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问题对话|⑤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处理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关系?

陈文胜等 乡村发现 2022-12-31

找回失落的故乡:从春节返乡看乡村振兴的现实与希望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村头的那棵树,是家门前的那条小溪;故乡是父亲嘿呦脸上的皱纹,是母亲头上霜白的头发;故乡也是鞭炮声中的那顿年夜饭……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春节返乡的热潮仍旧,乡村的变化又有哪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对此,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五:《乡风文明建设如何处理移风易俗与尊重传统文化的关系?》,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中国乡村发现:从春节期间的“返乡观察”来看,很多人将视角聚焦在乡村文化方面,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才能实现乡风文明?

01

陈文胜:2006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有乡风文明这个要求,十多年以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再次提出,说明乡村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乡村振兴,风气为魂。必然需要发挥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以有效破解在乡村治理中法律手段太硬、说服教育太软、行政措施太难等长期存在的难题。在基层中调研就发现,不少地方在乡村环境整治中,把农户环境卫生好的和不好的,都在集中公开公布,好的没有奖励,不好的也没有处罚,但全村都是很自觉的,这就是正风俗。古时候,伤风败俗的就不许进祠堂,这就是树正压邪,是社会舆论与自觉修养相结合的“软治理”。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精神文明,是要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社会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的民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生祭婚丧节庆是农民的头等大事,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面子,更是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断?是什么力量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建立在家园、家庭、家人之上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家,哪有国?有了家就有了家庭的归属感,知道自己生命的源头,感恩亲人的抚育与呵护;有了家庭的归属感就有了家族和家乡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眷恋成长的故园;有了家族和家乡的归属感就有了宗族和民族、国家的归属感,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担当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故情系故土,小而思乡,大而思国。而乡村的民俗习惯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纽带作用:家庭通过乡村的民俗习惯这个精神的归宿将家乡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家族通过乡村的民俗习惯这个血缘的密码将宗族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从而将祖源认同与民族认同合为一体,使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具有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不可或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孔夫子和马克思两个老祖宗不能丢,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乡村的民俗习惯是传统文化之根,切不可再干文革砸毁孔子庙那样的蠢事了。张治中在破四旧时就直言,在以后会被认为是一个笑话,历史现在已经证明了他的预言。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分干预禁止。有些地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搞形式主义,不分对象硬性规定婚丧只能办多少桌酒,桌上只能摆几样菜,菜只能是哪几个品种等,甚至平坟、砸棺、禁卖冥币,不仅是严重损害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侵犯了农民的文化权利、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是使中国历史文化血脉走向断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无多大的差别。而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其本质是因为植根于乡村文化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尤其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熏陶的区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如果说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那么,也可以说,只有建立在乡村文化基础上的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才是民族的文化。因此,乡村的民俗习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其价值绝不亚于万里长城。

我认为,移风易俗要以尊重乡村的民俗习惯为前提,乡风文明只能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历史也证明,任何国家用强权法律、行政手段干预传统的民俗习惯都是失败的。故黑格尔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一定会存在。

02

陆福兴:乡村文化是乡愁的载体,因此,“返乡观察”聚焦乡村文化也理所当然。当前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碰撞不小,所以乡村文化在碰撞中遇到了强大的城市文化压力,特别是某些有“优越感”的城里人,返回乡村用城里人的视角和思维,对乡村文化指指点点,企图唱衰乡村来显示自身的“优越”,影响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正确认识。要在城乡文化碰撞中实现乡风文明,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保持乡村文明的乡土味,乡风文明的特点是乡土,有乡土味才有乡风文明,因此,建设乡风文明,不能用城市文明做样板和标准,而是要在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加强建设引导,乡风文明必须根植在乡土之中,如果成了城市文明的翻版,我们的乡风文明建设就失败了。当然,乡风文明建设也要吸取现代城市文明的精华来创造创新,而不是一味的仿古和复古。

03

王文强:城市文化源于工业文明,乡村文化源于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两者是相对独立的文化。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是以农村人口的进城为基础的,农村的发展又以城镇化的带动为基础的,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既有冲突、也有相互渗透。城市文化以物质的繁荣为基础,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特征,乡村文化以地域为条件,相对封闭与守旧,因而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在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中,乡村文化的确有相对弱化的表现,所以为“返乡观察”所聚焦。乡村文化是乡村生活的精神依托,乡村文化的弱化,对乡村生活的幸福感、价值感必然产生不利影响,也使得一些恶习和城市文化的糟粕趁虚而入。因此,要实现乡风文明,一方面要强化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增加乡村公共性、集体性文化的供给,激励农民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供给的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要顺利时代变迁创新性改造乡村传统文化,倡导吸收城市文化的精华,使城乡文化能相互补充,从而使乡村文化成为引领乡村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前沿问题对话|①春节返乡话题为什么热度不减?

⊙前沿问题对话|②如何观察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

⊙前沿问题对话|③“反向过年”反映中国乡村社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前沿问题对话|④国民经济下行背景下振兴乡村产业的路径是什么?

⊙光明日报圆桌对话:陈锡文、曹锦清、陈文胜论道乡村振兴

陈文胜: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农业现代化

陈文胜:乡村振兴的资本、土地与制度逻辑

⊙陈文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何以实现

经济日报|陈文胜:推进三大变革实现乡村振兴

陈文胜:中国迎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

陈文胜:警惕压力型乡镇管理体制使乡村振兴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对话|小岗村与华西村的不同道路及其困境与转型

对话|陈文胜:农业大省如何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光明日报|贺雪峰、秦富、陈文胜:如何观察今天的中国乡村?

王文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在激励

⊙王文强:全面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王文强:21世纪以来中国三农政策走向研究

⊙王文强:湖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王文强:探索城市人口到农村落户

陆福兴:宅基地“三权分置”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陆福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 

⊙陆福兴:“三治融合”实现治理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