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基地太多,企业都不够用了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今天又卖了三块地。
依然是底价成交,依然是一家竞标,依然有严格的产业限制,依然是定向出让。中兴通讯楼面价18653元/平米,中国电子楼面价16331元/平,神舟数码楼面价17602元/平米。
今天华侨城新天鹅堡的售价是12万。
这依然是深圳为了引进更好的企业,而进行的产业扶持。
这三家企业都很厉害,中兴是中国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我一开始以为是给华为的)。之前已经传闻总部迁来深圳的中国电子是央企,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集团,神州数码是中国最大的综合IT服务商。他们的进驻,加上之前的天音通信、碳云,深圳湾超总变成了一个高大上的科技总部基地。
有观点说,跟今天天鹅堡12的均价比起来,这个楼面价1万多的土地简直是地板价。为了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深圳还是相当给力。
嗯,我就是想聊聊这个。我不赞成深圳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定向出让已经很多年了,这有违市场经济的精神理念。这种想法在今天这三块地卖掉后,我尤其的强烈。
就是这样牛哄哄的三家企业,去年的净利润分别是:中兴通讯,-23.6亿(我不明白,它亏成挪样,怎么还有钱买地)。中国电子,+10亿港元。神州数码,+4亿。三家加起来,净利润还亏10亿。
继续看,中国电子那块地,总建面16万平米,可售面积5.9万平米,可售比例37%。
这意味着。中国电子拿下的这块地产生的总利润,可能等于这家企业干主业4年以上的利润加总!在同一区域的万科项目售价是14万,中国电子的这块地按10万卖(成本扣掉3万/平米),也能净赚40亿以上。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企业不想干实业埋头搞房地产。不是因为他有搞房地产的能力,而是因为它能搞到便宜的土地。
我双手双脚的赞成深圳花大力气引进高科技企业,那攸关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前途。但政府同样重要的责任是,尽力维护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至少,两者之间要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
这10年来,深圳有关部门先后搞了福田中心区、后海金融总部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前海总部基地等至少四个总部基地。在这些总部基地里,主管部门通过对土地设置严苛的产业准入门槛,来限制竞买企业的数量,从而以非常优惠的价格把越来越多的土地便宜卖给相应的企业,以此作为引进企业总部的对价。政府把这些总部基地,都定位成高大上,一副非500强不可的颜色。比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定位是终端产业链,最高大上的500强,除了刚才那些,中信证券、招商银行都已经进来了,未来万科可能也要进来。
可是有没有觉得,总部基地太多了,企业都不够你引进的了?最近这几年里,是不是引进高大上的巨头企业越来越不容易了?
那么回头看,这10年来,这样的定向出让给深圳带来了什么巨大的利益?是不是真正为深圳引进了数量可观的新增大企业?是不是带动了数量庞大的新增就业?是不是更大力度的促进了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可能回答是肯定的,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报告总结。对如此持久、大规模的土地优惠出让,管理部门应不应该发布相应的总结报告,来为这一决策的持续推进提供背书?
而就我这么多年持续的观察来看,大部分的土地出让所引进的企业,都是本身就在深圳的企业,比如这次的中兴,之前的招商银行、中信、中国移动、大量的证券基金机构等等。他们并没有真正带来大量的新增就业,而只是存量的又一次腾挪。而像在后海的阿里、百度,我真没有看到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今天引进的中国电子,算是新增的,但是引进它可以为深圳增加多少就业,带动多少经济增量,这些想必管理部门有过匡算?但是没有公示。
曹德旺也在美国设厂了,美国也给了土地的优惠,买土地比我们还便宜,几乎不花钱。BUT,所有的信息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要累计投资10亿美金,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我想,这些信息,是不是应该在我们把土地卖给中国电子的时候,交由社会公众讨论一下呢?毕竟我们都不认为这是个房地产项目,毕竟我们都不认为深圳只是出于要博高大上招商的,对不?既然它是个产业项目,总要有个产业投资的规范吧。
可问题很可能变成了,我们为了引进一家高大上的500强的光辉形象,而去做了一些列的事情。
当然,你可以反驳说,如果政府不这样做,那些企业会离开,就像华为一样。OK,我们稍后讨论这个。
我想问一个问题,中国电子以1万多块的地板价拿到土地,将来如果销售那些商务公寓的时候,他会按照成本定价吗?——如果按照成本定价,他卖4万就可以了。
往大里说,就是最近一直引发热烈讨论的“产业政策”,政府为每一个总部基地都设置了产业方向。但我真的不清楚,管理部门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在给企业帮倒忙?
一个企业,选择在哪里做总部,说到底这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的理性选择,它会考虑清楚总部放在哪里最有性价比。并不是所有的大企业都希望以及适合总部就在华尔街、中环,推窗见海,300米以上。他们会考虑企业的成本、效益,最终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而政府通过这样的信号,扭曲了土地的资源价格,反而可能会对企业经营产生误导。因为尤其像深圳,土地的诱惑太大了。就算是对房地产丝毫没兴趣的企业,也很难拒绝送上门来的大蛋糕,那可是企业多少年的聚宝盆。
回到刚才的问题,的确,深圳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越来越难活,有些企业你不给他便宜的土地他可能就走了。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企业会因为什么而来到一座城市,又会因为什么离开?
深圳最近的几年里,成本是上升最快的时候,但是恰恰也是对优质企业吸引力最强的时候。同样,对于人才也是如此。房价这几年是上升最恐怖的时候,但对人口的吸引力未减反增。比如苹果选择设立研发总部,这样的企业来到深圳,我想是没有带着捞一块便宜土地的企图的。同样,东京是全日本成本最高的地方,但是90%以上的企业都会在东京设立总(分)部。难道纽约、香港吸引了那么多的巨头企业,靠这个?香港的土地价格高,也不给优惠,为什么那么多中资企业屁颠颠的杀过去?香港现在面临的危机比深圳更严重,怎么不见香港用2万港元/平米的价格把土地卖给腾讯?
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都说明了,对企业也好,对个人也好,一座城市有没有吸引力,成本高低只是其中一个考量,更多是综合的因素,尤其是创新能力、法治环境、公平自由度等等。那些担忧成本过高而离去企业或者个人,也许并不是这座城市真正需要的。或者说,一个真正公平透明的市场,会决定哪些企业是最优质的、最合适留下来的。只靠便宜卖地,并不能够引来真正的凤凰。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做一些事情。但持续多年的、大量的土地价格折让,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的是,有否损伤这座城市其它的核心要素。
【往期文章】
同样是敌意收购,为什么孙宏斌举牌金科,舆论界没那么“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