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 点击上方卡片,看更多精彩内容

27 事亲当竭力

《余莉开讲》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事亲当竭力》。在《论语》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也是讲父子有亲。我们对孝敬父母之道,已经讲得很多了。但是这个孝道,确实是说之不尽的。我们从竭尽其力,这几个字可以知道,事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心尽力。那么在哪些方面,要尽心尽力呢?


第一在样父母之身方面要尽其力。儿女侍奉父母,即使不能够使父母不匮乏,不缺乏。但是要竭尽其力侍奉父母,这个才叫竭其力。比如说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江革的故事,当时社会动乱,出了很多盗贼。为了避难,这个江革就背着母亲,到处逃难。因为从小,他的父亲过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在逃难的过程中,他多次遇到盗贼,要把江革给抓走。但是每每遇到这种情景,江革就哭泣说:我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盗贼被他的一篇孝心所感动,所以也就没忍心杀害他。后来,江革背着母亲到了邳下这个地方,因为一路行走,钱财都用光了。为了奉养老母亲,他每天光着上身,赤着脚,去给人家做苦工,出卖劳力来奉养母亲。老母亲所需要的东西,他都一一地筹备齐全,不让母亲有任何的欠缺。他不惜勤苦地工作,甚至出卖苦力,来奉养母亲,不让他的母亲有所缺乏。


那我们想一想,一般的百姓家庭,贫苦,困穷,能比得上江革吗?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奉养,可能还不能够像江革那样尽心尽力,能够让父母衣食无忧。那么这是说:养父母之身要尽其力。


那么第二呢,养父母的德行也要尽其力。特别是当遇到一些父母,不够慈爱的时候,甚至是遇到后母的情况。他们对待儿女非常地苛刻,甚至虐待。这个时候,做儿女的也应该竭尽其力来养父母之德。怎么样来养父母之德呢?我们看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是怎么做的。闵子骞在小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成为他的后母。这个后母也生了两个儿子,但是这个后母就比较偏心,对闵子骞非常地苛刻。什么样的活让他去干。而好的享受,好的食物,去轮不到他。把这些好的东西都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到冬天的时候,闵子骞所穿的衣服是芦花做的。我们知道冬天天气很寒冷,她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是用棉絮做衣服,很保暖。但是给闵子骞所做的衣服却是用芦花,芦絮做的,一点也不保暖。看起来很厚。结果有一次,闵子骞和父亲外出,他在外面驾车子,因为这个天气太冷了,他这个车子没有驾好。结果父亲在盛怒之下,就拿着鞭子抽在了闵子骞的身上。结果这一抽,闵子骞所穿的衣服的芦絮,都飞了出来。他的父亲才知道,原来他所穿的棉衣,不是棉花做的,而是芦花所做的,不保暖的。父亲知道之后,就非常地生气,回到家里,就要把这个后母给休掉。那我们想一想,闵子骞在这个时候,会怎么样的表现呢?像一般人想,终于得到报复的机会了,可能他很高兴,甚至还火上浇油,说上几句。但是闵子骞不是这样的。因为他心里完全没有自己,他想到的是整个家庭的幸福。于是他马上就跪下来,给他的后母求情,他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话呢,他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母亲还留在我们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如果你盛怒之下,把母亲给休了,那么我们这三个儿子,三个兄弟都没有人照顾了。都要受冻了。所以你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用这种宽宏的心胸,来对待后母。结果怎么样呢?感动了他的父亲,感化了他的后母,也和他的后母的关系得到了缓解。


第三,养父母还要尽心竭力地养父母之智。也就是智慧。特别是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是要竭尽其力地劝导父母。在《德育古鉴》上,讲到孝顺的时候,它也说到,有一些人自己认为是孝子,但是实际上不能被称为孝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知道,顺亲于情,而不知道顺亲于理。什么意思呢?他们只知道从父母亲情上出发,一味地顺从父母亲,但是不知道要让父母有道义,能够顺着理去做,不违背道义。这叫顺亲于理。比如说有的父母,非常固执,性格不好,结果导致一家老少都不得安宁。这个时候儿女还一味地顺从,而不知道耐心地劝导,这就很难让家庭幸福。有的父母亲脾气暴躁,非常自私,不能够为别人考虑,结果搅得邻里不安,和邻居家都搞不好关系。如果这个时候儿女也一味习顺从,也会让邻居对父母产生不满。有的父母作恶,做儿女的不去劝告,还是一味地帮忙,结果导致了走上违法犯罪的路。这个都叫顺亲于情,而不是顺亲于理。


第四,养父母之心,也要竭尽全力。我们知道有的人对父母的衣食供养非常地充足,要什么就给满足什么。但是在养父母之心方面,就做得不够了。所以在《德育古鉴》上也提醒说:有些人名为孝子,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孝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有一些大家的,有钱的人,他嫌父母年老多病,就对别人说,父母亲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住,他就到养老院去住了。把他安置在那里。有的害怕父母亲太偏执,就找一个原因,违逆了父母的意思,离父母而去,和父母分家了。有的是厌弃父母耳聋眼花,腿脚不便,反应太慢。所以就不耐烦,不能够和颜悦色地来侍奉父母。结果怎么样呢?结果遂至日远日疏,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尊而不亲。这几句话说得特别好,说对父母亲是一天一天的疏远,一天一天的冷淡,虽然物资都不缺乏,很完备,但是很少有父母之间的亲情。备物鲜情,意色冷淡。就是说心里既不依恋牵挂,怀念父母,在表情上也是很冷淡。对父母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尊而不亲,虽然尊敬父母,但是没有亲情。说起来是孝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孝子。那么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要尽心竭力地侍奉父母,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要用心。


那么孔老夫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我们都知道子路好勇,有一次,这个子路就来见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以前我在侍奉父母的时候,自己吃的是豆叶等等,非常简单的食物,而要到百里之外为母亲背米。因为他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吃和他一样地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豆叶,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给父母亲背米。不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是如此。那么等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也很多,享受的俸禄也很多,可以说是至粟万钟,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么样呢?他感觉不同了,感觉不一样了,他说: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这个时候他吃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很多,非常地排场,但是他还想像以前那样,到百里之外,为父母亲去 背粮背米,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亲都已经过世了。那么孔老夫子听了之后,就赞叹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说子路这个人侍奉父母,可以说是做到了生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够思念父母。还有思亲的这种情意,事父母能竭其力还表现在,有四种父母,特别需要我们尽心竭力地去侍奉。那么哪四种情况呢?


第一种就是年老的父母,一曰老,在父母半衰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十岁以后,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能够勉强自己照顾自己,但是越老,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拄着拐杖,走路怕跌倒,还经常得病,衣食不能自理,有病的时候,时间很长。甚至是历月经时,很久都要躺在床上,所以到老的时候,生活起居都需要儿女照顾,这个时候就要特别地,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第二种情况是病,而曰病。缠绵恶疾,当父母亲有病,躺在床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大小便都不能够自理。一会尿在裤子上,一会又便在床上,弄得被子衣服都很肮脏。所以儿女侍奉父母最难的,就是在这个时候了。而父母最需要儿女照顾的,也是在这个时候了。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实际上真正的孝子,就是他父母亲有病,他也仍然能够一如既往地不嫌弃父母。我们知道在大连有一位老师,也就是著名的孝子,叫王希海老师,他放弃了出国工作的机会,甚至成家的念头,侍奉他生病的父亲26年。他的父亲卧床不起,他每一天都要给他的父亲换床单,换衣服,并且给他父亲全身做按摩,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的父亲卧床26年之久,居然没有得褥疮。有一次,他带着父亲去看病,结果这个医生看了之后,看了他父亲的病例,就问:说你的父亲病了多长时间了?他回答说:已经26 年了。结果这个医生扭头就走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医生不相信,觉得他在骗他,卧床这么长时间的老人,还能不得褥疮,他确实是没有见过。所以觉得是这个孝子在骗他,所以他扭头就走了。结果当他再回来的时候,他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了,这个孝子王希海,照顾父亲数十年如一日,每一天从早到晚,都是认真地给父亲换衣服,换床单,坚持按摩。所以这个医生也被感动了。所以你看这位孝子能够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二十多年,确实很令人感动。


那么大连政府知道这件事,要送给他一套房子表示鼓励,但是这个孝子也没有接受,他说照顾父母是我应该尽的本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鼓励。


那么第三种,就是父母亲鳏寡,老而无夫叫寡,称为寡妇。那么老而无妇,就称为鳏,所以我们说鳏夫。鳏夫寡妇就是到老的时候,丧失配偶的人。这样的人形影相吊,没有人在他的面前嘘寒问暖,心里有了事,也不知道向谁去诉说。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很孤单。虽然儿孙满前,但是儿女们都在干什么呢?都在看电视,和自己的妻子丈夫们谈笑,和自己的孩子们嬉戏,也顾不上去关心父母。孙子们即使在面前,也不知道关心奶奶。所以这个老人就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非常地孤独。这就是鳏寡之人。


最后一种是贫乏,贫乏之人为了抚育儿女,心力都费尽了,还要为儿女置办嫁妆,婚礼,把这个财也用完了。结果在年轻的时候,儿女吃饱了,穿暖了,住着好房子了,老母亲还在垂首踌躇,看到别人吃美味,自己还禁不住流下口水,一日三餐甚至靠行乞为生,那么这样的儿女,也要想一想,自己的身是从哪里来的。还经常埋怨父母,有什么遗产可以留给我的?


那么以上这四种老人,他们的怨气是非常深的。如果儿女对他们不好,他们的怨言很重。所以对这四种老人,也特别需要竭心尽力地去照顾。


那么在历史上,有很多是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人是怎么样竭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呢?比如说,我们看在历史上,有一位德行和道业都很高的道济法师。这个法师的职责就是讲经。所以他经常到城东去讲经。结果他有一个老母亲。没有人照顾,他就经常担着担子,到城外去讲经。讲经的时候,前面的担子里,担着自己的老母亲,而另外后面的担子里,装的是经书佛像等等。他经常对人讲:如果有老母亲能够亲自奉养,他的福分就像供养登地的菩萨,所获得的福分是一样的,是平等的。


所以家有老母可以供养,那是你的福分。也是给你积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他父母的饮食、衣服、大小便等等,他都亲自来照管。有人看他要讲经很辛苦,想帮助他去照料母亲,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吾母,非尔母也。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所以他就坚持亲自来照顾母亲。所以无论当时出家的,还是在家的人,听到他的故事都被他感化了。那么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侍奉母亲了。


那么在《德育古鉴》中也讲,故侍父母兄长者,必内近其诚,外将其敬,显而饮食奉养之间,微而意念思虑之际。深爱曲体,以求得其欢心。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兄长的人,应该从内心,竭尽地表达出对父母的诚意,对父母的恭敬。而不是伪装出来的。不是要让别人赞叹我们很孝敬,夸奖我们的。而是从内心体会到父母的恩德。所以这种恭敬感恩,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那么这种感恩心,恭敬心,那对于父母的照顾,还有态度,自然会很周到,很耐心。所以外将其敬,这个“将”是“又、切”的意思。在外表上,容貌言辞之间,都要对父母表示出恭敬。明显之处就是表现在,对他们的饮食奉养之中。隐微之处就是表现在,我们的意念顾虑之际。我们的心里要常常牵挂着父母,要善于体会父母的需要。深爱曲体,就是深深地关爱父母,然后想方设法地,能够体会到父母的需要,看到他们,对我们真正的希望是什么。以求得其欢心。这是告诉我们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这个恭敬之心,就是,从外表现在对父母饮食照顾之上,对内体现在对父母的关爱,惦念之上。


那我们看到在《礼记》中,有一个文王世子的故事。给我们讲了周文王,他在做世子的时候,是怎么样照顾他的父母亲的。文王在做世子的时候,每一天都要三次,到他的父亲这里问安。早晨,天刚蒙蒙亮,鸡鸣头遍,他就起床了,穿好了衣服,然后去了父母的房门之外,就问侍奉父母的内侍小臣,说:“父王今天的身体健康吗?没有什么问题吧?没有什么毛病吧,他的起居较平常而言,是不是正常呢?”就是问一下他今天的饮食起居,和平常有没有异样的地方,如果这个内侍小臣回答说:安。也就是他的父亲一切都安好,文王就会很高兴。到了中午的时候,周文王又来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又到了父亲这里问安。这种仔细的程度,就和早晨是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地倦怠。如果遇到父亲身体有不适的地方,内侍小臣就会如实地告诉文王。文王听了之后,脸上就会显出忧愁的颜色。在走路的时候,都是行不正履。他走路的时候,和平时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他忧愁父母亲的那种态度溢于言表。所以表现出来,走路和平常都不同。等到他的父亲身体恢复健康了,他才命令这些小臣,再给父亲进食。文王每一天侍奉父母,每一天饮食的时候,他都要去亲自看一看。寒暖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如果这个食物过冷或过热,都会伤及人的身体。每当吃完饭,要撤去这些食物的时候,他一定要问:吃得是多还是少,够不够,是不是太饱等等。还要观察一下,父亲喜欢吃的是什么,不喜欢吃的是什么。而且告诉厨房的厨师说:凡是已经吃过的剩菜剩饭,就不能够再给父王吃了。为什么呢?恐过时味变也。恐怕时间长了,味道变了,父亲吃了会有碍健康。


那么厨师们都答应了,他才放心地走了。那我们看文王。他做世子的时候,他每天都要三次,到父王那里去问安,而且不是为了走形式,是确实要看一看,父亲到底需要是什么。对他的饮食,也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像文王这样的人,他贵为世子,世子就是当时的国王,或者诸侯的嫡子,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那我们可想而知,他下面所使唤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只要吩咐一下,下面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但是他仍然要亲自去侍奉父母。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所以我们讲了这么多,告诉我们孝很重要,其实我们也是从孝敬父母的态度上,培养起我们的仁爱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还有耐心、还有体察别人需要的心。


那么孝这样的重要,那怎么样才能在全国推行孝道呢?《大学》上有一句话说得好,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意思就是说: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尊敬老年人,整个国家的人民,才会兴起孝养之风。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尊敬尊长,整个国家才能够兴起友悌的风气。在上位的领导者,能够体恤孤儿,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人们才不会产生悖逆之心。所以这里就是强调,做领导者的要率先垂范,做出孝的榜样。


那我们看在历史上,这些盛世的出现,也是因为这些皇帝,他们本身做到了以孝治天下。比如说,我们看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他自己就是一个孝子。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在旁边照顾,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因为他要时时侍奉在父母的身旁。结果困了的时候,只能打一个盹,甚至衣服都没有解开,就去睡觉。每次给母亲来进俸汤药的时候,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药是中药,所以是汤药。所以他一定要先尝一尝这个温度,是不是合适,才敢给母亲去进俸。结果怎么样呢?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孝悌之风,实现了天下大治。

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传统文化道德经】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道德经/ID: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 《道德经》解析合集


 老子《道德经》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合集


▶  傅佩荣《老庄的智慧》合集


▶  庄子·养生主(合集)


▶  国学经典 || 《大学》合集(共12集)


▶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共9集)


▶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 合集


▶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


▶ 《史记》合集(共28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共43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共60集)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