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用事实说话,那你说,我是在用什么说话?
你在用情绪说话。
是的,你并没有用事实说话。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是在用情绪说话。
而用情绪说话,可能是导致你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决策失误、被人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年轻妈妈的故事
妈妈接五岁的女儿从暑托班放学,路上问她在学校里感觉如何,女儿回说:
今天学校没有开空调。
正是35度的高热天,怎么能不开空调呢?妈妈心里一惊,心想,这个暑托班为了节约点电费,竟然如此虐待孩子!
她差点准备对女儿说,明天我们不去那个暑托班了。
不过还是转瞬一想,老师这么做,会不会有一些特别的缘由。
还是补充问了一句,那么今天有发生什么特别的情况吗?
女儿回答说: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室外运动了,大家流了很多汗,我们都挺开心!
这下她内心的怒火,终于平息了不少。
原来老师不是因为抠门才把空调关了,而且担心孩子运动后出汗吹风着凉,才贴心地关了空调。
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也从恶狠狠的小人恢复到可亲可敬的园丁。
可是,如果她没有按耐住自己的怒火,没有小心求证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用事实说话,就把自己脑补的情节和动机当作事实的话,会发生什么就难以想象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表现更像这位女士前半段,并且在那个时候就戛然而止,以为我们获得了事实真相,而能够表现出这位女士后半段,了解清楚事情全貌,用事实说话的,并不多见。
用事实说话,好难得
事实是什么?
事实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不以一个人的主观世界为转移的客观状态,有别于推断、评断、猜测、愿望,后者实质上还是一个人主观世界的反应。
现在有些人借用“后现代”思潮的某些理论,提出“世界就是主观的”、“不存在事实这么一回事”的观点,我想先澄清一下,这是错误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制造“事实”,那就没有谁的看法比谁的更好,人类进行各种科研探索和人文社科研究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举个例子,我们通过地图软件查询到哪里去的路线,总会推荐我们一些最快最短距离的方案,假如不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最快最短距离,都是依照每个人自己的“主观”的感觉得出一个自认为最快最短距离的方案,且每个方案都是正确的话,那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让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人类是对探究事实真相特别在意的物种。只要有事实不清,信息模糊的地方,我们总是很难介怀,总想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类的进步,也是依赖这种对事实真相孜孜以求的宝贵精神。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希望搞清楚事实真相,然后再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可以说,如果没有搞清楚的话,我们是很难真正前行的,大部分精力也会耗费在搞清楚这件事上。
我们弄清楚事实,大致有这样三条路径:
1、亲身经历。
2、观察他人。
3、听别人转述。
一般来说,亲身经历总是最靠谱的,其次是观察,最次是听人转述,这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第二手资料由于观察者角度和他人视野的局限,不免夹杂一些个人主观体验,甚至可能大部分是个人主观的想法,从而容易导致与事实偏离很远。
当然,必须指出,别以为亲身经历就一定很靠谱。根据心理学研究,很多人经历同一件事,在分别叙述细节的时候,也会存在不少出入,有些甚至是相反的。这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美国有个恶性强奸事件,事后请受害人指证谁是伤害她的人,没想到受害人却错认了他人——一个很真正强奸犯有些形似的人。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以为”自己了解事实,但是这和真正的事实恐怕还有距离,有时甚至可能差距甚远。
一般来说,“以为”的事实和真正的事实,有三种情况:
1、完全和事实无关。
这种情况,常见于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和一些遭遇突发性事件,暂时失去理智的人。比如,我们在唱周杰伦的歌,她以为我们组织小团体在骂她。
2、部分符合事实,但是还有相当部分有误差。
要做到完全不符合事实,还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情况可能还是这种部分属实,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部分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小莉和小华是大学同学,他们私交很好,他们总是躲起来商量怎么对付我。” 其中,“小莉和小华是大学同学,他们私交很好“符合事实,但是”总是躲起来商量怎么对付我”可能就不一定符合事实了。
3、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得出的结论是荒谬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事实也是事实,但是对于事实的解读可能是错误,甚至是荒谬的。
还记得,中科院谢雕被同学周凯旋千里追杀一案,高中同学周凯旋之所以非常记恨被害者,是因为被害者在高中同学群里曾经说过“你要振奋”起来。谢同学说过这句话是事实,但是周凯旋却认为谢是在嘲笑他不如自己,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一般来说,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比较常见。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只是我们常常很自信地以为,自己了解的就是全部的事实。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已。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都知道,了解事实、依据事实说话的重要性,然而,用事实说话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得多!
为何我们不易用事实说话
瑞典医生、数据研究专家汉斯 ·罗斯林常年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服务,他参加了许多重大“大政方针”决策,也很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甚至是专家学者打交道。他发现,这些看起来已经是受教育水平很高,用汉斯的数据分析归类为“第四级生活水平”(也就是最高生活水平,按汉斯通过吃穿住行标准的划分,中国大多数城市人口均可属于这个水平)的人群,竟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误解,想法和决策都是情绪化的。
也就是说,据汉斯的观察,大多数哪怕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群,照道理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竟然也不能用事实说话,而是用情绪说话的。更何况,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更是充斥着大量的情绪化思考和决策!
汉斯通过研究,发现人类之所以很难用事实说话,是因为我们有10种会导致我们陷入情绪化思考的认知模式,他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事实》,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帮助更多人认识这个世界,在世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医院资源配置等方面用事实说话,作出更靠谱的决策。
这些宏观政策大概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也会作出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的各种决定和判断,而我们也可能同样因为陷入情绪化思考模式,从而做出误判。
读完这本书后,我把汉斯提到的10种情绪化思考认知模式归纳为以下3类。我认为,这三类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我们不易用事实说话的心理原因:
1、概括化思考
概括化,就是用比较笼统的方式进行描述,作出推理。举例来说,我们通常认为凡事一分为二是一个好习惯,其实光一分为二来看也是不够的,比如,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要么勤奋要么就是懒惰,这种简单划分很容易走极端,也和事实不符。
还有就是喜欢用抽象的词汇来概括现状。比如“心情不好”,往往就这一句话概括了全部。那么心情怎么不好了,什么时候特别不好,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容易心情不好,有没有心情还可以的时候?这些更具体,却更能反映问题全貌的信息,在概括化的框架下,往往不被关注。
人类其实是很容易陷入概括化思考的。
我们二元论的哲学思想,让我们对事物的划分通常就是用二分法,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对于“第三性”往往就不太好接受,别说多出几个,多出一个就容易让我们的大脑运转失灵。
而语言能力的丰富化本身也是进化的产物,在此之前,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描述往往就是非常高度凝练的。古汉语中,一个字往往可以代表很多种意思,这既是古代语言简练的一面,也是思维概括化的表现。从语言学角度看,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从古语到现代语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丰富语言表达的过程,其目的都是帮助人类能够更为精准地表达和思考。不过,语言发展往往是滞后时代的,特别是总是受制于人类思考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表达系统,往往更趋向于概括化,而依据概括化得出的事实,也就只能是概而括之,离开精准的事实,可能就有很大差距。
2、负性化思考
可能发生了或将会发生一件坏事。
目前,我们还没有证据来证明一定发生或将要发生,那么你是倾向于相信这件事发生或将要发生,还是置之不理?
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会秉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先信以为真。
这就是我们更常见的负性化思考模式。也就是,我们总是更倾向于从消极、负面的角度解读事件,而罔顾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模样。
人类发展其实离不开这种负性化思考。早在人类还集中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是凭借着这种负性化思考的能力“适者生存”的,时时刻刻提防远处的野兽,天气好的时候储备食物,以防将来天气不测等等,都是负性化思考的运用。能够存活下来的人类祖先,注定不是乐天派,这也就注定了,作为他们子子孙孙的我们,也带着“负性化思考”的基因。
所以,即便没有发生什么事,我们也总是担忧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旦听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消息,比如哪个明星有什么负面信息了,我们往往很少会去质疑事情的真相,总是更倾向于事情可能为真。一旦哪里发生了某个不幸的事情,比如哪里的小孩走丢了,哪里的老人被骗了钱,我们也会担心这件事会不会也在自己身边发生。如果有人劝慰我们,不用那么担心,我们也不太会信服这种劝慰,因为这种劝慰好像在告诉我们:不用对这种“负性化”的本能太过在意!!
可是,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也能嗅到可能的危险,是骨子里的本能啊,怎么可能不在意呢!
当然,正因为这种“负性化思考”模式的存在,我们据此得出的事实,总是会倾向于悲观、消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甚至是好很多。
3、直线化思考
直线化思考,也是固定化思考,就是认为一件事就像一条直线一样,就这样发展下去,中途不会转弯、停止或者发生其他的变化。
比如,有人觉得一次考试失败了,就认为这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其他的考试也会失败,碰到重大考试也可能失败。又比如,认为这次中奖,赚了很多钱,就认为以后也能赚很多钱,甚至是更多的钱。
有些时候,这种直线化思考也会用在理解别人上面,比如,上班没有跟领导打招呼,就想到领导对自己有意见,然后想到领导会给自己穿小鞋,想到领导会动员别的同事来坑自己,然后想到领导会让自己年终考评不及格,想到……
“认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直线化思考,就是认为事情发展至此,就一定会朝向所谓“命运”的方向发展。比如,男友提出“冷静一下”,就以为朝向是“分手”,然后就是难以忍受的痛苦。
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因为眼下获得的信息,比如考试确实失利、男友确实提出了“冷静一下”,都是真实的,所以比较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以为真的要沿着这条直线往下发展。
然而,细想一下,谁规定事情就一定要朝向这个发展变化?
如果真的会朝向这个方向,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加以改变?
然而,在这种直线思维的影响下,事实真相往往会被扭曲,就好像有了因就必须有这样的果一般,完全忽略了人的自主性,也忽略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此,据此得出的很多结论,都不是事实。
总的来说,人类的这三种认知模式,都是简单化思考,也就是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也得出了过于简单的结论。一个人之所以会陷入简单化的思考,无外乎跟情绪冲击有关。在强烈的情绪冲击下,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是下降的,我们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思考框架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处于艰难生存的阶段,简单思考模式对于经常面临“不战就是逃”这种高情绪冲击的人类来说,确实需要一套简单、高效的思考机制。
然而,须知,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们已经很少,甚至几乎不会有那种需要我们立即马上作出、不这样的话会危及自己人身安全的选择了。
在这个时候,过去对我们有过很大帮助的简单化思考模式反倒是成为一种负担,会影响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作出更周全的判断。
4、这里还要补充一个外部因素,就是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
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我们了解事实的习惯。过去我们对于外界的了解,主要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而现在,我们主要依赖媒体、自媒体的转述。而且,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包装,比如直播技术、视频技术、AI技术等,“转述”很容易被我们误认为好像“亲身经历”、“观察”到了一般。
有多少人盯着手机直播节目、微博账号,就认为自己和直播节目主持人、微博账号的主人生活在一个世界中?
有多少人是通过网络连篇累牍的报道,就认为自己真的了解某人与某人感情生活的事实?
且不说,这种”自以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其实只是二手资料,是否属实尚需要认定。而且,目前不少传播渠道自持的理念,本身就是用情绪说话,而非用事实说话。
新闻学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为何?因为少见、离奇才能吸引大众关注。
用汉斯举了一个例子。2016年,全球有10架飞机坠毁。这听起来很吓人吧!确实,每一架飞机坠毁,都引起了媒体大面积的报道。然而,也就是这一年,全球一共有4000万架次的飞机是平安降落的。也就是说,飞机坠落的可能性是0.025%!然而,有哪个媒体会去报道“从北京到上海的XX航班平安降落”呢?虽然,这才是更普遍的事实。
然而,由于获取的信息渠道,热衷于这类离奇、少见、能够激起情绪,以便于更广泛传播的事件,从而让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广大的读者、网友,很容易就陷入转述他人情绪化表达,进而用更激烈的情绪说话的过程中。而且,还往往会信以为真,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在谈论事实!因为媒体、自媒体传播,往往好像具有“盖章”认证的作用,好像被认定已经属实一样。
当今,全球的网络世界,之所以充斥大量的假新闻、撕逼和争吵不休,我认为跟传播属性与人更具本能的简单化思考共振有关。而那些真正符合事实、理性的声音,因为不符合传播属性,也因为需要当事人具备“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反倒是不容易被重视,从而循环往复,也就进一步削弱了这部分用事实说话的声音所能发挥的效果。这一点,务必值得负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假如我们不用事实说话,而用情绪说话,可能会带来的两大后果:
1、我们自己误判形势,作出错误的决定。2、我们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从而作出错误的决定。
这里“错误的决定”当然是广义的,包含了种种不合时宜的行为,以及无中生有、自寻烦恼以及夸大其词的担忧,还有是找了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敌人”,拼命跟他们对抗等等。
当然,这些“错误的决定”本身也分大小和后果。
只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固定的,习惯了用情绪说话,就不太能用事实说话。故而,大错小错一直在犯,而且自己身在其中,可能还不知,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怎样才能回归到用事实说话
首先,是分清事实和看法,而且因为有事实存在,所以看法总是分对错和好坏的。
我们要培养一种能力,可以区分何为事实,何为看法。事实就是不因个人好恶而改变的,看法就是个人的好恶,比较主观。人往往会混淆事实和看法,从而得出我的看法就是事实这样的结论,这就是在用情绪说话。分清事实和看法,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心理训练,也需要加强自我觉察。总的来说,判断自己此刻,是在表达一个事实,还是在表达一个看法(这可能是大多数情况),是第一步,这比能否获取事实更为基础,而且也更为重要。
当然,因为有事实存在,所以看法就至少可以分为符合或不太符合事实两种,也就是一个人的看法是可以分对错和好坏的。因为看法有优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探究事实的程度,来改良或改变自己看法的空间。如果能够接受这一点,那些看起来情况很糟的局面,其实都有了可以转圜的余地。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没有希望更糟糕的呢?
很多人担心,面对事实,会让自己很难接受,所以宁愿躲在一个假象的世界中。其实,回归事实,恰恰不是让人绝望的,而且可能会带来希望,至少这种希望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自欺欺人的。
其次,从概括化走向具体化,一分为二至少可以一分为四。
具体化是一种高级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能够把一件事具体、详述、从不同角度加以描述的能力。一个故事有大纲不够,还需要细节,需要台词,需要布景。如果只有大纲,那还叫什么戏剧呢?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我们要培养自己,能够细节化、具体化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用一个高度概括的方式来归纳得出结论。
另外,对大多数的事情,如果要进行程度划分,以后可以从简单的一分为二,改变为至少一分为四,这是一种具体化、精细化的操作手法。通过增加对事物的描述维度,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复杂性,摒弃用简单维度审视问题带来的弊端。
因为至少增加了两个维度,而且大多数的事情,往往是不在两端,而在中间靠左靠右的位置,这样可以更为准确描述事实。比如,一件事,如果用“好坏”评价,至少可以裂变为“很好,比较好,不太好,比较糟糕”四个维度,往往更符合现实的情况是“比较好”或“不太好”,如果只有“很好”、“比较糟糕”就不太符合事实,而且会让人感到“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一点弹性和改进空间可言了。
再次,先稳定自己的情绪,避免被个别事件和偶发事件左右判断。
当我们处于情绪平稳的情况下,往往比较容易作出客观的判断,也就是比较能用事实说话,然而如果情绪波动,特别是感到威胁的时候,容易作出误判。所以,任何时候,稳定自己的情绪,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能感到自己情绪已经激动或者比较感到恐慌,请务必先不要做任何的判断和决定,这时候什么话都不说,可能是更为明智的,先让自己的情绪平稳起来再说。
如果有必要,暂时先关掉那些会影响能情绪的外部信息渠道。请让自己一个人好好冷静一下。然后再开口说话。
大多数时候,发生的事件,往往只是个别和偶发的事件,并没有那么严重,更不会滚雪球一般地扩大。真正会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的,往往是当我们不能平稳情绪之后,作出的错误判断和决定。当情绪能够平稳下来,我们首先要判断的是,这起事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于负性化思考和直线化思考,容易让我们把个别和偶发事件当作常态化来处理,夸大事件的影响。
比如,自己犯了错,就认为一辈子就完了,别人办砸一件事,也认为他做的事情都是错的。亦或者,有一个同事被辞退,便担心自己也被辞退,全然不顾整个公司可能这两年只有这一人被辞退,而且她确实有非常糟糕的表现。
在学习用事实说话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理统计,了解事情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大概率),是很有必要的,这会有助于容易陷入简单化思考的我们回归到事实中。毕竟,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比起我们头脑中臆测的那些”可能性“,更有说服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偏听偏信消息源,不轻易跟进任何一种判断。
由于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属性使然,我们更加需要知道,他们只是给你一些判断事物的素材,一些提供你形成自己思考的假设,他们可能是编造的、夸大的,也可能是符合事实的,至于到底是属于什么,需要你自己冷静判断。
在平稳自己情绪之后,你更加需要了解:他所提供的信息,有没有可以佐证的材料,他提供的佐证的材料又不是有可靠的信息渠道。他所表达的内容,是不是有着潜在的前提假设,而这个前提假设是否又是准确的。
互联网时代,在看到那些极具有煽动力,试图左右我们判断的信息时,我们尤其需要问问自己:他这么讲,是出于什么目的?他更多是表达情绪,还是陈述事实?他多么希望能相信他说的,还是允许你合理质疑?
越是具有煽动力,越是拒绝你表达合理怀疑,越是需要你祭出怀疑的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办法用事实说话,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这个时候,也请我们尊重一个事实,那就是:
我也不知道。
古人很早就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你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再用事实说话。
对你不清楚,一时也搞不清的事情,请说我不知道。
另外,不要轻易地认为你对某件事已经搞得很清楚。
当你能够做到的时候,我相信你会作出更理智的判断,你的情绪、心理、人际关系状态也会更棒。
当你身边的人都能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会更加真实,更加有爱,也会越来越令人期待!
以后,请我们都用事实说话!
延伸阅读
本文提到的好书,在这里推荐你
《事实》
比尔·盖茨送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
比尔·盖茨逢人就推荐的热门书!
教你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颠覆思维方式的神作
可点击下方当当链接,了解或购买
作者:(瑞典)汉斯·罗斯林等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