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简洁:从口译到传媒的“目标攀登者”

编者按


本期“正青春·毕业生专访”带你走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逸夫书院毕业生——简洁,一同回顾她的大学四年。


简洁不断地鞭策自己在翻译、公益、国际传播的领域里学习相关知识、参与活动、深耕技能。“人生不确定性的魅力就在于某些经历会引导人走向不同的道路,朝着一个目标全力奔跑当然好, 不过偶尔拐入的小径或许也很精彩。”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简洁

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逸夫书院

翻译专业

高中毕业于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

毕业后将赴伦敦国王学院

攻读全球媒体产业硕士项目




专注提升,坚定追求


每一次做出的义无反顾的决定,无论是高考志愿决心学语言,还是申请英国的传媒类研究生,她都在实践中证明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律的习惯让她在多元化的探索中俯拾仰取,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一步步修正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她以《东邪西毒》的一段话解释如此努力的原因:人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过来人劝我别去,可能翻到山后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如果我不亲自翻过这座山,看看那边的风景,我是不会甘心的。这样的信条鞭策她在翻译、公益、国际传播的领域里学习相关知识、参与活动、深耕技能。



在实践中形塑未来的理想


不向问题妥协,选择迎难而上,相信付出会带来回报。初入大学的简洁在朋辈中感到英文口语上有些差距,修读口译和笔译的课程时也没有想象中的得心应手。向上是并不确切的努力的天花板,向下是可预料的中规中矩。她怀抱不服输的精神力争上游,在日积月累中获得长足的进步。所谓“只有一直朝定下的目标走去,才不会白费所有的努力”的叙述,由于目标的动态变化成为了伪命题。于她而言,从对从事口译工作的不确定,到决定方向时奔赴口译的海洋,而后又决定实现高中未完成的传媒理想,转变是由社会实践一点一滴形塑的,因而更重要的是眼前事,将手头上的每件事情做好做到位,无论这件事是否能够持续贯穿人生,都必然会有所裨益有所启发。


从口译到传媒


口译课是她又爱又恨的一节课,每每上这节长达三小时的课程都被喻为“上刑场”,“有如刀架在脖子上的紧张感”。作为港中大(深圳)第一届人文社科学院毕业生,人文学子之间凝聚了一种共患难的精神,无论是课程的试水与反馈,还是互相帮助度过口译笔译课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她表示,当翻译得不及预期,不仅会自我怀疑起英文水平,甚而母语也有蜂拥而至的无力感。


口译对译员个人素养的要求很高,需要实时的反应力与对信息的快速记录和转述,力求翻译得浅显流畅、合情合理。口译课模拟真实工作十几小时的高强度翻译,训练译员的韧性和耐力。学科学习的S型增长曲线同样适用于口译,在还没有进入飞速进步的阶段前,漫长的努力阶段可能成效甚微。她笑称若是不去做口译员,那么英文就是她的强项。她提到说,老师们对译员职业操守的坚持,树立了十分积极正面的形象,耳濡目染中她们对成为合格译员的门槛和能力要求的认同被拔高。


在剑桥大学修读“传媒与性别的跨学科研究”的经历让她对曾经向往的传媒重新燃起兴趣。在对于多元性别文化的讨论中,她向英国学生传递关于国内影视剧中打造的女性刻板印象的改变,现实中男女性也逐步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枷锁中解放。


简洁在剑桥暑课时留影


另一门她非常喜欢的课是港中大(深圳)通识教育的戏曲课,讲《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等戏曲。她说,其中许多曲目都被搬上荧幕拍成电影或舞台剧,读到曲文便觉妙趣横生,没有晦涩难懂的距离感。老师领着在山坡上读曲文,听着音乐,颇有雅趣。她称这门课“真真是她在大四的精神食粮”,回看当时的日记也是十分开心,排解了许多压力。


公益项目的收获


如果说学校课程是对英文能力的锤炼,注重思考的广度,那么公益项目则是无形中对共情能力的塑造,关注思考的深度。在湛江的支教经历给了她很深的感触,“去支教的村子很偏,条件也很艰苦。日常是需要借村民的摩托车开半个小时到菜市场买菜的,然后再开回来做菜、备课。看到那些孩子很努力读书,但是因为有限的资源只能囿于方寸之间,而我们可能不过是条件好,却能读上这么好的大学,感到很唏嘘。”


她坦言,做公益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有营收,收获也很难量化,但公益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她意识到,她看待人的差异性时变得更为包容,会尝试理解和体会他人的辛苦,心态也随之趋于豁达平和。



参与帮扶儿童的项目时,她会在个人公众号记录下和她帮助的一些男孩的故事,项目结束后也保持联系。短暂的帮助或许很难扭转一个人的人生,但是帮助和被帮助的满足感和快乐是真实的,而希望是一颗种子,希望的星星之火总会聚成燎原之势。她说,当日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会换一种形式继续参与公益,譬如给基金会捐款,资助小学等等,尽自己的力量去弥合一点社会差距。她也将自己对公益的感悟悉数放入了讲述港中大(深圳)风雨历程的公益视角宣传片中(戳这里看视频)。


本质上来说NGO(非政府组织)对于人权的关怀和公益的出发点是类似的。她曾在一间NGO的国际传播部实习,了解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采访企业因地制宜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举措。她认为NGO大多规模不大,因此可以接触到比较核心的项目。她提到一次采访印度某企业CEO,记录如何建立线上教育平台,将手机教学的新模式覆盖印度一千多所学校的经历。她表示采访前的准备和口译的准备有些相似,专业课的训练很好地帮助了她进行准备。此外,对申研来说,院校会青睐这类能展现个人胸怀的实习。


简洁和舍友在2019逸夫书院的高桌晚宴合影

当理想照进现实


她自认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而她也一步步将每个阶段的想法变为现实:到英国上暑课,当原创媒体平台固定作者,参与口译研究项目,到大厂实习,成果斐然。她认可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她很感谢叶舒白教授的教导和帮助。“叶老师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亲人,会和我吃饭聊天,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他常说还没有想清楚的事情就先放手去做,不要给自己设限。”


至于长期目标,她想学好国际传播,日后从事文创产业的工作。她认为,文创产业包罗万象,仅仅以文化类节目推广到海外为例,就涉及翻译、定位、平衡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学问。而从国家对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一些尝试来看,潜在受众广泛,文创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简洁在大学音乐会留影


浪漫的人总能在生活的瞬间撷取快乐和成就感,而身处异乡,感官也可能更敏锐些。正如她在烟雨朦胧的伦敦街头,有走入狄更斯小说的晃神;在柬埔寨迷路;在台北追火车,在沙滩音乐节蹦迪。她始终保持活力和好奇心去拥抱世界,丰富的感受力持续为探索注入充沛的能量,蓬勃朝气是认真生活的助推器。



想对学弟

学妹们说

“去山的那头看看吧。可能有人会劝阻你,但是不亲自到达,你是不会甘心的。做选择也一样,畏手畏脚犹犹豫豫会错过许多恰当的时机。人生不确定性的魅力就在于某些经历会引导人走向不同的道路,冲着一个目标全力奔跑当然好, 不过偶尔拐入的小径或许也很精彩。不管往哪走,都是向前走。要注意调剂充实的生活,如果感到焦虑,一个调节心情的贴士是:尝试记录下每天中感激的事情,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乐观和美好。”


想对母

校说

“很感恩学校的教导,我的成长比我像想象中大得多。作为亲眼见证了学校发展的一批学生,希望她能越变越好,有更多的专业和更优质的教学设施。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常回家看看,看看学校有哪些新的变化。”









传讯与公共关系处出品

图片由简洁同学提供

撰稿、排版:张芳洲(2017级理工学院、思廷书院)





“正青春·毕业生专访”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学公众号







点击下方标题,浏览更多


理工学院毕业生肖子恒: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周芳逸:桃李年华,落子无悔

顾津锦:想与全球科学家赛跑的"争锋者”

宋怡:勇敢从容,坚定目标

朱航:合理规划,锐意进取

蔡文婧:在舒适区外的自我挑战都是高光时刻

李旻澄:乘风好去,清光万里

徐霖宁:鲜有人行的路


夏丁林:向往生活,音乐与我

王捷:科研是一场长跑,要勤于思,敏于行

叶晓星:Make a Difference

李肖鹏:从迷茫到收割世界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兰一帆 :在转专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热爱

刘卓扬: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丁宣语:拥有诗意的世界

沈子杰: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

李雨晴:我的大学是一个探索人生方向与志业的四年

黄志伟:在实践中理解生活

胡然:在这里化理想为现实,奔赴人生的下一场

洪一舸:大学四年都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



经管学院毕业生

尹梓芊:从供应链跨界到工程师

高颜铭: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

漆天:兜兜转转,在试错中成长

李松浩:保持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王艺霖:脚踏实地追梦的“游戏玩家”

华嘉璐: 商科学生的另一种路径——“商科+法律”

张欣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怡:多元视角看世界

黄晋涵:从港中大(深圳)到麻省理工,每步都脚踏实地

龙悦: 用热情拥抱挑战的旅行家

陈乐琦:为期三年的大学轨迹自由而充实



人文社科学院毕业生

王婷婷:尽量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雪薇:以梦为马,一路花开

施锐朱宁: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陈子洲:让灵魂更有趣

时希洋:做一名有潜力的译者

韩焜镁:“译”于“言”表 务实出真知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