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陕北,4000多年前,曾经是鱼米之乡

雕刻师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刚才看到江苏考古所林先生转发的文章《“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会议实录(二)》,颇受震惊,颇有心得,写上几句,抒发一下激动的心情。良渚和石峁都是俺感兴趣的史前遗址,以前写过一些小文,例如:

1. 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
2. 中华文明和深度游之地质、地理、历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4. 历史,中国百年考古的六大成就和三大遗憾
5. 看图,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的年代都是什么关系
6. 讨论:三皇五帝传说中,哪些有了考古学证据
7. 大尺度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兴衰
8. 农耕文明: 中国不仅是水稻之乡,更是水稻之源

这篇文章
记录了陕西考古院
马明志先生的讲座

马先生讲座的图片

马先生在讲座中提到:2008年第三次普查时,葭芦河流域总共是108处龙山时期的遗址,而我们2016年专题调查已完成了680平方公里的调查,发现了246座龙山时期的聚落,有城址,有普通的聚落。三普的数据是我们专题调查实际跑出来数据的四分之一。我们拿一个标尺,因为它是一个最常见的普通的小河流,我们去量附近其他的没有能力完成覆盖调查的区域,核算一下龙山时期的聚落或者说史前村落是以数万来计算,密度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我的学习体会如下:
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讲座,蕴含了令人震惊的数据,我们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从好几千年前一直到西周,甚至到隋唐时期,整个大西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这些景象过去在我脑壳里有过一些的认识,但还是被这些数据给惊着了。在4000年之前的1000年跨度内,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南边一个叫『葭芦河』小流域,竟然会有这么高密度的史前遗址。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那时候,那地方非常适合人类生活,酷比现在的江南水乡。最近4000多年,北方的气候越发的气温降低,降雨量减少,导致干燥、干旱,过去丰美的植被慢慢的不再了,生存环境变差了,所以,源发于大西北的炎黄二帝才有了挺进华北的伟大历史壮举。

这张图片
是著名气象学家
竺可桢先生的
“竺可桢曲线”
我把历史年代刻度了上去
这张图明确的表达了
过去5000年
中国气温的变化曲线
最近200年
中国的气温
慢慢的从底部回升

这根曲线还告诉我们
在低温期
打天下
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
在低温期
坐天下
却是万般辛苦的
农业欠收
民不聊生
国库空虚
动乱四起
最近100多年,气温又开始上升,已经回升到竺可桢曲线5000年平均气温线之上一点点,相信再过100多年,气温再上升1.5-2度,中国整个大西北会重新回到仰韶和龙山时代的鱼米之乡和山清水秀的巅峰状态。当然气候回升,有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东部沿海有可能会被海侵一点点。就像我下面的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历史上曾有多次海侵和海退,都跟超大周期的气温变化有关。
1. 沧海与桑田之轮回:最近2万年气候变化和古代遗址聚落
2. 出发!爬上3Ma之前的太行山去看海
3. 地质、地貌、地理和气候轮回之黄土高原

中国的强大,任何人将无法阻挡。

更多阅读....
1. 碳排放的成本,如何消化和传导?
2. 寿山石的裂,都是怎么形成的?
3. 福州,寿山石市场的奇特现象
4. 玉石雕刻的毛货,该不该买?
5. 数字化,昨天、今天和明天
6. 方法,到底有没有论?该怎么论?
7. AI用于电力施工安全,关键在方式方法的选择
8. 再谈,眼力就是生产力和作业成本法ABC
9. 1.46%,电网不是碳排放大户,线损的碳排放有多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