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过年好,让我们向过去的每一年,问声好!

2017-01-27 丁俊杰看城市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的年更是有味道,那是所有人的期待与盼望,盼着盼着,就那样来了。


 

很多年以前,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年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因为很多小小的期盼,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实现。借着过年,可以穿新衣,可以放鞭炮,还可以吃到平时都没有机会品尝到的传统美食。



白驹过隙,岁月静好,城市在发展,生活在变好,唯独我们反而对过年没有了那么多的期待与盼望。中国年,那应该是游子对家的牵挂,是古老记忆的传承,提起过年,相信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着关于“年味”同样却又不同的记忆与感动,因为“年味”没有丢,你转个身,便能撞个满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67lqo9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一部讲述古人过年的动画短片,画风唯美,故事短小却又年味十足,不少网友看后表示:如此春节,虽然讲的是古人,但其中的趣味和我们童年记忆里的春节一模一样!这,正是春节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400年前的一座小城,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窥看明代春节的传统与习俗。古人的“年味”是什么?不是花灯鞭炮,不是春联福字,不是琼浆玉液,不是满汉全席,而是那些渐被丢却的“老礼儿”。礼,不是供神祭祖,不是作揖稽首,不是任何一种“规矩”形式,但当我们做起这些,我们就知道,“礼”就在那。那里有我们对家人的关心,是对师长的尊敬,是对天地的感恩,对自己和这世界的美好祈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37uvg7p1&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56 年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一部记录电影,它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的最早的“春节晚会”。这部纪录电影中,有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有“中国科学界的几颗宝石”华罗庚、钱学森,有著名的作家老舍、巴金、周立波,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新凤霞、袁雪芬、白杨、赵丹和著名工商界人士荣毅仁。他们欢聚一堂,走进新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春节晚会。    

 

时至今日,该片的主创人员或已去世,或已无法回忆起当年晚会的拍摄细节,我们无从了解晚会的来龙去脉。但从主持人的介绍和节目的时代特色里还是可以看到当时新中国中华民族精英们的一个精神面貌,也折射出当时那个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更为重要的还有老胶片记录的那些已成为经典,成为永恒的珍贵镜头。



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到了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和“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贴春联,大拜年必不可少。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的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当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也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那时人们的交往之融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一个个倒贴在门上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7768somv&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



九十年代的春节:我们的想法多了,年味却慢慢变淡了。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以前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也慢慢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酒店和餐厅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于是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春晚也就成了老皇历。

 

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底下,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依然很重。最后,还是让我们再次走进回忆里,看看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年。


曾经,年味儿就是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过去,农民生活很苦,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平日喂猪攒粪,年底猪也肥了,便将猪杀掉.一来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二来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

曾经,年味儿就是炸各种好吃的


炸酥肉,炸丸子...过年一直有炸东西的习俗,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容易就能吃到.炸的东西,不管哪一种,都承载着过年的味道气息.


曾经,年味儿就是穿新衣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在过年穿新衣.


曾经,年味儿就是扫扬尘(扫房)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曾经,年味儿就是办年货


过年年货的演变史,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商品物资极大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1988年春节,那时候,能购得一台电器可以让全家人一整年都欢天喜地.

曾经,年味儿就是贴春联


古代人们用"桃符"驱鬼避邪,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后来人们把自己的愿望都写在了春联上面,用春联来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曾经,年味儿就是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曾经,年味儿就是拜大年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拜年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过年好啊"、"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曾经,年味儿就是收压岁钱


压岁钱不在多少,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曾经,年味儿就是放鞭炮


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渴求安泰.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燃放时热闹非凡,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曾经,年味儿就是拍一张全家福


以前,每家每户的堂屋里,都会有相框装裱的全家福,看着几代同堂的温馨场面,整个家庭就充满温暖、和谐与快乐.尤其是当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家的时候,每当看到这幅温情的家庭照,父母就不会有失落的空巢感觉.



本文编辑:王颖

素材来源于网络


点击关键词,这是我们为你推荐的


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

丁俊杰会客厅    城市未来    为谁而来

                            城市形象  城市想象    

                         文化产业   如何改变城市

旅游活动与旅游传播结合的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旅游与传播

IP   广告的“新”变化  城市书店

威海   唐山1  唐山2  秦皇岛  锦州  赫图阿拉 白山

大连   旅顺太阳沟  南京  査济村

大理1  大理2  鄱阳湖1  鄱阳湖2  山东  问诊主题公园1 问诊主题公园2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如需帮助请发送邮件或电话联系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日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