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观点 |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专题提出
《风景园林》2021-09期中多位学者围绕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专题展开研究(详情请见本期专题导读),为丰富本期的活跃度,特邀请本期作者和行业内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专栏讨论,望本期学者们的针对性的回答可为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专题主持人
侯晓蕾
博士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十七工作室导师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社区营造、街区更新和社区更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土景观
[1] 侯晓蕾.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1,28(9):14-18.
[2]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6):4-5.
[3]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特邀嘉宾
(按姓氏拼音排序)
李倞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 / 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绿道、社区营造和公共健康
[1] 李倞,杨璐.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9):10-16.
[2] 李倞,宋捷.城市绿轴:巴塞罗那城市慢行网络建设的风景园林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65-70.
[3] 李倞.巴塞罗那城市快速路景观网络构建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10):34-43.
刘悦来
博士 /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 / 四叶草堂理事长 / 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景观管治与公众参与
[1] 毛键源,孙彤宇,刘悦来,王润娴.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1-35.
[2]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3]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陆熹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风景园林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助教 / 可持续三角洲项目研究员 / 研究方向为城市与景观规划中的数字可视化与利益相关方参与
[1] 陆熹,埃卡特·兰格.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9):24-30.
张若曦
博士 /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辅助规划设计等
蒙小英
博士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交通景观
[1] 蒙小英,冯亚茜,朱宇.基于运动与心理健康提升的社区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6-41.
张云路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成员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1] 张云路,李雄.人居更新、绿色引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路径[J].风景园林,2021,28(9):42-46.
[2]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章瑞.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3]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问题一
侯晓蕾: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存量发展背景下,您认为风景园林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治理?
嘉宾讨论
李倞:
现代社会治理往往会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公共事务,需要通过多种利益群体的协商开展决策,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如何开展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和协商。在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除了可以开展实体空间的营造、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我认为更主要的价值是风景园林开展的环境营造活动往往具有很好的公众亲和力,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关系的破冰媒介,通过参与环境更新凝聚社会力量,为其他复杂公共事务的协商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基础。
通过金融街盒子花园的营造启动小巷公约制定等社区议事活动 © 李倞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刘悦来:
从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都可以发挥作用。从微观层面而言,比如我们团队一直在上海进行的社区花园就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抓手,看起来小,但恰恰是这种小,市民才可以真正参与、真正成为主体力量。而市民社会的觉醒与发育,才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这恰恰是风景园林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中观层面可以是更大范围的社区或街镇系统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其基础是公共空间公共精神的培育,这已经超越了普通近邻的关系,触及基层政权管辖范围内多元共治的全部。宏观层面则可以在市区层面更加系统地进行政策推进,如在上海,我们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互动,推进相关社区花园公众参与公共空间和社会治理的政策与立法。
陆熹:
研究表明,从公园绿地、口袋公园,到房前屋后的草坪绿植,不同尺度的城市绿地在维护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为促进社区治理提供有效帮助。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基于存量发展的社区治理可充分结合空间布局、场所记忆、生态涵养等因素对开放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可以通过“见缝插绿”“建绿补绿”等形式,对社区中既有的建筑、棕地、道路环境等设计对象进行整合改造;在“社区自治”与“政府引导”等模式的协同作用下,共建绿色、公平且具有场所精神的生活圈。下图展示了英国曾经被冠以“钢铁城市”称号的谢菲尔德市居住区环境,通过上述改造理念与措施的具体实践,现已成为欧洲绿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居环境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共享住区(cohousing)模式下居民自发对公共空间进行低影响开发与维护 © Christopher Thomond
“Grey to green”倡议下,通过可渗透性铺地、雨水花园、街道家具等形式,将灰色基础设施转变为行人友好的公共空间 © Nigel Dunnett
蒙小英:
存量更新是通过资源优化和空间功能、品质的升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存量更新也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风景园林可以在街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及其实施模式和机制,以及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有效促进社会治理。
张云路: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格。与居民最为息息相关的社区绿地,是城市微更新工作中的重点。风景园林设计以人民需求和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鼓励群众参与和共建。城市中的街区公共空间、道路两侧步行道、广场、公园同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如何丰富城市景观的同时与居民生活相连接,如何保证景观的后续维护和使用,这都需要风景园林作为媒介,在设计中将政府的愿景与居民的需求结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问题二
侯晓蕾:
您认为设计治理的含义是什么?设计作为一种空间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嘉宾讨论
李倞:
我认为设计治理可以看作是在未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一种新设计过程和途径的探索。由于城市更新需要涉及多方利益,推进途径也相对复杂,设计不再是单纯处理空间营造的问题,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推进更新,协调多元利益,可以成为一种渐进式的设计实施过程和行动。在北京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在探索一种设计治理的模式,针对整个项目的复杂情况,将其拆分为一系列阶段性的目标,与包括政府、街道、企业、研究院、责任规划师和居民等多方群体一起推进项目的渐进式实施。
刘悦来:
设计,可以拆解成“设”一个“计”,这个“计”不能太简单,一眼被看穿,太乏味,也不能过于复杂,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要恰到好处,参与者得其乐、得其妙,而又带动自己的家人、伙伴们一起来,其实我们当下所讨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就是一种让人民乐得其所及其所为。这种设计就不是仅仅限于空间设计了,而是超越空间又立足空间的机制设计,这就是设计治理。空间是24 h X 365 d一直存在的,公共空间更是公共精神的孵化器,公共空间的生产和运维都需要设计,这是广义的设计,有形的空间+无形的力量,这个设计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蒙小英:
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行为和方式,是全周期的过程。设计治理助力推动城市的全面、协调、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设计治理是以空间为载体,通过设计成果、设计机制或程序实现、带动空间品质、空间使用和功能的升级。设计作为一种空间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着引导者角色,同时也是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桥梁和纽带角色。
张若曦:
基于文化驱动的设计治理是对社区文化的挖掘、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即外部设计力量介入社区空间的优化和内生更新动力的培育,将社区文化转化为软实力,并推动作用于城市社区更新。设计作为一种空间手段,首先是对社区在地文化的发现挖掘,培育文化触媒;其次通过对社区环境的改造设计为社区不同人群提供活动和交往的空间;最后基于空间营造的过程,在社区内、外部驱动力量的共同支持下构建起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力平台,共同缔造社区的未来发展路径,推动社区创新文化价值的实现。
张云路:
设计治理,是以设计的手段,实现人和景观的和谐。设计不再单是设计者的任务,城市居民人人都是设计者,将自身的生活日常融入到城市景观之中。在城市更新中,设计不仅仅是对于城市的装饰,更其本质是人居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将城市生态、社会、文化、经济联系起来的桥梁。所设计的空间,可激发城市活力,逐渐恢复城市的自然元气,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可展现城市历史文脉和内涵,在日益发展的现代化都市中保存文化记忆和生活记忆。
问题三
侯晓蕾:
当前的城市更新关注街区和社区公共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
嘉宾讨论
刘悦来:
街区和社区公共空间是公共生活的载体,是公共性的发生器,城市更新涉及民众邻里、社区内外众多的责权利关系,也充满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而公共空间是公共利益的试纸,也是不同力量胶着的主战场,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意味着必须立足民众生活,深刻理解当下的生活,又能引领未来。要人民真正的参与其中,我们专业可以做的事情是人民真正行使权力又尽到责任成为社区主体力量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和设计,从for People,到with People,最终到by People,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渐渐的变革。
陆熹:
街区是具有相似社区特征的地理行政范围,而社区公共空间既包含在社区内,可以呈现为建筑实体间的物理开放空间,也包含以社区公共事务为话题、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并开展交往、沟通的公共精神纽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集。
在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层面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原则对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同样适用。结合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应进一步加强针对具有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等特点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健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制度,向所有人,特别是结合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相关权益需求,提供绿色、安全、包容、无障碍的公共空间。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 UN
张云路:
从空间结构来看,街区公共空间在外,社区公共空间在内,皆与居民生活戚戚相关。城市各个社区空间是点,街道是线。其共同组成的社会网络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相重合。居民是各个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同时也需要是设计者、维护者。居民的所见所闻,是居民喜闻乐见的。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只有在城市治理体系中融入居民主人翁意识,居民生活情感,才能留住城市景观的每一处美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展阅读
[1] 侯晓蕾.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1,28(9):14-18.
[2]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6):4-5.
[3]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8-12.
[4] 李倞,杨璐.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9):10-16.
[5] 李倞,宋捷.城市绿轴:巴塞罗那城市慢行网络建设的风景园林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65-70.
[6] 李倞.巴塞罗那城市快速路景观网络构建途径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10):34-43.
[7] 毛键源,孙彤宇,刘悦来,王润娴.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1-35.
[8]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9]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10] 陆熹,埃卡特·兰格.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9):24-30.
[11] 蒙小英,冯亚茜,朱宇.基于运动与心理健康提升的社区景观营造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6-41.
[12] 张云路,李雄.人居更新、绿色引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路径[J].风景园林,2021,28(9):42-46.
[13]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章瑞.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14]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相关链接
《风景园林》2021-09刊首语 | 郑曦: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09 社会治理与城市更新
LA研究 | 禹佳宁 周燕 王雪原 郭诗怡 | 城市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
LA研究 | 朱强 | 三山五园复原与保护 | 北京海淀皇家园林群布局理法研究
LA作品 | 烟台山乐群路社区复兴:与时间对话的城市更新试验
LA专集 |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治理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9期
微信统筹 王亚莺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