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案 | 与海洋亲密接触,学校如何利用地区优势创建五育品牌?
做扎根的教育
北师大青岛附校毗邻青岛白沙河、墨水河入海口,与青岛胶州湾同生共长、血脉相连。自2010年建校以来,北师大青岛附校在探索“海洋教育”的道路上躬行不辍。海洋育人,一直是该校的鲜明特色。如何立足地区优势创建教育品牌,如何利用品牌特色激发教育活力?这是每所基层学校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期,小编与北师大青岛附校副校长王善刚对谈,在“海洋”特色五育的历程回顾中探寻学校建设教育品牌的可行之路。
走进北师大青岛附校校园,海风拂面,空气湿润,写有“蓝色的海、多彩的梦”的标语与远处深蓝的海面辉映。2012年,学校立足海洋之本,以五育为纲,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科研引领,校本深化,活动助推,文化升华”的海洋教育思路,建立了具有北师大特色的海洋教育体系,努力做到科普与技能相结合、教育与教研相结合。2021年,北师大青岛附校被评为青岛市高水平海洋教育特色学校。
王善刚表示,“海洋教育是受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启发,但也是学校‘和’文化育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追求”。如他所言,学校秉持“和”文化的教育理念,将海洋教育扎根深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胸宽如海、竞进似河”的学生。据了解,北师大青岛附校海洋特色教育品牌的建设力求在“高度”“宽度”“深度”三个层面立体推进、均衡发展。
校
园
01
高度:海洋是青岛之魂,也是青岛附校之魂
早在2010年北师大青岛附校筹建之际,学校就提出“海洋是学校发展优势”的观点。“有的老师提出学校应该开设游泳课,让海边的孩子学会和大海相处,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想法,便一直把海洋因素纳入学校建设考虑。”王善刚说。
左右滑动查看海洋项目学习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方位,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青岛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在此背景下,青岛市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四个学段的海洋教育,期望逐步构建全学段、多层次、高水平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和海洋协同创新体系。
北师大青岛附校的想法正巧与时代背景、地方政策不谋而合。王善刚说:“这让我们做海洋教育品牌更有底气了。”
对学校来说,“海洋”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区位条件了,更应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用海洋理念指导教育实践,用教育实践印证海洋理念,将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连成线、铺成面、打造成体系。
可以说,海洋不仅与青岛市同生共长,也与北师大青岛附校同生共长。作为最早践行海洋教育的学校,北师大青岛附校一直是海洋教育的践行者、传承者。
02
宽度:五育并举,拓宽学生成长空间
(海洋周展示会)
每年11月,北师大青岛附校的“海洋周”项目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学生在“赶海行”中与海洋亲密接触;有学生通过绘画、剪纸、书法等艺术形式创作海洋相关作品;有学生亲手制作一个个海洋微景观生态;有学生积极参与海洋科技研发项目;还有学生搜集海鲜食谱、调研海洋食材,制作美味佳肴……至今,围绕海洋活动开展的“海洋周”已经办了20届。
王善刚介绍,目前海洋已经贯穿、渗透到北师大青岛附校的五育教育之中。
德育方面,学校开展“蛤蜊节”微型课程活动,通过教师、家长委员会带领学生亲身赶海、捡拾蛤蜊的游学活动,让学生与海洋近距离接触,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海洋保护知识、海洋生物知识,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习惯。“这个过程非常美妙,在观赏风光的同时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学生们会做一些贝壳手工艺品送身边的长辈、朋友,‘和’文化的核心——幸福、快乐、和谐都蕴含在其中了”,王善刚说道。
智育方面,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探索海洋的校本课程。例如,学校生态鱼缸建设的课程就立足于生物学科《生物与生物圈》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态鱼缸构建的生物理论,随后由老师指导带领亲手制作一个生态鱼缸,老师会在此过程中讲解生态鱼缸的构建要素,以及材料选用、取放的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循环有了更深的理解,还一同掌握了水草养殖、光合作用等知识。“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这就是‘没有成绩不是北师大,只有成绩也不是北师大’这句话的内涵体现。”
体育方面,学校将游泳课设置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希望教会入学新生游泳技能。“游泳不仅是一项生存技能,更是一项运动。生活在海边的孩子要深入海洋,游泳是第一步,我们希望游泳不仅能成为同学的求生技能,还能成为开启他们海洋兴趣的‘钥匙’。”目前,北师大青岛附校的游泳课已成为青岛市推行海洋教育的示范引领课程。
美育、劳育方面,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每年“海洋周”期间学校都会举办关于海洋美术作品、海洋微景观、海洋连环画、海洋绘本的评比活动,鼓励学生用艺术展示对海洋的理解;学校还基于实践活动出版了一套小学生《饮食文化教材》,从海洋食材切入向学生展示厨艺技能;此外,学校专门在校园内开垦了三块海水稻种植的实验田,学生们每年5月始一起播种、施肥、养殖,到最终收获,体验水稻种植和海水稻技术的奥秘。
在王善刚看来,“学校不是只教考试知识的地方,它应该肩负拓宽学生成长空间的使命,让学生在这里能多选择、多尝试,更了解家乡和城市、更了解海洋和祖国,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03
深度:“潜入”海里,挖掘教育无限可能
北师大青岛附校校园内,教学楼里一间特别的房间总能吸引行人的注意——四面通透,没有桌椅,中央有一个高起的舞台。这是学校的“海洋教育大厅”。这是学校集中展示海洋教育成果的地方,学校在这个房间做了许多深入的教育探索。
学校经常联合社会资源在“海洋教育大厅”开设海洋科研、座谈、沙龙、讲座活动。此前,学校依托校内师资力量,邀请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科学研究所等社会科研机构的海洋研究专家入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内容从海洋生物到海洋能源,让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科学的海洋科普,“有的学生立志做海洋研究的梦想也就是从这里生根的。”
不仅如此,学校还经常和学生家长联动,邀请身处海洋相关工作单位的家长前往学校做微型座谈和分享会,让学生们深入体验一线的海洋状况,深度感受海洋保护的急迫性。“‘海洋’已经成了学校和社会、家长联系的一个连接点,我们三者在海洋教育过程中找到了很和谐的协同步调。”
此外,“海洋教育大厅”还是学校践行“和”文化和海洋品牌教育的成果展示之地。用王善刚的话来说,“这里是学校育人价值观精华的体现”。教育的目的是人品格的全面提升,不仅包括志向和智慧,还应该包括德行、审美和身心——人应似水,“胸宽如海、竞进似河”。多年来,学校以此为抓手,致力于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教育观,形成志坚行毅、德美学高的学校精神,擦亮北师大青岛附校的教育品牌。
回顾漫漫十载海洋路,北师大青岛附校“海洋”教育对育人的启发正在于——每个人都应该放宽眼界看到广博的海洋、浩瀚的江川,在大自然的引导下从自我的小境界,提升到集体的大境界,再到社会、国家的高境界,循序渐进,上善若水。“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以海涵人,让每个学生在亲海、爱海的过程中,种下‘海滨之人爱海疆’的意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漫漫十载,终结硕果。北师大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平台仍有许多像北师大青岛附校一样的学校,坚持“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的信念,立足自身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办学特色,终成满天星辰,各处闪耀!
更多精彩...
读懂校长系列
致慧集系列
育人之声系列
为这位中学老师点赞!三尺讲台上的“三重身份”令人无比动容……
师声系列
优案系列
“在线双师外教口语课程”:后疫情时代课堂改革背景下的探索实践
互动系列
采 写 | 刘彧晗(实习)
编 辑 | 蔡丰收
排 版 | 左盛芸
审 校 | 李似隋
图 片 |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