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学科 | 工学院:工道自然成,学为家国梦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3876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编者按

一百二十一载春秋过继,京师大学堂燃起的高昂火把明亮如初。它文理并济、且刚且柔。北京大学的有氧呼吸,是年轻的力量踏梦而来,学以成人,将智慧与光华融汇到崭新的时代中。高等教育的学科,亦是社会运行的侧影。在高考圆梦季到来之前,我们专门推出“学科特写”系列报道,围绕学科概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习体验、就业去向等,带您全面了解北大各院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曾经有同学说过,在北大,如果说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工学院,那可能既不是什么工程的名字,也不是什么实验的课题,而是一个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词汇——青春。工学院是一个青春的学院,但也见证过祖国科技发展的青春期;目前,它正发展着青春的新型工科专业,有着一群青春的同学,有着一大批全球招聘在北大任教的年轻教师,他们不仅学术实力顶尖,而且充满青春的活力,甚至于工学院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都有“工映青春”的名字。为何工学院有着这样的“青春传统”?且让我们一同走近北京大学工学院!





院系简介


北大的工学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且与科技的应用发展、甚至中国兴亡密不可分。1910年3月,北大就组织了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门、矿冶门。途中经过一次停办、再建、扩大规模,到1952年院系调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师生中陆续有23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952年,根据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在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的领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力学专业。经过近七十年的建设,力学学科作为工程科学领域的基石,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力学学科培养的人才中,有19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是全国同类学科中培养院士最多的学科。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决心与国家需求、经济建设相结合,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工业兴国战略。2005年2月,北京大学决定利用自身强大的理科、医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组建高起点的新的工学院的模式,使之成为完备的研究型大学。于是,在一代代北大人的辗转努力之下,经过一次次调整和转变,重建的北京大学工学院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北大的院系“大观园”。

 

北京大学工学院与传统工学有所不同。它从成立开始就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着眼于未来工程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向国家迫切需要及关系国家中长远经济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因此,工学院的发展不片面追求规模,而是以培育核心创造能力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优中求精。同时,学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院长负责制和教授聘任制度,实行“教授治学,民主治院”。

 

工学院目前有教师 117 人,其中有院士 10 人,他们都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岗位中。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3 支,教育部创新团队2 支,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院师生比高,且高端人才十分丰富,也是北京大学乃至全国工科院系高端人才比例最高的学院之一。在2012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力学学科被评为全国并列第一名;2017年的一级学科评估,北大的力学学科再次获得全国第一,并被评为A+。“理论与应用力学”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国家级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



工学院学什么?


工学院的学生进入校园后,用第一年的时间为新型工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基础,从第二学年开始进行专业选择。选择哪个专业完全由自己决定;同时除学校统一的转专业流程外,在学院内部也允许更换专业,只需自由修读所需核心课程,满足专业要求即可在该专业毕业。

 

截至2018级本科生,工学院共有六个专业可供选择;2019级本科生入学之际,工学院还将推出全新的、整装待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合计共有七个招生专业,着力于在各个新型工科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最早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创立于1952年,是中国大学中第一个力学专业。坚实数理基础、巨大发展潜力一直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传统优势。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毕业后可在力学、工程科学、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进入工程技术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工程力学专业(工程结构分析方向)

北京大学力学系于1996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该专业继承北大力学系数十年的优良传统,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和力学基本理论结合计算机和信息综合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使学生成为掌握当代先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软件开发,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也可进入工程设计部门、研究机构、大型企业、政府机关等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北大力学系培养的科学与工程计算人才是国内外结构工程设计软件核心计算的主要力量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北京大学于2006年设立了我国首个“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立足培养我国乃至世界能源与资源工程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重大企业与工程的卓越管理人才以及相关领域与政府机构的杰出领导人才,为实现我国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撑国家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新型战略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人才、技术等基础。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本专业适应国家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利用北京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雄厚资源,为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和输送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进入研究生阶段或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也可以选择到航天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空间应用和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重大和关键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竞争和优先发展的新型工程科学领域。本专业学生受到理工基础与生物、医学领域的跨学科训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及综合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本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创新素质的培养途径,全面实行高水平国际合作培养,旨在建设成为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未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摇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为国家材料科学,特别是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培养高质量、综合型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毕业生绝大部分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也有部分学生从事材料相关领域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和工程应用工作。


机器人工程专业

自2018年起,工学院在“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融合北京大学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双一流”学科的实力,联合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心理与认知科学等一流学科的力量,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本专业课程将以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微纳操作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为重点,旨在培养未来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


注重理论基础

重视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调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本科生设置了实验及实习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将来进—步参与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进—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工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创新类课程。


工学创新实践课程

课程以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为辅助,以学生分组动手实践为主。课程教师制定规则与目标,各小组通过设计制作的作品进行竞赛评比。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实践课

让学生开展实际的科研及工程实践,注重能源环境的相关内容。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




支持本科生科研

北大工学院有非常丰富的导师和课题组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同时学院还为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除了学校的科研项目之外,学院还设有“国家基础人才本科科研训练项目”,每年可资助20个科研项目。本科生科研成果也有机会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

国际化教育


GLOBEX Outbound项目


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的工学院达成合作协议,旨在增进北大工学院的国际化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每年预计派出10名以上本科生赴国际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北大工学院也开设GLOBEX项目课程,采用英文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共同学习。迄今,项目已经派出69名优秀本科生前往4个国家的10所高校进行交流,在2018学年派出人数达到11名,2019-2020学年预计派出学生20名。


北京大学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项目


两校学生可以进行为期半学年到一学年的交换,两校交换学生数目等额,学生只需向自己所在学校支付学杂费,而无需向所交换学校支付。学生在对方学校可自由选课,达到要求,可获得学分。



健全的奖助学金体系

除北京大学校级奖学金外,学院还积极联系国家、校友、社会,设立了斯伦贝谢奖助金、埃克森美孚奖学金、波音奖学金以及国家基础人才奖学金等,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支持。



众所周知,理学和工学的区别是很大的,理学提供研究数学与自然科学问题的途径,是人类满足自身好奇心对自然的不懈探求;而工学则更加着眼于将各理科的成果加以运用,制定工程计划,获得实际产品,改善人类生活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工学院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工学院除了有研究所、有课题组和项目,还有不可缺少的产学研系列组织和活动

 

学院的产学研体系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指导,科技开发办公室为职能部门,初步形成由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北京工道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工道控股有限公司、北大科技园、创新教育中心和产学研合作中心等六位一体的产学研体系。六大业务平台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学院独特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着特殊的北大作用。



忆往昔,一代代工科大家为祖国科技发展奉献自我;而如今,一位位工院学子仍坚守研究一线继续奋战。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正如张东晓院长所说,“我们立志成为中国原创技术的发源地,成为国际工程科学的重镇,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中心,成为国家级的工程智库。”为运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奉献自己的智慧,工学院永远在路上。你愿意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成为这样的人才吗?


北大学科 | 化梦为实,学以探奇: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期中季|萌新眼中的北大学科,过于真实!


北大学科 | 经世之情,济民之怀:经济学院


北大学科|百年风雨,文脉长存: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大学科 | 国际关系学院:一身正气洒人间,一脉诗书继世长



相关阅读


部分资料来自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官网

编辑:张欣睿

美编:杨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