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条蓝线画得真直

2017-07-03 朱罗纪 朱罗纪


(今早的深圳湾,摄影:胡可)


周末读张五常的《新卖桔者言》,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也能写得读起来如数家常。真是反衬了我这样的公号狗:社交媒体上写作,真是很容易写得子弹都打不穿。


还是短点。

 

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刻度,这个时候要总结市场的工作成果。然后,我看到一则喜大普奔的消息:深圳房价跌了,连跌了9个月


这是房信网的数据:


新房价格在去年9月份峰值是61600元/平米(这是严厉限价之前的最后一个月),之后一路下跌,一共跌了9个月。6月新房价格54492元/平米,和去年9月比,每平米跌了大概7100元,跌幅-11.5%,跌去了一套西安的房子。


新房成交量的下跌,腰斩。


亮点是:9个月的下跌,有8个月的房价都非常精准的控制在了5.4万/平米的区间,每个月都非常精确的下跌几十块、一两百块


所以,结果就是这张图。



从11月到6月,8个月,代表一手房价的那条蓝线,是一条直线!


相信接下来的几天里,中央级的媒体会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大新闻,迅速的跟进,密集的报道,降之视为调控发威逐步见效的明证。


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每时每刻都在波动的条件下,能把价格曲线划成一条直线,得是多么高深的功力?一般人都做不到。这得需要多么复杂精密的计算?既要它跌,又不能跌多,同时公布的数据还不能是假的。就是这样,我们做到了。非但我们的深圳做到了,其它很多城市也都做到了。

 

比如:卖一个10万/平米的万科臻山府,要搭配多少价格低于5万/平米的新盘,才能把价格控制在5.4万/平米呢?怎么做楼盘的高低配,逐渐成了一门高深的学问。


这样的直线,30年前出现过。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被证明是一道奇观。


通过行政限价实现的价格下跌,是市场假象。放到均价上是假象,放到单个楼盘的价格上,也是假象。因为开发商调低定价,是被迫的,并不是市场的真实价格。通过这样的手段,实现的-11.5%的房价下跌。如果买房人据此做出决策,往往会是错误的。


我之前的很多文章,都在表达类似的看法,提醒我的读者们不要被这样的价格曲线所误导了。尤其在去年10月政策密集出台的时候,我一直在持续的撰文表达观点。今天在一家内容平台上,看到有网友扬言要举报:说我在骂政府。好吧,你愿意看新衣服就看吧。


我之前更谈过,这样的限价,不能够真正惠及普通的买房人。举一个例子,我最近得到一个消息:南山的一个公寓项目,本来开发商想要定价到15万/平米左右,但是政府给的限价只允许卖10万。现在那个开发商就开始委托中介寻找投资基金整体接手,而不打算再散售了,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下来一笔不菲的营销管理费。而公寓整体销售之后,就进入了二手房市场,那么就可以按照市场定价。真正需要房子的散户买家,最终还是要按照真实的市价买到公寓,而无法享受到政府限价带来的实惠。

 

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个限价过程中,最受益的买家不一定是普通人,而是那些最有资源最先接触到准确信息的大买家。因为它看起来是限制了价格,但实际上因为政府的介入,增加了信息不对称,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的普通买房人最终一样得不到实惠。


对新房成交量的腰斩式下跌,同样需要甄别。因为限价需要精准测算的高低配,所以,这对新房的供应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比如在去年10月份,深圳出现了新增房屋供应为零的市场奇景。这也很正常,限价,往往都会带来供应的缩减。


真实的市场价格不容易全面统计,看二手房的统计报告显示:震荡下跌的态势形成。原因是:在最近的二手房市场里,大幅下跌区间-10%--5%的样本房源明显增多,同时小幅上涨区间0-5%的样本房源占比显著减少。



但这种波动是非常正常的,就是正常没有严厉调控的市场中,房价出现上下5%-10%的波动,也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放轻松看待就可以了。

 

无论是对一个普通买房人,还是对房地产的观察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永远是关注真实的市场变化。来自一线的微观价格感受,往往要比市场整体的统计数据来得更真实更靠谱。我经常到地铺去了解某几个楼盘的价格变化,比如后海宝能太古城南区,2月份43平米的小户型成交价439万(单价10万+),现在西北朝向的成交价是490万(单价到了11.4万),没跌反而涨了双位数。翡翠海岸89平的低楼层户型,年初成交价格是1050万,现在基本是在1150-1200万。可能有深圳湾新建学校的促动缘故,但至少说明了他们的抗跌性都很不错。


我想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明明看着官方统计上的均价在跌,但是自己想买的房子,往往是一分钱都没有跌,甚至可能反而更坚挺了。


我并非是说房价不会跌,而是希望你能明白那一条直线是怎么来的。以及在难以判断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对于包括深圳在内的超大城市房价中长期的走势,即便是现在的市道震荡萧条,我也没有觉得之前的判断有需要改变的。



【往期文章】

走向大都市圈的号角,吹响了

总部基地太多,企业都不够用了

我在东京湾区的实地体验,粤港澳大湾区离它还有多远?

对自己得有多自负,才敢卖掉你唯一的住宅

我们将面临一个行政管制长期化的房地产市场

同样是敌意收购,为什么孙宏斌举牌金科,舆论界没那么“血性”?

急吼吼杀去三四线抢房子,心痒痒是想当接盘侠吗?

粤港澳大湾区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