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平: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
导读
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不愿意用这把“钥匙”,无形中将中医边缘化。现在的城市中有多少医生运用中医思维治病?有多少年轻人在得病后会主动选择中医? |
北京一位中学老师近来头昏脑涨,站都站不起来。她去几家大医院做了一大堆检查,神经科的医生都说她没病。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敬为她刮了痧、拔了罐,感觉马上好多了,原因是排出了体内的湿热。
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在西医临床诊断上,只有符合病理指标,才能诊断为某种疾病。如果只是感觉不舒服,在临床上还不能诊断为“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等到体内出现明显病变,病象彻底显露,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入膏肓,扁鹊在世也回天无力。用一句玩笑话来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病诊断清了,人没了,这样的诊断有什么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在现实中,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不愿意用这把“钥匙”,慢慢忘记了这把“钥匙”,背离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无形中将中医边缘化。
中医药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西方医学占据主流,很多人习惯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政府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人为地给中医药发展制造障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虽然中医药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由于中医人才匮乏,很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却看不上中医。再加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诊疗项目多数面临亏损,基层中医药机构萎缩,人才青黄不接。素以“简、便、验、廉”而著称的中医药,却没有用武之地。
中医最接近西方的“3P医学”: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个体化(Personalization)。其实,“3P医学”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来的“治未病”不谋而合。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方面内容,不让风起于青萍之末,牢牢掌握防病治病的主动权。同病异治、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更是中医所长。
尽管各种高精尖设备和仪器在西医临床上使用,但临床医生不得不说出这样的“3P”——大概(probably)、可能(possibly)、期望如此(prospectively)。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郞景和说,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太复杂多变,很难用一种检验技术、一项结果报告来论定。目前临床上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都只是诊断,预测的功用很小。而个体化方案是医疗之本,更为医疗之难。
我国近年来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以前以传染性疾病为主,现在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慢性病“井喷”,“癌症地图”不断扩大,中医在预防保健中的地位越发突出。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日前公布,首次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其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有望达到30%。
从“管病”到“管人”,从“治已病”到“治未病”,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方面,中医药可以大有作为。期待中医药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其独有的优势和较低成本,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为中华民族造福。
》》编后语
本文发表于2013年,此后针对中医药,国家陆续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6.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10),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后又于2017年11月发布了中医药法两个配套文件《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借助“一带一路”,中医药有望走出国门,影响更多国家。我们期待中医药能以其独有的优势和较低成本,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造福人类。
| 作者简介 |
王君平,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记者,长期从事医药卫生报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呼喊,被誉为人民日报中医评论员。《健康时空》责任编辑,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控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控烟协会媒体与演艺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信息传播学组副组长。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19 版),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