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橡园(Twin Oaks)共识社区:没有贫穷、共享一切

编译/唐冠华 家园计划
2024-08-04
编者的话:
近期因为连载世界各地的共识社区,有不少读者在微信中提到自己接触到的一些短暂出现转瞬即逝的乌托邦实验,并问询有关社区发展中,来自五湖四海千奇百怪的各种人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回想自己十余年的共识社区和自给自足生活探索经验,的的确确悟到了不少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心态。
总结来说:如果一种想法没能实现,那就是乌托邦的意义(与现实无关的梦中之城),如果实现了,才是实实在在的共识社区。
而共识社区没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些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发起者持有的旧有观念导致的。有几种典型的旧有观念,曾经在我自己身上都经历过:
1、认为自己的理想很高远,于是想当然提出恢弘、详细的顶层规划方案和“理念”。(而这往往会导致与他人意见相左及阻碍了更多人忘我奉献,直接产生冲突和分裂,同时也作出了“坏”榜样,因为很快会有人效仿)
2、认为自己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商业经验”、“管理经验”、“人脉”等。(这会大大打击抱着“区别于城市消费系统”生活追求的参与者的积极性,这些所谓经验,会与社区背道而驰,因为社区是大家的,不是某个人的。且当代社会需要的社区是与城市经验截然相反的。)
3、认为自己一贯拥有着与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桀骜不驯。(这在社区许多建设者、参与者中都存在。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在城市中就是小众,长时间侵染在周围朋友较为相近的评价氛围中,都会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千万不要忘记,来到这里的人,都与你一样是与众不同的,不可能分出高下。)
4、用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来比较现实生活,或用一种完美的描述来吸引参与者。(这是很容易产生分歧的现象,人们大多对一种想象的未来抱有极高的期望,才会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而往往社区的发起者又会不自觉夸张的描述社区的优异之处。这就必将给形成高期望值的来访者予以巨大心理落差。)
5、用自己的标准,包括卫生习惯、餐饮习惯、经济习惯、审美习惯、礼仪习惯等要求他人。(社区是一个能够通过时间,自然筛选共识的场。在不被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尽量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认识彼此。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些他人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现实,甚至成本。只有下得了这个包容他人的成本,才有收获)
6、共识社区强调的是共同的认识,是基于精神的新家庭。如果某位成员的血缘家庭成员在并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或充分了解社区的情况下,来到社区。家庭代表需要尽可能安顿好血缘家庭,做到不影响他人或轻易论断评判,并在必要时候做出割舍。
7、认为坚持一种一以贯之的简单兴趣就可以形成坚固共识。(任何事物的表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如果这个逻辑没有不断试图厘清,兴趣或热情都将是短暂易逝的。因此,相互和自我,高强度的探讨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刻骨哲思的基础,花花草草、山水自然、美食饕餮、手艺温度只能是个人情趣,与社区和共识相去甚远。当出现利益与方向分歧时,个人价值取向反而是集体分裂的诱因。有关社区的一切行为都不是“愉悦身心”这么简单,要舒适享受就去拥抱消费社会和联排公寓吧,而社区是流血与汗之地)
8、听信或参照其他“成功”社区的经验。(也许一切若能有所收获,就在于忘掉我所说的。因为世上没有一个共识社区是一样的。)
9、试图获得政府或社会关注,成立联盟、协会,办论坛、研讨会。(所有的行动都是面对生命和人类未来的,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毫无关系。否则,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等于自掘坟墓。)
10、高举名义,如:生态、环保、康养、宜居、乡建……(所谓大音希声。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关怀世界的动机,环保生态就只是个时髦或标签。生态的背后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究竟爱不爱,生而为人的意义,反思人性等思考,开始了这些思考,手边的利益交易、虚情假意都会渐渐放下,环境问题迎刃而解。否则是治标不治本,思想问题不解决,都是空谈口号,饮鸩止渴。所以我已经很少使用生态村/社区这类词汇,太投机了。)



Twin Oaks Community

双 橡 园


Bumper Sticker for an Income Sharing Community:
"My other car isn't mine either"


在社区中汽车的保险杠贴纸上写道:
“我的另一辆车也不是我的”


双橡园共识社区(Twin Oaks Community),又译作:双橡村、双橡树社区。

约有一百人居住在弗吉尼亚州路易斯安娜县的450英亩上。它是平等社区联合会(FEC)的成员。 成立于1967年,是北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世俗共识社区之一。社区的基本价值观是合作,平等主义,非暴力,可持续性,以及收益分享。该社区约有100名成人和17名儿童。


双橡园没有集体宗教。双橡园的信念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中央领导人。通过一种民主形式来管理自己,责任由各种管理者,计划者和委员会共同承担。双橡园在经济上独立自主,部分自给自足。分享收入。每个成员每周在社区的商业和家庭区域工作42个小时。每个成员都从社区获得住房,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生活支出。

1970年的双橡园,摄影:Ray Jesse Blatt

过去, 双橡园的吊床和休闲家具业务创造了我们的大部分收入。截至2011年,制作豆腐的重要性已与吊床大致相当。出版书籍和种子贸易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尽管如此,只有不到一半的工作用于这些创收活动。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有益于生活质量的各种任务,包括奶牛,园艺,烹饪和育儿。大多数人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不是每天都做相同的工作。

双橡园鸟瞰图


双橡园中的许多人选择在和平,生态,反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问题上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每年夏天,我们都会举办一次妇女聚会酷儿聚会社区会议,双橡园欢迎经验丰富的共识社区探索者和对共识社区生活不熟悉的寻访者。

双橡园创始人之一Kat Kinkade


凯瑟琳·凯特·金凯德(Kathleen“ Kat” Kinkade)(1930年12月6日至2008年7月3日)是双橡园的八个共同创始人之一,也是唯一在社区的大部分历史中仍然是社区成员的创始人。


在20世纪70年代后,金凯德离开双橡园搬到密苏里州,帮助建立了东风社区(East Oak Community)(日后的文章会详细介绍),这是双橡园的分支。她最终回到了双橡园,尽管东风社区一直持续到今天。1993年,金凯德(Kinkade)也参与了橡果社区(Acorn Community)的创办,这是她参与创办的第三个收入分享共识社区。


金凯德还参与建立收入共享的平等社区联合会(FEC)。


大小,位置和设施

我们大约有90名成人和15名儿童,年龄从新生儿到80岁不等。

我们的土地面积超过350英亩,距南安娜河(South Anna River)超过一英里。它包括小河,树林,丘陵牧场和农田。

多年来,我们已经建造了七个大型团体房屋,一栋儿童楼,一个社区中心,其中包括我们的主要公共厨房,工业建筑以及其他各种结构。我们几乎在所有建筑物中都采用了太阳能和/或木材供热。


双橡园早期的穹顶建设


工作区

我们使用基于信任的劳动系统,在该系统中,所有工作均得到同等重视。其目的是组织工作并公平地共享它,从而为每个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权。工作不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我们努力使它成为我们生活中愉快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都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不是每天都做相同的工作。我们每周工作约45.5小时,其中包括家务劳动在主流文化中通常不被视为“真正的工作”。我们所做的工作有一半以上涉及非盈利活动,从照顾孩子到挤奶牛再到人际网络。我们特别寻求能让人们尝试社区之外不易接近的工作,因为人们对“妇女的工作”或“男性的工作”应该是什么存有偏见。


Twin Oaks主要通过制造手工吊床和其他休闲家具产品以及豆腐和大豆食品业务来支持自己。我们还提供图书索引服务。我们的方向是发展其他行业,这些行业将使我们的经济基础多样化,生产更多的基本商品和服务,并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


社区的居民在制作手工吊床


做决定

我们的决策风格改编自小说“ 瓦尔登二号”。我们有3位规划员,任期为18个月,每期轮流;他们发挥行政职能,并帮助将社区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类问题和长期影响上。规划员候选人可能会被全体会员的20%否决;规划员的决定可以由全体成员中的多数否决。


成员通常通过个人交流,意见书和民意调研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每周举行一次社区会议,社区规划人员在做出决定之前会先征询他们的意见。有数十个涵盖大大小小的管理人员职位,任何想成为管理人员的人都可以。


社区的农产品丰收合影


人际关系

我们并不总是彼此融洽相处,但我们通常以温柔和宽容相处。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健康的环境,该环境尊重个人的喜好,同时增强了非暴力,平等与合作的团体价值观。


我们不期望人们总是善于交际。尽管我们是一个社区,但我们意识到孤独和亲密的必要性。成员有私人房间,我们也有一个休息室,一个桑拿小屋和许多可供个人使用的客厅。


社区在集体活动中合影


会员资格

我们有开放的会员空间!你想加入我们吗?

潜在成员必须访问三周,然后才能考虑成为临时成员。在3周结束后,您必须至少离开双橡园一个月,而社区将决定是否接受您。这是为了给您时间来考虑您住在这里的决定,也给您时间来整理和整理您的事务。如果双橡园决定接受您,则可以在一个月后搬进去,或者您可以选择在访客期结束后最多等待6个月才能搬进。如果您必须等待6个月以上才能搬进来可以搬进来,如果您连续7天访问,并且在第二个学期中的任何时间都达到劳动配额,则可以将“接受期限”再延长3个月(总共9个月)。搬进来后,有六个月的临时会员资格,现在是时候确定您是否适合双橡园和双橡园是否适合您。在此期间,临时成员享有正式成员的大部分权利和责任。(例外是:他们不能投票或参与否决计划者的决定,并且必须承担任何先前存在的医疗状况的费用。)在社区接纳新成员获得正式成员资格后,要求他们签名与我们达成协议。 新会员已被社区接受为正式会员,则要求他们与我们签署协议。会员协议涵盖与社区和社区章程制定的财务安排。作为回报,每个成员都被保证在社区可以提供的所有利益中享有平等的份额。


双橡园的绳子生产车间


双橡园的日常

双橡园(Twin Oaks)是一个繁忙的地方,有很多活动可供人们参加。在许多活动中,都欢迎访问者:每周几个晚上的租赁视频,社区会议,妇女茶,各种支持小组,共同咨询会议,仪式,桑拿,排球,有氧运动,瑜伽和冥想,手工艺品,在池塘和河里游泳(冬天滑冰),舞蹈和派对,游戏,业余戏剧作品,才艺表演,划独木舟,林地漫步,观鸟,天空,日落和星星。我们还设有一个广泛的图书馆,其中包括儿童读物,大量的唱片,录音带和CD,以及各种乐器,包括钢琴,吉他,录音机,鼓等。我们庆祝Solstices和Equinoxes,以及其他双橡园假期。


双橡园的种子生产收获


双橡园的饮食与会员一样多样化。这里有素食主义者,素食主义者,吃肉和土豆的人,看体重的人,没有洋葱,没有鸡蛋,没有乳制品的偏爱,还有一些对食物过敏的人。所有房间都由双橡园厨师提供。我们在社区中大量生产我们的食物-水果,蔬菜,乳制品,豆制品,牛肉和草药。我们还制作许多自制的沙拉酱,果酱,果冻和莎莎酱。营养小吃和凉茶始终供给。


双橡园的废旧衣物与二手服装流转区




五十年共產生活實驗──小說般的共治社區「雙橡村」

文/賤民思潮,原文于2017年刊于《别字》


2017年共識社區聯會會議


「住在雙橡社区 (Twin Oaks Community) 裡頭,基本上是完全不用思考金錢的。」這裡的火藝表演者Wolf如是說。

我們在紐約布魯克林其中一個「共治房屋」內討論起來。所謂「共治房屋」就是一班人合租一棟房子,共同定立規則,共同管理,共享屋內資源。由於紐約房價高昂,不難發現會有十數人共用一屋,而單是在布魯克林區便已經有四個類似的空間,並互相支持。Wolf就是其中一間的發起人,他們稱這種共享單位為intentional community的一種。


有中文文章把intentional community翻譯成「共識社區」、「意願性社區」或「理想社區」,可以理解為一夥人帶有共同意願地組織共享社區。但個人認為這個community譯作中文的「社區」並不準確,作家兼先行者Kathleen Kinkade在《已是烏托邦?》(Is It Utopia Yet?) 裡說:「我們不稱自己作commune,是因為對很多人而言這個是敏感字,所以我們自稱community,但實際上是共產主義公社。」



圖為在布魯克林區內的共治房屋


這種大大小小的公社生活遍佈全美。八十年代開始,有人開始系統性地整理各地公社的資料,組織起「共識社區聯會」(Fellowship of Intentional Community)。翻開FIC出版的公社指南,會發現除了較活躍的北美洲之外,全球不同地方也有人實踐公社生活。而當中,一些強調自己實行平等主義(egalitarian) 的公社,再另外組成「平等公社聯盟」(Federation of Egalitarian Communities)。


FEC要比FIC嚴格,因為他們要求的「平等」包括「不能破壞自然資源,剝削下一代」、「所在的土地、房屋與收入必須是公社擁有」等等。而我們在熱烈討論、準備出發前往的雙橡村,就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FEC。


位於維珍尼亞州的雙橡村,於1967年由八名成員建村開始,目前座擁450英畝地(足球場大約是兩英畝),住了約八十人。我們大概都可以想像到,這種自治公社運作非易,能維持半世紀的運作,必定有她的寶貴心得。對此,雙橡村民從不吝嗇,定期辦導賞,出版雜誌刊物。


作家Kathleen Kinkade就是初代八人的其中一員,撰寫的《桃源二村實驗:雙橡村的首五年》(A Walden Two Experiment: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win Oaks Community) 和《已是烏托邦?》就分別記錄了雙橡村頭五年與第二十六年的種種經歷與反思。內容相當仔細,連「如果有人不肯洗碗」也有記載。


正值五十歲生辰,雙橡村舉辦了四天的研討會與工作坊,是公社圈的盛事。很多本身住在不同共識社區、在構思自己社區,或社會學學者都慕名而來。我們一行四人 (除了我之外三人都住在布魯克林區內不同的共治房屋) 就是為了參加研討會而聚集,準備乘坐Wolf的順風車到維珍尼亞州。出發前有朋友叮囑我要份外留心,當地有很源遠的美利堅聯邦歷史,到處是內戰遺跡。在夏洛茨維爾市剛剛不久才發生「團結右翼」(Unite the Right)集會,有「白人至上」主義者駕車撞向反集會人士,釀成至少3死34傷。看來在同一個州,並存着最保守與最基進的美國白人。


圖為乘坐平時接載雜耍表演者的巴士到達雙橡村,相當嬉皮


八小時車程後,我們在半夜二時抵雙橡村停車處,只好先在巴士上睡一覺。第二天早上,吃過自助早餐,清潔完餐具,就到村內的大本營內集合。粗略計有二百人左右,因為下雨天特別冷,許多都穿了村內的公社禦寒衣物,有些還借了雨靴。然後大會主持、雙橡村的現任執行董事發言:「歡迎各位,我叫Sky,全名Sky Blue。對,這是真名;對,我父母是嬉皮士。」這位名叫藍天的中年男子介紹了未來四天的活動──日間大部份都是腦激盪的討論會,夜晚是放映會和派對。


接著就是參加者可以介紹他們代表的公社,或自己正在籌備的社區資料,發言人數有三十多個。我則用發言時間略說香港新界東北的迫遷情況,有不少人也表示關注。



藍天,兒子是「土生土長」的雙橡村民


午飯時間,找到藍天作訪問。他父母於雙橡村相識,十九歲時決定自己搬進來生活。有段時間離開後又回來了,至今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十八個年頭。我坦白說,在如此徹底推崇資本主義的美國,驚喜有這麼多公社的出現。

藍天認同,近年的確是越來越多人對公社生活產生有興趣,理由可能很簡單,是大家開始明白到資本主義實在行不通了。

原來建村的靈感來自行為心理學家史堅拿 (B. F. Skinner)在1948年所寫的小說《桃源二村》(Walden Two),也是為何Kathleen Kinkade第一本關於雙橡村的書稱作《桃源二村計劃》的緣故。雖然現在村民已離開行為心理學、或擺脫單循科學角度思考人的相處,但在早期建立系統的時候,史堅拿的理論有相當影響。


我說,想像藍天在這裡培養兒子,好像電影《神奇大隊長》(Captain Fantastic),相當另類,十二歲會否已經與眾不同?他笑道:「有人提過那齣電影,抱歉真實沒有這麼戲劇性,我的兒子還是會沉迷網上遊戲的。」


自由活動時間,我參加了村民Valerie帶領的導賞團。正如上文所言,所有關於雙橡村的事,村民都願意公開,參與導賞的團友也就一邊參觀村內建設,一邊趁機發問。原來目前村最大的收入來源是製作有機豆腐和編織吊床。


由於實行「收入共享制」,所有村民負責的工作都歸於公有,不管你安排食物,修築房子,或是製作豆腐,每人每星期都要工作42小時,並獲得一百美元的零用錢。五十歲過後,每年遞減一小時勞動時間。工作內容都是自願選擇的,遇到有工作暫時沒人負責,他們會張貼在告示板上,目前為止還沒有強迫過任何人做不情願的事。


每年有三個星期假期,錢通常就是在這段時間為旅行而花。村民可以以更多工時來換假,以及到外面兼職賺取多點旅費。「我每星期會出外教授瑜伽,兼職的收入就不用公有。其實只要你完成必須的42小時村內工作,半夜起來織吊床也可以,其他時間你是自由的,沒有必須要集體參與的活動。你可以有宗教,沒有宗教,喜歡討論,不喜歡討論,一起吃飯,自己吃飯都可以。」


因村內人口開始老化,而新建成的善終中心與療養院。創辦人之一的Kathleen Kinkade是第一個在村內逝世的人


Valerie是加拿大人,入村將近九年,真心相信共享:「我們在這裡,共同擁有泳池、桑拿、食品公司,在外邊是不可能有這種生活質素的。」村民所有的需要,雙橡村都會提供──衣物、醫療、在家教育、公用汽車、單車等等。


「以前我們是禁止收看電視的,它一來宣揚暴力,二來只是不斷叫你消費。」但現在有了互聯網,想看甚麼還是很自由。「我們養了一隻叫Kaliseei的狗,就是《權力遊戲》裡面公主的名字。」雖然可以私人申請用外界的金錢添購物品,但一般情況下並不鼓勵消費主義。村內高峰期能生產八成的食物所需,其餘的只能夠在外購買。也因為實行節能生活,所以亦有人把雙橡村當成生態村之一。


圖為有機豆腐廠,美國高級超市Whole Foods也有發售


聽Valerie說著一堆村內規則與運作系統,都是慢慢嘗試而建立的。Kinkade在書內記載,早年建村的時候收入不穩,頭六年還是要到外面工作賺錢補貼村的開支。她們逐漸找出行得通的方程式,到建村後三十年才真正稱得上上了軌道。「我們真的很有系統,有人甚至說是有點官僚化。但每個公社有自己運作的方式,有些人需要秩序井井有條,有些人不喜歡。」


每年大約有十多人離村,又有十多人加入,總人數從不超過一百人,也要維持只少有三十人去營運村務。有興趣入村的人先要過三星期的體驗期,好讓新人明白村內運作,舊人有機會認識你。過了體驗期,如沒有人反對,就成為村的一份子。有些不喜歡這套系統的舊人,得到雙橡村支持,1993年在維州另建了安那其村「橡果社區農場」 (Acorn Community Farm)。橡果以完全的共識決策運作,目前最大收入是與雙橡村合作經營的種籽業務。

圖為最早期的建築,Kinkade書內說當年窗破了只能用透明膠布修補,被人批評是浪漫化的貧民區

四天的會議討論,不難發現雙橡村正在推動共識社區領域作出能回應社會的反思。藍天在雜誌中撰文,開宗明義批評許多共識社區是「中產白人的避世玩意」,他們必須行動來回應外界仍然存在的不公平。「我的生命是關於把人聯合起來,為所有人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圖為農場後的太陽能板,是奧巴馬在任時期「綠色能源計劃」贈送的


被邀請的講者當中,有跨性別人士講解身體作為一個「社區」,有黑人講師主持「為甚麼我的社區這麼白?」講座。也有不少研究團隊作很重要的批判,說現在的共識社區發展實際上還離不開私有化、殖民的狀態,公布一些不需要透過買地才能實行的公社計劃。我也認識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大學哲學教授John,他說希望不只是教理論,要透過行動來實踐理念,便開始組織起自己的社區。


圖為接待來賓的地方,距離會議的大本營有四十分鐘路程


由於比其他人較早離開,村民找了剛好要到區內購買日用品 (也是工作之一) 的Biddy載我到機場。Biddy年輕時迷上Kinkade著作,夢想要到雙橡村生活;後來成了會計師,八年前終於完夢。本來只打算住三年就離開 (她說三年就算不開心也能捱得過去),結果住了這麼久,但也夠了,我在寫文章的這一刻她已離開。


她覺得是時候「走出去」,把共識社區精神在不同場域傳播開去。像Biddy這樣不是以定居形式參與的村民,佔總人口的一半,大概令村民不致自我孤立。到達機場,相擁後交換聯絡,這次旅程便告一段落。


攝於雙橡村大本營


Kinkade在著作《已是烏托邦?》回顧雙橡村「成功」之道:一,她們對外開放,才不斷會有新血加入;二,她們會「放過」個人的腦袋,各人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三,她們有系統,因為規模已經大得不能太隨意行事;最後的,就是自由,除了硬性規定的村內工作,其餘時間沒有任何管束,也隨時能離開或再加入。

雙橡村五十週年,卻沒有任何人在這裡逗留過這麼久。初代的八名成員,早已各散東西。Kinkade先後參與三個公社的誕生,到了70歲高齡卻自己在山區的小木屋與貓生活。她失望地對女兒說:「這個只是中產樂園。」晚年得了癌症,無法照顧自己,雙橡村接她回去度過餘生。對她,對村,也是有重要象徵意義;似乎亦提醒大家,要達到真正的平等共享,還是有漫長的路要走。




美国这个地方可实现“一夫多妻”,带你揭秘神奇的小村落

原文刊载于2018年东方资讯


在美国的维吉尼亚州,有一个叫双橡园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着与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一切都可以共享的生活模式。其中包括恋人、妻子、孩子等。

目前有105人生活在双橡园里,其中有92名成年人以及13名儿童。他们的生活虽然很不富裕,但是他们推行的资源共享。是没有贫富差距的。22个人居住在一间屋子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他们维持着多重伴侣的关系,相互轮换。说这是彼此沟通的一大法宝。

但是如果要生孩子的话,还要经过集体表决同意,女性才能怀孕。

双橡园诞生于48年前,这里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社会截然不同。也有人想加入,搬到这里居住,却被这里的主人拒绝了。

双橡园里的居民,每月每人有103美元基本生活费用。是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并且每周至少要工作48个小时。其中包括煮饭、打扫为生、还有种植农作物等。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作物以及手工制品。

这样的生活模式,他们虽然不会有太多的钱。却也不用担心饿死以及失业,更没有什么贫富差距。闲暇之余还能自由上网,只是这里是禁止使用枪支和电玩。




本文编译者:
唐冠华(Tang Guanhua)

1989年生于山东青岛,高一退学从商。十七岁时旅行港澳,亲眼目睹资本如何透过产业,诱导人出卖自己最高贵的尊严。回大陆后,深思不已,对人类互害的社会结构深恶痛绝,进行近1年的节食和寒冷苦行,从此拒绝个人保险、房产、存款等社会保障体系和财产。后从事概念艺术创作。20岁时,在从未读过《瓦尔登湖》、《乌托邦》,不知嬉皮士运动和生态村概念存在的情形下,于日本名古屋,依托于童年时期对《老子》、《庄子》连环画和父亲收藏的黑格尔著作只言片语的印象,写下名为《家园》的文章,提出了5年自给自足生活实验(2010-2015年已完成),20年探索“自给自足群居社区”的目标(2015年至今)。为了便于大众理解传播,后将这种群居目标定义为:共识社区,概括了:生态村、理念村、合作居住、共同体、共享社区、共生社区等集体生活方式,并被广为沿用。

2015年在福州发起南部生活共识社区实验,同年在朋友推荐下担任全球生态社区网络(GEN)国家代表,2018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青年奖终选提名。著有《独立之道-自给自足生活指南》。






世界共识社区概览:

(可逐一点击浏览)


| 巴彭庇护所(Baboon | 泰勒营地(Taylor Camp | 泰国克伦族(Karen) | 美国斯拉布(SlabCity) | 俄国谢琴宁(Щетинин) 维纳斯计划(Venus) | 列夫·朗道(Дау) | 芬虹生态村(Findhorn) | 阿米什人(Amish) | 夏威夷贝利耶克(Bellyacres) | KREV联合王国 黎明之城AuroVille | 克里斯钦自由城Christiania | 日本上山集乐 | 芬兰生态社区 | 巴黎联展 | 葡萄牙塔美拉(Tamera) | 柏林帐篷营地(TeepeeLand | 法国龙谷脉(longomai) | 大理蔬菜教育社区 | 泰国PunPun农场 | 日本吉田寮 | 马未都 | 中国南部生活(SouthernLife) | 美国埃萨伦(Esalen) | 英国布德霍非(Bruderhof) | 中国北京辛庄 瑞士真理山 | 日本木之花(1) | 日本木之花(2) | 鄂温克部落 | 康复村运动 | 地下社区库伯佩地 |


《世界共识社区类型分析》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家园计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