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史上最强台风过后,正仓院大展今天正式开幕!
点上图
逛一逛
前言:
地球史上超强台风都挡不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正仓院特展,当然更挡不住各位阅读这篇文章。
前两天日本正处在高度紧张之中,传说中的地球史上超强台风“海贝思”突袭东京,一时间台风地震龙卷风洪水火山喷发,宛如一派末日景象。不过跟东京电视台的我行我素一样,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正仓院的世界——皇室守护传承之美”特展依然如期举行。早在今年5月17日,东博就在平成大讲堂的发布会上公开了这一展览计划,这次特展分前期(10.14-11.4)、后期(11.6-11.24)两部分,将展出正仓院和法隆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单位所珍藏的古代精品文物,共计一百多件。
御即位記念特別展
《正倉院の世界——皇室がまもり伝えた美》图录
立即预定
👇
ps:攻略时间到,东博这次展览分前后期,加上奈良国立博物馆的正仓院展(10月26日~11月14日),要想在最短时间内看完这三个展,那就选择11月3日飞日本,11月4日看东博正仓院特展(前期),11月5日看奈良国立博物馆第71回正仓院展,11月6日回到东博看特展(后期)。这是安排最紧凑的行程了。(当然,也可以选择关注我们,实现最佳观感的云看展体验)
中国人有浓重的汉唐情结,因为这两个朝代,在军事政治文化上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而且唐代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更重。但是各位可能不知道,日本人的大唐情节与中国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称呼华夏人为唐人,把很多来自中国的东西前面都加一个“唐”字。他们对深受大唐影响的平安时代的从容与风雅向往之极,而且这种向往越深刻,对大唐的崇拜就越彻底。或者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大唐文物,在日本能够传承至今,历经一千多年依然光鲜靓丽。
别的不说,光是正仓院能把这把传世唯一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保鲜一千年就足够他们吹一辈子了。而且这样守护的例子还有很多。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有人说,大唐在日本,这种讲法固然谬误,但是在日本保留下来的那些文物,陪伴过唐朝人和之后的一代一代人到今天,确确实实能够满足我们关于大唐盛世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对美与精致事物的追求。
平螺钿背圆镜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所以,尽管台风刚刚肆虐,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正仓院特展依然如期举行,而且昨天的开幕式上人潮汹涌。
特展《正仓院的世界》开幕式现场
©文化旅行学者谢田
今天正式对观众开放后更是引发热潮,对于爱排队的日本人来说,有好的展览他们可以围着博物馆排大半天的队,日本人也有一个大唐梦。
东博正仓院特展现场
©夏天-下大雨
东博在展览宣传上写到,为纪念天皇陛下继位,举办以正仓院宝物为中心,以飞鸟-奈良时代富有国际色彩的造型文化为焦点的特别展。本次展览是正仓院宝物和法隆寺捐献宝物这两个代表日本文化财产聚集一堂的稀有机会。
本期,我们来好好介绍这次展览。有些展品展期有限,文中会有所注明,各位需要注意,不要错过喜欢的宝贝。本文可能会很长,等不及的各位可以先转发收藏。
如前所述,展览的主体是是正仓院宝物和法隆寺捐献宝物,这两个体系都和一个人密切相关,此人便是圣武天皇。圣武天皇于天平胜宝八年(公元756年)五月二日驾崩,此后,圣武天皇生前所珍爱的种种遗物献纳给以东大寺为首的十八座寺院,藉以祈求冥福。
第一部分
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相关的宝物
展览的第一部分,正是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相关的宝物,其中有两份献物帐提纲挈领。
一份儿是《东大寺献物帐(国家珍宝帐)》,顾名思义,这是当年献给东大寺的宝物账本。光明皇后先后分五次捐献,所以《献物帐》也有五本。《国家珍宝帐》正是第一批记录650件品目的卷子。
这个账本在名物学研究上意义重大,它记录了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名字,让我们今天还能对号入座。
《东大寺献物帐(国家珍宝帐)》
奈良時代・天平勝宝8歳(756)
©正倉院
前期(10.14-11.4)展出
还有一本是《法隆寺献物帐》,即是当时献纳给法隆寺各式物品的目录。写在浅蓝色麻纸上,楷书字体端正而笔力遒劲。原来作卷轴装。卷末有当时朝廷中权位显赫的藤原仲麻吕、藤原永手、巨万福信、贺茂角足,及葛木户主等五人之连署,其笔致各自洋溢着每个人不同之个性。纸面上还满满地钤印着“天皇御玺”朱文方印。
《法隆寺献物帐》
奈良时代・天平胜宝8歳(756)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前期(10.14-11.4)展出
此外,便是圣武天皇夫妇平时所使用到的生活器具。
古柜
奈良~平安时代・8~9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有必要讲一下,下面这个庆长柜是收纳正仓院宝物所用,从柜中所遗留的墨书可以知道,它是在德川家康庆长八年时所造。
庆长柜
江戸时代・庆长8年(1603)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接下来这件是圣武天皇31岁时摘取六朝隋唐诗文手录而成的卷子,其中有不少在今天的传世文献中失录的篇章。
《杂集》
奈良时代・天平3年(731)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日本是中国以外,遗留传世唐人写经最多的地方。这些经卷都是当年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的,比如唐人李元惠于延载元年(西元694年)所抄写的经卷,内容是《法华经》。李元惠是长安人,但具体的生平事迹并不清楚。
写经后的题记年月日都用的是武则天所创用的新字,且其写于扬州,应该是取道南路的遣唐使带回国的。
这件卷子长久以来一直收藏于法隆寺,相传是圣德太子生前所有物,并俗称为《御同朋经》。根据传闻,圣德太子乃中国高僧慧思禅师转世降生,本经典乃太子派人渡唐取回,为其前世于中国修行时之寺院道友(即「同朋」所指)使用的经书,故云。
《细字法华经》
中国 唐时代・长寿3年(694)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后期(11.6-11.24)展示
收纳上面经卷的经筒也在展出之列,以一段分裁两半、刳空木心的沉香木制成。
经筒
中国唐朝或奈良时代·7 ~ 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后期(11.6-11.24)展示
接着的这件螺钿镜子大家应该很感兴趣,前两天看到某著名大号说这件镜子从前是杨贵妃所用,被唐玄宗赏给遣唐使带回日本,这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文献支撑这个说法。
不过,幸亏有正仓院相对完整保存着这样几面唐时期螺钿镜,我们今天才有这样的眼福,知道当时的螺钿竟是这样的光鲜璀璨。
平螺钿背圆镜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镜面
因为在中国,一件这样的传世品都没有,出土的倒是有几面,比如螺钿树下人物花鸟文漆背镜、螺钿云龙文镜及陕西咸阳县唐墓出土的螺钿人物文镜,不过风格似乎仍然稍有差异。
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712-736)墓出土的螺钿花鸟纹平脱镜倒是可以与正仓院的螺钿镜子对比着看看,只是由于长埋地下千年,其镜背已然被腐蚀变黑,仅能看到玉石碎片和贝壳嵌在其中。
螺钿花鸟纹平脱镜
唐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直径25cm 铜、贝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图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如果没有正仓院的螺钿镜实物,我们哪里能想象李倕墓中螺钿花鸟纹平脱镜当年的荣光!(安利一下,李倕墓中这面镜子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震撼!调动近两百件国家一级文物,大部分首次进京,只为揭秘最早中国)
另外,李倕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宗室出身,也从侧面表明正仓院螺钿镜的规格之高。
展览中还有一件平螺钿背八角镜,正仓院大量的螺钿器显示出唐代螺钿技术的高度发达,同时也是国力强盛的一个体现,因为螺钿技术真的费工费时,需要巨大的物质后盾支持,属于高级奢侈品。到后期甚至政府官方发布诏令禁止螺钿。
所谓“螺钿”,“螺”字是贝壳类的总称,而“钿”则是钿装的意思。它是指将贝壳镶嵌于漆木等材质的装饰手法。
平螺钿背八角镜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以目前所见,正仓院的螺钿镜都是树脂底,中间填充土耳其石和青金石等细片,嵌以花叶文的贝壳,研磨平滑,贝壳上又精细雕刻。花心处用琥珀填充。
下面这件铜镜原是光明皇后于天平八年(公元736年)二月二十二日圣德太子忌日时,献纳给法隆寺之物,一共有两面,后来于公元1878年,由法隆寺献纳给日本皇室,为“法隆寺献纳宝物”之一。
铜镜要光洁照人,所以含锡量很高,才显得坚硬而莹白。根据γ射线(伽玛射线)所得的透视照片显示,可知二面铜镜是在熔融度极高、流动状态极佳的情况下所铸造,技术高超。
就制作地而言,目前还有争议,一说中国唐代,另外,有学者认为此乃日本奈良时代以中国镜为范本所铸造的仿制镜。
海矶镜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全期展示
接着的这件盒子采用了银平脱的工艺,将带纹饰的银片嵌入漆面,接着以漆涂满周边,继而研磨抛光再錾花,制成精致的艺术效果。
这么精致的盒子,它的用途是装棋子所用。当然,各位会好奇怎样的棋子才配装在这里面,别着急,后面会有实物展示。
银平脱合子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银平脱合子(其二)
技法功用与上一件相同。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前面的盒子就是装下面这些象牙拨镂棋子的。分为红牙拨镂棋子和绀牙拨镂棋子。
拨镂,唐代一种彩绘象牙雕刻技法,先将象牙染成红、绿等色,称为茜色,再刻出花纹。纹饰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与这套棋子对应的,正仓院还有一件木画紫檀棋局,可惜唐代棋局之制,现在已经不太熟悉了。
这套棋子,正反两面都有绘制纹饰。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后期各展示五枚
绀牙拨镂棋子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后期各展示五枚
直刀 无铭(号 水龙剑)
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梨地水龙瑞云文宝剑
明治6年(1873)
©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次仅仅展示两扇屏风,正仓院的这几件屏风,都是在纸背上以鸟毛贴成文字,内容为治国箴言。
屏风结构示意
图自《在日本正仓院里看唐式家具》
当年唐太宗曾取群臣疏列于屏障,此屏乃圣武天皇御物,大概也是学太宗。
鸟毛帖成文书屛风(选两扇)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鸟毛篆书屛风(选两扇)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光明皇后曾发愿为亡父藤原不比等、以及亡母橘夫人祈求冥福,更为了宣示自己佛教信仰的信念而下令抄写了大量经卷。自天平8年(738)开始历时十余年间持续抄写,这卷正是其中一卷。
佛说宝雨经(天平十二年五月一日光明皇后愿经)
奈良时代・天平12年(740)发愿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这批写经虽然在日本抄写,但是与唐人写经已经高度类似,技法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看看同一批经卷中的其他一个局部就能有所了解。
现场还有一卷《杂阿含经 巻第四十五》同时展出。
以上,是展览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华丽的染织美术
正仓院收藏了大量的奈良时代(8世纪)染织品,对研究当时染织技术及服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服化,就有参考正仓院藏品。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这是正仓院唯一一件在麻布上用墨描绘骑云菩萨的麻布菩萨,可能当时作悬挂堂内之用。
墨画佛像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吴乐 吴女背子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缬是有彩纹的丝织品。夹缬是一种古代印花染色的方法,唐代以后非常普遍,据《唐语林》记载:玄宗时柳婕妤之妹创此,始秘终传。用两块木板雕刻同样图案的花纹,再将绢布对折夹入二板中,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染色花纹。后发展为用镂花油纸版涂刷印。所染成的织物亦称为“夹缬”。
这种工艺至今仍在北方一些地方可见,只是在样式的选取上大大不如前人。傅芸子先生曾在北京街头见有匠人以夹缬工艺染布,大叹“文样丑陋,色彩俗恶,逊昔不啻天壤!”
这种工艺在日本也有遗存,不过称之为“板缔”。
淡赤地団花鸟文夹缬平绢
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前期(10.14-11.4)展出
唐花文夹缬罗幡残欠
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期(11.6-11.24)展示
褥子是一种垫子,现在我们能看到诸如“花机褥”“经台褥”“讲座”等墨书铭文,说明它们既有铺在桌子上的,也有用来当坐垫的。褥芯的材料也因用途而各异。用于铺在桌子上等用途的上褥一般多以灯芯草席或麻布为填充,表面常用华丽的织锦,但有些也使用绫缎。另外,也可看到夹缬等染织物品。很多情况下,里料衬有交缬平绢。外形一般以长方形居多,也有正方形及圆形。正仓院中也可见到根据供品桌的形状而制成八边形等形状的褥子。长方形、正方形和八边形等的褥子中也有带边线的,边线的周围镶有其他布料缝制成边。
下面这件纹饰明显带有异域风情,其实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反应了唐王朝包容开放的特点。
白橡绫锦几褥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绀夹缬絁几褥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这件褥子也是将灯芯草席用麻布包住做为褥芯,表面采用双色纬纱织有狩猎图案的纬锦,衬里为织有小目结图案(小鹿图案)的交缬平绢。据推断这件褥子的制作时期要晚于狩猎图案褥子的代表作即奈良法隆寺相传的富丽堂皇的织锦―国宝“四骑狮子狩文锦”。
狩猎文锦褥
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前期(10.14-11.4)展出
树下凤凰双羊文白绫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法隆寺这褥是正仓院中也不曾见到的圆形,根据里料上记载的“经台褥”墨书铭文,可知其曾用于摆放经卷。其以麻布为芯,表面衬淡蓝底色平绢,上面覆盖用夹缬法在极薄绫罗类布料上印染唐花图案而成的布料。背面衬有交缬平绢,上面印有小目结图案(小鹿图案)。淡蓝底色透过蕾丝状的薄绫罗微微浮现,令人印象深刻。
罗夹缬圆褥(経台褥)(两件)
奈良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前期(10.14-11.4)展出
琵琶袋残欠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缥地大唐花文锦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缥地大唐花文锦(两件)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期(11.6-11.24)展示
下面一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一组正仓院织物残片,时间均在八世纪,在这次展览中全期展示。
最后是两件花毡,分前后期展示。
花毡一号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花毡二号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第三部分
沉香的世界
在中国,熏香文化历史悠久,西汉以来的熏香器具不断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尤其是佛教传入以后,这二者又发生结合。比如正仓院和法隆寺均藏有不少长柄香炉,都是供养的用途。在第五单元中会有展示。
比较起来日本的熏香起源就晚得多了,对此他们最早的记录来自《日本书纪》,很偶然的事件,推古三年,相当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日本人发现一块木头飘在海上,于是捞起来点着,结果香气熏人,以为是祥瑞,于是进献天皇。这块木头正是沉香木。
正仓院最著名的一块沉香木便是“兰奢待”,闲寂处候待之意。也可以说是等人宰割。它是日本最大的香木,长156cm,重11.6kg,号称“天下第一名香”。
兰奢待在文献中的正式名称是黄熟香,是这次展览中的重要展品。
黄熟香
©正仓院
全期展示
天平胜宝八年(756),光明皇太后进奉给东大寺时兰奢待的重量为13千克。历代天皇与将军曾切取小块来使用或赏予有功的臣子,据记载,足利义满、足利义教、足利义政、土岐赖武、织田信长、明治天皇等都曾使用过。
至今沉香木上仍然有当年割香人的姓名。
这里面一代枭雄织田信长是个特别的例子,当年信长入京,既不是天皇也不是将军,竟然也派使者去割香。颇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意思。
不过管香人不是王孙满,没能劝退信长。因为信长搞到了天皇的手敕,最终如愿以偿。由于这些典故,这块沉香也承载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当时香木用作佛前焚烧奉养材料,另外也作为箱类、刀柄及鞘、经筒、笔管的制作材料,兼有防虫等的功效。正仓院宝物中,沉水香画双六局、白檀八角箱、沉香把鞘刀子、沉香末涂经筒、末造了沉香木画笔管等作品广为人知。进贡的宝物中,木画箱、木画经箱、细字法华经经筒、玉庄箱,刀子等也都可以看到使用了香木。另外,能够沉入水中的被称为沉水香,不沉的则被称为浅水香。
下面这件是沉水香。
沉水香
《法隆寺 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帐》中记录了各种香木。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全期展示
白檀香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全期展示
这件大理石圆形火炉配上5只金铜制狮子形腿的莲香炉。被用于在佛前烧香。与白石火舍1号同形同大,据说是一对。炉里残留着一大块当时的灰烬。
白石火舎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白铜即青铜制圆形的安定香炉。被用于在佛前烧香。炉的背面有“东大寺”的墨书。
白铜火舎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熏炉是给衣服上焚香的工具。这件用银锻造,在镂空的地方用毛刻画图案。有保持火盘水平的装置。法门寺地宫曾出过一件类似的熏炉,可对比参考。
银薫炉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铜熏炉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第四章
正仓院的琵琶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正仓院的琵琶。
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乐器举世闻名,都是传世孤品,尤其是那把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如果留心古典乐器的话,各位可以发现,目前所有的琵琶演奏所使用的都是四线琵琶。
原来琵琶不是中国本土乐器,它起源于古代印度,经丝绸之路,由能歌善舞的龟兹人传入中国并被加以改造。正仓院这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应该是最接近原始形制的,填补了音乐史上的空白。事实上,打宋代起,就没人见过五弦琵琶了。
北宋末期宋徽宗置大晟乐府修乐时,像柳永、周邦彦这样的资深音乐人,都不知道有五弦琵琶一说。它们只存在于文献记录之中,隋唐时期的大型文艺晚会,五弦是必备之器。《旧唐书·礼乐志》说:“琵琶、五弦及歌舞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来尤盛。”唐代的赵璧,是擅长此器的好手。而白居易在《五弦弹》长诗中也对五弦琵琶有细致入微的描写。由此可见唐代的五弦琵琶是盛行的名物。只是到宋代,这种制式就已经失传了。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目前传世唯一的五弦。
不仅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制作上也堪称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上这样描述:
紫檀木质,背之全面,有螺钿之鸟蝶花卉云形及宝相华文,花心叶心间,涂以红碧粉彩,以金线描之,其上覆以琥珀、玳瑁之属,于其浅深不同之透明中,显现彩文之美,极为瑰丽工巧。
大唐从早期的励精图治的积累,到达中唐时期,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富足,并开始充满追求华美富丽的风气,造型丰富,雍容华贵,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正仓院藏品可以说是这一时代风格的完美体现。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整个形体隽朗挺拔,端庄秀丽。
与前面的螺钿镜的树脂底螺钿不同,这件琵琶为木底螺钿,将贝壳嵌入紫檀木之中。使之成为各种造型。
人物上方同样以螺钿为骨作盛开的树形,五只祥鸟绕树飞翔,让人感到琴声统领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
骑驼弹琴人物图样,人物服饰胡人装束,颇有西域趣味,他手抱琵琶,悠然演奏。
前方骆驼好像被这美妙的琴声所吸引,不时转过头来,凝望主人。
在腹板上,以主装饰带为中心向上、向下装饰六瓣花形。
琵琶正面下方装饰带(捍拨)全部施用玳瑁贴面为地(这是出现的第三类螺钿,玳瑁底螺钿),重装螺钿作珍珠色。
背面的螺钿以宝相花纹样为主,花蕊、叶蕊处施用色彩艳丽的琥珀,使整个纹样立体感强烈。
装饰带上那茂盛的树,自由飞翔的鸟,还有那骑驼人的形象,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胡人骑着骆驼,演奏胡乐歌舞,带着异域情调进入唐王朝首都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正仓院的这件藏品,浓缩了以唐代长安为中心的那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气质,那种清新、活跃、自然的艺术风格,那种宽松、自由丰富多彩的时代风貌。无怪乎一千多年后,华夏民族仍然以大唐帝国的繁华为荣。
1979年前后,日本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这是八十年代中日关系蜜月期的产物,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两国的国家电视台CCTV和NHK尽遣精英,深入中国腹地及近东地区直至整个欧亚大陆桥拍摄完成。至今仍保留着日本电视史上评价最高的纪录片这一地位。
1980版《絲綢之路》
其中一集是摄制组到新疆采访,恰遇当地歌舞团表演。此地在唐代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隘,当地人至今仍继承者祖先能歌善舞的基因。表演完毕后,日方工作人员拿出正仓院所藏乐器照片给乐团成员观看,并播放了一段1952年正仓院这把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演奏音频,为了寻找盛唐之音在此地留下的蛛丝马迹,工作人员告诉演员此为维吾尔族乐器演奏,问以前是否听过类似的乐器。回答说有,并拿出坦布拉琴当场演奏了一番。这段珍贵的音频是在一个特别场合下录制的,是目前我们所能听到的唯一一段唐代五弦琵琶的声音。
除了五弦琵琶,展品中还有这件四弦紫檀木画槽琵琶。
紫檀木画槽琵琶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旱拨上的《狩猎宴乐图》是珍贵的古画遗存。
背面以莲花纹为中心,配置鸳鸯衔花,同时还点缀其它一些鸟类。这些纹饰都是用象牙镶嵌而成,雅致非常。
拨镂,唐代一种彩绘象牙雕刻技法,与前面介绍过的象牙拨镂棋子相同。下面这件红牙拨镂拨与螺钿紫檀琵琶配套使用,雕刻精工,赏心悦目。
红牙拨镂拨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第五章
工艺美的共演
这一节展示了一些表演性质的面具,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上,曾有节目上演,正仓院收藏的一些面具正是当年所使用过的。
伎乐中醉胡王主仆是最后登场的角色。
下面这件伎乐面具表情严肃,展示出仪表堂堂威风凛凛的王者之风。此面具为继昆仑面具之后的第二大面,但一半部分为硕大的冠帽。面具由两部分组成,梧桐木雕成的脸部,拼接上半圆柱形梧桐木剖凿而出的帽子前部。
据介绍,面具帽子侧面则是使用麻布披覆于经捎当后的胎骨上,并刷干漆加工而成。帽子下部的三角形冠与侧面部分的造型,取决于木粉漆糊填塞的隆起程度。帽部正面着黄色虎皮色彩,侧面则施有红底加花朵形状的繧繝(同一色系由浓至淡的层次彩绘技法)纹样,山状冠上贴有金箔。
伎乐面 酔胡王
飞鸟~奈良時代・7~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前期(10.14-11.4)展出
伎乐面 酔胡王
奈良时代・8世紀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迦楼罗指的是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迦楼罗鸟,在古代神话中它是一种捕食毒蛇的圣鸟。它挽救了对毒蛇心怀恐惧的古印度人,因此被神化。佛教后来也引入了这一传说,甚至将迦楼罗作为八部众之一。尖尖的嘴、锐利的目光,都展示出迦楼罗鸟翱翔于南方严苛的土地战胜毒蛇的精悍之姿。这件迦楼罗面具的色彩主要以铜绿及朱色为主,眼周围着群青、眼中施有金箔。
伎乐面 迦楼罗
飞鸟时代・7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后期(11.6-11.24)展示
伎乐面 迦楼罗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漆胡瓶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这件龙首水瓶原传存于法隆寺,为明治十一年(西元1878年)进献给日本皇室的法隆寺献纳宝物之一。类似这种瓶颈细长、瓶腹圆鼓、带有把手的器物造形,源于波斯萨珊王朝,一般称为“胡瓶”。过去认为是银制品,并以“银龙首胡瓶”之名被指定为国宝,但根据最近的科学分析得知,这是一件铜制镀金银器。
龙首水瓶由中国龙、波斯天马等两种东、西传统母题组合而成。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龙首水瓶
飞鸟时代・7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后期(11.6-11.24)展示
佐波理水瓶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净瓶
飞鸟~奈良时代・7~8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前期(10.14-11.4)展出
前面讲沉香的时候提到了长柄香炉,它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类早期佛教壁画中经常可见供养人手持香炉的形象。应该与佛教烧香供养佛的习俗有关。
黄铜柄香炉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赤铜柄香炉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带柄香炉是在进行法会之际,僧侣持于手中以燃香供佛的一种佛具。下面这件由于柄尾处分成三叉状,与鹊鸟尾部相似,故而得名。它是由黄铜板锤打镀金而成。深底的火炉由算盘拨珠状之台轴,与上下二段各十二瓣之花形板状底座连接。自火炉底部延伸而出的手把,则于台轴根部及火炉外缘处两个地方以铆钉固定。手把前端靠近火炉处,有两个半球型的装饰用金属配件。全体尺寸较大且造型简朴,在同类型香炉中属于带有古风之作。
火炉宽口沿的底部刻有“上宫”之针书铭文,手把底部有“慧慈”之朱书铭文。由前者可知本件与法隆寺上宫王院(东院)有关,在法隆寺则相传此香炉是圣德太子学习佛理所拜之师、慧慈法师所用之物。
鹊尾形柄香炉
朝鲜 三国时代或飞鸟时代・6~7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全期展示
塔碗为塔盖上附相轮形提钮的带脚碗。它最早的形状可追溯至印度的舍利容器,但一般认为其由唐朝传入日本,作为香盒使用。玉虫橱子(安置于金堂的佛堂形橱柜)佛画中描绘了老僧同时使用柄香炉及塔碗的姿态。遗留作品除法隆寺之外,另有正仓院、日光男体山等。带脚碗亦为供养具的一种,均带有下摆呈“八”字形展开的碗脚。
脚付碗
朝鲜 三国时代或飞鸟时代・6~7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法隆寺献纳宝物)
全期展示
以下两件铜合子与上面那件脚付碗功用类似。
赤铜合子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黄铜合子
中国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正仓院所藏的白玻璃碗是明显的萨珊中期风格的四形龟甲纹磨花玻璃器,古代中东地区为琉璃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地区虽在春秋战国即有发展琉璃,但乎没有用琉璃制成的器皿,因为原料与烧成技术的关係,中国的玻璃虚碎不贞,无法承受冷热变化易碎裂。古代西域琉璃器物经由西域引进为中国人喜爱,不但被视为珍宝更是贡品。
白琉璃碗
萨珊王朝,6世纪左右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白瑠璃碗
安闲天皇陵古坟出土
萨珊王朝,6世纪左右
©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期(11.6-11.24)展示
蓝色玻璃唾壶为吹制而成,表面气泡较多,属钙钠玻璃。壶高9厘米,口径为11.7厘米,腹径8.3厘米,据《东大寺别当次第》的治安元年(公元1021年)条记载:“十月一日前左卫门尉平致经施人绀琉璃唾壶有由缘仰藏纳之”,平致经是平安中期住在伊势国的豪族,于治安元年将此件玻璃唾壶施舍于东大寺。
玻璃壶
西亚,十一世纪以前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玻璃盘
奈良县橿原市川西町新泽千冢126号坟出土
西亚,5世纪前
©东京国立博物馆
前期(10.14-11.4)展出
正仓院有白石镇子共五块,这次展出的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两块。日本不产大理石,因此他们分析应是来自唐朝。至于其用途说法不一,至今仍未有定论。
白石镇子 青龙・朱雀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白石镇子 白虎・玄武
中国 唐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后期(11.6-11.24)展示
动物斗争文帯饰板
中国 前汉时代・前2~前1世纪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第六章
宝物保护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正仓院的宝物保护问题。从今天来看,正仓院的保护堪称典范。一直以来,正仓院有着较为严格的敕封和开仓制度,除非有天皇敕令,否则不得开启。据档案记录,自正仓院开始收藏直至明治这1000多年间,只进行了12次清点曝晾。可以说,除了皇室与特定人员,一般人几无可能靠近与观赏正仓院的瑰宝。直至1946年起,每年秋天,奈良国立博物馆甄选历代藏品,举办“正仓院展”,普通民众才有机会近距离观看这些稀世奇珍。而这次为了纪念天皇即位的特别展更是难得。
下面这件元禄8年绘制的正仓院宝物图卷,正在展出之列。
江戸时代・元禄8年(1695)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著名的废佛毁释运动,日本寺院的古代美术及宝物如文字所述被破坏殆尽,另有诸多“文化财产”、“美术品”从贫穷的武士及大名家处流出。因此,明治政府于明治4年(1871年)颁布了日本首个文化财产保护相关的法令——“古器旧物保存方”。奉此法令,明治5年(1872年)开始以奈良及京都、志贺、三重等古代神社寺院为中心进行宝物调查,此次调查因干支的关系而被称为“壬申检查”。
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壬申检查关系资料”是这一时期的记录文件,由调查簿及实物的拓本以及临摹等构成。
东京国立博物馆尚现存有多幅壬申检查时的照片,均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
这次展出了《壬申检查社寺宝物图集,第十二》
壬申检查社寺宝物图集,第十二
町田久成、内田正雄、蜷川式胤等调查而成
墨书、墨画、着色、拓本、横向装订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壬申检查关系写真
横山松三郎摄影
©东京国立博物馆
前/后期各2张
正仓院御物图(一卷)
蜷川式胤作
明治8年(1875)
©东京国立博物馆
全期展示
东大寺屛风裂
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
前期(10.14-11.4)展出
当然此次还展出了不少重器的模造品,比如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等等。由于特展现场禁止拍照,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东博特意将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复制品展出供观众自由拍照。
特展现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复制品
©夏天-下大雨
最后讲一下,东博的正仓院特别展不是每年都能遇到的,它是据种类,藏品状况等进行不定期展览,如正仓院1959年至1981年时隔22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展,题为“正仓院特别展”。这次展出的品类比例行的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展要多。鉴于目前日本刚受完台风侵袭,所以整理这一篇给各位,也算是提前做一个功课。
正仓院号称丝绸之路的终点,纵观这次特展,所选取的重要文物都不是单一文明的成果,而是包容多种文化合作而出的结晶。而它们最后又借助中日文化交流的东风来到日本,被守护至今。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伟大的文明,都有着开放包容的特点。今年新天皇德仁即位时曾致辞:一直祈愿世界和平。在当下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这种祈愿也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声。
御即位記念特別展
《正倉院の世界——皇室がまもり伝えた美》图录
立即预定
👇
相信很多朋友会关注到此次特展的展览图录,著名文化旅行学者谢田先生昨日受邀参加特展开幕式,已经看到图录样书,从他提前剧透的内容来看,这本图录非常值得期待!
《正倉院の世界——皇室がまもり伝えた美》图录内页
©文化旅行学者谢田
参考文献:
《唐代与日本正仓院的螺钿》,高桥隆博著,韩昇译
《正仓院藏长柄香炉所见之唐日文化交流》,赵沈亭
《正仓院考古记》,傅芸子
《e-museum简介》
密封线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