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為武
《說文解字》釋「武」字,引楚莊王之語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戢【音輯】:止息,禁止。)「止戈為武」,即以武力之方式平息戰亂,即所謂以戰止戰。令人印象深刻之例,自然就是二戰了,我國之衛國抗日戰爭,為二戰之重要組成部分。
楚莊王(?~西元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名侶。有雄才,任伍舉、蘇從,勵精圖治,國勢大張,滅庸克宋,伐陳圍鄭,與晉爭霸。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師,莊王問周鼎之大小輕重,隱有圖周之志。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二十三年,諡莊。「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典與之相關。
「武」字从止从戈,「止」表示行進;「戈」表示使用武器,「武」之本義,即征伐。漢字中以「戈」作部首之字,多與武器、競爭或戰爭相關。縱觀我國歷史,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至1960年代兩岸軍事衝突之後奠定兩岸競立關係,其間無戰事之日寥寥無幾,戰爭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具有深遠影響,由此可觀歷代政治之良窳。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時,蔣公與許多愛好和平的民眾「都一定在希望著這一次戰爭,是世界文明國家所參加的最末一次的戰爭。」可惜好景不長,國際共運蓬勃背景之下,我國抗戰舊創未癒,旋即戡亂軍興,剛剛走上行憲建國之路,光明之前景突然烏雲密佈,雖然國家深陷挫折,所幸依然保有一塊自由之地,在世界自由史上留下堪稱奇跡之史實。
先賢曰:「修文以治心,備武以防暴」,孔夫子亦曾主張「足食足兵」,我國古代兵經有云:「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但戰略之最佳狀態,正如二千五百年前之兵法家孫子所言:「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雷根總統亦認為,真正成功的軍隊是一支無需作戰的武力,因為其威力使人不敢去挑釁。他說:「在我有生之年,已經歷過四次戰爭,但因為我們太強大了,這些戰爭都沒有一次發生在美國。」他於1981年參加西點軍校畢業典禮時,對畢業生道:「沒有一個人相信一紙條約、而放棄防衛武器的國家,能夠長久存在。」他並說:「我們必須繼續追求和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追求和平之時,維持著我們的實力,成功的機會將更大。」
以上都是平時與戰時在建國與備戰方面,極為正確之基本原則和鵠的。蔣經國先生民國69年發表之元旦祝詞曾提到:
事實非常明白,有中華民國的存在,才有真正中國的存在。只有我們勝利了,我們全國同胞才能夠同享自由幸福;只有我們成功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命脈才能夠綿延再盛;也只有我們勝利成功了,世界才能有真正永久的和平。因此,我們要倣效先賢的話說:我們要艱苦奮鬥,是要為中國立心,為同胞立命,為文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堅持著三民主義民主、自由、法治的奮鬥,加強政治、經濟、社會、國防和基層建設,創造蓬勃壯大的國家力量,形成勝兵先勝的機勢。
有核國家在國際之戰略中達成某種「恐怖平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我們更反對那些非憲政民主的國家掌握核武器或其製造能力。這個世界因為野心家一時自我膨脹、為了一己之私挑起戰端之事實已經屢見不鮮,在一個並不太平的世界中,個人實在太渺小,我們都可能被迫綁上戰車。在我們還能掌握命運的範圍之內,我們需要多學習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以備不時之需。
一年一度九三軍人節,我們總會想起衛國抗日戰爭中,保家衛國付出無量鮮血的國軍將士,抗戰勝利得來不易,理當銘記先烈先賢衛國建國之功績,向如今健在、劫後餘生的那些國軍老兵道一聲由衷的感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