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蛰时节,我们集齐了横跨五千年的神龙

艺度君 艺度 2021-02-22




史思明墓出土铜坐龙

首都博物馆藏

前言:


你可能并不太了解“龙”





今天是二月十二,惊蛰节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每年到这个时候,春雷滚滚,天气转暖,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



“蛰”这个字,本身就含有蛰伏的意思,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时节雷声将它们喊醒,万物开始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另外在道教里面,雷还跟扫除瘟疫有关,抗疫医院“雷神山”大概取意自此吧。在这样疫情严重的时节,希望惊蛰过后,瘟疫退散,大家也能走出“蛰伏”,自由活动。



除了雷声,惊蛰跟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这其中的因果,我们还要回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这里所谓的“龙抬头”,是指日落后苍龙七宿中的角宿一升起,时间就在惊蛰前后,跟农历的二月初二挨得很近,从方便记忆的角度,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而实际上真正和龙抬头相关的,其实是惊蛰。



前面说到,惊蛰有雷,《周易》中有“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意思是天上的云气雷声都是龙所为。《山海经》中更是直言“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龙能行云布雨,滋润万物,利于春耕。当然深受农耕文明的喜爱。



虽然如此,“龙”作为中国人普遍的象征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一百年时间,1942年前后,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讲到: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



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在帝制消亡以前,龙的传人可不是普通人能喊的,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刘邦,为了自抬身价,才对外宣称自己是母亲与龙交合所生,而且这种事也只敢在事后说出。



玉龙凤佩

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晚期

距今5500-5000年

朝阳市牛梁河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不过“龙”在中国源远流长却是不容置疑的,关于“龙”的起源至今仍然有很多说法,它或许还隐藏着中国文化起源的密码。在天南地北的早期部落遗存中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它的存在,它们是同一系统还是各自发展?这些都还有待我们研究。



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龙的造型已经稳定成熟,然而追根溯源,在文字还未普遍形成的石器时代,我们怎么知道当时的某种器物就是远古先民眼中的龙呢?好在文明是有延续性的,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我们找到了“龙”字的一种写法,首先是下面如同字母“C”形的龙。

甲骨文中的“C”形龙

图自薛志强《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龙”起源的几个问题》



在距今5000年至8000年的红山文化中,出土过大量类似形态的蜷形玉器。今天我们称之为玉龙或者玉猪龙,而关于此类蜷形玉龙是否取象于猪,至今仍有争议,但这种蜷形器在其他地方均有出现,似乎是早期龙的造型。



玉C形龙

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

1956年于北京购买

鲁迅美院藏



玉玦形龙

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晚期

距今5500-5000年

朝阳市牛梁河遗址采集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玦形龙

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晚期

距今5500-5000年

朝阳市牛梁河遗址采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大玉龙

公元前4700-2900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玉猪龙

公元前3500-前 3000

红山文化晚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发现了背部有鳍的蜷体玉龙,比前面所见的更加神气。


玉龙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

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3300年



在浙江良渚文化中,则发现了首尾相接的蜷体玉龙。


玉龙

良渚文化时期

公元前3400年– 公元前2250年

浙江余杭后头山遗址

余杭博物馆藏



龙首纹玉镯

良渚文化时期

公元前3400年– 公元前2250年

浙江余杭瑶山遗址

良渚博物院藏



再到稍晚一些的江汉平原湖北石家河文化。


玉龙

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

石家河文化

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从时间到空间,分布如此广泛的蜷体造型,会取自现实中的什么动物呢?1997年,C.B.阿尔金先生在《红山文化软玉的昆虫化见证》中,提出蜷体玉龙是“鳃角金龟子、叶蜂和步行虫幼虫期的变态艺术形象”。



这几种昆虫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态发育,它们的幼虫跟成虫形态差别很大,幼虫时期在地下,就是蜷曲状态,后发育成甲虫在地面活动,甚至还会飞到空中。今天人类自封万物之灵,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切,但在远古先民眼中,这种变化大概很神奇,在他们的认知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孙机先生在《蜷体玉龙》一文中,引述古代文献论证这种猜想,《吕氏春秋》及《史记》中提到帝王的出现总伴随着祥瑞地螾和地蝼,而地蝼就是蛴螬(古书中多种昆虫的幼虫都叫蛴螬)。



左为蛴螬,右为商代龙纹玉佩



在商代妇好墓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玉器,其形态大致与红山文化的玉龙相似,但是细节有区别,比如龙嘴张开,露出獠牙。且腹部有足,与蛴螬类似。



妇好墓玉龙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当然,甲骨文中关于“龙”字的写法还有多种,不可否认,龙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进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进入农耕文明后,从天文学上似乎也能找到龙的踪迹。在文章《震撼!调动近两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大部分首次进京,只为揭秘最早中国中,我们大致讲了中国早期文明与天文学的关系。



循着这个思路,冯时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指出,“龙”字在甲骨文中的一类写法,与苍龙七宿的连线形状很相似。这种关联不是偶然的,苍龙七宿在农耕文明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关键的节气都可以通过它的物理特征来判断,进而指导农业生产。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早期社会权力的来源就在于对这些天文知识的掌握,以至于到后世,“龙”逐渐成了权力甚至皇权的象征。



甲骨文与苍龙七宿与西周铜龙



二里头时期处在各种文化整合发展的关键节点,2002年春,在清理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

约公元前1700年

二里头时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收藏



社会文化的不断整合,后来文化不断在古文化中汲取养分,本来具有多源性特征的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也规范划一,并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纹固定下来,后来成为商周青铜礼器最重要的装饰主题。



双羊尊

商晚期

公元前1200-公元前1050年

大英博物馆藏



蟠龙纹盘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商晚期

台北故宫藏


类似的铜盘在弗利尔美术馆也有一件,官网定为西周早期。


蟠龙纹盘

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

商晚期

弗利尔美术馆藏

 


龙纹扁足鼎

商后期

上海博物馆藏



嵌绿松石龙形铜器柄

公元前1400-前1100

商代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青铜盂

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100年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立鸮提梁方卣

商晚期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玉龙

商晚期

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50年

弗利尔美术馆藏



龙冠凤纹玉饰

商晚期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台北故宫藏



凤龙纹玉饰

西周中期

上海博物馆藏



上述偏向于纹饰,当然这一时期也有立体一些的表达。比如下面这件商代的青铜龙纹盘,龙首有角,又称为“尺木”,在古代文献《论衡》及《酉阳杂俎》中,“尺木”都被认为是升天的必备之物,所谓“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青铜龙纹盘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200年

温岭琛山乡楼旗村出土

图片©冯晟祎



同时期地处蜀地的三星堆文明中也有龙的踪影。一个龙形的怪兽爬在柱状物的顶端,旁边有一些长翅膀的装饰。推测它可能是柱子顶端的装饰。



龙柱型器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龙虎尊器肩上铸有三只高浮雕的龙头,腹部是三组虎与人的组合图案。虎身向两侧展开,虎口之下有一人,展示商代各地青铜器上都有发现的“虎与人”主题,表现的可能是巫师身披虎皮做法的场景。



龙虎尊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丏甫方尊

西周

公元前10世纪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龙纹壶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进入东周以来,蟠螭纹与蟠虺纹开始流行。这类纹饰是以盘曲的小龙或小蛇之形,构成几何图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是一种龙,但是没有角。而在形态上类似于蛇,也有认为它是龙的一种。总之这二者多少跟龙有关。



关于蟠虺纹最经典的一件文物便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国之重器曾侯乙铜尊盘,这是一件酒器,采用了极其复杂的失蜡法铸造而成。本体、各部附件和镂空附饰3部分组成。铜盘内立有1件铜尊,铜尊装酒,铜盘盛冰,就可以起到冰镇的作用。尊口、盘口和铜盘上的4个抠手做成细密繁复、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饰,尊的颈部有4条圆雕的龙形装饰,它们头部向外,口吐长舌,身体也是由镂空纹饰组成,这些圆润灵动的纹饰使尊盘成为一套造型端庄、纹饰精巧的艺术珍品。



曾侯乙铜尊盘

东周,战国早期

公元前43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铜簋,腹部两侧以卷曲成弓状的龙作把手。


曾侯乙铜簋

东周,战国早期

公元前43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铜禁,两条龙攀附在壶身上成为壶耳,壶身遍饰蟠螭纹,壶口作镂空设计,壶颈内壁有两行七字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


曾侯乙铜禁

东周,战国早期

公元前43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曾侯乙龙纹铜镇,顶上装饰1枚衔环龙形钮,周身雕铸8条相互纠缠的龙。



曾侯乙铜镇

东周,战国早期

公元前43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镂空蟠龙纹鼓座

春秋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特别的组合,曾侯乙编磬的支架,龙首、鹤颈、鸟身、鳖足的怪兽作为铜柱支撑着磬架,上下两根横梁满饰错金云纹,两端作透雕龙形,每根横梁的底部都等距离焊铸着17个铜环,搭配32副S形挂钩,用以悬挂磬块。这是迄今所知造型最精美、也是磬块数量最多的编磬组合。



曾侯乙编磬组合

东周,战国早期

公元前43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蟠龙纹佩。



蟠龙纹佩

战国中晚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挂饰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龙形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双头龙形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珩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20年) 九连墩1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龙

战国

上海博物馆藏



青玉龙

战国

故宫博物院藏



错金银龙纹镜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战车轴装饰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双龙纹玉珩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龙形玉佩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龙纹镜

东周

传为金村大墓出土

Hallwyl Museum藏



龙纹佩

东周

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龙凤纹玉牌

战国

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与芝加哥那件类似的,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凤纹牌形饰,用一块青玉双面透雕而成,出土于墓主人的左肩。玉佩正中为一长方框,上连一朵卷云纹,下为一个变形凤鸟。方框的下端原已折断,特制了两个H形小金桥巧妙地来连接,但整个器物仍保持了一致的风格。



凤纹牌形饰

西汉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螭龙纹玉璧

东周

传洛阳金村出土

纳尔逊美术馆藏



与纳尔逊那件类似的,是故宫博物院的这件螭龙纹玉璧此璧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两面各饰勾云纹6 周, 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阴线成形。璧孔内雕一螭龙,兽身, 独角,身侧似有翼,尾长并饰绳纹。璧两侧各雕一凤,长身, 头顶出长翎,身下长尾卷垂。与前者不同的是,故宫这件没有采用常见的谷纹、蒲纹、乳丁纹, 而是采用了勾云纹,使其与螭龙、凤鸟的搭配更为和谐, 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见的战国玉璧中此件玉璧最为精致。


螭龙纹玉璧

东周

故宫博物院藏



双龙纹玉佩

东周

传洛阳金村出土

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龙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龙

东周

弗利尔美术馆藏



绞丝龙形玉佩

战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玉索龙

战国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战国绘画中龙的形象,下面这幅画以白描为主,间以单色平涂,其线条流畅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备,尤其是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形成一驰一张的鲜明对比。这幅帛画与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共同称为前秦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两大珍宝。这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帛画之一,为国宝级文物。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物御龙图

战国

湖南省博物馆藏



龙纹青铜镜

波士顿美术馆藏



鎏金龙纹铜架

西汉

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图片©冯晟祎



下面三件龙形玉器,都是西汉早期,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出土。


龙形玉器

西汉早期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

图片©冯晟祎



龙纹勾形器

西汉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龙虎并体玉带钩

西汉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西汉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九彩金鲜卑头

公元一世纪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九彩金鲜卑头

公元一世纪

平壤石岩里九号墓出土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人物御龙彩绘画像砖

西汉

加拿大皇家安达利博物馆藏



龙头骨铲

东汉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鎏金铜龙头饰

东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鎏金铜龙头勺

三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铜走龙

六朝

Eskenazi藏



石雕龙构件

东魏或北齐

五世纪

弗利尔美术馆藏



佛菩萨三尊像局部

北魏孝昌三年

青州博物馆藏

图片©冯晟祎




元谧墓志

北魏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青龙壁画

高句丽时期

7世纪左右

江西大墓四神图



百济龙纹砖

7世纪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龙纹砖

统一新罗时代

庆州博物馆藏



鎏金铁芯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



铜坐龙

史思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鎏金龙

唐代

波士顿美术馆藏



龙纹八角镜

正仓院藏



龙纹镜

弗利尔美术馆藏



金龙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鎏金龙

九世纪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金龙

五代吴越

杭州西湖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冯晟祎



银龙饰片

衢州市博物馆藏



磁州窯白地黑花龙纹大瓶

北宋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龙纹瓶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玉龙头饰


弗利尔美术馆藏



智化寺藻井局部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金镶青白玉龙纹绦环

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边枕

明(宣德时期)

大英博物馆藏




龙纹墨盒


弗利尔美术馆藏



在连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先民们对龙的刻画与创造一直没有停止过。按照《说文》里的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似乎暗合了中华民族的内在性格。今天恰逢惊蛰,是一个与“龙”有关的日子,为此,我们给大家整理了那些时间跨度近五千年的龙。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其演变。不过要强调一下,中国龙的历史,远不止五千年……



参考资料:

孙机《蜷体玉龙》

薛志强《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龙”起源的几个问题》

湖北省博物馆官网介绍


立即抢购

👇




地球史上最强台风过后,正仓院大展今天正式开幕!

震撼!调动近两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大部分首次进京,只为揭秘最早中国

火爆!故宫年度大展,大批宋元书画首次公开露面

拓片值80万的中山国方壶,刘胜的保健神器……高清镜头下河北省博的逆天国宝

仇英:用命画画,你敢吗?

把正仓院仅存的几支唐代毛笔照了X光,竟发现了这样的秘密

修整近一年,全美最大美术馆重新开放,这里秘藏着怎样的中国顶级国宝?

重磅!克利夫兰美术馆免费公布超3000件中国顶级文物高清数字资料


密封线


你“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