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40年·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1982—1992)

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21-05-26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

(1982—1992)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为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根据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领域也出现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借市场经济之名,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也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学校德育在曲折中探索,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1.把学校德育提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防止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中央及时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二大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战略方针,强调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完成这一任务,该文件提出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该文件成为这一阶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文件。

2.坚持“三个面向”,培育“四有”新人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基础,它要求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所以,更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性,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教育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重要的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此后,培养“四有”新人被明确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有关决议之中。

3.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的制度化管理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印发,要求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建设一支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高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和改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全党全社会都应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年8月,国家教委党组、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研究生支部建设,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领导,以及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等作出了规定。

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是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部署的全面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分析了当前德育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小学德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注意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提出了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并强调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1990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切实加强思想和政治教育,尤其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校内校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对中小学德育的领导。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1年4月,国家教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校围绕“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庚子赔款9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深入开展以热爱中国共产党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4.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些学生对共产党的信念发生动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有些学生缺乏革命理想,羡慕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严重,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甚至有些学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企图摆脱党的领导,脱离社会主义的轨道。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

但是,由于从中央到地方,许多人政治思想软弱混乱,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受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1986年底,不少城市发生了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学潮。学潮发生之后,邓小平同志于12月30发表了《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放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求各级政府要“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3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认真学好中发〔1987〕1、2、3、4、6号文件和邓小平同志有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认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于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形势的重要性;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颁布,强调要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作者: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德育》学术委员】

【来源:节选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德育》2018年第20期】

【责任编辑:谷 月】

【微信编辑:何 蕊】

 德育40年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1978—1982)

课程∣班建武: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22期

《中国德育》2019年征订工作开始了!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荐读∣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非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