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承运丨清、平、瑟调考辨(下)

编者按:

今日继续刊载丁承运先生的《清、平、瑟调考辨》。上篇文章考溯了清、平、瑟三调的渊源,下篇文章则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以清调为突破口,结合琴调调弦法与琴曲对清、平、瑟三调进行深入分析。丁先生比较了赵耶利所述清调与陈仲儒以商为主的清调区别,明确了古谱商调是清调的早期形式,考订了清、平、瑟三调是三组调高的意义。


清、平、瑟调考辨

二、三调的实证

陈仲儒奏议已辨明如上,但仅据这点材料,要弄清三调的宫调形式却是很不够的,幸运的是,新、旧《唐书》和《通典》都说,在唐中叶清乐沦亡后“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氏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雅声独存。”可知唐末三调的传统还很好的保存在古琴音乐中。宋田紫芝《太古遗音》引《琴录》说:“琴有三调,足有五调,清、平、琴(瑟之误)、楚、侧都十弄,皆清调为之本。”这说明在古琴传统中,三调曾是主要的宫调形式,尤其是清调,能称为诸调之本,实为解开三调之谜的关键。现在,我们也用陈仲儒的办法,从古琴音乐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清调

陈氏说:“清调以商为主”,依前所考,即是以二弦为宫,琴书称之为“清商调”,与六朝时代清调称为清商调相合,可以相信这是自六朝沿用下来的习惯称呼。

清商调是以正调慢一、三、四、六弦各一徽,或紧二、五、七弦各一徽取得的。

正调传统弦高为:黄 太 仲 林 南 黄 太

琴家习惯定弦为:C   D   F   G   A   c  d

(以下正调音高均以此为准)

正调慢一、三、四、六后,定弦为:

    应  太  姑  蕤  南  应  太

    B1  D   E   F   A   B1  D

    羽  宫  商  角  徵  羽  宫

另一种转弦法是紧二、五、七弦,定弦为:

    黄  夹  仲  林  无  黄  夹

    C   E   F   G   B   c   d

    羽  宫  商  角   徵  羽  宫

二调弦式相同,调差一律,恰为姜夔所述之并用清商调的太簇、夹钟二宫。徐理《琴统》则为夹钟、姑洗二宫。

古谱上载有一个《妙品清商意》。按调意之作,《琴史》说始自唐代陈康,称作调韵,但早期古琴文献《琴历》和《碣石调·幽兰》卷尾都载有《清调》《瑟调》等曲目,很可能就是这种调意类型的小乐曲,其来源当是很久远的。从现存的一些调意看,其曲调、指法多来自本调的有代表性的曲目,而且本调乐曲结尾有简作入某调泛终的,曲调大都是用调意的结尾,因之对本调的调式调性,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不能简单看作调弦的练习曲。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调意:


宫起宫结,调式十分明确,清商是指的调高,相当于近古民间音乐的“小工调”叫法。

此调曲目,琴谱有《秋鸿》《飞鸣吟》《捣衣》《春山听杜鹃》等,曲目来源,多非楚汉旧声,那么,这种清商调,是否就是清调的原始形式呢?我们可以从早期文献入手再作考察。

宋田紫芝《太古遗音·弹琴》载唐赵惟则述隋唐古琴大师赵耶利的话说:

《楚明光》《白雪》,寄清调中弹楚清声;《易水》《凤归林》,寄清调中弹楚侧声。

赵耶利提到寄清调弹的四个楚声曲目,全部见于唐人写本《碣石调·幽兰》卷尾曲目第二行中。这四曲能考出调名的是《白雪》《易水》二曲,古文献都说是商调。

现存曲谱,《白雪》一曲尚传,在明代早期琴谱《神奇秘谱》《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的商调曲目中,与文献所载完全相合,可知无误;《易水》一曲,现已失传,但同为商调,应与《白雪》为同调曲目。

古谱上的宫、商、角、徵、羽五调,也称五音,全部是用正调弦式演奏,自明代以降,琴谱都是作调式来解释的,这样一来:

清调=商调=“商调式”=以商为主

似乎可以类推了,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白雪》所寄的商调,不妨验证一下它到底是个什么“商”。

《白雪》各本传谱,大同小异,《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二谱只有微小的出入,是借正调弹一弦为宫的曲目,弦序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宫 商 清角 徵 羽 宫 商

乐曲第一段泛音曲调前有四句引子,后世琴谱大都把这四句划为一段,这段音乐是:


全曲九段,八段都收宫音,乐曲结尾是:


毫无疑问是宫调式。

再看商调的其它曲目,《神奇秘谱》中《猗兰》一曲,曲尾未写出泛音,只简作“入商泛终”,但《西麓堂琴统》本则有这段泛音曲谱:


与《神奇秘谱》中《神品古商意》一曲末句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商”。一谱所收还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三十三曲,全部是宫调式,无一例外。

商调是宫调式,那么其它几调是怎样的呢?《神奇秘谱》徵调曲目共有二首《调意》和《禹会涂山》《樵歌》《山居吟》五曲,按弹这几曲,全部是借正调弹四弦为宫的曲子(避一、三、六弦散音弹),也全是宫调式,所谓徵调,乃是林钟宫调。与前清商调的概念相同,徵调也是近世调门的含义,而不是什么调式。至此,真象已经大白了,所谓商调,即是太簇宫。从这里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是宫音却说是“入商泛终”,这个“商”就是太簇(古谱五音调中角调也是宫调式,仅羽调为仲吕羽,宫调为仲吕宫。这当是不同时代的两种名调系统相混所致)。

商调的定弦即是以一弦定太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太 姑 林 南  应 清太 清姑

   D  E  G  A   B   d    e

这个定弦法见于南宋徐理《琴统》中十二律首之第八首,称作“林钟弦律音”,借调弹以一弦为宫即是商调。也就是赵耶利所说的清调。

赵所称的清调和陈仲儒以商为主的清调调高极相近而弦式却不同,考其渊源,陈氏说:“仲儒在江左之日,颇爱琴”,他是得自江南民间的传授,而赵耶利的琴学,据琴史记载,是由汉末蔡邕十四传而至耶利,他平生曾纠正有错谬的琴曲五十余弄,当然,他是以古法为依据的,因而赵所传述的清调,实为汉代清调的本来面目。陈仲儒所论的清调,实为由汉代清调衍变出来的六朝时民间流传的清商调。

旧谱碧玉调有三种调弦法,和清调的几种弦式十分相似,还可以看出这种衍变的痕迹。

碧玉调的一种弦式是慢角调,《神奇秘谱》碧玉调的曲目《八极游》在《西麓堂琴统》的太簇调中,可证它是以一弦定太簇的慢角调;另一种弦式是慢一、四、六弦各半徽,再紧三与四弦同声,是以二弦太簇为宫的变体清商调;第三种弦式是紧二、五、七弦,再紧三与四弦同声,这是以二弦夹钟为宫的变体清商调。这三种调弦法与清调的上述三种弦法极相似,甚至可以看作是清调三种弦式的变体,这三种碧玉调的存在,可以窥见清调衍变的大略。

以上辨明了清调,古谱的商调既是清调的早期形式,那么《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的商调曲目就可视为清调的遗声,这批曲目,除《白雪》《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外,还有《猗兰》《天风环佩》《神游六合》《风雷引》《秋凤》《扊扅歌》《古交行》《杏坛引》等多首,都是来源较早而近三百年很少流传的古曲,实为我们研究早期清调音乐和宫调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西麓堂琴统》的《扊扅歌》,原为百里奚妻所作,此谱为后人所订,共六段,现录二段,以见一斑。(依太簇宫记谱)

此曲原注,“又名商歌”,很可能是采用了早已失传的古商歌曲调,其为远古遗响可知。

这首琴歌与近古的琴歌有着明显的不同,每段词后有大段音乐,从这首歌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琴操》中十二操等很短的歌词怎么会成为有名的大操,也应是有大段的音乐,经过多次反复、变奏发展而成。它也对研究清调的形式、唱法、“解”的含义等,具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平调

古文献关于平调的记载矛盾最多,宋版《魏书》作“平调以宫为主”;《通典》作“平调以角为主”;《玉海》《册府元龟·作乐》作:“平调以徵为主”。从陈仲儒说“五调各以一声为主”来看,《魏书》宋本是为讹误,但后二种说法究以何为是呢?

考陈旸《乐书》载琴曲“平调引有林宫、林商、林角、林徵、林羽。”可证平调之基本形式,确为林钟均。《唐会要》也有“林钟羽时号平调”之说,既指明是“时号”,说明古称不尽如此,依《唐书》所记,仍以琴家所传为正。

《西麓堂琴统》转述南宋徐理之说,林钟调为正调弦式,三弦定林钟为宫音位置。也就是《通典》所谓的“平调以角为主”。谱中还收有《神人畅》《岐山操》二曲,是屡见著录的远古遗响,为古音阶曲调(大量使用变徵而无清角)。三调既是周房中乐之遗声,平调又居三调之首,那么以三弦为林钟的“平调”,可以相信为平调的早期形式。

南宋姜夔《七弦琴图说》所述之林钟调为慢宫调弦式,四弦定林钟为宫音位置,也就是《玉海》等所谓的“平调以徵为主”。那么此说也还是有所本的,可能宋代的平调确为此种形式,《玉海》《册府元龟·作乐》才据所见作了校改。既然和唐代《通典》所见不同,这种以四弦为宫的林钟调,可视为平调的晚期形式。也就是说文献所载“平调以角为主”与“平调以徵为主”,为平调的二种形式。

《神人畅》《岐山操》二曲,即为古平调之遗声。

(三)瑟调

陈仲儒说:“瑟调以宫为主”,古谱的两个瑟调,均与此相合。

一为《琴苑集》所载“瑟调、慢商同”,即正调慢二与一弦同声为宫,定弦为:

黄        

C   C   F     G   A  c  d

宫  清角   

又元陈敏子《琴律发微》云:“瑟调,旧谱‘聂政刺韩’一名杀调,即瑟调也。”则此弦式为瑟调可以成立。

另一个瑟调见于宋田紫芝《太古遗音》,为慢二同离优。而离忧调为黄钟内慢二半徽。

古黄钟调为正调紧五慢一,琴谱有称之为无射调的,但一弦如为无射,与黄钟之名实不相符,如一弦定为黄钟,则其基调应为太簇宫,也就是从前节所考的清调转弦而来,因清调一弦为太簇,慢弦后适为黄钟,其弦式为:

 

C  D  G  A   c  d  e

 

此调曲目《琴书大全》曲调拾遗中载有《楚妃叹》《忘忧》等。在《碣石调·幽兰》卷尾曲目《瑟调》后,载有《广陵止息》和《楚妃叹》二曲,可证旧谱的两个瑟调,都是瑟调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第二种,是由一弦定太簇的早期清调慢一、二紧五弦而来,实是太簇均转黄钟均的简便办法,从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古人说清调为诸调之本了(清调不转弦而以三弦为宫即是平调)。

此调现存曲目,第一种瑟调仅《广陵散》早期琴谱共有三个不同传本,即《神奇秘谱》本、“西麓甲本”与“西麓乙本”,此外尚有两个慢商调意。

第二种瑟调仅《西麓堂琴统》有《忘优》一曲。原注是录自宋代谱本,可谓凤毛麟角了。

三、结论

如上所述,清、平、瑟三调,并非三种调式,而是三组调高。最初是汉魏相和歌的宫调形式。

《晋书·乐志》所载列和对荀勖问:“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日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日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荀勖认为三尺二笛应无射之律,二尺九笛应黄钟之律,应改为奏黄钟或奏无射。

从这里来看,调高可依歌者声音的清浊而有二、三律左右的可变余地,这是符合演唱、演奏的实际情况的(如我们今天的声乐伴奏,调高亦因人而异;古琴定弦,亦随演奏者的习惯和琴的长短而有几律的不同),这成为以后以包括三调在内的琴五调为基本弦式来作十二均旋宫乐的实践基础。

因而,清、平、瑟三调之调高,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二律左右的可变范围,而且每调所定的调高范围诸家也有一律左右的差别,概略计之,瑟调为黄钟、大吕二宫清调为太簇、夹钟以至姑洗三宫,平调可为林钟上下之二、三宫。

三调在弦式上,历代相传,也各有不止一种的定弦方法,为便比较,现将三调之基本弦式列表如下:

三调既已考明,可知在古琴音乐中,仍然保存有三调的遗声,如清调的《白雪》《猗兰》“嵇氏四弄”;平调的《神人畅》《岐山操》;瑟调的《广陵散》《忘忧》……正如《通典》《唐书》所述:“惟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这为我们研究三调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实为一件幸事。

清、平、瑟调由于年久失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此番考辨,不敢说已为洗出真面,但一得之愚,谨作引玉之砖,海内高明,当有以教我。


原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4期



[1]《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 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2]详见下文及下节平调条下。
[3]《魏书·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魏书·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5]《魏书·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6]《朱子全集》。
[7]《宋史·乐志》。
[8]林说见《隋唐燕乐调研究》;张说见《中国音乐史论述稿·清商三调新解》。

往期回顾:

丁承运丨清、平、瑟调考辨(上)

丁承运丨论五音调——琴调溯源之二(上)

丁承运丨论五音调——琴调溯源之二(下)

丁承运丨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崔宪丨钟律与琴律(一)

崔宪丨钟律与琴律(二)

崔宪丨钟律与琴律(三)

崔宪丨钟律与琴律(四)

黄翔鹏丨“琴律”研究
杨荫浏丨三律考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