似对人生的起落与得失恍然大悟,这种“大悟”通过茶香与露华这两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折射出来。茶的清香,往往在春风中形成初芽之后漫溢开来;露的精华,往往在中秋之夜月明之时最为晶莹。茶香与露华语意双重,象征着高洁、超脱的思想情感。当经历了种种人生挫折之后,方能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即获得了“香气”也;月明之时,最易引发我们美好的情愫,这种纯洁的情感最为珍贵。此联化用无痕,自然高华。“风定”化词牌名“定风波”,含义隽永矣。“露生中夜月明时”化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句。如此化用,横跨古今,不仅意蕴丰富,以情递进,而且为结句做好了铺垫。
尾联以“浮华去尽菁华在”进行妙转,“浮华”与“菁华”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人生之“浮华”的淡看与不屑,唯有“菁华”永存。此“菁华”既是清香的好茶,又是人生的好悟。诗人将这“风定后”的“菁华”“独与眉山雅士期”,足见诗人的高情。“眉山雅士”应是像苏东坡那样淡看人生得失的豁达雅士吧,更是在“风定”后依然故我、保持高洁的真诗人。这也就是作者开篇所问的“因缘”吧,即自身与眉山东坡是一类的雅士,从中可见诗人颇得佛学奥旨,很好地照应了首联。
全诗结构浑然,语言古雅,寄情于物,寓理其中,耐人寻味而不觉艰涩,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品之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