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中国百年考古的六大成就和三大遗憾

学习考古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昨天晚上学习了一篇很好的考古学文章《中国考古百年 | 1979年新砦遗址试掘的缘由——忆赵芝荃先生的夏文化探索历程》,我随即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说:哈哈,第一次看只能看懂60%,感觉怎么有点虎头蛇尾似的,1979年之后的新砦发掘,都有哪些成果?突然间不说了。
那么,通过今天的汇报,希望说我看懂了80%。
一. 为什么叫中国考古百年?
考古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至少从周易算起,也有3067年了,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编著《史记》也有差不多2100年了。古代的考古基本上是整理古史传说。但是到了北宋时期,大学者欧阳修的弟子曾巩所著《金石录》一书,第一次提到了“金石”一词,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代,被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金石学的大概意思就是,通过古代青铜器、石刻等文字记录,研究历史,依然属于基于实物的文献研究的范畴。
但是到了1921年,中国这种考古和研究历史的方式被一位瑞典的地质学家一不小心就给改变了,这位就是当年被北洋政府请来在农商部做中国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本来安特生老先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北洋政府搞地质学研究和寻找铁矿的,但很快局势不稳定,使得安特生的兴趣就转向了考古学,1921年安特生的研究助手在河南一个叫仰韶的小村子收集了一些陶器带回北平,于是就开启了安特生帮助中国发现最最伟大的仰韶文化的序幕,也把西方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引入中国,所以,1921年被广泛称为中国新时代考古学的开端之年,那么,今年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百年纪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百年,1921都发生了什么?》和我在2017年初写的《我喜欢瑞典,因为有个家伙叫安特生,跟中国历史颇有缘分》(新浪博客文章)。

今天,我们晓得了,现代考古学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主干是田野考古,从田野考古中所发现的城址、房址、灰坑、墓葬、道路、祭坛、水利设施、骨头、石器、玉器、木器、织物等等,通过历史学、地理学、气候学、天文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人类体征学、分子生物学等等,乃至一些具体的技术包括但不仅限于放射性测年、树轮测年、古DNA基因测序进行交叉研究。IT的最新科技也被用于其中,例如3D重建和知识图谱。
二. 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100年以来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我个人理解最大的莫过于六个方面第一,证明了中华文明是独立的、唯一延续至今的人类重要的远古文明,没有之二;其次,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发展与中国特殊的地理单元有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养至少就是好几万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以及《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第三,中华文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距今8500年前)就呈现出了被伟大考古学家苏秉琦老先生称之为的“满天星斗”模式,曾经有两个时期聚焦于泛中原地区一是仰韶时期(约距今7000年-距今5000年);二是龙山文化(约距今4700年-距今4000年)以及后期的夏、商、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讨论:三皇五帝传说中,哪些有了考古学证据》、《从城头山古城遗址,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从良渚文化,看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个性》(新浪博客文章)。第四,对西方考古学界公认的人类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城邦铜器文字)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初步证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早期文明产生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多样化进程。第五,农业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北方旱作农业不说,就说稻米的人工培育,开始于距今14000年左右,比之前世界公认的印度是世界稻米生产最早的国家还早了8000年之久,这一成果被主持项目的北大考古学家严文明老先生称之为:不能再早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从周小川讲援建非洲要授人以渔,看人类文明早期的农耕问题》和《农耕文明: 中国不仅是水稻之乡,更是水稻之源》。第六,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最近十几年,中国的考古学家不断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们一起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代文化传承,例如在南美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
三. 中国考古学还有哪些遗憾?
尽管经历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和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正式研究2004-第三阶段2016年)两大课题联合攻关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我理解,主要是三个方面

1. 汉字起源: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除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及其他遗址发现了一些文字类符号外,殷墟甲骨文是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发现,就像横空出世一般,但是,从贾湖遗址到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这期间漫长的4000多年,我们的汉字是如何演化和发展的?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还没有被考古学所证实。更多阅读包括《考古意义上的二里头、夏朝都城和文字》、《中国汉字起源是很早还是很晚?》、《火、石器、农耕、文字,哪一件事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推动力?》和《神州大地,在哪能找到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汉字系统》,以上文章均在新浪博客《京东藏宝斋》的玉石/考古栏目。

在后面这篇文章中

我设想了有可能找到

比殷墟甲骨文

更早的七个地区

经过这两年的思考

我倾向于认为

最有可能的是

1,2,4三个地区

同时

我也坚持认为

有王的地方才可能有文字

或者说

找到了文字

也意味着找到了王

这是我前几年梳理的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史
其中在殷墟甲骨文之前
都是零星的
文字类符号
未曾发现成体系的文字系统

2. 各地区文化交流与传承:远古时期,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和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尽管考古学家张敬国先生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现的小玉人与更早的红山文化玉人有一定相似性,也倾向于认为凌家滩人与红山人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包括但不仅限于迁徙和文化交流;尽管在龙山文化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了之前一千年良渚文化的玉琮,但是考古学家对史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传承关系,至今还没有一个符合逻辑的详解出来。不能否认,在没有或者还没有找到文字记录的那些年月,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最新的报道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付巧妹团队,对山东古代人群的DNA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山东半岛距今9700年以来的广大干部群众与北方古人群和南方古人群基因的交流情况。我们期待,未来可以发现著名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石峁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乃至更早的贾湖与裴李岗等之间的遗传关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族群迁徙必然带动文化交流;第二,既便没有族群迁徙,也可以形成文化交流,其方式至少有通过贸易部落间高层领导相互走访和交流文化和技术高地向外辐射等方式,我们今天看到的交流方式,或许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目前考古学家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在高地向外辐射方面。这就像现在很多玉雕师都在学苏工一样,如果从几百年甚至一千年之后的考古角度看,最近三十年全国学习苏工,就是一种技术高地的文化辐射效应。

从更大的范围讲,中国青藏地区,很久以前有可能是丹尼索瓦人居住的地方,再往前,更古老的尼安德特人可能也来过我们这个地方,甚至于包括我们华人在内的现代世界各族群中,还有极少量的尼安德特人遗传。
另外,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地区以及到太平洋深处岛屿的人群之间的迁徙和遗传关系,也是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考古中的大数据弱相关性探讨》。

3. 夏朝的源头在哪里前面讲到有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但到目前为止,夏朝的源头在哪里(地理概念)和开始于什么时候(时间概念),在学界还有争论,但从古史传说、山西陶寺、洛阳二里头以及周边众多遗址的考古和研究来说,我个人有一些还不成熟的观点,汇报如下:

百度百科说: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 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 (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
上图是我早几年学习考古学画的片子,从古史角度看,尧舜禹是一个共和时代,实行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尽管有考古学家对禅让制提出了质疑),大禹帝之子开启了夏朝的帷幕。从考古学看,山西陶寺成为尧舜禹都城的可信度至少有70%,这是我个人的理解,那么夏朝的开始地区,也基本上在山西陶寺到洛阳二里头这一带范围之内,时间应该在距今3900年到距今4200年之间。

就这个月牙型的地理范围和300年的时间跨度,也够考古学家们再忙活几十年了。下一篇文章向诸位汇报,开头所讲的考古学家赵芝荃老先生,倾其半生所做的关于夏朝出生地的研究和探索。

关于地质、地理、气候和历史的更多思考...
1. 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轮回之黄土高原
2. 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沧海与桑田之轮回:最近2万年气候变化和古代遗址聚落
4. 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
5. 从大尺度气候变化规律,看碳中和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6.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7.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8.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
9. 出发!爬上3Ma之前的太行山去看海
10.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