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第二十一期:互动·多元——跨世纪学术研究的主体思维

天津外国语大学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 百家谈 2022-12-22



本期主题:互动·多元——跨世纪学术研究的主体思维


主持人:祝克懿


主持词


祝克懿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全球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热潮中,跨越20世纪、21世纪的“互动·多元”学科理念正以越来越强大的态势向我们走来,正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的一种主体思维,也越来越显示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阐释力。

“互动·多元”这个一体两翼的学科理念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进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是因为作为理论源头的“语言生态理论”与“互文性理论”遵循了语言自身发展最为本质、最为客观的生态规律。创立之初,采用跨学科交融的策略以丰富理论内涵;学科成熟之后,又通过种种实践走入超越语言学的多个领域,发展成为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理论意识和符号分析的先导成分。这实际是走上了一条用多体支持辅助单体,单体发展成熟后又反哺多体的生物生长良性循环之路,所以获取了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概言之,“互动·多元”理念是语言生态理论与互文性理论在范畴层面和研究范式方面共具的认知形态及思维特征。90年前美国学者萨丕尔关于语言生态的基本认知是“相互作用与多样性”;50年前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对文本生成与理解的基本认知是“互动与多元”;40年前美国学者豪根开启,20年前澳大利亚学者韩礼德深化,当下世界范围内各族学者接受并发扬光大的语言研究理念仍然以“动态·多元”为理论核心,这充分证明了人类基本思维结构具有同一性的心理认知特征。

分述之,“动态”理念反映了语言研究从静态到动态,跨越式的历史发展。因为从静态角度展开的语言研究通常视语言为一种符号系统,不重视语言运用的具体情景,崇尚逻辑推理过程,并用模式化的方法推动符号体系化,希冀揭示出语言现象所呈现的共同性和普适性规律。

为阐释“动态”的本质,根据“互动”中的语境因素参量,我们把随交际动因变化而变化的互动关系描写为一种函数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y=f(x)所反映的对应关系、映射关系。其中,x集合为函数y的自变量,f为对应法则,y集合(因变量)则随x的变化而变化,为自变量x的函数。由于作为交际需求的f不可穷尽、不能尽数,决定了函数互动共生的多元关系。

“多元”理念则反映了语言生态理论和互文性理论从描写范式到实践分析的真实面貌,表现为:

1. 理论生长点的多学科基础。

2. 视语言符号形态为一种互为依存、辩证统一的系统存在。

3. 注重广阔语境空间对语言符号形态生成理解的认知框架作用和推进功能。

4. 视语言的互动作用和多样性形态为理论核心,以跨领域、跨时空互动方式实现语言表现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作为理论目标与研究归趋。

本专栏的五篇文章秉持“动态·多元”理念,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理论认知视角考察跨世纪“互动·多元”学术研究的走向,对其在世界范围的思维共性进行了精辟描写,给予了深度阐释。




祝克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修辞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修辞学、语篇语言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现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当代修辞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语言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专家数据库”专家,国家语委专家,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石油大学学术顾问,多所大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陈望道研究会副会长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上海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协、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多所高校项目评审专家,多种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和复旦大学科研项目数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获上海市、复旦大学奖项数项。出版专著、主编、合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参与英国剑桥出版社《剑桥修辞学史》第五卷“中国修辞”专题的撰写工作,担任隶属于英国Taylor & 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出版社Routledge(劳特利奇)外译项目的评审工作。

被邀至意大利、德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讲学,邀至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讲学。




王振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创建人、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校长奖获得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顾问(原副会长)。主持国家哲社科研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篇;其中,《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为语言学高被引论文TOP10中第三位(据CNKI 2020上半年统计)。出版著作、译著和教材22部,包括《马丁文集》8卷(2010-2012)、《作为系统的语篇——语篇语义学视角》(2019)和《法律语言研究——语篇语义视角》。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兴趣包括评价系统、语篇语义、法律语言。





陈小慰,博士,福州大学“嘉锡学者”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联合博导、教学名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福建省政协常委。兼任中国译协理事兼专家会员、福建省译协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与翻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70余篇。4项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资政建言获国家和省级领导批示。




鞠玉梅,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跨文化修辞学、批评话语研究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以及省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





邓志勇,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浦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鉴定专家。现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语文学会理事、上海外语教育技术协会理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修辞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四届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比较、英语写作学(English composition studies)、语言学、语体学、修辞学界面研究等。先后于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两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做访问学者。200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迄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外语类语言学核心刊物论文(CSSCI及北大版)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他编著多部。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教材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李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大学翻译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人才,中美修辞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出版专著与译著各1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第9批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首期开篇:专家与您共话文明之传播

第二期:话语之互动

第三期:“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研判

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第五期:文化之外译

第六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第七期:推动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第八期:新全球化与文化传播

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判

第十期:文明传播与互鉴

第十一期:新文科,新变革

第十二期:文章翻译学

第十三期:文明互鉴中的文化自信

第十四期:日本国家战略定位与中日关系走势

第十五期:符号学王国

第十六期: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

第十七期:丝路文化与东方文学的交流互鉴

第十八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十九期:时代呼唤翻译哲学

第二十期:翻译与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上线啦!

《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 》  投稿须知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专栏参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