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姜艳:未来50年,学校的课程表应该怎么变化
演讲 / 姜艳
编辑 / Hans
工业4.0时代,信息科技发展非常非常迅速,整个社会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的论坛,所有的教育者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确保现在的年轻人具备迎接新挑战的技能?21世纪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11月11日,由新学说主办的“国际学校发展大会”(VIS)圆满落幕。在“重塑教育”分论坛上,IBO中国及蒙古发展经理姜艳发表了以《未来50年,学校的课程表》为主题的演讲,以下为精彩回顾:
下文根据姜艳女士演讲整理:
贯穿中外教育发展的全人教育
在中国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今天滕教授和很多人在探讨现代新教育时,所引用的教育理论其实一点也不新,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2500年前,孔子谈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谈的就是孔子时代认为的全人教育,包括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说得也是全人教育。
在外国
其实从几千年前到近代,所有的中国教育学家都公认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个人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绝对不是一个新话题,有史以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不只是在中国,在国外,杜威、皮亚杰、布鲁内等影响IB教育的教育家,建构主义、探究等影响IB教育的思想,都生活和存在于近代,都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左右。所以教育的发展没有所谓新、旧,教育真理一直存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真正全人的教育。
100年来,我们的课表变化
民国初期
民国初期推翻了清政府,传统私塾被废除,我们引进了所谓的新教育。这个时候的小学课表上面,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中国历史、地理、理科。女子可以加缝纫课,男子加农业课、商业课或者外语课,这是一百年前小学生学习的课程。
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的课表里面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歌唱、体育、图画、自然,其实我小时候学的就是这些课程,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不陌生。
现在
七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现在公办学校里的孩子学什么课程呢?这是我儿子的课表,他现在五年级,在北京一所公办小学里。他的课表里有数学、英语、语文、书法、科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有信息课,还有很多校本课。
实际上科目的变化并不是特别大,唯一的变化就是英文课变多了,从小学开始加强英语学习,这可能是这一百年来在课表上看到的最大的变化。
回想一下我在学习的时候也有很多选修课,比如素描、手工等等,我儿子学校也开这些课。所以大家仔细回顾一下可以发现,从课表的角度来看,差异并不是特别大。
什么是全人教育?
南怀瑾先生曾说:“现在从西方引进的分科教育实际上是错误的”,刚开始我并不理解这句话,在加入了IB以后,尤其现在随着很多PBL等课程的突出,我对这个观点越来越认同。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版本,我选其中一个相对全面的版本来介绍。这是2015年世界经济组织提出的人的全面能力。
核心技能
首先是核心技能,都是能让你在工作中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科学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能力等等。现在学校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学,甚至包括音乐类,美术类都是属于核心技能的,这是大部分学校都能满足的教学技能。
能力
中间是能力部分,比如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些都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大家认为在引入的课程中应该加强的,比如像批判性思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品格
我们做的比较薄弱的是品格类。没有品格类的全人教育是不完整的,尤其公办学校中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比如缺少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抗压能力、坚持毅力、领导力等。
品格培养也不只局限于这些,敢于冒险的能力也是品格培养的范畴,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做的是不是够充分呢?
全人教育如何实施?
看到这些能力的时候,如果不跳出盒子很难理解,我们的课程应该怎样把这些能力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呢,是不是除了教知识以外,真的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培养,组织了活动以后,有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呢?
刚才我在读滕珺的报告,里面也谈到了国际学校对活动各方面的评价还是非常薄弱的。你可能做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活动,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有没有真正发展这些能力,发展了哪些能力,是无法通过一个很好的评价体系来判断的。
我希望今天通过IB课程的初步讲解,给大家一点点的线索。
IBPYP小学课程表
我还是以小学课程为主来介绍,IB的小学项目包括幼儿园,从3岁开始,注重全人教育,在课堂和外部世界都善于探究。它通过6个超学科主题进行教学,着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叫“超学科”,今天上午荟同的校长谈到了跨学科,但实际上IB的小学用的是“超学科”,跨学科是把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而IB小学是超越了学科,不再分科教学。
6个超学科主题包括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和共享地球。IB所有幼儿园、小学的活动都是围绕这6个超学科主题进行的,因为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是怎么实施的呢?
我希望今天通过IB课程的初步讲解,给大家一点点的线索。
这是一所IB小学的课程表,和传统的包括现在公立学校用的课程表有很大区别。
U、O、I,属于探究课程;白色部分属于单课课程,比如有音乐、中文;剩下的绿色部分属于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的时间占了超过50%,那么孩子们在这些探究课程中具体做什么呢?
IB教学活动实例
我找到了针对小学生6~7岁的一个老师做的一个单元的计划,根据这个单元计划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中文翻译,给大家感受一下IB的小学怎么进行教学,怎么进行全人教育。
这个计划针对的年龄组是6~7岁,大约一年级左右的学生。它的大主题是我们身处什么时空,在这个大主题下通过六周的探究去了解家庭的历史,帮助学生追溯历史渊源和培养历史意识。
这是一个探究单元,学生们进行探究,但是在这之前老师要先确定如何评估它,如何判断学生们在这次探究过程中得到想要的收获,最后判断是否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对于这个探索,他提出了三点来判断孩子们的收获。
第一,把自己放进图片
这是一个总结性评估,学生们把了解到的家庭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画出来,老师会根据这幅画跟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了解他们对中心思想的掌握。
第二,学生向班级介绍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通过对比最初在涂鸦板上画的对家庭的了解,展示在这段时间掌握的新内容;也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互相询问和探讨。等探究结束之后老师再比对一下,告诉学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反映学生进步。
第三,学生意识到发展和变化
最后学生能意识到他们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推进,产生了变化和发展。通过这次探究,学生们能够对家庭历史和自己的成长进行一个了解。
探究主要的概念有变化、角度、反思,在探究过程中让孩子掌握什么是变化,什么是角度,什么是反思。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把涉及到的传统、历史、时间等概念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
因为是低龄的,老师给出探究线索,然后教孩子探究方法。一年级的小孩子需要思考的是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家庭历史?比如说,询问爸爸妈妈,还是通过家里的照片,还是通过什么其他方式,总之孩子需要学会的是怎么做一个历史的调研。
在讲这个探究的过程中,跟我们的语、数、外有什么关系?用了六周时间,难道我们的知识不学习了吗?
在学生了解家庭历史的时候,肯定涉及到很多家庭人物,家庭关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种中文的学习和对应的英文学习都不是问题。再比如说数学知识,因为涉及到历史,肯定有年代变化,可以给孩子引进一些年月日对应的数学知识。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未来五十年的课表究竟是什么样的?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办法给出具体的回答,也许五十年后再开教育论坛,发现还是一样的。但我们希望在座所有的教育人,所有的校长,能让我们的课程设计的越来越接近教育本质——培养整个人的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功利的为了应试去学习知识。
知识是会过时的,但这种能力全面的发展,对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编辑 | Hans
门头沟群众
一个普通男人
WX:nocando
NSI新媒体7eam其他搬砖成员
Mavis·跑图风语者 / Karry·重症掉毛崽 / Joan·人生修行徒
Liuba·人间流浪客 / Sophie·时间旅行者 / Jade·su·往事已成空
相关阅读
国务院: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与公办同步!
从“引导”到“严禁”,新政下的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
研究报告
建校管理
人才发展
行业活动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