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第二十八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

天津外国语大学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 百家谈 2022-12-22

本期主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

主持人:郑海呐


郑海呐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主持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现实要求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播力等于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求我们“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精神内核,向世界传播好、解释好、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重大时代课题。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研究工作。

本期邀请了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研究实践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英美传播的四重特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的基本经验等进行了探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时代背景探析

 余金成

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就此背景我谈三点看法:第一是一大动力,第二是两轮冲击,第三是三重改变。

第一,一大动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动力就是当代生产力的巨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最核心的一个判断,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会产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看来,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基础动力只能发生在生产力环节。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就在于人类生产力发生了变化。理解和认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考察这种变化。

第二,两轮冲击。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关注它给人类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两轮冲击。第一轮冲击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解决如何激励劳动能力的问题。传统计划模式必须改革。第二轮冲击是政府如何在生产力的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上更好发挥作用,特别是如何帮助穷人、弱者平等地参与生产活动、市场竞争,光有市场作用是不够的。这两轮冲击把整个人类生活都卷入到大变局之中,不仅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要面对。

第三,三重改变。第一重改变就是经济体制。我们要致力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持续挖掘劳动者潜能;我们要重新认识资本,按资分配也是按劳分配,它检验的是资本拥有者的市场经营能力。重新认识资本主义,我们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它就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新型大国关系,就是新型两制关系。

第二重改变在机制层面上。让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并行不悖,切实保障所有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要修正那种主导整个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强者支配弱者的理念,强调强者与弱者平等合作。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会使这个世界越来越和谐。

第三重改变是发展观念的更新。要用社会本位的理念来替代个体本位的理念,这首先就在于对权力的认知上,要想把个体本位转移至社会本位,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国家权力。

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所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世界背景,要求我们看到“变”是全方位的,包含体制、机制、价值观或者叫发展理念,几乎囊括了人们需要面对的一切。“四个自信”就是要通过中国所创设的新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



增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外传播的研究实践力

杜鸿林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市社科规划办原主任 

按照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研究实践力内在逻辑,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首先,要清楚对外传播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它可以被理解是一个“2434”结构的思想理论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包括2论: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是人民中心论。时代使命论包括4论:历史方位论、时代主题论、发展理念论、党的全面领导论。全面建设论包括3论:两大布局论、两步走论、整体推进论。条件保障论包括4论:国家安全论、祖国统一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全面从严治党论。

其次,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和对外传播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论述,大致归纳为“九论”:(一)传播领导论。坚持党对传播事业的领导。(二)传播主体论。传播的主体包括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青少年等。(三)传播导向论。起关键性引导作用的当属党和政府。(四)传播类别论。传播包括政治传播、经济传播、军事传播等。(五)载体论。包括论坛、会议、民间组织、互联网等。(六)传播融合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发展,优势互补。(七)传媒创新论。顺应大势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大势,打造融通内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八)传播艺术论。把握好时度效,技术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九)传播内容论。内容创新是根本,内容为王。

如上归纳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播论述的“九论”是就整体而言的,而习总书记关于对外传播论述有着相对独立性,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论述归结为“六论”:1.道义论;2.平等论;3.和合论;4.诚信论;5.互尊论;6.共荣论。

最后,进入到实践领域,我们应如何传播。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确立好选题。二是选择可行的方式和渠道。

(一)确立好选题。就要扬己之长,克己之短,精选值得做、做得来、发得出、叫得响的选题。好选题的重点应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世界意义、时代价值和新闻价值的理论及其实践。我们要掂量自身条件。根据自己的学业专长和所处的学界方位,力求人家有的,我出新;人家无的,我补白;人家点题的,我深化。应当鼓励选题个性化。

(二)丰富传播路径。文本的对外传播是主打,做好文本的对外传播,语言能力是个要件,咱们天津外国语大学有这个跨界人才组合的优势和传统。除了文本阐释的对外传播主渠道之外,还可以开辟其他对外传播通道,《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应当是天津外国语大学科学理论对外传播的首选媒介。此外,要主动和国内权威的主媒和机构的网络平台建立联系,积极开辟国内外发表渠道。要发挥“报网端微”等融媒体一体化优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拍成多样的网络作品,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对外传播,效果想必会更好。咱们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在学校的统筹下,注重发挥外国留学生和外教在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通过他们把真实的感受传播出去,使国外受众透过鲜活的事实体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伟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英美传播的四重特点

 宋婷

天津外国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海外持续引发热评和热议。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英美国家主流媒体相关报道体现出四重特点。总结和分析外媒的报道情况及其特点,将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话语权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具体化

具体化,在新闻报道中穿插着与新闻主题相关的、更多具体化的内容或信息。记者Connor在2017年10月24日一篇题为《习近平是现在中国最强有力的最高领导者》报道中,穿插介绍《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五句重要讲话,这几句话的英文版译文都选自该著作的英文版。记者用“习近平的智慧”进行概括,高度认可和赞扬习主席的这几句经典话语,让国外读者清晰了解中国反腐斗争的决心。《泰晤士报》报道标题突出新闻事件,相对客观中立,标题中的名词主语为中国、新丝绸之路,大多采用动作动词,突出中国行动及各方反应。

二、形象化

形象化,开展纯图片形式的报道,将新闻主题更加形象地呈现给读者。《每日电讯报》2017年10月20日一篇关于十九大会议的纯图片形式报道,配有21张图,十分形象生动,每张图片下方还配有几行解释说明,形象直观地向英国民众展示十九大会议的主要内容。《泰晤士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多为动态性消息。迅速简洁的短报道聚焦“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事件或动态。深度报道则重点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的前景、具体行动的原因等进行深入分析。《纽约时报》通常把新闻事实置于其他事实的比较中,呈现各方的反应和利益情况,报道兼具共时性和历时性,以综合全面的事实维度来检验中国提出的倡议行动。

三、鲜活化

鲜活化,以视频的形式来传递新闻信息,直观而鲜活。随着中国开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呼吁世界各国参与和支持经济全球化。2017年10月21日《每日电讯报》推出“习近平如何会成为比特朗普更有影响力的领导者”视频,以立体形式呈现,让观众在生活化情境中轻松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议题化

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传播活动立足于维护和增强国家利益。出于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媒体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信息时,总是采取有差别的操作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秩序构建有着深刻影响,必然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成为媒介议题。作为市场化媒体,《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虽然奉行真实、客观的专业主义新闻理念,但在涉及国家利益时,又天然地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报道框架呈现意识形态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的基本经验

杨红运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使得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飞速增长,中国软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在沉寂数百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赢得了国外民众的关注,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的立场和表态赢得了尊重和支持。正如有论者所言:“中国共产党人在构建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积累了对外传播的丰富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外国人讲,讲到什么程度,该给谁讲,让谁传播到哪里去。”

纵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注重事实价值相统一的“内容为王”,也注重融通中外的“接地气”的话语表达和灵活多样的传播手段和策略,有力地提高了传播的效果。具体来看,从传播主体来看,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注重从人类发展和国际视野的角度来把握对外传播的价值,不断推动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主动邀请国外记者来访,重视对国外受众群体的研究,这些活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避免了盲目性或自发性,顺应了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了由小到大、蔚然成风的壮观景象;从传播内容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其对外传播遵循了“用事实说话”。反过来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又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致力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好声音”,符合世界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唤醒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从传播话语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传播兼顾了国际视野和本土立场,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还能够旁征博引中外典故,通过百姓视角和平民化语言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故事,增强了理论传播的力量和效果。从传播方式和策略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有效地发挥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作用,重视通过国内外重要会议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善于运用“他者言说”“借船出海”等传播策略,并借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良极具人格魅力的来“动之以情”,使得理论传播不仅有高度,也很有温度。



排版:孙昱峰

审核:周和军 杜树标

2021-06期,总第28期

主编:王铭玉

副主编:田海龙 姜龙范 郭太 刘宏伟


相关链接:

首期开篇:专家与您共话文明之传播

第二期:话语之互动

第三期:“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研判

第四期:学悟齐进,译研相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感悟

第五期:文化之外译

第六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第七期:推动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

第八期:新全球化与文化传播

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判

第十期:文明传播与互鉴

第十一期:新文科,新变革

第十二期:文章翻译学

第十三期:文明互鉴中的文化自信

第十四期:日本国家战略定位与中日关系走势

第十五期:符号学王国

第十六期:政治文献的外宣翻译

第十七期:丝路文化与东方文学的交流互鉴

第十八期: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十九期:时代呼唤翻译哲学

第二十期:翻译与文化交流

第二十一期:互动·多元——跨世纪学术研究的主题思维

第二十二期:法律翻译

第二十三期:中俄文明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聚合性”意识

第二十四期:中央文献英译研究需要理论创新

第二十五期:中俄文学交流

第二十六期:政治文献翻译与政治话语的再创造

第二十七期:文明互鉴语境下的中国语言学研究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上线啦!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投稿须知

《“文明互鉴•文明互译”百家谈》专栏参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