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吃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吃?
做中医的时间长了,经常劝诫别人要忌口。或者经常有人问“吃什么才补?”,都会有很多成套的说辞出来。尤其是劝诫别人忌口,比如有的人特别想吃甜,就劝他少吃甜,而有的人特别想吃咸,就劝他少吃甜……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有点疑惑:这样真的好吗?这样严格按照“五脏苦欲”就一定对嘛?
好在书生爱读书,读着读着就发现,还真有人跟咱想到同一个问题了。这不,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一本小书《养生从养心开始》中专门写了一篇叫《物以喜为补》。什么是“喜”?就是个人喜好,身体需要,往往表明这是身体有必要补充这种物质了。而对食物的喜欢或者不喜欢,首先反映在“胃口”上。我们都知道,脾胃是运化的基础,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能不能起到对身体的滋补作用,是由脾胃决定的。脾胃对某食物吸收的特别好,对机体就应该是有好处的。反之,如果脾胃对某物质吸收的特别差,那么势必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患有肝胆疾病的人,对油腻的东西就很厌恶。而因为阳虚体寒造成的痛经,往往真的需要“多喝热水”就能缓解。
周老在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对个人来说,最补的食物,应该是人体最需要的东西,而人体内最需要的东西,必然在喜好上反映出来,人们则根据喜好摄入相应的必须食物元素,就能起到补益的作用,也可以说这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依靠这种本能,人们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
简直是为铺天盖地的吃货朋友们开启了一扇美滋滋的大门。
对食物的喜好是不能强求的,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包括遗传、种族、气候、环境、生活条件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所以,对于忌口的要求,时常不能过分片面强调,否则反而会造成生理与心理失衡失调,从而加重病情。比如现在大家提到高胆固醇食品,都如临大敌,都不敢吃。这就是一种过分片面的养生思维。把自己固封在一个单调乏味的食谱世界里,肯定健康不了。比如周老就说自己喜欢吃五花肉,并不禁忌,只是适度罢了。
其实,爱吃什么的时候就吃点什么,好多大咖都讲过,比方说清朝的有“天医星”下凡之称号的叶天士大大,《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原文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意思是说人体乐于接纳的食物,就是脾胃所喜爱的食物,可起到调补作用。这也叫作胃喜为补理论,这个理论很朴实,尤其是对于患慢性病的人来说,似乎并没有说明什么道理,但又包含非常实用的内涵,细想之下,耐人寻味。
血气者人之神,养胃即养神。“胃喜为补”指出对人之形神的补养首先在益胃。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精气神三位一体,以气为枢,精能生神,神能化精,一失位三者皆伤。荣养脾胃,胃气旺盛,精足则气满,气旺而神生。补法重点在胃功能的恢复。从胃所喜而补胃,胃得所补,化生水谷精气功能恢复,则运化输布有常,余脏才能有所禀受。
养生防治过程中,所喜固然重要,还要注意把握度,所谓“生病起于过用”。过喜、过恶皆为病本,所以滋补看似有益也需节制,勿使过之为患。
所以,忍不住想吃的时候,就索性吃一点。这一点,既警醒了一门心思想找补药的人,也警醒了一门心思想忌口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