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尾,诗人,小说家。1973年12月生于湖北天门,现居重庆。在《人民文学》《收获》《红岩》等刊发表小说,多次被各大选刊转载。著有诗集《给过去的信》、小说集《到世界里去》、长篇小说《完美的七天》。曾获第三届巴蜀青年文学奖、第七届重庆文学奖。鲁院第36届高研班学员。第三个李庄
宋 尾
这是一个非常确凿但总被忽略的事实:咱们所“认识”的李庄,其实有三个。至少三个。听起来似乎很奇怪,长江之滨,李庄古镇,不是独一份吗,哪来三个?好吧,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未曾抵达前,提到李庄,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自然是这对著名的伉俪——梁思成、林徽因。但我想更多是因为“林徽因”——这位被大众媒体津津乐道的“民国才女”,包括围绕她而展开的那些关乎爱情的浪漫与绯闻。某种意义上,是的,多数自天南海北风尘仆仆赶来的旅人,是因为“林徽因”这个名字而来到李庄的。这大概是古镇的第一层显明的标志:“林徽因的李庄”。退一万步,也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李庄”。但总归,很多人——尤其是某些偏好文艺的女性——是因一位交织了诗意、个性与浪漫的想象中的传奇女性而来。诚实地说,四年前,我也是因“林徽因”而来。林徽因太有名了。如果不是她,又有多少人会对这座潜藏于川南的小渔村——一度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提起兴趣呢?这其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讽喻。在很多人心里,“李庄”是“林徽因”的,但林徽因故居却稍稍游离于古镇景区。当然也不远,乘游览车,经乡村小道,倏尔就到。行至一处开阔平坝,眼前一丛翠绿的竹林,其后掩映一栋青瓦灰棱的院宅,里面有间L形平砖屋——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的居所。房舍简朴,与想象中“名媛”形象有着许多落差,但如考虑到当时局势,也算殊为不易了。那次到访,我还遇见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一只眼已浑浊不辨物。她这里土生土长,看管这间故居几十年,带着四川人特有的热情。问她见过梁思成和林徽因没,她愠怒地说:“那当然是见过的哟!”故居是翻修过的,但格局基本保留当年形态。长的一端是营造学社的总部,短的一端,是梁思成、林徽因的住房。房舍坐北朝南,屋后有一个隐蔽的狭长的露天小庭院。从1940年到1945年底,林徽因在这个“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设施”的砖房里居住、生活,直至身罹重病。只有将自己投身于真切之际,那些附着的想象才会慢慢从你心里剥落——正如房屋木柱上斑驳的红漆。站在她曾经的卧室,感慨万千,世人只知她的名声,却不知她的成就;只艳羡她的绯闻与浪漫,却从不见她的困苦。想着几十年前,李庄被梁思成称为“谁都难以到达的可诅咒的小镇”。从重庆坐船,“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也难,林徽因带着母亲和孩子,坐敞篷卡车,从昆明到李庄,费时两个星期。而今,自北京到李庄,只要短短三个多小时,倏忽就到了。那时,林徽因——而不是我们从传媒的幻美碎片勾勒出的那个“林徽因”——躺在这张黯淡的病榻上写诗、写小说、和丈夫一起编校《中国建筑史》;常常工作到半夜,为学社经费操心,为两个孩子缝补衣袜,还要为自己的病肺煎药熬汤。我想象着她坐在这里,对着窗子,眼眸空洞地投向院外,“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这时,我顿然捕捉到了她的忧愁,不是作为修饰词语的忧愁,不是少女的忧愁,而是粘连着生活痛厄、时代积郁,以及沉潜于长江薄雾间那种步入中年的女性的患与愁。李庄当然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李庄。但却又不单是他们的。第二个李庄,由于众多文人名家的提炼与描摹,如今也已广为人知了。那是抗战时的李庄,一群名士的李庄。若不亲身于此,你或许不会相信,这个偏远狭小的临江小村,竟然曾是与重庆、昆明等齐名的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1940年,抗战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傅斯年,正为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中央博物院等单位搬迁而焦虑,他要寻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以躲避日军轰炸。此时,同济大学在辗转中看上了李庄——此地建镇上千年,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码头和粮仓,水运便利,又有“九宫十八庙”等大批公共建筑可资利用。收悉此信息,当地乡绅(包括哥老会)紧急商议后即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李庄就此进入傅斯年的眼帘。是年秋,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营造学社等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历经多轮迁徙,落籍李庄。在川南,中国终于有了一张“宁静的书桌”——而这也是李庄绝无仅有的时刻,由原有的三千居民陡增至一万两千人。小镇一时间才俊云集,冠盖相属。很难想象,你走过的这条石板路上,曾亦走着这样一群人物:傅斯年、李济、陶孟和、李方桂、吴定良、董作宾、劳干、夏乃鼎、郭沫若、童第周、费正清、李约瑟……有那么一瞬,仿佛真就瞥见了某个背影,在街角,在巷口,在深灰色的掀开一角的历史帷幕背后。当时,李庄影响力多大?寄一封国际邮件到这儿,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所以,李庄,亦是“中国的李庄”。如果说,“林徽因的李庄”是一种被加诸若干想象的轻灵形象,“抗战的李庄”彰显了一种历史的刻度与厚重。那么,有没有人思考过李庄的本质呢?李庄的“自己”在哪儿?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李庄。作为一个古镇爱好者,近十年来我几乎游览遍了西南地域大大小小的古镇。实话说,现今,古镇的雷同让我疲劳与沮丧,但李庄,是为数不多的在我离开后便知道必须回访的那种地方。我的意思是,即便没有“林徽因”与特定的抗战文化积淀,李庄也是非常值得让人一再前往的。这就是被大家忽略的:第三个李庄。如果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等等词语剥离开来,你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它们自身——是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文昌宫、南华宫、奎星阁、张家祠堂……这些显著的标志注明着,在“中国的李庄”之前,李庄是乡绅的李庄。建筑非一日之功,张家祠堂,单说令人印象深刻的五十扇窗门,购置楠木花了多少时日,工匠雕刻又费时多久,还不须说整座祠堂。但栗峰山庄我是知道的,建成用了100年。这些“显征”——或说李庄的这一部分——毫无疑问是属于乡绅的,但并不意味李庄便是乡绅的李庄。所以我也不赞同这样轻率的判断:没有乡绅的李庄,已不是李庄。对个人而言,我更偏爱李庄的另一种形象:条形石板铺砌而成的老街,穿斗式的建筑,木挑的吊脚楼,随处可见的石阶,狭窄蜿蜒的巷子,石门坊上的对联,青砖灰瓦的小小四合院……暮色四合,在宾馆楼顶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连成片,整座李庄近乎青灰色,如同一个朴素的梦境。这才是我爱的那个李庄,这才是李庄的本质——是由无数不知名姓的寻常人家构成的,是一种难以打破也难以逾越的绵长,是生活本身。有一年,我采访一位老外,他颇为困惑,“我到过北京、上海,却不知道中国在哪里”。于是我带他到了磁器口——一个与李庄极为相似的古镇,他瞬间就理解了,“老百姓的中国在这里”。李庄,就是“老百姓的中国”,一种有别于现代的传统生活场域与风貌,一种“旧日子”,一种传统生活的博物馆——现在,我们最匮乏的,不就是这种“抱残守缺”吗?还记得第一次造访李庄,饭后,天已黑了,我愕然发现,饭店两侧的几间老茶馆,刚刚还稀落的门前忽然围满了茶客,一些自行车随意地靠着路边,那些悠闲的街坊们——你甚至不知他们从何而来——躺在塑料躺椅上,摇着纸扇,酽浓的花茶摆在手边……这一幕非常奇特,让我错愕,俨然像是一天的开始,而非结束。几年后,那个场景依旧深刻地停留在我脑中。这次,我随着《十月》杂志重访李庄,刻意去回顾了被我记住的那些细节——几年过去了,外部大千世界都在急速变幻,而古镇却依旧故我。“时间”在这里缓慢地凝滞了。我忽然理解了,那触动我并为我所牵念的李庄,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玄妙的东西:气息。李庄,它的独特不光在于由独特的历史文化而沉淀构成,更因为有大批居民在这里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无法刻意表现的那种生活气息。这气息,才是这座古镇的灵性所在,也是李庄与其他“仿制”或“打造”古镇所区分开来的最为本质的原因。现在我可以说,第三个李庄,是李庄自己,是李庄人的李庄。我曾写过一首诗,《夜宿李庄》,我觉得拿它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喜欢这镇子江水使它复活了。黄昏后,我从当地人之间穿过,如隐身人。深夜,我从宾馆溜出来,在黑黢黢的屋檐上飞行,我越过野猫,找到了被游客们省略的东西。那些荒芜的雨滴在夜里明亮极了。
《十月》,2020年第1期,目录
中篇小说
玫瑰开满了麦子店/005 石一枫
骑鹅的凛冬/105 郑小驴
宋时光/132 晓 航
短篇小说
在医院里/078 朱秀海
航班延误/093 裘山山
散 文
遥远的局外/074 陈丹青
金沙江的幽暗处/123 陈洪金
思想者说
班主任/161 黄 灯
小说新干线
梁多多(短篇)/177 赵 勤
教堂蓝(短篇)/184 赵 勤
幻 象(创作谈/191 赵 勤
心灵奇点(评介)/192 何 英
译 界
帮 助/194 [美国]罗伯特·斯通 李寂荡 译
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
科技工作者纪事
奔向月球/209 宇 舒
诗 歌
活着咏叹调/225 海 男
于坚近作/228 于 坚
平安夜:给阿彼尔的献诗/231 施 浩
启示与修正/234 茉 棉
在辽阔的人世/237 龚 纯
有一根藤蔓牵着花朵/239 邓 方
艺 术
封 面 无题(绢本设色) 曾志钦
封 二 画廊经纪人(油画) 靳尚谊
封 三 穿蓝裙子的女士(油画) 靳尚谊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津 渡
▼悦-读
2019-4《十月》·散文︱叶兆言:治隆唐宋
2019-4《十月》·散文︱陈福民:与你遥遥相望——关于母亲的一些话
2019-5《十月》·散文︱玉珍:天生
2019-2《十月》·散文︱李修文:小站秘史
2019-3《十月》·散文︱璎宁:玫瑰刺
2019-2《十月》·散文︱周大新:耶拿战役之后
十月·散文︱阿来:武威记
2018-6《十月》·散文︱李长平:哀牢山及其他
2018-6《十月》·散文︱叶兆言:桃花扇底看前朝
2018-4《十月》•散文|雍措:凹村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作品奖得主:贾樟柯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作品奖得主:沈芸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作品奖得主:彤子
第四届琦君散文奖·特别奖得主:半夏
2020-1《十月》·散文∣陈丹青:遥远的局外
2019-6《十月·长篇小说》·李庄行(散文专辑)∣胡学文:人间四月去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