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狼是也 | 日本“终战”的政治抉择

风灵之声 风灵 2022-03-23


日本“终战”的政治抉择


(由老狼是也讲座改编)

 

承蒙张耀杰老师邀请,这次讲座就日本在二战中最终无条件投降的过程做些介绍。对于日本来说,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无疑是痛苦的抉择,也是自1889年明治宪法实施以来所谓“大日本帝国”的终结。因为张老师给定的题目涉及面相当广,所以这里只能勾勒一个概略,也算抛砖引玉吧。


在许多人看来,战败也是日本新生的开端,日本因祸得福,甚至还有“拥抱战败”之说。从结果来看确实如此。当时局中人,显然只是一片迷茫,而自我否定又那么痛苦。从根本说,国家不会灭亡,但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常被后人在历史中轻描淡写地忽略。


对于这个讲座的内容,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我所知道的,建议有以下几种参考读物(限于中国境内,当然日本国内的参考书籍就不胜数了)

1.    昭和天皇自述录 (一)(二)(三)(四)

2.    近卫文麿笔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

3.    大日本帝国最后的四个月(迫水久常)(1)(14)

4.    麦克阿瑟回忆录

5.    日本帝国的衰亡(约翰托兰著)


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和开端


关于日本二战时期的问题,曾经在之前也借用这个平台,做了“执迷不悟的日本军国主义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的讲座,比较详细地谈到这一问题。(讲座上)(下)


这里再概略说一下。日本明治以来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就是“富国强兵”,尤其二十世纪前后分别打赢了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陆海军这两个胳膊拳头,按著名国际关系学家五百旗头真教授的说法,就是不成比例地格外壮硕起来。换言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壮硕起来的胳膊拳头总想有作为,这种意识使日本军队超出现代意义上国防军的范畴,他们自以为是地要将国家兴废一肩担。一手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在自述事件前后的回忆时,就毫无隐讳地表露了这种意识。一般认为正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军队干政以至于军部直接掌握政权,绑架国家,就逐渐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


从现代文明看,军队在国家架构中的地位,可以看作是现代文明国家还是非现代文明国家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明治宪法使军队干政成为可能。对此,当时大家也逐渐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比如近卫文麿有所察觉,又比如日本著名的宪法学者、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宫泽俊义曾指出:“我国(日本)制度,统帅(军事)和国务二元对立,特别是国务不得干预统帅,反而经常受到压制,呈现的是Double Government的状态”。


在专 (制国家中,军政分立不分立,并非相互制约关系,其实最终都有主有从。如果现代国家形态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更为合理的话,那么没有制衡的权力形态都只能是前现代的社会架构。


要积极有所作为的日本军部,直接干政主政,日本就被军国主义绑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在流行语的“巨婴症”,言简意赅更贴切吧。这就是上世纪二战时期的日本国家形态。


太平洋战争自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由日本袭击珍珠港拉开战幕,于此同时,对东南亚等地也开打,展开了名为“南方作战”的大规模侵略(侵攻香港、马来、缅甸,菲律宾、荷属东印等)。


稍作说明的是,在此之前,虽然中日战争已经进行了4年多,但日本方面始终称之为“支那事变”,日本不认为中日之间处于国家战争状态,最终也没有对华宣战,因为有汪伪南京政府作为挡箭牌,日本只是“援助”南京政府打内战。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起初也没有对日进行宣战,因为一旦宣战,世界列强就不得不选边站,对于希望获取外援的国民政府不利。直到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德、意宣战,加入了同盟国。而汪伪政权则跟随日本加入了轴心国向美英宣战。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之时发布的诏书是对美英宣战,而1941年12月10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决定,把一直称呼为“支那事变”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战争统称为“大东亚战争”。


“大东亚战争”的称呼,在战后被GHQ(驻日盟军司令部)取缔,因为“大东亚”与日本所谓的“八纮一宇”以及“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新秩序”等意识形态相关联,所以将此名为“太平洋战争”。但这是以美国为主来定义的,私以为,将其称为“东亚及太平洋战争”或许较为妥当。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其目的是1940年7月22日在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中确定的,即认为世界将划分为“以数个国家群生成发展为基础的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圈正在创建,皇国亦将面临有史以来的大挑战”,于是日本试图实现由日本主导的东亚和太平洋。因为纳粹德国称霸欧洲似乎不再有疑问。同时在7月27日,经御前会议这个日本最高决策程序,采纳了《时局处理纲要》(全称:根据世界局势变化的处理纲要),其主要内容:要捕捉良机不惜使用武力解决南方问题(即东南亚);不排除对美开战而积极备战。注意:这是袭击珍珠港约1年半前已经确定的国家方针政策。当时日本盛行的说法是,“不要误了这班车”。


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就是“千百年不遇之历史大变局”。日本当政者的严重误判,就是被纳粹德国在欧洲令人眼花缭乱的侵略扩张所迷惑,当然日本自身要是没有扩张野心也不会受这种蛊惑。


在误判国际局势的基础上,日本沿着既定的国策,一步步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美国也随着升级对日进行经济制裁以示警告,先是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1941年7月),接着对战略物质采取出口许可制,当日本无视美国的警告,入侵法属印支南部(南越),赤裸裸地觊觎东南亚时,美国对日采取了全面禁运,包括日本一直依赖于美国的石油和铁屑等战略物质(1941年8月1日)。


这使得日本将国策所确定的扩张政策,改头换面为“生存自卫”,认为自受到了“ABCD”包围(A美国,B英国,C中国,D荷兰),赫尔国务卿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没有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会遭受包围。



日本所谓的“生存自卫”以及后来改头换面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至今还有人颇以为然。首先,这一生存自卫都要在日本境外的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来兑现,岂非咄咄怪事?和今天不再有扩张侵略的日本比较,难道今天日本无法生存了?!


1940年9月日本正式与德意签订了三国轴心国同盟。认为与德国签订了同盟,可以对抗美英,一旦德国彻底击垮英国(当时陆海军几乎都认为英伦三岛的沦陷已经指日可待),将能使美国丧失战意,日本更能在东亚和太平洋实现称霸的“帝国梦”了。这是日本在1940年开始思想舆论的主流。


美国一直反对日本侵华,并运用经济手段制裁日本(美国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显然带有警告希望它们迷途知返。近来,比如制裁伊朗、制裁北韩,美国也没有做错),1940年1月正式解除了日美通商协定。1941年初,日美之间开始进行谈判交涉,美国方面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要日本停止侵华并从中国撤兵;并且特别忌讳1940年9月日本加入了轴心国同盟,要求这一军事同盟至少不适用于太平洋地区;同时要求不以强权或武力改变太平洋及东南亚的既有格局;在以上前提下重新建立互利的通商协定。其实这是美国一直坚持的立场,也是后来赫尔备忘录的基调。


对于历史我们首先要搞清其本身的时间序列,搞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顾历史的前因后果和背景,才是歪曲历史的人所惯用的手法。


总之,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东亚和太平洋的霸主,看似以生存自卫的名义进行开战,后来美其名曰“大东亚共荣圈”,这就是当年的日本的“帝国梦”。

 

太平洋战争:一年半载或能打个天翻地覆,但2年3年就完全没有自信了


这是近卫文麿笔记中记录的1940年签订了三国同盟(轴心国同盟)后不久,适逢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到东京,近卫与山本大将就日美关系进行的谈话,关于如果发生日美战争的话,山本大将作了如上的答复。(参见公号《近卫文麿笔记》



1940年9月日本终于加入轴心国同盟。这里着重重复一下一个历史史实:日本和德国原来协议要苏联也加入轴心国。日本认为日德苏意四国同盟,将更有实力对付其帝国梦的最大障碍美国。但是11月莫洛托夫到柏林进行谈判时,却提出了许多扩张要求和条件,总之要与纳粹德国共同瓜分欧洲,这大大激怒了希特勒,12月他就下令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日本加入轴心国,与纳粹德国建立军事同盟,将美国视为敌手的意图明确无误。山本五十六大将在以上与近卫文麿的谈话中,还明确表示希望避免与美发生战争。但他并非主政者。在日美关系日益紧张的形势下,日本联合舰队也开始积极进行了战备。


1941年春开始进行了大半年的日美谈判,期间日本一边谈一边还升级对法属印支(越南)北部、南部的侵略而引发美国对日严厉的经济制裁,1941年11月5日在御前会议上,日本终于做出了对美开战的最终决定。当时的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这样说:“现在还有取胜的可能,但失去了这一机会,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可能就越来越渺茫……时间与我不利,明年美国将越来越强大,明年下半年,将不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这可以说是当时日本当局的共识,反映了日本对美开战的决定,目光何其短浅,真像东条英机所说的那样:从清水台纵身一跃了(京都著名清水寺建在悬崖上,自杀轻生者众)。而军部绑架了国家,国家就会被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昭和天皇在自述录中也回顾到当时的决策:“确实当时政府对日美战争的预测是五五开,顺利的话,日本即便取胜也就是赢二分,完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袭击珍珠港,而12月11日东条内阁又与轴心国追加签订了“单独不讲和条约”。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日本还展开了“南方作战”,对马来、香港、菲律宾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战争开局顺风顺水,捷报频传。日本在开战后将近半年的战绩大致如下图:


 

战役

日期

日本指挥官

盟军指挥官

胜负

备注

袭击珍珠港

1941.12.8


山本、南云

金梅尔,肖特

日本

美战舰四艘及船多艘被击沉、战死2334官兵

南方作战

1941.12.8

1942.5.4

寺内寿一


日本

南方作战大获全胜

    马来作战

1941.12.8

1942.2.19

山下奉文

白斯华(B)

日本

马来及新加坡沦陷

    马来亚海战

1941.12.10


小沢治三郎

菲利普斯(B)

日本

英、威尔士亲王号被击沉

    菲律宾作战

1941.12.8

1942.5.18

本间雅晴

麦克阿瑟、温赖特

日本

菲律宾沦陷

    香港作战

1941.12.8

1941.12.25

酒井隆

麦克扬(B)

日本

香港陷落,英军投降

    荷属印支作战

1942.1.11

1942.3.7

今村均

韦维尔(B),德波登(D)

日本

荷属印支被占领,荷兰军队投降

    缅甸作战

1942.1.4

1942.3.8

饭田祥二郎

韦维尔、卫立煌

日本

缅甸被占领,仰光沦陷

珊瑚岛海战

1942.5.4

1942.5.8

井上成美

尼米兹

日战术胜,

美战略胜

列克星敦号被击沉,盟军挫败日MO作战计划


最后的珊瑚岛海战,是美海军先撤出了战斗。而日本海军则未能实现作战目的,导致MO作战计划受阻。这是日本初期作战势头首次受阻。MO作战计划是日本占领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后,拟继续东扩前沿至所罗门群岛,并阻断美澳联系的作战计划。


不得不说,山本五十六的预测还是有见地的。开战半年多后局势就开始发生逆转,逆转的标志性战役就是中途岛海战,以及瓜岛作战并包含所罗门海战。一般认为,瓜岛作战(1942年8月~1943年2月)就是美军反攻的开始,自此日本几乎再无胜绩。以下是太平洋战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至1945年上半年主要战役的日美战绩:

战役

日期

日本指挥官

盟军指挥官

胜负

备注

中途岛海战

1942.6.5

1942.6.6

山本、南云

弗莱彻、斯普鲁昂斯

美国

日本四航母被击沉,损失舰载机390架

瓜岛之战

1942.8.7

1943.2.7

百武晴吉

范德格里夫特将军

美国

日军损失近2w,战机683架,舰船38艘

所罗门海战(3次)

1942.8.8

1942.11.15

山川忠一、南云

弗莱彻

美国&盟军

击退日军逼近并阻断美澳企图

阿图岛之战

1943.5.12

1943.5.29

山崎保代少将

金凯德

美国

日军首次“玉碎”,守军2650几被全歼

塔瓦拉之战

1943.11.20

1943.11.23

柴崎惠次

斯普鲁昂斯等

美国

日军“玉碎”,守军4600几被全歼

布干维尔岛空战

1943.11.5

1943.12.3

草鹿任一,小沢

海尔塞

美国

联合舰队损失战机179架

奎泽林环礁之战

1944.1.30

1944.2.6

秋山门造少将

斯普鲁昂斯等

美国

日军“玉碎”,战死7870

埃内维塔克之战

1944.2.18

1944.2.23

西田祥实少将

希尔海军少将

美国

日军“玉碎”,守军约3000人几被全歼

英帕尔作战

1944.3.8

1944.7.3

牟田口廉也中将

斯利姆将军(B)

英国

在缅印的鲁莽作战,日军惨败,伤亡近6万

塞班岛之战

1944.6.15

1944.7.7

斉藤义次、南云

斯普鲁昂斯等

美国

日军“玉碎”,30000人战死,另民间约死亡1万

马里亚纳海战

1944.6.19

1944.6.20

小沢治三郎

斯普鲁昂斯等

美国

日军损失航母三艘,战机约450架

天宁岛之战

1944.7.24

1944.8.1

绪方敬志大佐

舒米特将军

美国

日军“玉碎”,守军被歼8000余人

关岛之战

1944.7.21

1944.8.10

小畑英良中将

斯普鲁昂斯等

美国

日军“玉碎”,守军22500中,死伤达2万

贝里琉之战

1944.9.15

1944.11.27

中川洲男少将

鲁佩图斯少将

美国

日军“玉碎”,守军10900中,死伤达10022

台湾空战

1944.10.12

1944.10.16

福留繁,寺冈谨平

米切尔上将

美国

日军损失战机312架,美军重巡2艘等被击伤

莱特湾海战

1944.10.20

1944.10.25

栗田健男,小沢

海尔塞,金凯德

美国

日军被航母4艘和战舰武藏等,联合舰队名存实亡

吕宋岛战役

1945.1.6

1945.8.15

山下奉文

麦克阿瑟

美国

日军25万守军,战(病)死21.7万

硫磺岛战役

1945.2.18

1945.3.22

栗原忠道中将

塔纳中将

美国

日军22800守军玉碎

冲绳战役

1945.4.1

1945.6.23

牛岛满中将

巴克纳中将

美国

日军“玉碎”,战死约8万,民间死亡12万

坊之岬海战

1945.4.7


伊藤整一中将

米切尔上将

美国

日海军最后一搏,大和战舰充当“特攻”被击沉


显然,日本所谓的“终战”、最后无条件投降,根本原因还在于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无法挽回的颓势。如果想在瓜岛战役以后找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具有规模的胜利几乎为零。事实证明,美国不好惹,一旦惹急了,后果很严重。


但日本就像一个赌徒,输了总想再扳回一局。根据《昭和天皇自述录》的记载,天皇自称:“于我而言在联军突破新几内亚的斯坦利山脉以后就失去了对胜利的期待(这指的是1942年3月~1943年1月,日军试图攻占新几内亚南部的莫兹比克港,翻越新几内亚中部大山与美澳联军进行的被称为科科达小径之战的作战)。但仍抱着在什么地方能够痛击敌军以便赢取早日进行和谈机会的希望。因为和德国之间有单独不讲和条约的束缚,从国际信义上来说不想早于德国来议和,所以我甚至希望德国早日被打败。”


可以说天皇在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之战后已经意识到日军的进攻是强弩之末不过鲁缟。然而,赢取一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以便求得谈和,实现“荣誉的终战”,这种赌徒心理代表了当时日本军政当局的普遍想法。


但如上表在一系列战役中,日本的机会一直没来。最接近的一次机会或许是1944年10月下旬的莱特湾海战。这是麦克阿瑟率大军打回菲律宾的一场大战,日本也为了迎接此役制定了周密的名为“捷号作战计划”。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战。日本海军几乎倾全力投入此役,用航母舰队做诱饵成功把美主力舰队引开,并派出了大和、武藏两艘超级战舰编入栗田舰队突入莱特湾,用以对麦克阿瑟的登陆部队进行毁灭性打击。但武藏号在突入莱特湾之前就被击沉,打破了“不沉战舰”的神话。当时的麦克阿瑟虽然回忆录中没有说绝望,但处境极其危急。栗田舰队进入莱特湾却突然北上,只对战了一个并不重要的美轻型航母舰队,随后声称燃油不足而撤出了战斗。如果它突入莱特湾对登陆美军实施攻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人们把栗田舰队突然北上称为不解之谜。详细的战例分析,可参见公号所载的日本防卫大学等专家教授对莱特湾海战进行的分析莱特湾海战使得日本的联合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彻底失去制海权,再也无力恢复元气。


最后的联合舰队·莱特湾大战前


其实类似栗田舰队所谓“不解之谜”的情况也发生在瓜岛作战上。围绕瓜岛作战日本海军曾与美海军进行了三次所罗门海战,除第一次日本战术取胜,后两次日本都失败并损失惨重。第一次日本海军的作战目的是阻止美军对瓜岛的援助,夜袭美军护航舰队,击沉了美重巡洋舰4艘,但日本海军只顾打美海军护航舰队,却放过了大规模的补给船队正在瓜岛对驻岛美军进行的关键补给。


日本海军教条地固守着“舰队决战”,加上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配合程度很差,矛盾重重,这也是日本军队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昭和天皇在1945年2月,因战局处于极端不利状况下,才终于时隔三年多分别召见重臣听取意见。重臣就是曾经担任过总理大臣的人,也包含卸任的东条英机。天皇自述称,战争期间他不希望听到杂音,但面临日本危急时刻,他不得不听听“杂音”了。


这时,广田前首相提出绝不能与苏联发生对抗以免腹背受敌,昭和天皇深以为然。后来广田被派去与苏联驻日大使马利克接触,或许这就是缘起吧。东条英机则仍一味地强硬主张把战争进行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近卫文麿向昭和天皇提出一份奏折,认为战争必败,但天皇说:“作为参谋总长等人的意见,即使想求得和平,不取得再一次战果,恐怕也难以得到机会……梅津和海军都考虑,能诱使敌人在台湾对其进行一次打击的话……”(藤田尚德《侍从长的回忆》及《近卫文麿笔记》)


军事重压下统治集团出现无法愈合的裂痕


统治集团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这本是常态,不能以为明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大权”,军政就是紧密团结在天皇周围的一伙。


如上所述,1943年天皇就开始对战争失去了信心。而日本统治集团高层也在军事败局的重压下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下面从几个侧面来看看几种极端或有代表性的动向。


1.  重光葵继任了东条内阁的外相(1943年4月)后,就与木户幸一内大臣协商达成共识:在必要之时,以“天皇的绝对命令”,日语叫做“鶴の一声”(一声鹤鸣)来结束战争。(重光葵《昭和的动乱・下》)。并且,小矶内阁时留任外相的重光葵还私下通过瑞典试探美国的态度。这种动摇和结束战争的意图在1943年、44年已经出现了。


2.  东条英机顽固坚持把战争进行到底
(1) 东条英机内阁因为接二连三吃败战,又专权霸道,于是失去了向心力。1944年就曾出现两起暗杀东条的计划。一个是海军高木惣吉少将受井上成美、米内光政的秘令积极进行终战活动,他和神重德大佐策划于1944年7月25日对东条英机实施暗杀,据称这一计划还有高松宫亲王(昭和天皇二弟)的背景;另一起是参谋本部参谋津野知重少佐和牛岛辰雄(柔道家)策划于7月20日行使的暗杀活动,这一计划据说得到石原莞尔的首肯,而且还分别告知了秩父宫和三笠宫(昭和天皇的大弟和三弟,均出身陆军)两位亲王,传说三笠宫暴露了暗杀计划而使之失败。恰在7月20日的同一天,德国也发生了施陶芬贝格暗杀希特勒的事件。


(2) 因为7月7日塞班岛失守,日本守军玉碎,打破了日本所谓的“绝对防卫圈”,倒阁之声迭起,东条英机试图招重臣入阁,进行内阁重组以缓解倒阁的压力来维持权力,但遭到各重臣的拒绝和反对,时任国务大臣的岸信介也参与了重臣们的谋划,拒绝东条英机让他辞任。7月18日东条英机不得不因内阁不一致而宣告总辞职。这次倒阁早在一年多前的1943年开始策划,当时冈田启介、近卫文麿等起了核心作用。


(3) 东条英机倒台后还不甘心,想继续留任陆军大臣,但被继任的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拒绝。通常参谋总长不参与军政人事等,但梅津美治郎任参谋总长后,也积极参与人事安排,不仅拒绝了东条英机,后期他还把一些主战派如参谋本部的田中新一、服部卓四郎等一个个逐出了军部中枢部门,客观上为结束战争扫除了障碍。


(4) 前不久看到某网文大肆吹捧东条英机,很荒谬。那么借此机会,让大家也看看东条这个人物的一些侧面:①东条英机虽然也是当时的陆军大学毕业,但他考试2次落第,第三年才考上。可做对比的是石原莞尔,没有报考的意思,因为连队要他报名,结果以优异成绩入校,而且毕业成绩名列第二。陆大前六名毕业生都由天皇亲授军刀,被称为“军刀组”。石原莞尔曾毫不掩饰地蔑称东条为上等兵;②东条英机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作为关东军派出的参战部队曾在山西作战,1937年9月9日攻克阳高城,就进行屠城杀害了近500人,还以此对人炫耀;③东条英机在陆军大臣任上,发布了《战阵训》,规定不受被俘之辱。但战败后自杀未遂,作为战犯关押在巢鸭监狱时,被同为战犯的日本军政界人士耻笑;④东条英机以专权出名,1944年初,作为总理大臣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为了攫取最高军权,对时任参谋本部总长杉山元假称天皇让他辞任,然后对天皇说杉山元愿意辞任,就此将陆军全部大权集于一身。东条的专权受到各方批判,称其为“东条幕府”;⑤东条英机时期加强了宪兵和“特高”(思想警察)体制,不仅用以对国民进行监控和镇压,还对军政界高层都使用相同手段以排斥异己。当然他的排斥异己比起斯大林党的大清洗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5)   东条英机是一直到终战为止都坚持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强硬派。对于东条英机的行径,战后如著名历史文学家司马辽太郎就称其为“集团政治发狂组事务局长“,而著名史学家秦邦彦认为,即使日本自行进行战犯审判,东条也应判重罪。

评价一个政治历史人物如希特勒、斯大林、东条英机等,当然应该从其在历史上的作为和作用来判断,不然希特勒不吃喝嫖赌就能算道德楷模么?!


3.  海军的终战活动

日本海军不仅曾策划暗杀东条英机,并且以米内光政为主的终战派,还策划了终战路线图,即东条内阁倒台后,继续由陆军主持一届内阁过渡,然后再设法结束战争。


这时活跃地进行终战活动和联络工作的就是高木惣吉海军少将,他受命于米内光政和井上成美。也许“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缘故吧,莱特湾海战后海军的战力几乎消耗殆尽,就拿大和战舰最后为驰援冲绳的出击来看,就是有去无回的“特攻”,连燃油都只计划单程,拟定的计划是坐礁冲绳岛,以其火力来抵抗美军的进攻。大和战舰是日本举国之力的结晶,最终在驰援途中的鹿儿岛南部就被美军舰载机击沉。日本制空权制海权都已经丧尽。


1945年日本的联合舰队如果还能拼凑出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舰队,也会因为燃料不足,无法出海作战,而且,这些燃油里面,还兑上了东北的大豆油。


东条英机之后,陆军推举了三个人选:寺内寿一,自开战以来就一直担任南方军总司令,正处在激战的最前线,不便召回;第二人选是畑俊六元帅,但遭到重臣反对。畑俊六在米内内阁时任陆军大臣,就因为他辞职,陆军拒派后任致使米内内阁倒台,其实这是陆军策划的倒阁;第三人选是小矶国昭,朝鲜总督。天皇对小矶其实抱有不信,结果破例地同时对小矶和米内两人降命组阁,其实米内相当于副首相(内阁中的职务是海军大臣)。


米内光政


之所以米内为首的海军终战派拟定东条内阁后再由陆军方面出任组阁过渡,其一,因为他们知道终战有个过程,特别是军国主义体制下,走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这种邪路歪道上,经营多年的体制船大调头难,不暂时维持政治正确马上就会动摇国本。其二,米内等终战派参与对东条内阁的倒阁或许比较好理解,然而海军还认识到战争失败的话,要尽力回避被追究责任。当美国投下原子弹,苏联参战(8月9日),天皇最终明确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旨意时,米内认为这是“天佑”。同样把这些称为“天佑”的还有近卫文麿。因为他们意识到结束战争终成定局,陆军叫嚣的“本土决战,一亿玉碎”化为泡影。


战后,米内就没有受到远东战犯法庭的追究,而且被GHQ的G2(参谋第二部)的韦尔比少将(麦克阿瑟的左右手分别就是韦尔比少将的G2和惠特尼准将的民政局GS)召去,商量如何把战争责任推给陆军以及保护天皇等问题。


海军以米内为首的终战派的设想基本成功了。战后,战犯审判中海军重要人物只有岛田繁太郎大将(东条英机在海军中的盟友)受到无期徒刑的重判。


米内成为战后解散和终结日本海军的最后一任海军大臣,按照GHQ的指令,摧毁了尚存的军舰,将海军解体并安排复员等。


米内光政这个人,与井上成美、山本五十六被称为海军的“三羽乌”,即海军中三个佼佼者。但一般都说米内不很聪明,甚至山本五十六大将、高木惣吉少将都这么认为。但他一开始就反对轴心国同盟,反对开战,战争后期是积极的终战派,最后在结束战争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可见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战后有种说法叫:海军善玉(好人),陆军恶玉(坏蛋)。这应该就是米内等海军终战派所设想的结果吧。


其实,袭击珍珠港打响太平洋战争,海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海军“善玉”的说法难以成立。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它其实也是军国主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海军相对技术含量和文化程度较高,而且容易抱团,战后海军就有一个军官组织,定期聚会对战争进行回忆和反省,持续了三十年左右(期间有人去世)。每次聚会都指定专人准备,回忆反省的发言都有录音并做文字记录。录音和文字记录分散保管,还商定好规矩,圈内人活着时不公开。后来这一重要录音资料和记录文件被发掘出来,由NHK复制并据此制作了纪实专题片,还编写成书《日本海军400小时的证言》,使得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的面目清晰起来。


4.  近卫文麿的终战活动

不管怎么说,近卫文麿也算那个时代的政治家,他的是是非非,都有着时代和制度的局限。当然也有他作为公子哥儿的个人局限。天皇在自述录中对他评价不高,认为他使日本触礁又扔下内阁等等。当然我们不能把天皇的评价作为定论看,天皇反而对东条英机颇具好感。东条英机对天皇的忠诚没有什么疑问,唯唯诺诺,兢兢业业,擅于周密准备,凡事对天皇事前上奏,事后汇报。这点,说东条是个能吏并不为过。但东条英机既然作为军事政治人物,我们只能从军事和政治作为来判断其历史功罪。


要近卫文麿在当时力挽狂澜,阻挡在军国主义轨道上狂奔的日本,恐怕是把他的德行或能力看做了超人,也不符合实际。近卫文麿在日本败局将临的巨大变动中,他的表现和作为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近卫文麿在对美开战问题上就是消极派,因为日美谈判不利,1941年9月6日又在御前会议上通过了第一次对美开战的决议,结果他在临近设定的期限10月中旬辞职,撂挑子不干了。袭击珍珠港当天的12月8日,他就对女婿也是他的秘书细川护贞说:“这场战争将失败,从今天就应该开始研究如何失败的,这才是政治家该做的事。”(见《细川日记》)。他没有被初期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所迷惑,当看到冈田启介和铃木贯太郎两个曾经的海军大将对初战的胜利津津乐道时,近卫对他们断然说,这种局面绝不会持续一年。

(编注:秘书细川护贞即为日本首相细川护熙的父亲。细川护贞也是近卫的女婿。细川家是历史上显赫的大名家族的继承人。)


1943年2月日本从瓜岛败退后,他成为反东条英机和主张早日结束战争的政治势力的中心人物,这里面既有海军重臣的冈田启介、米内光政,也有陆军中如荒木贞夫、山下奉文将军等被排斥的曾经的皇道派,以及在战后成为日本保守势力政治家的吉田茂、岸信介、鸠山一郎等人。


如前所述,1944年7月包括近卫文麿在内的反东条英机派终于迫使东条内阁倒台。


1945年1月25日,近卫文磨在京都家中的阳明文库,请来冈田启介、米内光政,以及和皇家有密切关系的仁和寺的主持冈本慈航共同商讨局势。据高桥紘(天皇家系历史研究家)、铃木邦彦合著的《天皇家的密使们》一书透露,在商讨中甚至涉及到策划迫使昭和天皇退位的问题,就是让昭和天皇落饰(剃度)出家到仁和寺当法皇,住在金堂主持寺庙,等等。实际上是幽闭天皇,然后拥戴11岁皇子明仁,由高松宫(昭和天皇二弟)摄政,以求转换局势。次日,他又请来高松宫。高松宫也参与其中。让天皇落饰出家的类似情况在天皇系谱中曾多次发生过。日本历史号称“万世一系”,没有改朝换代,但是落饰出家的天皇(或上皇)却有几个,只是天皇血统系谱的地位未曾中断或被取代。


恰好这一期间,昭和天皇也开始考虑如何打开局面,时隔三年多分别召见重臣听取意见,这一计划才未具体化。


曝光近卫文麿策划让昭和天皇退位的《天皇家的密使们》


昭和天皇于1945年2月14日召见了近卫文麿,他向天皇呈递了一份奏折,提出终结战争和反苏防共、整肃军队的主张。这篇奏折是当时属于近卫文麿终战派的吉田茂等人共同参与写成的。


如果说海军以米内为主的终战派还是以海军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的话,那么作为政治家的近卫文麿多少对世界局势和日本的处境有综合的分析和考虑。


受到天皇召见时,恰好在雅尔塔会议(2月4日~11日)后不久。这个会谈讨论了欧洲战后的势力划分,联合国问题,以及彻底消灭希特勒纳粹德国后苏联在东亚参战的问题。会议没有宣言公报,只有密约。所以,2月14日天皇和近卫文麿还不至于对会议内容有所了解。但近卫在上奏文中提出以下几个要点:


①战败不可避免;②欧洲局势和苏联的赤化以及东西方矛盾的显现(冷战苗头);③警惕苏联对东亚的扩张;④日本国内甚至军内有亲苏倾向;⑤应整肃军队。随后他还提出,不排除尽早和美国之间和谈来结束战争,他认为美国对日本皇室具有认识和尊重。


这些话不很中听,看来天皇并没有听进去甚至没有理解。近卫文麿念完奏折,天皇最后说:不再取得一次战果,这些问题很难进行。近卫答称:如果能够取得战果当然很好。但还有这样的机会吗?而且这若不是近期可以取得的话,半年一年后就没什么意义了(见《近卫文麿笔记》)。


1943年天皇就对整个战争的取胜已经不再抱有期待,但想赢一场大战役再来考虑结束战争,可是过去了近两年,这样的机会不仅没有来,而且越来越渺茫。


 

终战内阁铃木内阁


先看看之前的小矶内阁1944年7月18日起算到1945年4月5日为止为期仅九个月的过渡内阁期间发生的大事记:

台湾空战大败(1944年10月12~16)

莱特湾战役大败(1944年10月20日~25日)

信浓号航母被击沉(1944年11月29日)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

东京大轰炸(1945年3月10日)(接着的大轰炸分别是12日名古屋、14日大阪、16日神户、18日九州)

硫磺岛之战 日本22000守军玉碎(1945年2月19~3月26日)

冲绳战役美军登陆(1945年4月2日)

苏联宣布不再延长“日苏中立条约”(1945年4月5日),苏联称1年后“废弃”条约

4月5日小矶内阁宣布总辞职(谬斌工作成为直接原因)


如各终战派所料,小矶内阁根本不可能扭转战局,连战连败之中,因“谬斌问题”更遭天皇斥责和否定,终于导致小矶内阁倒台。


由绪方竹虎(日本舆论界大佬,报社社长,时任负责情报的国务大臣)牵头推荐的汪伪政府的高官谬斌,据说是南京与重庆之间的牵线人。小矶总理又将其引荐给东久弥宫亲王等。这种不着谱不谨慎的活动,遭重光葵外相等人的反对。小矶总理想通过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联系来解决“支那事变”。虽不靠谱却也是日本一桩摸索如何终结战争的插曲吧。


另外顺便谈一下台湾空战,也颇能反映当时日本军事实力。台湾空战是美军为莱特湾战役进行的预备性作战,由17艘航母对台湾的日军空军基地实施打击。结果日本空军基地和航空战机损失惨重。空战基本上是夜战,日本上报的战绩号称击沉美航母19艘。日本国内把此役报道成“台湾大捷”,还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这里当然有虚报谎报的成分,但另一原因就是日本航空兵绝大部分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战死,台湾空战大多为新手,战事不利又分辨不出结果,重创了两艘美巡洋舰,却报告称击沉了美航母。航空兵力不足是日本航空战力越来越弱化的重要因素。美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将军收听到日本的广播还非常担心,发电报询问战况,美海军斯普鲁昂斯将军答称:17艘航母都已浮出水面并正对着日本舰队勇猛“撤退”。


日本在新闻管制下谎报军情是家常便饭,以至于大本营发表战报本身,在百姓中成为谎言的代名词。就像有些新闻报道反着听能够更接近事实一样。


日本当时估计美军可能攻打台湾,从冲绳将部分主力调去台湾,拟再对冲绳进行补充,但但冲绳战事一起增补不及,最后日本冲绳守军近为12万,而美国仅登陆部队就达40多万。这几乎又是一场玉碎,守军几近全灭,冲绳岛民死亡近10万。关于战役详情,或可参考风灵公号登载的冲绳战例分析


4月7日铃木内阁成立。

铃木总理首先命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久常组织进行了国力调查和局势分析。这两份文件在《大日本帝国最后的四个月》(以下简称《最后四个月》)中全文转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当时日本的国力和处境(大日本帝国最后的四个月(1))。报告在5月提交给当时组成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小矶内阁时已经设立。其成员是,总理、外相、陆军参谋本部总长、陆军大臣和海军军令部总长、海军大臣。也被称为六巨头。铃木内阁中的六巨头是:铃木贯太郎、东乡茂德、梅津美次郎、阿南惟几、丰田副武、米内光政。

虽然国力调查报告较为切实地反映了当时现状,但为了迎合“政治正确”,仍在报告中掺杂些许“有利”论调或在加上“光明的尾巴”。


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研讨中,最初都有各个“巨头”带一副手参加。但后来感觉到有副手参加不方便坦率陈述意见,于是不时就改为仅有六巨头的会议。


日本当时的状况和处境大致如下:

1944年一年的军费开支高达国家财政支出的90%,当时日本处于孤立,无法像当年的日清战争日俄战争那样向国外借款,于是发放的国债已经达到GDP的10倍之多,国力枯竭(注:战后日本立法征收不动产税,这些债卷也成为征税对象,而战后日元大幅贬值,这样才逐渐偿还债务——“割韭菜”方式);计划钢铁生产年三百万吨,但45年1月起每月不足10万吨;计划月产飞机千架,实际不足500架(用于“特攻”的飞机有些部位还是木板拼凑的),更要命的是飞机制造不可少的铝预计9月后库存告罄;燃油储存将尽,海军舰船燃油掺合大豆油使用;海运船只频频被击沉,补充运输能力完全无望,如此以往,能够承担海上的运输船只在45年后半一艘都没有了。

国际环境,德国已经战败,苏联把派往欧洲的部队运往远东,陈兵在满洲边境。这种情报不断传来,当时估计苏联可能在9月会向满洲出兵。


天皇曾经盼望德国早日败战,现在日本等来了这一天,但如何结束战争,日本仍然迷茫。在铃木内阁成立之时,总理还向全国发表了本土决战的高调广播讲话,陆军派出阿南惟几担任陆军大臣的三个条件之一是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当时充斥于国内舆论的是“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的口号。战时日本国民都被洗了脑,在这类口号下,小学都开始训练孩子如何当肉体炸弹来对付坦克,从小学生到青壮年都用木棍练习拼刺……



这类口号,只有鼓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国家才能提得出来。为了“国家”付出怎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什么大不了死三亿,东部全毁也无所谓……自己不把自己当人,也就不能期待把人当人。百姓任人宰割,这样的国家究竟是谁家的?!

 


5月11日铃木主持召开第一次铃木内阁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研究局势,到5月14日的四天中,这样的会议开了三天。不能否定铃木内阁也意识到最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终结战争了,但如何终结战争则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这三天的会议中,东乡茂德外相竭力提出要与苏联修好改善关系,这个意见得到了其他五人的同意。


在东乡茂德的回忆录《历史的一面》中他这样归纳:第一,束缚苏联使之不参战;第二,竭力使苏联保持对日的友善态度;第三,走向和平。作为第三个问题,大家认为如果通过中国、瑞士或梵蒂冈进行斡旋,估计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也就是重复美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了。这样的话,能够向美国提出对日本比较有利条件的除了苏联再没有更合适的了。


6月8日,铃木内阁的第一次御前会议,天皇听取了关于国力调查报告和有关世界局势的分析。但通过的《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决议,基调还是要加强战备、本土决战云云,天皇没有任何发言提问,上午11点半左右沮丧地退场了。

6月22日,天皇提出召见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正是这一天,冲绳战役结束,冲绳完全被美军占领。天皇称,召大家来只是座谈,但是座谈中终于明确提出了终结战争的旨意,说:“这次,不为历来的观念束缚,迅速具体地研究,并希望努力予以实施。”这是一次例外的“御前会议”。但大家心照不宣的话,天皇终于明确说出来了。


其实日本也有很好的情报系统。在1945年2月中旬雅尔塔会议之后,从瑞典、瑞士和里斯本等地,日本的使馆和情报人员都纷纷把握了雅尔塔会议的大致情况并汇报国内。但日本军政、陆海军都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情报综合和分析系统。当时发往东京的情报已经明确指出,苏联答应在彻底消灭希特勒纳粹之后三个月内将在远东开辟战场,并且获取萨哈林岛南部、千岛群岛甚至外蒙、满洲的权益的条件,也都得到罗斯福的认可。


雅尔塔会议,是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划分,也被称作雅尔塔体系,以大国势力均衡为主,在很大意义上罗斯福总统违背了他本身和丘吉尔确立的大西洋宪章的精神。会议的几个重要主题,联合国的基本架构(大国势力的均衡,一票否决权等);对欧洲的势力划分和对德分割占领问题,还有就是苏联的对日参战。没有会议公报,都是密约形式。对德政策就是彻底消灭纳粹,但这些对纳粹德国秘而不宣。


东乡茂德在回忆录中谈到苏联问题:1943年11月斯大林就公开称呼日本为“侵略国家”,对此日本外务省指示驻苏大使提出抗议,莫洛托夫打圆场说,苏联将坚持日苏中立条约,但1年多后苏联就宣称“废除“该条约了。苏联在对德已经胜利在望时,就不断调兵远东,日本外务省也十分清楚。


就在东乡茂德外相提出请苏联斡旋和平之同时,其实他还说了真心话:“在雅尔塔会议,日本肯定作为问题被提出来了。要把苏联吸引到日本方面来,非常困难,不能不意识到希望是渺茫的。看苏联历来的行径,感到要防止苏联参战很难,与其找苏联斡旋,不如直接与美国来进行谈判,这样最好了。”(东乡茂德《历史的一面》)


东乡茂德是六巨头中唯一一个文官出身的政治家,就这点看,他还算头脑比较清醒,视野比较开阔,在整个终战过程中,他也表现出坚持立场的态度,起到积极作用。

但如上的两套话语,一表一里,大相径庭。政治家和执政当局这种不负责任、表里不一正反映了铃木内阁的一个侧面。海军的高木惣吉少将在战后的回忆中对此进行了激烈抨击。


日本有没有考虑过直接与美国谈判来终结战争呢?


重光葵(任东条内阁和小矶内阁的外相)在小矶内阁时就曾私下通过瑞典政府来打探美国的意向。

东乡外相如上,内心里也认为最好和美国直接进行和谈。

还有近卫文麿,如前所述明确地提出反苏反共,主张和美国直接谈判。

木户幸一日记记载,东京帝国大学两位教授南原繁和高木八尺在5月7日还直接找到木户内大臣和东乡外相,表明当时主持代理国务卿的格鲁和赖肖尔的表态,对日本来说是直接和谈的好机会。

原外相有田八郎也传话给木户内大臣“应直接与美国交涉讲和”。

甚至丰田副武海军军令部总长都私下和高木惣吉说,最好和美国直接谈判(见高木回忆资料)……这样的意见就不一一例举了。


日本在反省战争中出现一个概念叫“空气”学(此说最先出自山本七平所著《一个下级军官所见的日本陆军》一书)。“空气”者,气氛也。也就是人们在做决定时,为气氛所左右,没有责任也不负责任。这也是当时铃木贯太郎总理及六巨头表现出来的问题。


但为什么日本偏偏就像小鸡向黄鼠狼拜年似的,要已经明确提出废除日苏中立条约,对日表示决绝态度的苏联作为中介来斡旋终结战争的和谈呢。


如果说,1943年天皇已经意识到战争无望,但还想赢取一场大仗,重创美国,以便有“荣誉的讲和”。那么到1945年6月,天皇提出终结战争时,他不再认为有打赢一仗的可能,而退为求其次,就是“体面的终战”了。

 

1、找某国进行斡旋来终结战争,这样的事例对于日本来说,先例就是日俄战争时,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接受日本的请求,出面斡旋进行了朴茨茅斯和谈。

当日本面临对俄开战的决策时,伊藤博文据说一夜苦思冥想,终于向明治天皇进言,和英国结盟(1902),事先做好了对俄开战的准备。结果与英国的结盟,对日本来说就有牵制沙俄的作用,十分有利。日俄战争虽然是场辛胜,但获取丰厚的回报,有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及渔业利益,把沙俄势力赶出了满洲而独享权益,等等。

时过境迁,日本二战押宝在德国身上,而德国被彻底击溃,日本在世界上陷于彻底孤立。所以觉得大国中苏联或是唯一可以进行中介斡旋的国家了。

2、虽然苏联的本性和态度,日本不是毫无知觉,但病急乱投医是一,其次就是他们也看到了美英和苏联之间的裂痕,想利用这种矛盾。阿南陆相甚至提出,苏联不会希望美国独大,日本可以成为苏联的屏障。这种思维在陆军中还有相当的市场。再回顾近卫文麿的奏文,可见他察觉国内甚至军部出现亲苏倾向并非空穴来风危言耸听了。

3、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直接的对手、敌人就是美国,而且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最先提出了“无条件投降”这一概念。他举例美国南北战争中格兰特将军和李将军的故事,并宣称要把卡萨布兰卡会议定位为提出“无条件投降”的会议。这对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队来说,显然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抵触。

这里或能感受到东西方文明和思维方式和意识存在的隔阂和差异。

4、如前所述,日本对雅尔塔会议内容有相当的掌握,对苏联也有相当的认识,但是以铃木内阁为首的日本决策机构、军部、官僚机构都开始陷入一种紊乱和效率低下的状态,已经无法对局势作出清醒的判断,更谈不上果断的作为和行动了。

5、苏联的狡诈,使得日本陷入依靠苏联进行终战斡旋的幻觉,割不断,理还乱。从1945年5月开始广田弘毅原首相就与苏联的马利克大使接触提出这一要求,但苏联一直拖延周旋不做明确答复。7月26日发布的波茨坦公告,最初苏联被排斥在外了。这也许又给日本一种幻觉。

 

日本一门心思想通过苏联进行斡旋,天皇决定让近卫文麿7月出使苏联,最好赶在斯大林赴会波茨坦之前。当然要想请苏联斡旋,不带“礼物”是无法登门的。当时日本就考虑把萨哈林岛南部,千岛群岛甚至满洲的权益都让给苏联了。近卫出使的事情最终也未能成行。


从5月起铃木内阁就让原首相广田弘毅设法与苏联驻日大使马利克取得了联系,也通过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和苏外交部联系,但苏联一直就以副部长罗佐夫斯基出面应付。而佐藤大使早在6月就向国内发电报明确表示对由苏联斡旋结束战争不应抱有期待。


这个梦幻什么时候醒过来的?这就是8月8日,莫洛托夫终于召见了佐藤大使,宣布苏联加入了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宣战。但对于日本国内来说,佐藤大使一时再无消息,因为当场被扣押。当天晚上,苏军全面跨越了国界。

 

迫水久常的《大日本帝国最后的四个月》中,他着墨最多的是铃木贯太郎、冈田启介、天皇等。战后日本外务省组织整理终战的史料访问迫水久常,他还坚称终战贡献最大的是铃木贯太郎和冈田启介(迫水久常的岳父)。其实不然,天皇对铃木贯太郎的评价是,缺乏领导力,但铃木是个好的执行者。这个评价基本符合事实。铃木内阁最大的作用,私见就是维持到终结战争并完成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如果内阁不一致,比如陆相阿南惟几辞职倒阁的话,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其实,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铃木贯太郎基本上算中间派,少有积极作为,他组阁后还迎合军部发出继续战争、本土决战等讲话;波茨坦公告后,他受军部的压力作出对该公告“默杀”的发言,影响与后果都很严重。虽然美国杜鲁门总统早就决定了投掷原子弹,但铃木总理的“默杀“,成为美军因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而投掷原子弹的借口。在《最后的四个月》中,迫水久常就根本没有谈及此事。回忆录既有第一手资料的价值,也有偏颇,这是我们必须有所理解的。


《昭和天皇自述录》做于1946年3~4月,天皇这样总结战败原因如下:

战败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兵法研究不充分,即孙子早已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根本道理还是没有真正领会。

第二、过于强调精神却轻视了科学。

第三、陆海军的不协调。

第四、没有具备常识的领袖,缺乏像曾经的山县[有朋]、大山[严]、山本权兵卫那样的大人物,在政略、战略两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军部领导者许多都是专业人才却缺乏对部下的统帅力,因而招致所谓的下克上问题(参见《昭和天皇自述录》


这是所谓昭和天皇的太平洋战争史观,当然只能作为参考看。但仅就当时最高领导层看,确实没有政略、战略方面的人才。而归根结底,这又是因为日本的体制本身使之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一旦走上邪路就再难回头。


满洲事变时,石原莞尔就认为满洲权益是日本牺牲了10万士兵得来的,岂能辜负这些代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美谈判中,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兵,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就坚称,陆军绝不能答应白白付出了25万士兵的牺牲(1941年当时)。


要天皇当时正确反省体制,反省战争责任,自我否定太痛苦,太艰难,于是要结束这场战祸,外力作用成为必要条件。

 


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文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其背景、完成过程和要点。


对德战事已经结束,只有日本处于无可挽回的败局之中了。对日本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其投降,这和彻底打倒纳粹的对德战争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对德国是毫不留情地彻底消灭希特勒纳粹。而对日本发出敦促投降通告,针对的是日本军阀。但如果日本拒绝投降,那么它将落得像纳粹德国同样的下场。

当时美国军部已经拟定的并经杜鲁门总统于6月批准的计划是,1945年11月从九州南部实施登陆(奥林匹克作战-Olympics),1946年3月从千叶九十九里海滩实施登陆(冠冕作战-coronet),计划耗时一年半左右时间在1946年末占领日本。



波茨坦公告原文是美方准备的,原来有所争议的一个关键,就是天皇的存废问题。陆军部长史蒂文森,这个曾经罗斯福总统的左膀右臂,主张保留天皇制,这也是当时副国务卿(代理国务卿)、原驻日大使格鲁以及国务院策划对日政策的远东组的意见。杜鲁门总统一时也接受这一政策意见。但有意见认为日本可能拒绝投降,而且考虑到当时的美国民意,最终采用的公告中回避了天皇问题。其次,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改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


公告案文事先传告了英国丘吉尔首相,在返回的原稿中,他将公告对象改为“日本政府”;并提出战后对“日本政府”的民主化改革;把对日占领改为对指定的日本领土加以占领(局部占领)。


虽然各国曾考虑过分割占领日本,但最终波茨坦公告并没有采取像对德国那样的分割占领。


东乡外相敏锐觉察到,首先公告的对象是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针对的是日本军队。他认为到这是附有条件的“无条件投降”,也是种和谈。铃木总理决定公布该公告全文,拟使日本对终战有心理准备,因为军部强烈要求政府明确作答,铃木总理在会见记者时说:对该公告采取“默杀”态度。日本官方的同盟通讯社将其翻译成“ignore”(不予理睬或不予置评),而美国和英国则将此翻译成“reject”(拒绝)。


在发出公告之前,美国方面已经得到苏联通报称日本想通过苏联斡旋谈和。这引起美国军方的警惕,希望能够在苏联出兵前解决问题。但日本反应太慢也难以令人满意。


是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下7月16日刚试验成功的第一枚原子弹,8月9日又对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


当时日本政府没有告诉民众遭原子弹的轰炸,只是要城市民众疏散,至少距离城市中心2公里以上。日本也担心原子弹轰炸东京,为保天皇安全,准备转移到长野县松代,天皇还表示要随身亲护“三件神器”(三件神器:玉佩,铜镜和剑),等等。

 

有人认为原子弹是日本最终投降的决定因素,其实倒未必。因为日本实行新闻管制,国民都不知道原子弹轰炸,更不知道原子弹为何物。1943年9月,1944年12月,日本分别发生了M7.2和M7.9级的大地震,这些自然灾害都未做报道。砖.治政府在言论和新闻管制方面很是一致。


日本当局,特别是六巨头曾围绕波茨坦公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原子弹轰炸和苏军参战之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终于作为前提,提出了“护持国体”为唯一条件,以及“护持国体”之外,自行解除武装,不占领本土,自行处理战犯这样两个方案。为此进行表决的结果出现三对三的局面。最终天皇作出“圣断”,他断然否定还要进行本土决战的可能性,此时他对军部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决定“护持国体”为唯一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于是日本在8月10日通过驻瑞典、瑞士大使向同盟国作出的第一次答复时,提出“不变更天皇的统治大权“这样的前提条件。美国务卿伯恩斯等当即写下的答复文稿是:天皇和日本政府将从属于盟军占领军司令部;天皇的最终地位将取决于“日本国民的自由表达之意志”,其实明确了对日本实施间接占领,以及对日本战后进行政治改革的原则“国民自由表达之意志“。

 

二战胜利是世界史上的人类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世界大战而开始的一次大变革。二战结束后才有了包含了人权宪章、普世价值的联合国宪章。虽然确立了崇高理念,但真正实现仍将有个艰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二战后世界又面临一种新的挑战,那就是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的通往奴役之路。


从二战和此后的现代史看,专制独裁的崩溃如果是历史趋势的话,那么它大致有两种形式,一个就是二战中德过和日本的结局,或者萨达特、卡扎菲那样,即从外部加以摧毁和改造,另一种就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所谓天皇“圣断”

 

天皇在自述录中称,一身作出两个决断(日本称“圣断”),一是镇压二二六军事叛乱,二是终结战争。这种说法有掩盖和回避决定对美英开战等其他天皇决断的嫌疑,这些姑且不再展开。


仅就终战的决定过程来看,我觉得这“圣断”晚了,不然至少能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吧。就如眼下的疫情凶猛,如果及早采取措施也许就没有全球灾难性的大爆发。


看天皇作出终战“圣断”的过程,那么从1943年算起,先是对战争无望,于是指望一场大胜来赢取谈和的有利条件,有个“荣誉的终战”;到了1945年,又幻想通过苏联来的斡旋来实现“体面地终战”;在波茨坦公告发布之后,更因为没有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近二十天的耽误其实付出了惨重代价。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失误。


天皇究竟是“有意志的君主”,还是“受动的君主”,或者介乎于二者之间?日本的明治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总揽统治权“;而且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亦称“统帅权”)等等。而第三条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说天皇无责。日本体制问题,使得军部独立于政府,不受制衡,当军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又可挟天子以令天下,而天子(天皇)无责。


明治宪法是伊藤博文为中心,专程访问欧洲考察,最终以普鲁士宪法为范本来制定的,当时还请来了德国的学者参与(见《关于明治宪法的制定过程・众宪资27号》)。前不久有个好歪曲历史的三脚猫在公号文中说明治宪法源自英国宪法,纯属瞎扯。


明治以来,天皇被推崇到“现人神”这样的高度,就如保皇派的平沼骐一郎在讨论接受波茨坦公告时说的那样“天皇的地位既是神也是自古以来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宪法来决定的”。


而昭和天皇常常遵循的就是“君临而无治”。好几次他想提出自己的意见就受到木户幸一内大臣的阻拦,让他不要把自己放在争论的一方以免降低了“现人神”的神格。从这方面看天皇似乎是“受动的君主”。


但作出终战“圣断”又表现出一个“有意志的君主”的一面。战后他为自己迟延了决断做辩解称,军队难以制服就会发生暴乱。这种危险也确实存在。


所谓的圣断,第一次是在8月9日晚至8月10日临晨,天皇作出以“护持国体”为唯一条件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决断。日本政府当即通过瑞典和瑞士的日本使馆转达了在“天皇统治大权不做变更”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


但是,8月12日,天皇在召集皇族的会议上,其实又出现了动摇,当时尚未接到同盟国对日本“护持国体”为前提接受公告作出的答复。朝香宫鸠彦王(昭和天皇的皇叔)提出,如果国体不能护持怎么办。天皇答道:当然继续战争。这显然是绑架国家一亿玉碎了。


冲绳战役中受战火波及的幼童


8月13日,瑞典公使冈田季正发来一份至关重要的电报,对日本8月10日同盟国方面的答复文的内情做了汇报,即保留天皇制遭苏联强硬反对,但最终还是英美承认天皇制的意见占了上风。并且对波茨坦公告最初美国案稿中有承认天皇制的内容,以及美国时代周刊提出把日本改造为西欧式的立宪君主制为前提可予以保留天皇制的文章,等等。美国决策的内情和舆情的汇报发挥了很大作用。


木户内大臣把这些报告给天皇。这对坚定天皇作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信心上,确实起到很大影响。


8月14日,天皇在扩大到内阁的御前会议上再次作出“圣断”,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接受同盟国给予日本的回复,同时他意识到了紧急性,要求立即向同盟国表明日本最终的决定。因为军队不稳或发生动乱。这样的担心确实存在,那几天美军没有轰炸却不断派飞机播撒传单,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情况已广为人知,军队也出现了不稳的动向。


8月14日在御前会议开会的同时,阿南惟几陆相就与梅津美次郎单独约谈,向他提出了军事政变的设想。这遭到梅津美次郎的断然拒绝和阻止,告诫阿南陆相“奉召必谨”。所以在终战史研究中,有的就把梅津美次郎视为中间派,而这次阻止军变十分关键。如果陆军大臣、参谋本部长组织军变,局势就难以收拾了。在《最后的四个月》中,迫水久常也记载了当时出现了伪造的大本营通令全军奋起的假通告事件,形势确实十分危急。


8月15日凌晨,陆军部少壮派荒尾兴功大佐等还是发动了“宫城事件”,杀害了近卫军森赳师团长,伪造命令调动近卫军闯入皇居,拟抢夺录制好的天皇的投降诏书录音盘,这也被称为“仲夏夜之梦”。事件被当时东部军管区司令田中静壹大将镇压。

 

压垮帝国的最后的稻草

 

压垮日本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私以为是苏联的侵攻。这使得日本彻底梦醒了。但并不是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就功劳最大。天皇所谓的“圣断”太晚,甚至影响到东亚战后的格局。因为招致苏联在远东插足,才是日本拖延接受波茨坦公告所造成的历史恶果。


日本在日清战争中,得到割让台湾;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割让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满洲的权益等。


1910年日朝合并,日本甚至认为自己不再是岛国,已然是大陆国家了。按照石原莞尔的设想,九一八事变是要把中国东北也侵占了。


此外因为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投机,还得到了南太平洋德国殖民地岛屿的托管。


但是在二战中日本的暴走和开战,以上的一切全部丧失殆尽,最终被打回原形。所以应该说,最终搞垮“大日本帝国”的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本身。


如果日本不进行这场战争,那么东亚的局势会是怎样呢?当然这类历史假设都没有特别的意义。但事实至少是,这场战争使得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国家包括美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和生命损失。日本也几被夷为平地,仅日本战死近250万军人,民间死亡近百万。付出这些代价加上“大日本帝国”的寿终正寝,但山河依旧,日本并未灭亡,而因战败日本才迎来新的转机。今天日本终于作为自由民主的现代国家之一员,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战争与和平,君主制的军国主义和现代自由民主体制——日本近现代史的这些天地苍黄反差强烈的对比,在世界近现代史具有极大意义。


相关文章:

老狼是也原创文集

老狼是也译文列表(2020年10月28日更新)

老狼是也 | 战后日本的宪政改革(上)(中)(下)

大和战舰(1)建造世界最强战舰的贫穷国家的钱袋子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大和战舰(1)建造世界最强战舰的贫穷国家的钱袋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