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十一假期期间,做了几件事,其中就包括打了流感疫苗(自费)。现在打完,就可以比较安心的面对今年秋冬的流感季了。根据前几天公布的最新流感数据,目前南方的流感样病例和流感阳性率刚开始上升,北方还好,因此我还有等待抗体生成的时间。
今年我接种之后的确有遇到不良反应:接种部位,也就是左臂三角肌,疼了大概2天左右的时间,不过主要是按的时候会疼,并没有出现妨碍工作、生活或者运动的情况。根据今年的流感疫苗接种指南,这属于“常见不良反应”中局部反应的一种,也少的也是在1-2天内自行消退。而我接种的华兰生物公司提供的四价流感疫苗的说明书。局部疼痛也是被列为“常见”不良反应一类,有1%-10%的发生概率。也就是说我们读者里估计也有不少人遇到。当然,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肯定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我来说,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接种部位局部疼痛的概率,两三年就有一次,比说明书统计的更高。但说明书上列为更常见的,“≥10%,十分常见”的发烧,我倒是一次都没出现过。当然,并不是说我接种疫苗只需要面临胳膊疼的风险,接种指南和说明书上提到的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或者那些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接种疫苗之后,我也会听话留观一会,观察是否会出现小概率的严重不良反应问题。那既然会有这些不良反应风险,我为什么还会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呢?
原因就是,比起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风险,我更加担心感染流感的风险。回忆一下本人的人生前段,我差不多每年,最多隔一年就会得一次流感。而我得流感之后的状态,基本都是高烧2天,烧得要死要活下不来地的那种。(相比我去年底新冠阳的时候,就低烧了半个小时)后来开始养成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虽然不能说因此肯定没再感染过,但是至少是没有出现过让我可以确认自己感染流感的发烧等明显症状。
因此两种风险相对比之后,我选择了每年继续接种流感疫苗。希望这可以回答之前那几位读者的问题。
今天跟大家聊这个话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也在考虑接种新冠疫苗。但在了解和沟通中,却发现现在接种新冠疫苗似乎成为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新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很缓慢,民众本身的接种意愿也很低,网上提到新冠疫苗的时候,评论区几乎都是负面的情绪。这也并不意外,前两年,为了能尽快推广新冠疫苗,不少地方采用了超出“知情自愿”原则的方式,用限制正常生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KPI”。而这样做的结果,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造成了公信力的下降,也加速了各种疫苗谣言滋生和传播,加上对不良反应问题藏着掖着,更是加重了大家的疑虑甚至反感。。那时候我也写文章提醒过强行推广疫苗的副作用:我们可以推荐疫苗,可以驳斥那些反科学的疫苗阴谋论,但这些是为了避免人们因为错误的信息或谣言作出错误的,有害的决定,并不是替别人做决定,更不是强迫别人必须接种。这不仅仅是尊重他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选择权问题,也是真正能推广普及疫苗的必要。每个人的感染和接种风险不同,而即便风险相同,每个人也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 或许是更看重不良反应的风险,或许是更担心感染病毒的风险。这两种情况都很正常,也都没有问题。而无论是作为科普媒体的我们,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都不能替民众做决定,更不能去评判用户做出的决定对错。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宣传疫苗接种的科学知识,破除谣言,让民众可以更理性地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就像很多民众,尤其是老年人担心的疫苗不良反应,是再正常不过的。而无论是对于疫苗,还是其他的医药产品,真正能缓解民众对于不良反应的担忧和恐惧的,就是去正视它们。用科学的方式去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然后对社会透明公开。
其实,如果把时间回溯到十年前或者更久,那时候流感疫苗也被很多人质疑,坊间流传的谣言也不少。但随着年复一年的耐心科普,以及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抢手货”,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养成了每年及时接种的习惯。希望有一天,新冠疫苗也可以让民众更加信任和安心。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能明白,怎么才是真正有效和有意义的疫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