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稿∣西渡:关于《奔月》
力 匕
关于《奔月》
西 渡
阝 勹
这首诗对我不是一时兴起。产生写这样一首诗的想法可能差不多有十年、二十年(?)了。处理奔月这个题材的想法产生更早。每次抬头看见满月的清辉,或者读到古人关于月亮的清丽的诗篇的时候,都会重复唤醒我的这个愿望。2000年后的某个日子,从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些关于后羿和嫦娥的句子,我随手记在一张A4纸上。但是,因为觉得这是个题目很大,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就一直没有动笔。中间临时有些想法,就添加到那张纸上。渐渐地记满了一页。时间太长了,那张纸几次失而复得,得而复失。2018年搬家,在办公室抽屉的夹层内终于再次发现了它。时间长了,纸张已经发黄发脆。我想,这回可要好好看住,不能再丢了。搬入新居后,就小心放在书桌靠近手边的第一道抽屉里。2019年暑假,本来计划写两篇文章的,但是直到临近8月中旬,也没时间动笔,文章的兴趣也日益萧索,忽然想起这首诗的计划,就决定用假期余下的时间把它写出来。然后,就去书桌抽屉里找那张纸,结果一无所获。当时沮丧极了。然而,终于下决心在没有蓝图的情形下从头开始。头一天(8月8日)不怎么顺利,开了好几个头。第二天将第一人称叙述改为第三人称,进展就顺利了。一种流动的节奏被把握到了。诗行流动起来了,它为自己开拓了河床——我是说,诗的形式。当诗行在节奏的引导下几乎是自我推进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首诗快成了。果然,到下午就完成了初稿180行。此后在8月10日改了一遍,到8月13日又改一遍,就大体定稿了。同时改出一个素体版。最终还是觉得自由诗的效果较为理想。实际上,这首诗自然形成的行、顿本身大体符合素体的要求。但真要严格按照素体的要求来规范,多少还是会损害语调、节奏的自然,损害那种音乐性的流动感、行进感和推进感。此后就只有零星的修改了。
2019年8月9日日记记录了我当时的想法:“奔月神话是中国神话中最有魅力也最值得探究的一种。月亮对于汉文明的重要性主要系于此神话。其重要性不亚于伊甸园原罪神话对基督教文明。嫦娥窃药就如夏娃偷食苹果,都是对于神的约定的违背——那药本来是西王母给羿的。“羿”的名字中带有羽毛,吃药飞仙的应该是他。所以,嫦娥吃药是“窃”。羿射日,嫦娥奔月,涉男女、日月、阴阳之间关系,日、男为阳,月、女为阴,但日与男又处于敌对关系中。羿射日可以说男人的失败,他自己与自己敌对。嫦娥窃药则是男女关系的失败,奔月意味女人从与男人的关系逃遁,回到了女人的世界。嫦娥何以窃药?此为神话关键。但神话本身在这个关键环节是缺失的。需要找到解释。鲁迅对这个神话的处理太草率了,用玩笑的方式取消了神话的深层寓意,并加深了对女性的偏见。我则以一种较严肃的方式重新处理了这个神话。”
写作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女性对世界的感受。在诗中,这个世界由月亮象征性地加以体现。因为我自己的男性身份,这个目标当然不可能达到,只能通过想象去接近。当然,我也不相信男女的截然划分。我以为,男性身上也可存在女性的成分,而女性身上也有男性的成分——要不然两性之间就完全不能理解了——而男女之间的某种转化也是可能的。这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充分依据。我把这首诗看作是我身上的女性在说话。而我认为,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趣味中,其实有明显的女性倾向。这是月亮在传统诗歌中不断被书写,而且写得那么动人的原因。相反,中国诗中写太阳的完整诗篇就很少,动人的就更少。这似乎是女性被压抑的地位在文化上的一种象征性补偿。也许,恰恰因为女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广泛缺席,所以在心理上、审美上反而强烈要求这样一种代偿?就像爱情在古人生活中的缺席,友谊就成为一种代偿。另外,就我自己而言,对女诗人、女作家的阅读(不能说特别广泛),一直伴随我的成长,构成了我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我的个人感受力的重要来源。这首诗也算是一种回馈。
“没有说出的话语/是珍贵的,那些她背地里说给/自己的话,没有人倾听的,在煌煌/的亮光下找不到位置的。”这几行确如周瓒在她的文章中所说,在诗中有重要的地位。周瓒文中说:“如果对于嫦娥而言,‘一个新的时代’是需要把她‘秘密的话语’‘隐蔽’起来的时代,那么也许,这种话语曾经是可以自由表达,可公开的,也即,嫦娥的话语是自某个时期开始被刻意遮蔽、压抑的。这或许暗示了远古时代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必然代价。”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远。我主要是把“一个新的时代”和“十日时代”作对照。“十日时代”是一个完全光明,完全男性,完全集体的时代,“阴影”(个人的、阴性的)是不被允许的。实际上,“十日时代”以光明、集体的名义驱散一切阴影,消灭了一切个人生活的可能性,因此也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同时,它也是自反的时代。羿的射日就是这一自反性的表现。为了生活可以持续,“十日时代”的衰落是必然的。九日的坠落迎来了一个正常的时代,月亮和阴影出现了。在“十日时代”,月亮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它存在,也早在十日的高温高压下熔化了。我把月亮看作一个新诞生的事物,意味着一种个人、私人生活的开端。“十日时代”肯定是父系的,崇拜权力和光明的。但它和母系时代的关系,我并没有加以深入的考虑。经周瓒的文章一点,我才悟到这一层关系。
这首诗里用到了很多的省略号。周瓒的文章也注意到了。这点也令一个作者感动。这些省略号是嫦娥的犹豫、疑虑,也是我自己的犹疑和疑虑,同时也是多重时空、心理距离的体现。嫦娥和后羿之间,嫦娥和月亮之间,叙述者和嫦娥之间都存在这种时空的、心理的距离。诗的努力一方面是消除这种距离,带来理解;另一方面也是保护、维持这种距离(阴影也是距离的体现方式之一),给距离两边的独立主体一个私下的、独自的空间,也给神秘,给美留出必要的空间。这种把握距离的智慧可以称为“距离的诗学”,我以为是现代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这首诗一开始采用第一人称,而进展不顺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诗中的距离,特别是叙述者和嫦娥之间的距离,而失去了必要的分寸感。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试图消弭他和叙述对象的距离。在这个题材中,必然要求他进入嫦娥的内部,进而取代嫦娥。这是一个狂妄的想法。所有的代言体都有类似的狂妄。也就是,代言体最终表现的都是代言者而不是被代言者。古典诗中代言式的闺阁诗,似乎是在表现女性,其实表现的都是典型的男性想象。传统和诗人的主观性都使我们对类似的代言企图缺乏足够的警觉。我自己也长期习惯这种代言的方式。然而,当我试图以这样一种方式接近嫦娥的时候,我遇到了抵制。这是嫦娥的主体性,她已经形成的自主意识对叙述者和叙述的抵制。诗句在这种抵制面前停滞了,回流了。它以拒绝行进提醒我必须做出某种改变。我改换了叙述人称,诗的推进一下子变得顺利了。我意识到自己做对了。第三人称的叙述保留了叙述者和嫦娥之间的距离。他努力去接近嫦娥,但保留了嫦娥的自主性;他试图去理解嫦娥,但并不想取代嫦娥;他尊重乃至几乎膜拜嫦娥,但并不想成为嫦娥。他在嫦娥之外,观察、体味、领悟嫦娥的存在,她的生命状态,她对世界的感受,她的记忆、愿望、想望和后悔……我想这是一个正确的距离。
从我的经验说,女性是对这个距离的必要性有更深切的理解——很少有女性试图为男性代言的。实际上,女性也更善于利用这个距离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机遇,或者说更善于领悟这个距离的启示。所以,女性的世界更神秘,更丰富,也更深邃。这种神秘、丰富、深邃完全可以抵消男性世界在空间上的广阔所带来的虚假优势。这是女性的智慧。我想我们应该学会敬重这种女性的智慧。向这种女性智慧表达敬意,正是这首诗隐含的意图之一。
省略号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作用是时间性或者音乐性的,它把较短的诗行拉长,匹配其他的诗行。当然,这个时间性也不是完全形式的,它也有意义上的贡献。
2021/3/1、3.3
▲2021-1《十月》
非 虚 构
梁庄十年/ 005 梁鸿
中篇小说
自画像/084 陈武
望云而行/113 邱华栋
有一种植物叫荚蒾/182 阿袁
短篇小说
沈先生字复观/155 马拉
窗外灯/167 阮夕清
婚 飞/176 周洁茹
散 文
三天走一县/205 苏宁
话梦录/214 张鲜明
思想者说
山山记水程/132 李舫
诗 歌
马蹄铁/223 赵晓梦
空山与磷火/227 汤养宗
墙的变体/230 赵丽宏
奔 月/233 西 渡
童年与墙/236 瑠 歌
山中避雨/239 颜梅玖
艺 术
封 面 城之梦之三[布面油彩] 杨海峰
封 二 蒙山儿女[布面油彩] 王沂东
封 三 远方的太阳[布面油彩] 王沂东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欧阳江河
▼悦读
2020-3《十月》·诗歌·头条∣陈巨飞:送信的人不会消失于地铁
2019-6《十月》·头条·诗歌︱郑小琼:穿越星宿的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