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 2018-05-31


编者按

多年以后提笔写这园子

垂眸回首时

我掩面扬眉地笑


你问我记忆深处何事欢畅

我留在这里的青春

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燕园的岁月缓慢而绵长

赠予你很多的日子

“三心二意”

“不期而遇”


燕园的目光情深而爱笃

撑住你年轻的信念

“兴风作浪”

“丈量”和“探险”


有歌声在这里萦回地唱响

浪漫的旋律一句一句地淌

弱冠少年在戏里哭着笑着恋着恨着

玲珑少女游走世界

也看遍缤纷色彩


这个园子里

桃李和梦想

都不亦乐乎地长



张晓川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燕园情》阿卡贝拉版编曲人、制作人

NeighBros隔壁乐队音乐总监




作为一个过于“三心二意”的人,其实很难用一段完整紧凑的文字来描述我与北大的缘分。



高考之前参加过数学竞赛、生物竞赛、创新大赛,还考过艺术特长生,拿到了好几个保送资格,最后还是选择了高考,来到了自己最心仪的生科。


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我先后参与过Halkieria(一种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版纳鱼螈(一种很有意思的两栖动物)、水电建设的生态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蜜蜂与植物的传粉关系、生态产品的定价等十几个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课题的研究工作。


再加上校园音乐人、某桌游的校园注册裁判、川西北山区安全驾驶10年老司机、生科足球队连续13年北大杯都有首发出场记录的队员等等“奇怪”的身份,真难说哪一个身份为北大留下了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



不过这其中的每一件事中,也都有我的坚持。


潘文石教授的讲座在一个小学生心里种下的种子,让他在高考时力排家长之议填写了潘教授所在的院系,又让他在4年后真正成为了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一员。


自幼的音乐爱好,让同一个孩子从2005-2006年学院新年晚会时第一次唱响阿卡贝拉的舞台,到而今13年后,已凭借徐鸣涧老师作曲的《过岛的海浪》成为了“蜂巢奖”最佳华语阿卡贝拉录音的获奖制作人。


这过程中,我与一位又一位北大的师长结缘,并获得他们的鼎力相助,也一年又一年地巩固着我与这片园子的羁绊。



如今我的研究兴趣定在人类行为与自然保护的关系这一学科交叉面极广的领域,业余则继续坚持做阿卡贝拉(现代无伴奏合唱)这一曲风涵盖面极广的音乐形式。


一位同学可能会前脚刚就我讲解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在二教课堂上提问,后脚就来到新太阳中心继续看我示范爵士和声和摇摆节奏的演唱,耳边还会听到我和几个隔壁的兄弟唱着《青春大概》。恐怕也只有这个学校,才能包容我这种人罢。


是啊,博雅,未名,北大这120年给我们的,又何止是120种兴趣、120次感动呢。




靳子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

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

作为青年合唱指挥、作曲活跃在合唱艺术界




2009年我报考北大的时候,我的父亲告诉我说:“北大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够包容你理想主义气质的地方了”。



入学的时候听到了那首流传至今的《未名湖是个海洋》,里面有一句歌词让我十分感动:“让那些自由的青草滋润生长。”


对于我来说,构建我现在理想主义的真正的第一步,是在读新闻学专业的时候所构建起来的新闻理想,在新闻理想的构建过程中,老师们让我笃信了两件事:


其一,永远保持一份勇敢的尝试,那份勇气是值得骄傲一生的,也是坚持的基础;其二,理想不是从符号到符号、从逻辑到逻辑,而是从观念到行动。



“自由的青草滋润生长”的结果,就是北大会给我许多美好的不期而遇,而这种不期而遇却真实地改变了我的轨迹。


我是声乐特长生考入北大的,自然而然地,参加校学生合唱团的活动便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在指导教师侯锡瑾教授的引荐下,我跟世界合唱知名作曲家松下耕相遇,可以说,这次相遇促成了我之后攻读艺术学院研究生的选择,并且让我确定了自己想要坚持的事业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这种与人生拐点的不期而遇,十分美妙。



而在燕园里,每天都有不期而遇。


冬天黄昏下的鸣鹤园的亭子与其北侧干涸的湖床,唤醒了我写《雨霖铃》的那种孤独;夜晚学一食堂前的路灯和抬头可见的月亮,开启了我《玄之又玄》的那份渴望;老28楼前的两棵树,听我给它们讲《夜深了》的故事;雪后未名湖南侧的小路,给予了我在之后的音乐中常常用到的一种半音推进的幻想……


这里的自由生长,滋润着所有天马行空的梦,这里的自由生长,给所有的梦以变成具体的可能。



把梦变成具体的事情,这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


理想主义总会在我心里伴随着浪漫主义而出现,而北大的精神,它仿佛在告诉我,真正的浪漫不是漫游式地浪着,而是珍惜那份不期而遇,从而把虚幻的瞬间变成可以坚持的信仰。


这才是浪漫主义下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做的吧。


感谢北大!




曾伟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级本科生

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戏剧影视编剧、自由撰稿人




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加上中间gap的一年,一眨眼我已经在北大呆了整整八年。



一直在坚持的事情,除了依然喜欢在燕南食堂站着吃饭,恐怕也就只剩下每年参加剧星了。


参加了八届剧星,写过十四个剧本,演过十四个角色,拿过三十几个单项奖,当过一次初赛主持和一次决赛主持,可能是这个比赛创办以来最为深度参与的人,肯定是收获最丰富玩得最开心的人。

与其说我有多喜欢戏剧,倒不如说我很享受和好朋友们一起在舞台上“兴风作浪”的感觉。



2011年,我组建了“磁福少年实验剧组”,开始和志同道合的玩家们做各种耐人寻味的尝试,从最初的吃饭、唱歌、尬舞,到涉足武侠和科幻,再到踢足球、下象棋、读课文,玩得相当尽兴。


2017年,最后一个剧我选择了从未挑战过的现实主义家庭伦理题材,还饰演了一个细腻的角色,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我告诉自己,哭完这一次,以后就是纯粹的码字或幕后工作者了。


难忘的瞬间有很多,时过境迁后最常想起的,并不是哪个剧、哪场戏、哪次失误、哪段即兴,而是每年送毕业生们告别这个舞台。


对很多人来说剧星只是大学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抱着不负青春的心态登上舞台,重在参与。和他们并肩作战,让我觉得很幸福。


在剧星之外,我也参加过六次十佳歌手大赛,有三年闯进过复赛,实力有限,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至少战胜了自己,不留下遗憾。



感谢母校的兼容并包,提供了足够多的可能性。


青春大概如你所说。我没什么远大抱负,只希望能享受一次有趣的重在参与的人生,现在已经提早完成“重”字,以后会再接再厉。


百廿年将至,作为应届毕业生,能荣幸地见证并参与这一历史性时刻,藉此机会,也亲口说一句:百廿快乐!




涂番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

北大烹饪与美食协会创始人

PADI潜水救生员、滑翔伞B级飞行员



大家好,我是2013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涂番。


百廿之际,感谢北大让我有勇气做自己“热衷”的事情。



小时候我喜欢看《动物世界》,一直梦想成为纪录片里面的科学家,能在世界各地探险。在北大学地质的这段时光,让我这颗梦想的种子慢慢发芽了。


喜欢户外运动,我想成为塞巴斯蒂安,用身体丈量这个星球,于地表,于海洋,于空中。


所以我去学了水肺潜水和滑翔伞,在学校学到的洋流和地貌的知识让我很轻松就掌握了这些户外运动技巧。现在我是一名潜水救生员和B级滑翔伞飞行员,探索过南太平洋、印度洋还有贝加尔湖。我会朝更加专业的方向前进,并一直探索地球美丽的一面。



6岁的时候我踩着板凳做出了第一道富有家乡风味的菜肴:腊肉炖豌豆。在家长和邻里的极力“吹捧”下,我又萌生了做厨师的理想。


直到大三的时候,我参加北大厨艺大赛,和另外一个选手同时夺冠,我又发现了我内心的这份热忱。


得益于母校包容的环境,我建立了烹饪与美食协会,和400多个同好一起呵护着内心的小火苗。


后来我又参加了法国蓝带厨艺大赛中国赛区的选拔,虽止步前十,但我认识了很多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努力的人,他们让我看到生命最欣欣向荣的模样。


在北大的日子,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



到现在我支教了将近半年。在这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严峻性。


我发现,在农村,很多孩子长期在一种自责和自我贬低的情绪下逼自己认真学习并考高分,根本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在K12时期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弊大于利,而这正是缺乏好的老师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所造成的。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深刻意识到,只有互联网教育才能真正解决这类问题。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的K12时期的孩子们接受到以兴趣为导向的优质教育,为互联网教育普及工作做出贡献。




黄思卓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17年,我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业新闻系毕业来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攻读中国学专业。


小巧玲珑的燕园、园子里人数不多的学堂,却承载着偌大一个缤纷世界。



我们这一届的燕京学子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在语言水平、价值观、生活经历上,我们都颇有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起在静园的草坪上玩游戏,在五四体育场踢球,在课间点杯珍珠奶茶,在勺园举办聚会——既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也交流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想法,还喧闹地庆祝St. Patrick Day。


多元、包容的精神,是流淌在北大和学堂的血液中的,我们也因之收获了44倍的快乐和感动。



印象最深的是和外国同学们一起练书法。


我在北大书画协会学习国画和书法,当我把协会的教学计划转发给外国学生时,他们纷纷私信我说要和我一起学习。所以每周末晚上的文史楼都会传来一阵阵“歪果仁”的惊呼:“Oh my god! That’s so beautiful!”


体验着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也感受着传播祖国文化的成就感,我就这样迈入了2018年——北京大学的第120个生日,蔡元培诞辰15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及新中国的第二个戊戌年。


而在这样特殊的一年里,我也将一如既往,不亦乐乎地学习、生活、成长,心中默默祝福,脚下永不停步。





想和我们分享你的北大故事吗?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内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

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 开篇啦!

我与北大的120个故事之二

120个故事|路过星辰路过风

120个故事|此心安处是吾乡

120个故事|陌上花开缓缓归

120个故事 | 不负燕园不负心

120个故事 | 忽梦少年事

120个故事 | 百廿故园,此间少年

120个故事 |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编辑:张郁晖、李研、杨宁

责编:张郁晖、园中葵

排版:孟畅、筱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