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吕俊 侯向群 思飞学术 2022-04-24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ISBN:978-7-5446-6702-9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作者:吕俊 侯向群 著

定价:56.00元(优惠价:39.20元)


(扫描上方小程序码,查看图书详情)


温馨提示:不要错过文末福利哦!↓↓↓



丛书另已出版(点击下方书名查看简介):


编辑推荐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于2006年出版,2015年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者在对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解构主义等几种翻译学研究范式的梳理、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翻译学。建构主义翻译学旨在返回翻译本体,重建翻译本体论的知识体系,其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广义认识论,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主干清晰,多元丰富,因此其研究范式也更具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本书是翻译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思考,是对构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必将进一步推进翻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作者简介

吕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译协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三届副会长,现为学会学术顾问。一直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发表论文120余篇,本科翻译教材两部,研究生翻译教材一部,翻译理论著作三部,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与观点。翻译学术著作一部,翻译英美小说四部。




再版序言

文/吕俊 侯向群

十年前,《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一书面世,获得译界同仁的普遍认可,这正是拙作能得以再版重印的原因。作为著作者,我们首先要感谢译界同仁的厚爱,同时也在内心感到欣慰。十年的光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不可谓短,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仅仅是一瞬而已。就学术发展而论,十年中我们足以见证一种学术思潮的兴起与勃发,也可以目睹其衰落与沉寂。时间对于一部学术著作而言,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当然,仅仅十年在此意义上又太短,不足以说明什么。所以,我们十分高兴这次拙作有机会再版重印,让它有了再经受十年考验的可能。



回想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构思这部著作并把一些重要章节以论文形式在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之时,正是解构主义思潮主宰我国译学界之日,及至拙作正式出版之时,解构主义思潮业已衰落与式微。它之所以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自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它只是一股怀疑与否定的批判思潮,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真理理论体系。当人们认识到它所批判和否定的东西的确存在如其所批判的不足或错误时,它的任务便宣告结束,至于以后的事情,它就不管了,因为那不是它的分内之事了。解构主义批判了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即现代性哲学,拒斥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否定了知识的确定性(这些的确是现代性哲学的症结所在),给我们带来了强调差异性、不确定性、个性与离散性的后现代性。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杂然无序的问题, 它就不管了。正如Gerard Delanty在Social Science: Beyond Realism and Constructivism一书中所批评的,

有混乱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这种思想来源于文献批判主义和令人怀旧的权利偶像。我们认为解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是最时髦的,但现在已经消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它不能回答现代社会的规范基础问题。如果社会科学有一个公共功能,那么这种社会科学就必须回答它的理论客体问题。

这一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这也是它兴衰起落十分迅速的原因。


我国译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前几年内,正是在这种思潮带领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批判了语文学范式的传统翻译理论,否定了以奈达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思想。但在此之后它就鸣金收兵了。至于翻译学以后该怎么走,需要怎样的理论作为主导理论,新的研究又以何为基础,等等,它就不再考虑了。自此以后我国的翻译学基本处于缺乏主导理论的泛文化研究之中,甚至企图以文化研究替代翻译研究,声称“翻译研究,说到底,就是文化研究”。我们不否认现代知识处于学科交融与综合之中,但绝不是不再需要学科分类,而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互鉴和方法融通。以文化研究替代翻译研究不但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其实,这也是解构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建构主义在理论方法上是不同的,其发展就很不一样。现代主义采用句法学的方法,它相信句法结构决定了意义。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趋势是解释学的,而解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的解释,到一定时候,它必然要求所谓“文化转向”。建构主义的思想趋式是修辞学的。因为建构主义强调对话与协商,而修辞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听众相信一种观点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以及另一种观点的不合法性。古希腊文化中修辞学十分发达与当时的民众爱好在市民广场辩论有一定关系。



在翻译学研究中,把研究方向引导至主导理论缺失、方向不明情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有影响的译学学者缺少反思精神,没有认识到他们所依赖的哲学理论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战中,只图一时获得批判与否定的快感,而不考虑破坏之后的重建问题。所以,在理论选择时没有对众多可选择的理论进行甄别和衡量。当然,理论本身的问题还是主要的。例如,在哲学范畴上,现代主义只强调主—客关系,而解构主义则把客体置于不顾,只强调主体际性,在批判狭义认识论的同时,忽略或根本不知还有广义认识论的存在,后者是一种主—客—主的认识模式。这里既有不同的主体(即主体际性),还有不可或缺的客体位置。试想,如果客体缺位,那么主体间的对话和争辩又围绕什么进行呢?在广义认识论中主体是社会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对话是个体与社会的对话;在语言问题上,解构主义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语言工具论观点,代之的是语言本体论。认为“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其结果必然使言说者也陷于难以自明的窘境;在理性观上,它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目的——工具理性,批判了现代性的确定性,却用非理性代之,结果让自己陷入相对主义泥潭,只能以“怎么都行”作为最终判据。它忘记了人类一切活动或科学事业都是理性的事业,真正的哲学思想也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协商对话,在交往理性中形成的:在真理问题上,解构主义批判了符合论真理,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与价值无涉的纯净性, 这当然是对的,但它却否认任何真理的存在,这就走过了头,因而否定了一切科学探索的目的性,甚至人生的意义。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真理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纯粹的、超然的,它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种思想或利益在协商中通过对话、争辩、冲突和让步而形成的一种共识,即哈贝马斯所谓的“共识性真理”


其实,在翻译学建立的过程及主导理论的选择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理论资源可供选择和利用。解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在破除旧的理论时,的确是利器。但它在破后重建中却显得无能为力,难有作为。


在众多理论中,有一种有深远历史渊源又在同解构主义争辩与斗争中更得到空前发展的哲学思潮,即,建构主义,是我们可以倚重的哲学思想。正如M.R. Matthews在他的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所说,

从后现代主义或后解构主义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和神学教育。从总的情况看,建构主义已成为热点问题。

这一哲学思潮门派众多,阵容强大。在批判现代性上,它与解构主义是“同盟军”,但在其理论目标和终极使命上来看,它们又很是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争论是在所难免的。大家熟知的哈贝马斯和德里达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拙作主要理论资源的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就以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为基础,重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将主客二分法转换为个人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建构关系。他说语言学上建立起来的主体通性结构可以以基本的言语行为为原型加以研究,这些结构对社会系统和个人系统来说,都是根本性的。我们可以把社会系统理解为交往行为的网状系统;个体系统可以从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加以观察。据此他提出著名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理性,普遍语用学,商谈伦理学,以及共识性真理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仅从这些理论名称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与翻译学的密切关系。


再如,托马斯·库恩,早就被看作建构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观,他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逻辑的建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科学家社会行为的过程。他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科学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选择的范式决定的,从而打开了用社会原因解释科学的方便之门。所以,拙著首先就运用了库恩的思想对译学发展进行了范式划分,即,传统的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多元范式以及拙著中提出的建构主义范式。除此以外,拙著还借助了其他一些建构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如布迪厄等。他们都是建构主义者,因此,拙著副标题为“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作为一个全新的翻译学理论和理念,当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甚至谬误,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因此,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能真诚地批评和指正。


是为序。

(注: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脚注已略去,详情请参阅纸书。)



目     录

CONTENTS

译学探索之路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序

关于建构主义翻译学之构想(代前言)

第一章 关于翻译学的学科学思考

1.1 增强学科意识,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1.1.1 学科学的发展与翻译学的孕育

1.1.2 作为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与要求

1.2 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2.1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1.2.2 综合学科内部结构的特点

1.2.3 综合学科内部的科际整合

1.3 翻译学的机体结构模式

1.3.1 为什么要选择传播学的结构模式作为翻译学的机体结构模式

1.3.2 传播学观照下的翻译研究的特点

1.3.3 传播学的丰富理论成果是翻译学的雄厚理论资源

1.4 翻译学的理论结构框架模式

1.4.1 以言语学作为主干理论框架的建构性研究

1.4.2 言语的语言学与语言的语言学

1.5 增强理论意识,促进翻译学的建设

1.5.1 在翻译研究中轻视理论的倾向

1.5.2 理论的构成、性质与功能

1.5.3 在翻译研究中轻视理论的缘由

第二章 对已有几种翻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批评

2.1 我国译学研究的几次范式演变

2.2 语文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及其批评

2.3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及其特点

2.4 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中的盲点与误区

2.4.1 结构主义把翻译研究置于天真的假设基础上

2.4.2 对结构主义意义观的解构

2.5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与批评

2.5.1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

2.5.2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一种认知范式的转变

2.5.3 翻译观念: 从独白走向对话

2.5.4 翻译的过程: 一种对话的参与

2.5.5 理解中的偏见与翻译的再创造

2.6 解构主义范式的翻译研究——缺少主体框架的研究范式

2.6.1 翻译学的框架结构问题

2.6.2 为什么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不能成为本体理论框架

2.6.3 翻译学主体理论框架的性质与特点

2.7 如何看待解构主义的研究范式

2.7.1 我们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

2.7.2 在学习中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2.8 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

2.8.1 为什么译学研究出现文化转向

2.8.2 如何看待这种文化转向

2.8.3 回归本体之路与双重解读的策略

第三章 建构主义翻译学之知识基础

3.1 实践哲学——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3.1.1 哲学观念的变化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3.1.2 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

3.1.3 哲学的实践转向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3.2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认识论基础

3.2.1 经验—分析科学与重建性科学的区别

3.2.2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3.2.3 自在客观性、主体间性与自为客观性

3.2.4 三个世界理论与翻译研究

3.2.5 从狭义认识论到广义认识论

3.3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性基础

3.3.1 翻译研究范式与理性基础

3.3.2 翻译研究中的理性定位

3.3.3 建构的翻译学的理性基础: 交往理性

3.4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真理观

3.4.1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中的真理观

3.4.2 共识性真理及其特点

3.4.3 共识性真理观与建构的翻译学

3.5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

3.5.1 结构主义和本体论语言观及其翻译观

3.5.2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3.5.3 言语行为理论与建构主义翻译学

第四章 建构主义的翻译学

4.1 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

4.1.1 何为普遍语用学

4.1.2 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向言语行为理论的转变

4.1.3 普遍语用学的翻译观

4.2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解观

4.2.1 绝对主义的意义观与理解的机械性

4.2.2 相对主义的意义观与理解的任意性

4.2.3 哈贝马斯对意义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理论的超越

4.3 从言语行为理论到普遍语用学

4.3.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4.3.2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4.3.3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

4.4 言语结构的双重划分与翻译模式的转变

4.4.1 言语行为作为普遍语用学的最小单位

4.4.2 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

4.4.3 双重结构原理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4.5 现实文本与观念文本

4.5.1 观念文本与现实文本

4.5.2 不同性质的观念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不同关系

4.5.3 文学文本与现实文本的关系

4.5.4 情感的读者与理性的译者

4.5.5 普遍性原则与论证性原则

4.6 底线限制性: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翻译标准特征

4.6.1 传统翻译观念的颠覆

4.6.2 传统翻译标准的破碎

4.6.3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翻译标准问题

4.6.4 新旧翻译标准的比较

第五章 翻译伦理学

5.1 翻译活动中的权力与话语

5.2 不对称的文化交往

5.2.1 殖民话语与翻译的境遇

5.2.2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5.2.3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5.2.4 自我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

5.3 翻译伦理学

5.3.1 何为翻译伦理学

5.3.2 翻译活动更需要道德与伦理规范的制约

后 记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是基于“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hinese Book Citation Index,简称CBKCI)数据库的入选书目,将入库的引用频次较高的外语研究学术专著,进行出版或者修订再版。该数据库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共同开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11个学科,以引用量为依据,遴选学术精品,客观地、科学地反映出优秀学术专著和出版机构的影响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32种图书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占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类入选专著数量近1/4(共132种入选),数量居该领域全国出版社首位。


本着“推广学术精品,推动学科建设”的宗旨,外教社整理再版这些高被引图书,将这些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以新的面貌、新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对于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研究效率和研究质量,记录与传承我国学者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广大语言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



丛书书目

(书目按学科主题分类,按书名首字笔画排序)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

《认知语言学》王寅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辛斌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朱永生 严世清

《社会心理语言学》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 陈晨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彭宣维

《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李战子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王寅

《语言共性论新解》程工

《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刘正光

《语言学概论》王德春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 黄国文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第二版)》张德禄 刘汝山

《教学篇章语言学》刘辰诞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王文斌

《隐喻学研究》束定芳

《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许余龙


《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

《日本汉文学史》陈福康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李维屏

《后现代主义之后(第二版)》王宁

《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蒋洪新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胡全生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李维屏

《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杨金才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卫茂平


《澳大利亚文学史》黄源深


《中国译学史》陈福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穆雷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庄智象

《翻译文化史论》王克非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吕俊 侯向群

《翻译学归结论》赵彦春


《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桂诗春 杨惠中

《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束定芳 庄智象

《英语学习策略论》文秋芳

《跨文化外语教学》张红玲


【 互 动 赠 书 】

欢迎文末留言

或者转发集赞21个,截图发至后台

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3名幸运读者

各赠送本期推荐新书《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1本

(统计截止时间为推送发出后的下周五中午12点)

机会多多,不要错过哦!


(ps. 上周的获奖读者小编已经联系,请看到消息后及时回复寄送信息,我们会尽快寄出赠书)

END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021-04-16

新书推荐 |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2021-04-09

新书推荐 | 翻译研究经典著述汉译丛书: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观点传播(修订版)

2020-10-16

机器翻译 VS 人工翻译:翻译机能取代过了大学英语6级的你吗?

2021-03-12

学者聚焦 | 纪念翻译家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年

2021-01-22

学者聚焦 | 陈独秀:觉醒年代里爱国与求真的一生

2021-04-30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后现代主义之后(第二版)

2019-05-06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版)|新书

2019-02-15

刘英凯:“双声” 与alliteration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应用

2020-11-13

新书推荐 | 卢炜:济慈与中国诗人——基于诗人译者身份的济慈诗歌中译研究

2020-09-04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