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责任——从天舟一号展开的思绪(一)
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5月刊
作者 | 李刚
编辑 | 娜娜
在天舟与天宫对接的这个夜晚,我仿佛听到隐隐的鼓点声从历史深处传来,似乎在急切地催促着什么。我一时无法理清这样的思绪从何而来,于是起身来到书架前,寻找着思维的线索。
在我书架的常用位置,放着一套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品的《技术史》。这套鸿篇巨著回顾了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在技术上取得的各类有据可查的成就。虽然作者的目光显然偏重于欧洲及其相邻地区,但却为我们这组文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起点。
英国人是一个航海民族,从海洋取得财富,从海洋取得权力。当人们在回顾大航海时代乃至整个人类航海活动时,英国人的思维和记载,从来都占据了史学的主流。而当我们呼喊“中国人错过了大海,不能再错过太空”的时候,把航海作为航天的参照,显然是极为恰当的。
那么,从英国人编著的《技术史》当中,能够为天舟找到哪些诠释呢?
从金字塔顶端眺望天舟
天舟一号的商业化观察
货运飞船是长期载人航天活动的关键因素,主要为空间站运送消耗物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天舟一号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空间站可以进入长期有人值守的运行模式。“天舟”作为货运飞船,不需要生命保障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不但成本显著降低,载货能力也比“神舟”飞船大得多。从经济角度衡量,维持一名航天员在轨生活一天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更强。
因此,天舟一号的成功,使中国载人航天“建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思路得以充分贯彻。在中国自主空间站上,大量由中国人自己发起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将为人们带来丰硕的成果。这个型号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研制成功货运飞船的国家,证明了中国航天的科研实力和坚强的国家意志。“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并且做得更好”,这句豪迈的口号,又一次在天舟一号上得到了验证。
然而,作为一个以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为己任的媒体,我们自然而然地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天舟一号的成功,对于商业航天的意义是什么?
科技成果、国家威望,这都是天舟一号显而易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商业航天的积极推动者,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科技投资和科学活动,最终都要转化成为生产力,成为改善人民生活的手段,这样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载人航天、空间站、飞船也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增进和改善,要以比较直接、比较显著的方式进行,才能体现出价值和必要性。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商业航天的一个业务领域。
从金字塔顶端眺望天舟
我们在天舟一号刚刚成功的时刻就提出这样的话题,是不是有所超前?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星际飞行梦想已经延续了千百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启动至今,也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商业化已经是一个呼之欲出的话题。而且,人类航海史告诉我们,商业化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商业航天也必将是推动载人航天乃至整个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我们首先沿着时间轴,把目光向前推移4500年,来到矗立着金字塔和方尖碑的尼罗河畔。
我们今天对于宇宙的认识,未必超过古埃及人对于非洲大陆乃至地中海的认识。今天中国人对埃及的印象,多半是从金字塔前经过的驼队。但实际上,尼罗河流域奇特的自然条件,使船运在古埃及经济社会生活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尼罗河上,常年有北风从地中海吹向非洲内陆。因此,人们只要展开船帆,就可以逆流而上,穿过整个尼罗河三角洲南下。而当他们需要从埃及内陆前往开罗乃至地中海的时候,只要把船帆降下,尼罗河的滚滚流水就可以推动航船北上。尼罗河中下游地势平坦,波澜不惊,航船可以安全地航行在这条母亲河上。于是乎,尼罗河上帆樯林立,船只往来不息。商业航运,就这样支撑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文明。
这并不是我们的臆想。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以当时人类所拥有的材料和加工手段而言,古埃及把造船技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54年,人们从胡夫金字塔南侧发掘出一艘完整的大型木船,这艘王室座船长度达到43米,极尽精工细作之能事。
在埃及的影响下,尼罗河乃至地中海沿岸的航运经济和造船技术日益完善。公元前600年,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高潮出现了:一批腓尼基人勇士在埃及法老尼克的资助下,从红海出发,开始了探索非洲海岸的行动。探险队乘坐三条木船,历经三年,终于绕行整个非洲大陆,从尼罗河口回到了埃及。此间,他们多次下船采集食物。甚至因为粮食耗尽而登岸开垦,做了一段时间的农夫,获得足够收成以后才继续航行。当考察队回到埃及的时候,连尼克法老本人都不敢相信,他们居然能活着回来。
熟悉航天的人们或许已经从这个案例当中听到了历史善意的笑声——腓尼基人的远航与人们设想中的火星探测,在时间表上何其相似!这个案例同样也解释了人类火星之旅迟迟不能成行的原因:太空航运尚且没有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形式,无论载人飞船还是货运飞船,都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作为经济工具的程度。政府既然不能从商业航天中得到足够的税收和支持率,自然就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前往遥远星球的航天远征。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皇家冒险,也就只能抵达月球而已了。
只有发展起繁荣的商业航天,才能推动星际探测的发展。所以,有志于商业航天的诸君,你们所承担的责任,或许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宏大。
本系列文章共三篇,此为(一),阅读(二)(三)可在公众号主页回复“天舟一号”。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猜你想读】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
社论: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大航天时代:
跳出航天: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